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二卷▪P34

  ..续本文上一页空,因缘,缘起法假的东西,当下就是空性,遍法界都是一样,全都是一样,所以随举一法,体即法界,本体就是法界。“举心为法界,一切诸法,皆趣此心”:举心为法界,我们的心放大当作是一个法界,一切诸法就是都在心内,皆趣此心就是包括在心。“举佛为法界,一切诸法,皆趣此佛”:将这个佛当作是一个法界,一切诸法就是趋向这个佛,同时绝对圆融,不前不后。就举一个例子来讲:“一珠含九百九十九珠,九百九十九珠入一个珠,珠珠皆能互”相摄受。举一个例子来说,这一个圆圈,一个圆圈放这个把它串起来,看起来是一粒,里面是有一千粒造成,我就这一粒来看,这粒来看所有的九百九十九粒影像都会跑到里面来,这样知道吧!我若从这边看九百九十九粒又跑到这边,到底哪一粒跑到哪一粒,都有,都有,简单讲就是说我们的心也是一样,我们的心你有你的本性,我也是一个本性,你的本性,千百万人总共有几个本性,是不是千百万个?不是,共同一个,共同一个,本性都一样嘛!共同一个,你尽虚空遍法界是你的本性,我也是尽虚空遍法界全都我的本性,本性是没有这个点线面的东西,它不能重叠,所以它并不是一种物质上现象的一种观念,重叠性的东西,它是一种无形象的东西,而且具足妙用,要拿,拿不到,要用,随时都有,所以它不是一种物质的现象,因此本性无量的重叠性,本性有无量的重叠性,就像电灯的光射过来,射红光来也没关系,射白光来也没关系,你射这个青色的光也没关系,虚空里面你射什么都没有关系,它也不会重叠,红光也不会说:青色的光你几点的时候不能放射,我现在可以,不排斥,白色的光,什么光混在一起都没关系,也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桌上,你今天多点一盏灯放在这里,也是这样,电灯再照下去,不会说红的光在下面,我放得比较高就叠在上面,这有一个界限在,有一个界限,红的在下面,白灯在上面,这意思观念就是说,我们众生的本性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所以它有无量的重叠性,无量的重叠性,所以说我们用数学怎么能够推出我们的本性,我们这个零点,这个zero它是重复的作用,它是重复的作用你怎么能够去衡量这种本性的东西,我们一般而言,对这数学的观念就是说我拿一枝笔点一点,画X、Y跟Z,这样朝着三度空间的观念,对不对?它那种是实质性的东西,是不可改变的东西,所以它是零点嘛!所以有三度空间的观念,对不对?我们人不同,我们思想可以连续的重叠作用,它是很强烈的作用,不是拿一枝笔去点一点,把它叫做零点,这种意思就是说,用数学的观念要来推论我们的本性,是绝对不可能的,绝对不可能的。那么基督教里面它就讲五度空间就是什么?就是GOD,神,神,长、宽、高,然后加上时间,这叫四度空间,长、宽、高造成三度空间,加上这时间就四度空间,超越四度空间,在基督教不能解释,他就是讲GOD,神,大写的GOD就是耶和华,小写的god后面加s,那个是众神的意思,小神,小神,耶稣基督,《圣经》里面都写大写GOD,若其他的杂神,四不像的,g小写,差别很大,看那经典差别很大,《圣经》看都大写:GOD,God,表示很伟大,很伟大,这是他们的看法,所以他们对上帝是永远不能认识,永远不能了解,永远没有办法接近,在基督教他的观念,神是一个绝对超越世俗凡情所能预测的一种东西,你永远无法了解上帝是什么东西,你只要崇拜他,祈祷他,你只要好好求忏悔这样就对,无论他对不对都没你的事,你只要承认你的无知这样就能显示上帝的光荣,所以这变成信仰不是建立在理性上的沟通,他是直接跳跃理性,用感性去信仰的东西。我是上帝,上帝最伟大,其余都是魔。你说:我要来听佛经,他绝对不来,基督教的耻笑拜佛的人,耻笑不已,不究竟,你那个不究竟的东西,对不对?念阿弥陀佛谁看到,又没有人看到,他耻笑拜佛的人:佛是一位凡夫,在《原罪》里面,那一本书是《原罪》包括佛他都是有罪,他不像神那么清净,所以基督教很强烈的宗教意识,认为只有神是绝对的清净,你要再叫他讲,讲不出来,他只能说神是第五度空间,乃到第六空间,非凡情所能臆测,永远不知道神是什么东西,永远不知道,今天是这样子,过去是这样子,未来也是这样子。所以说刚才举这个例子,举这个例子,都会互相包容,意思是说佛有佛性,我们众生也是有佛性,乃至蚂蚁、猪、狗也是有佛性,这样讲就绝对慈悲,平等,有一天我们也是会成为圣人。所以如千珠宝网,珠含九百九十九珠,九百九十九珠入一珠,珠珠皆能互含互遍,不相妨碍。

  【超情离见为宗者。超凡情。离圣见也。】就是说要超越这个凡夫心的这个分别,不是凡情,凡夫的情所能计度的,离圣见就是连圣人的见都要除掉,我们本性是无一法可立,若是圣见那就是邪见,圣人无见,是名圣见,见见非见,是名正见,若有所见即是非见,无所见即是正见,所以见见非见见无所见是名正见,就是说连这个圣人的知见都要离开,因为我们的本性无有一法可得,这才是真正的佛法,【但约绝待。已超凡情。】超越这个凡夫所能了解,臆测,凡情就是凡夫所能臆测的。【已离圣见。若约心佛圆融。尤非凡情圣见之所能及。】我们若有圣见也是病,凡情是病,圣见也是病。

  ○【问。凡情当超。圣见如何亦离?】他是问:若离开这个凡夫感情的束缚,计度分别,这是应该的,怎么连圣人的知见,圣见何以也要离呢?

