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二卷▪P35

  ..續本文上一頁照就不對,用一個虛空去包容一個念佛的,一個所念,一個能念,都不對,要說我們所念的佛當下就是空性,能念的我們當下也是空,所以能念、所念都沒有,剩下的即心就是佛,即心就是佛,所以這難講的地方就是說你若對本性的東西你不了解,再繞一百圈你就是聽不懂,不曉得在講什麼,不曉得在講什麼,悟到本性實在是很困難的東西,若悟到是很簡單的東西,就在我們的眼前,說在我們眼前是不隔,連隔一個沙都沒有,當體就是妙用,當體就是妙用,所以曾在體育館有講一個譬喻,在這裏還要再講一下:開悟跟沒開悟實在差別很大,比如說,來問這個禅師:本性是什麼?沒辦法,不能體會,就是像一個盲人來問:喂!白色是什麼東西?現在告訴他:這白色就像香蕉剝開那種顔色。香蕉剝開的顔色是什麼?像椰子仁那種顔色。椰子仁是什麼顔色?椰子仁就像鵝毛,鵝毛是什麼顔色?鵝毛,手摸摸看。嘎!嘎!噢!這魄原來就是嘎,嘎。盲人你要如何跟他講白色是什麼東西。沒開悟就是這樣,這樣搞了老半天就是不曉得什麼叫做本性,什麼叫做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我告訴你一句話,凡夫念跟無念都是執著,若是聖人念跟無念都無執著,凡夫用意識的觀念要來猜測佛的本性,你再怎麼猜都不對,怎麼猜都不對,他現在說自心是空,我還在念佛,還是有,這要如何空?他就用想的,空是否意指空無一物?空無一物裏面又會念,就叫做本性。這又是意識的産物,所以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若就凡夫來講你怎麼猜都不對,念也是在念,無念也是念,無念還有一個無念的觀念,無念就是念,無念也是念,念還是念,所以凡夫他在計度,會計的計,度數的度,他所計度的本性是永遠錯誤,就像坐著雲霄飛車的人,要使他停止看一件靜態的東西,永遠看不清楚,知道嗎?意思是說我們這個心就像旋火輪一樣,一直在旋轉猜測計度,用這種心要來計度一個開悟的聖者那種平等心,永遠沒有辦法,若開悟的人就不同,念而無念,無念就是念,他念,他每一念,念念都是他的本性,因爲本性自有念,他不念,他就沒有凡夫的念頭,但是自性有清淨的妙用,隨時都在念,意思是說隨時念就等于本性不念,本性雖然不念,但是他有妙用的念,很簡單,開悟就是這樣,很簡單,明心見性就是這樣。如果你若要問:師父!可以用比較簡單的名詞來解釋明心見性的東西,讓我們比較好修行,很簡單,不要念凡夫俗情之物,單單提起一個佛號,每一個念頭若有偏邪,妄想又起來,那就是不是本性,只以這樣形容而已,不要念世間的凡夫,金錢、財物、女色、名利、誹謗、傷害,全都放下,誰對不起我們,那個都不重要,那不會成佛,誰對我們有恩,知道就好,感情束縛全都要放下,叫做無念,無念,無凡夫的念,有念,念念就是佛,即心就是佛,這樣就是接近本性,要再講簡單的就是說無所著而生其心,這就是本性,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就是本性,應無所住,無所住,衆生五欲六塵的念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自然無所著的當下他就有清淨的念跑出來,撥雲當下就是見日。所以說在座諸位!要了解,有人在問禅師:何謂見?何謂是性?這句話不是這個……,見就是性,性本身有見,知道嗎?見當下就有自性,性當下就有見,就是一體的東西,性是我們的體,見就更我們的妙用,你眼睛看是意識,不是,我們一切法無所著,眼睛也看得清清楚楚,他是用自性在見,本性在看,他妙用就産生,本性在看,他就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不會想起外境的東西,難道不是這樣,不會影響內在,內存的肮髒除得一無所有,所放射出來的就是慈悲、智慧。慢慢、慢慢……,所以修天臺宗的比較困難就是這樣,對本性的東西比較困難,所以說心即是佛,能所情亡。空有見泯,【而得叁觀妙慧。是則一句阿彌陀佛。具足戒定慧叁學。即圓收一切法門也。

  古德雲:八萬門中。念佛第一。又雲:淨土法門。爲徑中捷徑。即圓超一切法門。

  旁注雲】就是寫在旁邊的小字,前面的小字【:從未道徹者。即此淨土法門。圓收圓超一切法門。從來未經何人道徹也。】徹底。

  【甚深難信者。即此念佛一法。若理若事。悉皆難信。】就理是無生法忍,就事相是一心不亂,所以非常地不容易相信。【蓮池大師雲:兼衆德而俱備。】兼這個衆德而俱備,這德行,人家說叁德密藏,一切就俱備。【統百行以無遺。】一切修行就是念佛一切就包括一切,你若一直念、一直念,你就是施舍,布施,你就是施舍,心無所著就是施舍,你若一直念,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持戒清淨,你若一直念佛,不著一切世間你就有忍辱,你若一天到晚一直念這就是精進,一天到晚一下念,念佛,心不離佛就是禅定,一天到晚一直念,念一念,到後來妄想打得一無所有,般若智慧自然就産生,所以百行就是六度,六度就是百行,所以一念阿彌陀佛就包括六度萬行。【其理甚深。若人執持名號。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其事亦複難信。】這種事情很難相信。【故經雲:爲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爲甚難。】所以我們就相信佛的話就對了。

