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二卷▪P34

  ..續本文上一頁空,因緣,緣起法假的東西,當下就是空性,遍法界都是一樣,全都是一樣,所以隨舉一法,體即法界,本體就是法界。“舉心爲法界,一切諸法,皆趣此心”:舉心爲法界,我們的心放大當作是一個法界,一切諸法就是都在心內,皆趣此心就是包括在心。“舉佛爲法界,一切諸法,皆趣此佛”:將這個佛當作是一個法界,一切諸法就是趨向這個佛,同時絕對圓融,不前不後。就舉一個例子來講:“一珠含九百九十九珠,九百九十九珠入一個珠,珠珠皆能互”相攝受。舉一個例子來說,這一個圓圈,一個圓圈放這個把它串起來,看起來是一粒,裏面是有一千粒造成,我就這一粒來看,這粒來看所有的九百九十九粒影像都會跑到裏面來,這樣知道吧!我若從這邊看九百九十九粒又跑到這邊,到底哪一粒跑到哪一粒,都有,都有,簡單講就是說我們的心也是一樣,我們的心你有你的本性,我也是一個本性,你的本性,千百萬人總共有幾個本性,是不是千百萬個?不是,共同一個,共同一個,本性都一樣嘛!共同一個,你盡虛空遍法界是你的本性,我也是盡虛空遍法界全都我的本性,本性是沒有這個點線面的東西,它不能重疊,所以它並不是一種物質上現象的一種觀念,重疊性的東西,它是一種無形象的東西,而且具足妙用,要拿,拿不到,要用,隨時都有,所以它不是一種物質的現象,因此本性無量的重疊性,本性有無量的重疊性,就像電燈的光射過來,射紅光來也沒關系,射白光來也沒關系,你射這個青色的光也沒關系,虛空裏面你射什麼都沒有關系,它也不會重疊,紅光也不會說:青色的光你幾點的時候不能放射,我現在可以,不排斥,白色的光,什麼光混在一起都沒關系,也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桌上,你今天多點一盞燈放在這裏,也是這樣,電燈再照下去,不會說紅的光在下面,我放得比較高就疊在上面,這有一個界限在,有一個界限,紅的在下面,白燈在上面,這意思觀念就是說,我們衆生的本性就是盡虛空遍法界,所以它有無量的重疊性,無量的重疊性,所以說我們用數學怎麼能夠推出我們的本性,我們這個零點,這個zero它是重複的作用,它是重複的作用你怎麼能夠去衡量這種本性的東西,我們一般而言,對這數學的觀念就是說我拿一枝筆點一點,畫X、Y跟Z,這樣朝著叁度空間的觀念,對不對?它那種是實質性的東西,是不可改變的東西,所以它是零點嘛!所以有叁度空間的觀念,對不對?我們人不同,我們思想可以連續的重疊作用,它是很強烈的作用,不是拿一枝筆去點一點,把它叫做零點,這種意思就是說,用數學的觀念要來推論我們的本性,是絕對不可能的,絕對不可能的。那麼基督教裏面它就講五度空間就是什麼?就是GOD,神,神,長、寬、高,然後加上時間,這叫四度空間,長、寬、高造成叁度空間,加上這時間就四度空間,超越四度空間,在基督教不能解釋,他就是講GOD,神,大寫的GOD就是耶和華,小寫的god後面加s,那個是衆神的意思,小神,小神,耶稣基督,《聖經》裏面都寫大寫GOD,若其他的雜神,四不像的,g小寫,差別很大,看那經典差別很大,《聖經》看都大寫:GOD,God,表示很偉大,很偉大,這是他們的看法,所以他們對上帝是永遠不能認識,永遠不能了解,永遠沒有辦法接近,在基督教他的觀念,神是一個絕對超越世俗凡情所能預測的一種東西,你永遠無法了解上帝是什麼東西,你只要崇拜他,祈禱他,你只要好好求忏悔這樣就對,無論他對不對都沒你的事,你只要承認你的無知這樣就能顯示上帝的光榮,所以這變成信仰不是建立在理性上的溝通,他是直接跳躍理性,用感性去信仰的東西。我是上帝,上帝最偉大,其余都是魔。你說:我要來聽佛經,他絕對不來,基督教的恥笑拜佛的人,恥笑不已,不究竟,你那個不究竟的東西,對不對?念阿彌陀佛誰看到,又沒有人看到,他恥笑拜佛的人:佛是一位凡夫,在《原罪》裏面,那一本書是《原罪》包括佛他都是有罪,他不像神那麼清淨,所以基督教很強烈的宗教意識,認爲只有神是絕對的清淨,你要再叫他講,講不出來,他只能說神是第五度空間,乃到第六空間,非凡情所能臆測,永遠不知道神是什麼東西,永遠不知道,今天是這樣子,過去是這樣子,未來也是這樣子。所以說剛才舉這個例子,舉這個例子,都會互相包容,意思是說佛有佛性,我們衆生也是有佛性,乃至螞蟻、豬、狗也是有佛性,這樣講就絕對慈悲,平等,有一天我們也是會成爲聖人。所以如千珠寶網,珠含九百九十九珠,九百九十九珠入一珠,珠珠皆能互含互遍,不相妨礙。

  【超情離見爲宗者。超凡情。離聖見也。】就是說要超越這個凡夫心的這個分別,不是凡情,凡夫的情所能計度的,離聖見就是連聖人的見都要除掉,我們本性是無一法可立,若是聖見那就是邪見,聖人無見,是名聖見,見見非見,是名正見,若有所見即是非見,無所見即是正見,所以見見非見見無所見是名正見,就是說連這個聖人的知見都要離開,因爲我們的本性無有一法可得,這才是真正的佛法,【但約絕待。已超凡情。】超越這個凡夫所能了解,臆測,凡情就是凡夫所能臆測的。【已離聖見。若約心佛圓融。尤非凡情聖見之所能及。】我們若有聖見也是病,凡情是病,聖見也是病。

  ○【問。凡情當超。聖見如何亦離?】他是問:若離開這個凡夫感情的束縛,計度分別,這是應該的,怎麼連聖人的知見,聖見何以也要離呢?