  【答。但有一法当情。都是法执之病。】只要你有一法,全都是法执。【都为清净心中之障碍。不得不离。】《金刚经》也说证到初果阿罗汉,他可以说他自己是初果吗?不也,世尊,他证到初果,不可以,不可以说他是初果,包括他四果阿罗汉,可不可以说自己得到四果阿罗汉?不也,世尊,不可以说自己得到四果阿罗汉,是名四果阿罗汉,意思就是说证到那个果位的人,没有那种果位的念头他才有那种真正的功夫,那么佛也是一样,佛就是因为他离开一切法,离一切见,无所见,他就无所不见,你若还有一法,这个见存在,清净绝对的本性就显示不出来。底下说【喻如好眼。】像一只好的眼睛。【不容沙着其中。】不能容许一粒沙在里面,本性就是这样,扫得干干净净,本性就是无一法可入。【以沙是不好之物。能坏于眼。急当去之。】沙不好,不然我们拿金子,拿金子放在眼睛里面,在座诸位!你是不是很喜欢金子,对啊!很爱钻石,现在就将金子磨成粉吹进眼睛里面。噗!你不是很爱金子,眼睛若粘金粉,连夜都要清除出来,连夜都要清除出来。意思就是说无论多好的法对佛而言都要清除,意思就是这样,清除才能显示清净绝对的正知正见出来,喻如好眼都不能着沙,也不能着金,【若以金屑着眼。虽是贵重之物。亦能妨碍于眼。亦当去之。是为超情离见之宗。一句弥陀名号。具此四句宗旨。非语言分别之所能及。故曰不可思议。

  圆收圆超一切法门者。】圆收圆超一切法门者,【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说出一切法门。不出戒定慧三学。】戒定慧,有的人说持戒修定才会开智慧,错误,这是不懂本性的人才会讲这种话,持戒能够让我们产生定,定会产生智慧,这是就凡夫在研究佛法这样方便讲,事实上,你若用你的本性去修行,什么叫做戒?清净心是戒,什么是戒呢?慈悲心就是戒,什么是戒?三业清净就是戒,什么是定呢?慈悲心就是定,无所著,事事都宽恕众生,他怎么会乱?定就是戒,定就是有智慧,慈悲心就是有戒,有智慧,忍辱心就是定,忍辱心也是戒,忍辱心也是智慧,难道不是这样,所以这戒、定、慧实在说是不能分开的东西,若一直标榜他是持戒,诽谤别人,第一个他就没有定,因为他的心就会落入对立法,他就没有这个智慧能够包容众生,释迦牟尼佛也没有整天说这个是破戒,这个是犯戒,释迦牟尼佛也没有整天说别人不对,他也说:比丘好好检讨自己,我们有办法要感化他,有因缘就度化他人,没有因缘就摄受六根,修行自己就好,这才是真正的高僧大德,不出戒定慧,所以我们若是顿悟本性的人,自性就是戒,自性就是定,自性就是慧,我们若开悟,证悟到本性,什么是戒呢?身口意清净,内心充满了智慧当然他就是戒,他为什么是定呢?因为他不著一切法,没有一切法能够影响他的内心,怎么会没有定呢?开悟的人一下子戒定慧就具足了,你只持戒的人不能入定,不一定能入慧,持戒的人除非修到无相戒,持到连这个戒都不觉得自己在持戒,入这个绝对的情形,这样与定、慧才会相应,若只有初一、十五诵戒,执著我就是一个持戒的人,是生死法,是生死法。所以十方三世一切佛,为什么六度万行里面,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最后一个般若,你看看!般若,十方诸佛以般若智慧为母,般若思想产生十方诸佛菩萨,他就没有说十方诸佛只以戒为师,就是以戒为师,但是没有说以戒为佛,十方诸佛除了持戒有定以外,最重要就是有般若智慧,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净土宗所讲的理一心不乱,《法华经》所讲的证到实相,证到实相,《华严经》讲的一真法界,唯识学讲的圆成实性,圆成实性,《楞严经》讲的首楞严,首楞严,首楞严的意思是说大定,没有散乱,首楞严。【今此净土法门。可以三学全该。】全该就是包括三学。【正念佛时。都摄六根。】全都要摄受这个六根。【身口意三业清净。不犯众戒。念到一心不乱。而得正定。了知能念之心。自体本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又了知能念之心。念念相续。所念之佛。历历分明。又了知佛即是心。心即是佛。能所情亡。空有见泯。】泯就是灭掉,空跟有这个见统统要除叫做空有见泯。这种情形,初学的人很难了解这种东西,初学的人他就是说我用一个虚空的心去包容,所念的佛也是他在包容,能念的心也是他在包容,但是他用这种观…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二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