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二卷▪P42

  ..續本文上一頁個地方。我再解釋一遍:按照叁角形的那個字,不縱,它也不是排直的,不橫,它也不是排橫的,不並,也不可以說它合在一起,因爲叁點,確確實實,不別,你也不可以說它【(非分)】,叁點,清清楚楚分開,簡單講就是這樣,中國人都是講究這個圓滿之教。底下說,【喻圓教不思議叁德。】不思議叁德,【不可說一。(非並)】不可以說同時的,不可以說一,它實在是叁,【不可說叁。】它實在是一,【(非別)】這叁樣都一樣的,不可以說叁,叁樣都一樣的,【而叁(有叁點)而一。】就變成【(有細畫相連爲一)】你要說叁點也不對,你要說一點也不對,【離四句之過。絕百句之非。豈思議之所能及耶?】這是不可思議,【離定叁思議。離定一思議。】離開一定叁種,思就是能夠思想,議就是能夠討論,離開一定叁點,或是離開一定一點,【離非叁非一思議。】當然離開這定一定叁,這思議就是不可思議,離開這一就是不可思議,離開非叁非一,當然是不可思議的非叁非一,【離而叁而一】就是而叁而一就是不可【思議。此離四句也。百非者。依根本四句。(即定一,定叁,非一非叁,而叁而一)每句各具四句。】每一句都有四句的意思就是說定一定叁非一非叁而叁而一。現在再來,若定叁,底下就定一非一非叁,而叁而一,若說非一非叁,定一定叁,那麼而叁而一,意思就是說這四句每一句都具足這四句,這四句是同時的,定一定叁,非一非叁,而叁而一,現在又可以改回來,非一又非叁,底下又定一定叁,而叁而一,對不對?現在改變,而一而叁,非一非叁,定叁定一,這樣又不同,簡單講就是變來變去。聽不懂的舉手,全都聽得懂,不用解釋了,都聽得懂,我趕快停下來,你沒看到,我知道聽不懂,慢慢來。這《大乘起信論》離四句絕百非,這以後再講,變來變去,而叁而一,本來念阿彌陀佛念得好好的,被這四句搞得一頭霧水反而難過,每句各具四句,

  【四四十六句。約叁世】過去、現在、未來,四四十六,十六乘以叁【則有四十八句。再約已起未起。】四十八乘以二,【則有九十六句。加根本四句。則成百句。】講一下,說真的,沒必要這樣。【但能離根本四句之過。百句之非自絕。】你若能離開這四句的過錯,百句之非自絕,【佛身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如金剛經雲:叁十二相。即非叁十二相。是名叁十二相。故曰不可思議。上辨單複叁身竟。】究竟,究竟。回去要看,你回去都不看,我不能因爲你聽不懂我就停下來,你回去要自己先看,先看,自己准備,你才有辦法聽,對不對?只是說先看可能也沒有差別,不增不減,看也是看不懂,看也是看不懂,坐著也是結個善緣,我聽不懂我就結個善緣,以後慧律法師若成佛我也還有機會當他的大弟子,難道不是這樣,不然聽不懂沒辦法,以後成佛再來度你們,其實這不困難,研討班要繼續上課,對不對?這樣就能夠得到很多。

  請翻開書:

  【解】今雲阿彌陀佛。正指同居土中。(此論修德以是同居土中見故)示生化身。仍複即報即法也。(以佛身隨橫四土現故)】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阿彌陀佛,現在所講的阿彌陀佛,正是指在凡聖同居土中來示現化身度衆生,在同居淨土大家都有看到,但是因爲怕衆生不了解示現的化身就是法身跟報身,所以他就說仍複即報即法,雖然說他是示生化身,但卻也正是報身也就是法身,簡單講凡聖同居土他就是直接四土都具足。

  【講】此段所雲。阿彌陀佛。乃論修德。】我們前面講性德是本性具足,爲假修行,不用經過任何的修行,本性當下就是具足,現在講修德,修德是必須要修行才顯示出來的,所以這阿彌陀佛乃是就這個修德來論,【正指在同居土中。示生之化身。以是同居土見故。恐疑非法非報。】就是恐怕不了解他不是法身,不是報身,【故又雲】所以又繼續解釋【:即報即法也。】就是當下就是報身,也就是法身。意思是說【化身本不離法身。】就是我們應化身當下不離法身,【依法身體。】依這個法身體,【垂報化用。】這個垂報化用是長輩對晚輩,或者是聖人對凡夫才這樣子,垂就是以上慈下,就是說藉著上面的慈悲,所以他來度衆生叫做垂,因爲我們中國人用字很注重禮節,垂報化用,以這個法身的體,垂報,示現這個報身,這個報身就是要度這些初地菩薩跟十地菩薩,那麼再來,化用,垂報化用就是說度這個二乘人跟度這些凡夫,【叁身不相舍離。】簡單說化身就是報身,就是法身,報身當下也有化身跟法身,法身當下就是報跟化,所以叁身是不相舍離,【如摩尼珠。珠體。】當下就會反應【珠光。】光中就産生種種的【珠影。】簡單講這摩尼寶珠的珠體,珠光跟珠影,【不相離也。旁注隨橫四土現。】旁邊這個小字的,就是旁注旁邊有寫小字的,“以佛身隨橫四土現故”,就是說我們這個佛的色身隨橫四土故,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全都具足這就是隨橫四土現,每一土他隨時都可以顯現出來,【即同居】,就是凡聖同居土,當下就是有具足上面叁土的殊勝,所以說即同居【橫具上叁土。在同居土中】顯【現】出來【也。