  【答。但有一法當情。都是法執之病。】只要你有一法,全都是法執。【都爲清淨心中之障礙。不得不離。】《金剛經》也說證到初果阿羅漢,他可以說他自己是初果嗎?不也,世尊,他證到初果,不可以,不可以說他是初果,包括他四果阿羅漢,可不可以說自己得到四果阿羅漢?不也,世尊,不可以說自己得到四果阿羅漢,是名四果阿羅漢,意思就是說證到那個果位的人,沒有那種果位的念頭他才有那種真正的功夫,那麼佛也是一樣,佛就是因爲他離開一切法,離一切見,無所見,他就無所不見,你若還有一法,這個見存在,清淨絕對的本性就顯示不出來。底下說【喻如好眼。】像一只好的眼睛。【不容沙著其中。】不能容許一粒沙在裏面,本性就是這樣,掃得幹幹淨淨,本性就是無一法可入。【以沙是不好之物。能壞于眼。急當去之。】沙不好,不然我們拿金子,拿金子放在眼睛裏面,在座諸位!你是不是很喜歡金子,對啊!很愛鑽石,現在就將金子磨成粉吹進眼睛裏面。噗!你不是很愛金子,眼睛若粘金粉,連夜都要清除出來,連夜都要清除出來。意思就是說無論多好的法對佛而言都要清除,意思就是這樣,清除才能顯示清淨絕對的正知正見出來,喻如好眼都不能著沙,也不能著金,【若以金屑著眼。雖是貴重之物。亦能妨礙于眼。亦當去之。是爲超情離見之宗。一句彌陀名號。具此四句宗旨。非語言分別之所能及。故曰不可思議。

  圓收圓超一切法門者。】圓收圓超一切法門者,【釋迦如來。說法四十九年。說出一切法門。不出戒定慧叁學。】戒定慧,有的人說持戒修定才會開智慧,錯誤,這是不懂本性的人才會講這種話,持戒能夠讓我們産生定,定會産生智慧,這是就凡夫在研究佛法這樣方便講,事實上,你若用你的本性去修行,什麼叫做戒?清淨心是戒,什麼是戒呢?慈悲心就是戒,什麼是戒?叁業清淨就是戒,什麼是定呢?慈悲心就是定,無所著,事事都寬恕衆生,他怎麼會亂?定就是戒,定就是有智慧,慈悲心就是有戒,有智慧,忍辱心就是定,忍辱心也是戒,忍辱心也是智慧,難道不是這樣,所以這戒、定、慧實在說是不能分開的東西,若一直標榜他是持戒,誹謗別人,第一個他就沒有定,因爲他的心就會落入對立法,他就沒有這個智慧能夠包容衆生,釋迦牟尼佛也沒有整天說這個是破戒,這個是犯戒,釋迦牟尼佛也沒有整天說別人不對,他也說:比丘好好檢討自己,我們有辦法要感化他,有因緣就度化他人,沒有因緣就攝受六根,修行自己就好,這才是真正的高僧大德,不出戒定慧,所以我們若是頓悟本性的人,自性就是戒,自性就是定,自性就是慧,我們若開悟,證悟到本性,什麼是戒呢?身口意清淨,內心充滿了智慧當然他就是戒,他爲什麼是定呢?因爲他不著一切法,沒有一切法能夠影響他的內心,怎麼會沒有定呢?開悟的人一下子戒定慧就具足了,你只持戒的人不能入定,不一定能入慧,持戒的人除非修到無相戒,持到連這個戒都不覺得自己在持戒,入這個絕對的情形,這樣與定、慧才會相應,若只有初一、十五誦戒,執著我就是一個持戒的人,是生死法,是生死法。所以十方叁世一切佛,爲什麼六度萬行裏面,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最後一個般若,你看看!般若,十方諸佛以般若智慧爲母,般若思想産生十方諸佛菩薩,他就沒有說十方諸佛只以戒爲師,就是以戒爲師,但是沒有說以戒爲佛,十方諸佛除了持戒有定以外,最重要就是有般若智慧,禅宗所講的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淨土宗所講的理一心不亂,《法華經》所講的證到實相,證到實相,《華嚴經》講的一真法界,唯識學講的圓成實性,圓成實性,《楞嚴經》講的首楞嚴,首楞嚴,首楞嚴的意思是說大定,沒有散亂,首楞嚴。【今此淨土法門。可以叁學全該。】全該就是包括叁學。【正念佛時。都攝六根。】全都要攝受這個六根。【身口意叁業清淨。不犯衆戒。念到一心不亂。而得正定。了知能念之心。自體本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又了知能念之心。念念相續。所念之佛。曆曆分明。又了知佛即是心。心即是佛。能所情亡。空有見泯。】泯就是滅掉,空跟有這個見統統要除叫做空有見泯。這種情形,初學的人很難了解這種東西,初學的人他就是說我用一個虛空的心去包容,所念的佛也是他在包容,能念的心也是他在包容,但是他用這種觀…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