  【故特告大智慧者。】文殊師利菩薩這樣告訴他,【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無疑也。此念佛法門。事是無上大因緣。理是叁德秘密藏。】秘密藏,這我們前面講過。【是爲難信之法。故特告大智慧之者。非第一大智慧人。不能直下承當。】所以這本《彌陀經》都一直叫舍利弗,舍利弗又舍利弗,又舍利弗還是又舍利佛(弗),就是大智慧都排在前面,表示說這本《彌陀經》是對大智慧的人講的,若不是大智慧的人不能直下承擔。【無所疑惑也。旁注:“可見正智庸愚。兩不思議”者。正智之人。依智不依識。遠離分別。故不思議。庸愚之輩。昏昏度日。不知分別。亦不思議。】所以世間兩種人才會往生:第一就是大智慧,絕對相信;第二就是那傻子,一無所長,什麼都不懂的,你叫他念佛就是念佛,沒有分別,修行就是最怕半桶的,要說他懂,又懂一半,說他不懂,又懂一些,說他全都懂,又都不懂,很會發問,很會辯論,很會辯論,最怕這種事情,所以在座諸位!要學阿婆沒那麼簡單,所以我們打八關齋反而阿婆比較勇猛,你知道嗎?我看年輕的都靠在大殿旁邊睡覺,反而老的在精進,老的習慣了沒差別,老的經典聽不懂,一天到晚拜佛,人家拜習慣了,年輕的爬個樓梯兩腳發抖,還得扶欄杆慢慢爬下來,可憐。人家老菩薩一天到晚都在拜佛修行,結果比較勇猛,所以說不要瞧不起阿婆,真的,不要瞧不起阿婆,所以我很尊重老菩薩,你沒看到,阿婆說:師父!我要回去林邊。你可以回去。老菩薩回去也不會造業,七、八十了他要做什麼事情,又不是年輕的怕犯戒,七、八十了,哪有可能犯到什麼戒律,年輕的倒是真的比較怕,老的絕對不會,絕對不會,所以我對老菩薩很尊重,對年輕的很嚴格,對年輕的很嚴格,所以老人是不知分別,亦是不可思議,【故雲兩不思議也。特告大智慧者。正以不思議法。向不思議人說也。

  【解】西方者。橫亘直西。標示現處也。十萬億者。十萬曰億。今積億至十萬也。佛土者。叁千大千世界。通爲一佛所化。且以此土言之。一須彌山。東西南北各一洲。同一日月所照。一鐵圍所繞。名一四天下。千四天下。名小千世界。千小千。名中千世界。千中千。名大千世界。過如此佛土。十萬億之西。是極樂世界也。】這句寫這樣就有問題了,就有錯誤。蕅益大師,蕅益大師寫的這句話就錯了。西方者,橫亘直西,亘就是……,我們若元旦那個旦,太陽,對不對?底下那個字,把它拿到下面,什麼意思你知道嗎?太陽升起來,知道嗎?太陽升起來就是旦,知道吧!若那一橫蓋在上面,太陽寫在下面,太陽落什麼?西下,我們說黃什麼?黃昏,那個字就讀作昏,知道吧!那個字讀作昏,中國字很奇怪,一畫之差而已,太陽不見了,放在下面太陽升起,所以這句話是不對,橫亘直西就是說太陽西下的時候向西方一直過去。錯,絕對不對,所以蕅益大師是明朝,所以那時候科學不了解,意思是說太陽西下的西邊當然就不對,是整個娑婆世界來看西邊才對,知道嗎?西邊才對,所以地球繞這個太陽,以前的人都認爲太陽繞這個地球,哥白尼發表一個地球繞太陽才對,教庭就要剁他的頭,教庭就要剁他的頭,要讓他死。哥白尼,後來就交代他,我若百年之後你再將我這篇論文發表出來,到他死後發表出來,死了,你砍頭也砍不到了,以前是以《聖經》的教理爲主,違背《聖經》的教理就砍頭,所以《聖經》常常在改就是這樣,佛經不能讓你改,所以這個是注解,不是經典,經典是寫西方,沒錯,人家是指娑婆世界,所以這橫亘直西,這就不對,這一句話大有問題,他若說橫娑婆直西,這樣就對,他這句亘,亘若改作橫娑婆而直西,這樣就對。標示現處,標示這個現處。

  十萬億者,十萬曰億,十萬億就是十萬後面再八個零叫做億,現在累積這個億,一億、二億、叁億、四億、五億一直到十萬億,十萬,十萬乘以一億,十萬億。

  佛土者就是叁千大千世界。通爲一佛所化,而且以此土而言,此土就是娑婆世界,現在用這個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且以此土而言,一須彌山,東西南北各一洲:須彌山,我們上次講過,木瓜拿反,上面比較胖,下面腰部比較細,這就是須彌山的形狀,須彌山的形狀,在《十四講表》我們裏面有圖,下次會談到。東西南北各一洲,須彌山下面這裏,同一個日月所照,一鐵圍所繞,外面是鐵圍山所圍繞,名爲四天下,四天下。一千個四天下,叫做小千世界。由這一點就可以證明有他方的衆生,因爲我們這個地球有這個衆生,所以叫做南贍部洲,簡單講有一千個,像東西南北四大洲,其中也像南贍部洲一千個,名小千世界,名叫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一千們的中千世界,叫做千中千,就是一千個,第一…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