  【解】複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四悉檀)。具四義。

  的標實境。令欣求故】這是【(世界悉檀)。

  誠語指示。令專一故】這個是【(爲人悉檀)。

  簡非乾城陽焰。非權現曲示(非魔)。非緣影虛妄。非保真偏但(非邪)。破魔邪權小故(對治悉檀)。(非權破華嚴合論之僞,非邪破末世積迷之習,此二料簡,尤大有關系。)

  圓彰性具。令深證故。(第一義悉檀)】

  我現在先讀大字的,先解釋一遍。

  複次,這不能讀作fù次,若有讀過漢音的人就知道這讀作複次,複次,不能讀作fù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有一個極樂世界它有一尊阿彌陀佛,複次就是說有這個極樂世界,有一尊阿彌陀佛,皆言有者,大家都說有,有什麼呢?就是具足四種重要的意義,四悉檀,把筆拿起來,悉就是一切,檀就是施,就是一切都是布施,爲了一切衆生,這四種遍施一切世界,遍施一切衆生,那麼一切的道理,“四悉檀”。底下就說到,的標實境,那個不是讀作de,的(dì)標實境,令欣求故,這的標實境,令欣求故,就是說:啊!這 “世界悉檀”確確實實有一個極樂世界,這個極樂世界不是佛方便說,也不是烏托邦,假有的東西,也不是佛的一種假設,是實實在在有這個極樂世界,不是在方便開示,假設有一個極樂世界,是確實有這個世界,令欣求故,讓大家趕緊,這世間痛苦,趕快求往生極樂世界,這世界悉檀,這佛先施舍這個世界讓你了解叫做世界悉檀,毫無保留叫做悉,悉就是慈悲之極叫做悉,一切皆施,檀就是施舍,布施的意思,意思是說先讓你了解確實有一個極樂世界。

  誠語指示,令專一故,佛誠實語,佛是絕對不打妄語的,跟你講一個西方極樂世界給你一個指示,令你專一,爲了什麼呢?就是爲了衆生,叫做“爲人悉檀”,苦惱,叁苦、八苦,娑婆世界一切苦的衆生,急急忙忙專一來求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是誠語指示,令專一故。

  簡非乾城陽焰,這個乾城就是鬼神,這個乾闼婆八部之中的,乾闼婆就是說像我們這個天龍八部這種假的妖氣所成,就是說乾城。陽焰,這個陽焰是出自于這個《莊子》,《莊子》,我們所采莊子的引用,渴鹿陽焰,海市蜃樓,若有實無叫做陽焰,這句話意思是出自《莊子》,在中國的黃河流域,一片就是沙漠,這沙漠,這鹿很口渴,這鹿很口渴,它須要水喝,跑、跑……。噢!看到前面有水影現出來,這原來是陽光一曬,折射出來,光一曬産生這個折射,這個折射顯現出有個草跟水,這鹿很口渴,跑、跑……,跑到那裏,咦!也是沒有看到水,也是沒有看到草,沒得吃,這意思簡而言之就是簡非乾城陽焰就是假的東西,意指是一種寄托,而不實在的假的地方,叫做乾城陽焰。乾城是一個典故,陽焰又是另外一個典故,簡非乾城陽焰,底下“非魔”就是說不是妖氣所化出來的地方,是確確實實一個地方,非權現曲示,非緣影虛妄,權現曲示就是說佛的慈悲,權巧方便跟我們講一個極樂世界,真是爲了要度小根器的?不是,這是圓教、頓教,是圓滿教,是實相教,是大乘的究竟法,絕對不是爲了度那些小乘的,也不是度那些二乘人,也不是度那些凡夫,度那些凡夫說是權現曲示,就委屈一下,因爲你不了解,不了解,佛不敢講太深奧,講一個權巧方便就好,爲了度凡夫,爲了度二乘人,不是,不是這樣,淨土法門是當下講實相無相無不相的東西,是究竟圓滿,了義中的最究竟了義的經典,不是權現曲示,非緣影虛妄,不是影像的東西,非保真偏但,把筆拿起來,保真就是化城,這是《法華經》裏面講,化城的意思就是說這二乘的根機,自利的功夫夠,他現在證到我空,證悟四大緣起法,他除破我執,他不敢出來度衆生,所以保真就是偏真,簡單講就是說暫時讓他休息一下叫做化城,化城就是我們這個凡夫修行修到破我執,中間休息的地方,他要出來繼續度衆生經過幾大阿僧祇劫,行菩薩道之後到究竟的無余涅槃,所以保真簡單講就是化城,化城就是中途休息站,就像在加油般,所以佛叫我們要回心聲聞,要回小向大,不可以自私,要好好出來度衆生,偏跟但,偏,把筆拿起來,偏就是藏教,但就是別教,就是藏、通、別、圓,偏,藏教叫做半字,就是不圓滿的意思,一半而已。但呢?只對大乘教講的也不圓,所以是別教,我們前面講的五時八教,偏就是藏教,但就是別教,藏、通、別、圓,保真就是化城,偏就是藏教,但就是別教,破魔邪權小故,“對治悉檀”,這並不是魔,是權巧的,破掉這些,破掉這些。確確實實有一個極樂世界,確確實實有一尊佛。

  圓彰性具,令深證故,圓滿來影現,來開示我們本性具足,這世界,清淨的世界。圓彰性具,圓滿來告訴我們,我…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