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量的慧,所構成的實報莊嚴土,因爲他生生世世一直施舍,身外之物一直施舍,樓房賣掉,包括一切就是一直護持佛法,護持這個正法就算犧牲生命再多的財産都拿出來,所以因爲這個因種得太大,而且他又修行,真的修這個忍辱行,忍辱多福,又修這個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他在早課,每天都念這個摩诃般若波羅蜜,人家說念這個摩诃般若波羅蜜,可以滅無量罪,早課念的摩诃般若波羅蜜就是大智慧到彼岸,這個經典講只是早上光念那叁句魔不可侵,大智慧到彼岸,只是念摩诃般若波羅蜜,臨命終光是聽到摩诃般若波羅蜜不墮叁途,你看!這幾個字多厲害,所以說我們在早課當中都會念這個摩诃般若波羅蜜,是怕你墮入叁途,臨命終只有聽到大乘經典一句就不墮叁途,摩诃般若波羅蜜,所以我們這講堂每天都要念叁遍,所以這個實報莊嚴土就是他修行修無量的福,施舍心夠,施舍心夠,施舍心夠,于內無所著,于外無所不布施,每樣都施舍,包括他的生命,抽血,抽血,捐器官,所以每樣都做,他就感應到實報,真實的果報土。【種種莊嚴。】種種的莊嚴,【無障無礙。】無障無礙,【又名實報莊嚴土。乃別教十地。】別教十地,【等覺。妙覺。圓教初住至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居。次第叁觀證入者穢。此指別教所修叁觀。次第而入。】次第而入,【先空。次假。後中。謂十信修析空觀。伏見思惑。】只是伏,還沒斷,十信位。【十住修體空觀。斷見思惑。十行修假觀。破塵沙惑。十回向修中觀。伏無明惑。初地修中觀。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始入實報土。以智不圓融故。所見土相則穢。】但是這若對凡夫來講已經是不得了了,這已經黃金鋪地,琉璃地,七寶琉璃地了,雖然說他還沒有到究竟的佛土,所以這樣對凡夫來講就很驚人了,不像我們今天看到坎坎坷坷,這是別教,不要弄錯,現在講的是別教。【一心叁觀者。乃圓教菩薩所修。觀一念之心即空】一念之心,禅宗講的【(內外追尋一總無)。】你再怎麼追求,怎麼追,怎麼找都找不到,【即假(境上施爲渾大有)。】在境界上面思惟就是發揮他的作用的時候,混大有就是全,全部都顯現出來,簡單講就是妙有,所以一心叁觀,即空就是真空,即假就是妙有,即中就是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所以內外傳追尋一總無,本性的東西你怎麼找都不到,即假,境上施爲渾大有,你在境界上一切作用都顯示出來,即假,【即中(正自體本空,】就是因爲這體本空,在自體本空的旁邊就是一法不立,連一個法都不可以存在,空無一切,【而應用無盡,雖大用現前,而性常自空)。】諸位!要是你見到本性,你二十四小時裏面心就是很安祥,向內找這顆心找不到,向外找這個境界也找不到,你所遇到的就是真的很解脫,所以要用本性去修行,我參加過很多法師舉辦的這個佛七,平時都是跟我們講一些信、願、行叁資糧,不曾講本性的東西,只叫你不要執著。你問師父:師父!我對子孫放不下。不要執著,這句大家都會講,你要教他如何才不會執著,對不對?不是只說不要執著,不要執著這句話是很簡單的東西,你也會講,下次人家問:某某法師我如何如何。不要執著。他就是要執著,你卻叫他不要執著,你要教他怎樣才不會執著,我教徒弟的辦法就是告訴他:你執著金錢這種東西是不究竟的,你慢慢去觀照生、老、病、死,生生世世不解脫就是一念的愛恨,錢,愛根,執著,愛根,這輩子聽到佛法千萬不要對這種東西執著,你慢慢觀照,死後色身爛掉,再多的金子也帶不走,慢慢、慢慢一直觀照,若功夫比較好的人根本連動個念頭,根本金錢是假的東西,我叁餐夠吃就好了,我拿那麼多錢做什麼,難道不是這樣,功夫好,有的老菩薩來,差不多四、五十的,這是很麻煩,阿婆反而比較好教,阿婆飽食終日准備死的人,七、八十了,比較好教,念佛,你夕陽西下了,你已經不早了,佛珠拿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最麻煩就是四、五十的,快死又不死,年輕又不年輕,說他很懂又不懂,說他不懂又孩子生好幾個,很麻煩,四、五十很麻煩,你知道嗎?很麻煩,你叫他死心塌地地念佛,我才四、五十而已,教他精進念佛,教理還不通達念什麼佛,很困難,現在就問師父,已經聽過幾百個了,師父!我都知道世間假的,我也知道不要執著,但是我的心控製不了,好像不是我在執著,好像自己一直發作,沒辦法。他若這樣講你要如何回答?去死好了。你全都知道了,我不用再開示了,對不對?你已經都知道了,放不下,你來找我做什麼,這又不是一個瘤,我拖進去剖開心髒把那個瘤解決,割掉它,不會執著,難道不是這樣,不可能的事情,對不對?這種沒辦法的事情,你放不下就自己痛苦而已,對不對?所以佛祖在《法句譬喻經》裏面,我覺得那個人……,佛祖實在很厲害,講執著的人……,他說過去有一個擔攤子,擔一個攤子的人,擔這個金子,擔金子,很有價值,因爲土遮住,他不了解這很有價值,現在走、走……,人家跟他換,又說:你這沒有價值,我跟你換。拿那個寶石,寶石,他又喜歡這種寶石,這種寶石你若到山上看就有,這個白癡的走、走……,噢!撿一整籃,擔、擔……,擔到家裏,這有智慧的人告訴他:石頭根本沒有用,放下。擔到家裏傷到中氣,咳得氣喘,喝茶,擔那個回來又沒有用,佛祖這種譬喻是什麼,笑我們衆生沒智慧,本來佛性是清淨很有價值的東西,我們把它放掉,到路邊撿石頭,石頭就表示什麼,石頭就表示執著,鬥爭、嫉妒、痛苦,撿一整籃,菩薩不要生氣。唉!你不知道,我偏偏要生氣。你沒辦法,擔這個攤子又得多撿一些石頭壓著,難道不是這樣,我們每天都要撿什麼,撿石頭,整個口袋,整個心都在裝什麼,都在裝這些,我甘願痛苦,我偏偏要生氣,我偏偏要貪,我偏偏要執著,你告訴他:放下!那石頭沒有用。跟他說:金銀、財寶、女色沒有用,這不能解決我們的生死,我偏偏要,你要如何,要,你就被壓死,就這樣,那個攤子實在是沒什麼好擔的,你就撿一些來擔,這樣知道嗎?我們就是整天撿這些來擔,擔得快壓死,痛苦過日子,哭泣,沒什麼,對不對?行的人,大智慧的人,連那個籃子也丟掉,對不對?擔那個做什麼,所以說有家庭的人困難就是這樣,那個攤子不擔又不行,難道不是這樣,不但又不行,你說:我不擔。人家又會誹謗,對不對?不行,若娶太太的,還沒娶太太的,我若叫他出家。沒有,我是獨生子,我媽媽叫我娶太太,不要互相欺騙,自己愛結婚愛得不得了,說媽媽叫你娶的,自己愛嫁丈夫,不要結婚,出家比較好,我家只有我一個女兒而已,出家,對不對?不嫁看看怎麼知道痛苦,死刑,判死刑,所以我們一定要撿一些石頭來擔我們才會輕松,所以我們現在衆生都擔什麼?都擔石頭,是不是這樣?都擔這個攤子,都擔著,生氣這石頭放不下,你現在觀想,今天聽師父講得很好,這比喻很好,我今天若不貪,我會少一顆石頭,你聽得懂嗎?我會少一顆石頭,我遇到境界我不要生氣,我又少一顆石頭了,愈來就愈輕了,愈來愈輕,不要撿,不要著,你聽得懂嗎?不要撿,撿起來壓在心上每天壓得喘不過氣,對不對?整夜氣得要命,氣得睡不著,人家睡……,還沒到枕頭就睡著了,你不是,整夜氣得要命,氣得要命,功夫不夠,功夫不夠,所以佛有這種比喻,我們若擔一個石頭擔到家裏的時候,到家裏的時候就是表示到臨命終的時候又繼續了,六道輪回了,擔到家裏一無所得,我們都在擔這種東西,可憐,回去冷靜想想看,冷靜想想看,所以只有一種東西會讓你解脫,要觀空,要觀無常,除掉那個丟失的強烈觀念,一定要除掉這一些,你一定要觀察,你一定要觀無常,除掉得失強烈的觀念馬上頓悟,很快就會解脫,很快就解脫,沒有什麼,世間沒有什麼,你在公司也很輕松快活,現在在賣偉士牌的機車,你這個偉士牌多差勁,若我的個性就:很好!你要買就買,不買算了,在那裏挑剔。這世間,所以我這種命一定要出家,因爲我看這世間人我看得很痛心也很礙眼,真的,所以我這條路沒人管,我不要殺人放火,不要去做違背國法的事情就OK了,我看世間人已經看得很討厭了,每個都是貪心,每個都是恨心,每個都是勾心鬥角,學佛的也是一樣,你們沒有,我在講外面的,外面的。此觀若成,【是謂圓修叁觀。此觀若成。則能圓斷叁惑。】叁惑,這已經講完了,【圓證叁德。故初發心住。即破一品無明。即證一分叁德。而入實報土。以觀智圓故。所見土相則淨也。極樂實報土皆淨。以國中一切菩薩。所修所證悉圓頓故。
【解】常寂光土。分證者穢。究竟滿證者淨。】看那小字的,【(西方是寂光淨,以受用同佛故)】西方是常寂光淨土,是清淨,他的受用跟佛一樣。常寂光土分證者汙穢,究竟滿證者淨。
【講】此段。辨常寂光土淨穢之相。】現在四土裏面最究竟的一土,分辨常寂光淨土,清淨跟汙穢之相。【此土乃如來所居。若約別教妙覺。】別教的佛【于本教雖稱究竟。但斷十二品無明。】十二品的無明正好【與圓教】信、住、行,十住,然後加上二行,就是住跟行,就是圓教的【二行齊。】信、住、行、向、地,二行,剛好十二品位,圓教剛好從初住菩薩開始就斷一品的無明,這別教是從初地菩薩開始斷一品的無明,所以十地跟等覺、妙覺剛好十二品,這是別教,那麼圓教是從初住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剛好四十,再來等覺、妙覺,這樣剛好四十, 二品的無明,所以圓教的二行齊,剛好十二位。【無明未盡。是爲分證者穢。究竟滿證。乃圓教妙覺。破四十二品無明盡。複本心源。究竟清淨。圓滿無上菩提。是爲滿證者淨。極樂是寂光淨。以受用同佛故。
【解】今雲極樂世界。正指同居淨土。亦即橫具上叁淨土也。(以經中是同居境故以上,善俱會故)】現在講:
【講】今極樂世界。】現在講極樂…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