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二卷▪P53

  ..續本文上一頁做一點,不甘願再講幾句壞話讓他不得翻身,要修到何時都不會成熟,樹木加一點營養分,再加一點鹽,那棵樹馬上就死光光了,雜修叫做不能淨念相繼,淨念相繼掃除一切的妄想,放下一切世間人無謂的,世間人無謂的,若女人在一起就講她老公,麻將,不然就講百貨公司,擦指甲的一瓶多少,CE多少,Lancome的多少,整天都在討論那些,衣服一件多少,若男的聚在一起就是講女人,講女人,若當過兵大家都知道,讀大學也是這樣,一群男人在一起沒別的話題,都在講女人,我若靠過去:阿彌陀佛!師父來了,不要再講了。你說:我跟衆生周旋能得到什麼?沒有,什麼都沒有,整天都在講無謂的,對不對?我常常想:你不相信,今天……我曾經打過妄想,啊!因爲人家今天認識我,慧律法師很有名氣,如果今天不認識我,我穿俗家衣服,舉一個例子來說,我參加救國團那個青年會,青年會,參加那個,世間人說快樂,我來參加那個,參加什麼?彈吉他、跳舞、唱歌、烤肉,現在因爲我們已經是大修行人,知道看到佛祖說生死,知道要修行,我們知道,現在又跟衆生混在一起,你看,這一幕你想像得出來嗎?也跟他們在一起,你的心完全不一樣,難道不是這樣,他的心在玩,你的心在佛,所以說我們若在修持當中若達到一個階段,無論你哪一咱身份,你都有辦法修行,怕的就是怕我們淨念不能相繼而已,妄想太多,所以乃是等無間【緣。】無間緣,無間這個緣份,無間緣就是說連續、連續。【以佛號爲所緣境。】以這個佛號是我們所攀緣的境界,【乃所緣緣。】乃是所緣緣,第二個字動詞,第叁個字是名詞,所攀緣的那個緣,所攀緣的那個條件,以佛號作爲所攀緣的境界,這就是所攀緣的,所以所緣緣第一個緣字是動詞,V,第二個是名詞,N。【言增上者。即增上緣。】增上,【總攝前叁緣。】就叁緣就是親因緣,無間緣,所緣緣,都是增上緣的一種力量,什麼叫增上呢?就是增加一種力量,我們在念佛、念佛,要如何才能增上呢?很簡單,我們自己本身要念佛,這親因緣,所緣緣呢?我都親近叁寶,我沒有東奔西跑,我有時間我就是要來講堂,要來聽經聞法,無論今天講兩個小時,我聽一句都沒關系,這個力量就大,聽不懂也要來坐著,至少看佛祖也有功德,比你看電視還有功德,打瞌睡也來這裏批瞌睡也沒關系,至少來這裏還看到佛祖,這種緣即使是最差的緣還比你家裏的緣還好,難道不是這樣?比你看你老公每天打架要好。再來,無間緣,然後聽經聞法念佛,無間斷,所以增上緣就會産生一種力量,簡單講增上緣就是增加一種修行的力量,叫做增上緣,所以【有大力用。】有大力用,【爲中道無漏善業。】中道就是不偏空不偏有,無漏的善業。

  ○第二,我們第一個是講增上善業,【二圓五品觀。】那是圓教的五品觀,圓教五品觀,【圓教觀行五品位。】是什麼意思呢?把筆拿起來,圓教的六即佛當中的觀行即佛,那個六即佛?理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究竟即佛。有讀過研讀班的人大家都知道,讀過《十四講表》的大家都知道,而且昨天才考試過而已。六即佛:理即、名字即、觀待即,相似即、分證即、究竟即,所以我常常叫你們《彌陀經》要來聽,《十四講表》也要來聽就是這種意思,這都有息息相關,所以講過我就不再重複了。什麼叫觀行?圓教六即佛當中觀行即佛五品位,五品位,哪五品位呢?把筆拿起來,【謂隨喜】品【。】底下加一個:“品”,【讀誦】品【。解說】品【。兼行六度】品【。正行六度】品【。】五品,就是說我們要修圓教,一個人若在修行,一個人若在修行要修這五種,五品位。隨喜品,隨喜就是說十方世界所有若是有佛法弘揚的地方,我都隨喜贊歎,所以說我們若有這種觀念我們就不會有派系的觀念,沒有山頭,沒有門戶之見,隨喜,哪裏在舉辦法會,隨喜,隨喜,哪個法師在弘法,隨喜,修這個隨喜,這隨喜品就是教衆生修行第一個心就要放得很大,所謂放得很大的意思就是說,無論哪一間道場,哪一個法師只要他正知正見,全都要隨喜,包括我們平時跟我們生活在一起的的人,我們講話不可以有攻擊性,殺傷力,不可以,隨喜就是最重要的修養,我們都不要讓人家出醜,所以我這個人很有修養,我不會去讓人家出醜,我這個人我若在講話我很有藝術,我不會像……,我看到很胖很重的人來,我不會跟他說:你怎麼這麼胖,我不會這樣,噢!你實在很有福報(法師笑)。我不會讓人家出醜,我們說他很有福報,他自己在笑就知道我在講什麼,難道不是這樣,現在看到一個實在是長得很醜的,菩薩,你實在是不錯,不過你的青春痘擦得平一些會更美,最主要是要講後面那一句。我們講話有時候要有藝術一點,不要傷到人家,傷到。師父!我若不對,你對我批評一下。你放心,我不會這樣,我這個人很有修養,我不會跟你講什麼有的沒有的,隨喜嘛!因爲我有練過隨喜功德嘛!所以我這輩子會講話,音質,聲音會好從哪裏來,就是從隨喜來,真的,我們不會造口業,難道不是這樣,唱念這個音質不是吹噓的,只差沒有趕經忏倒是真的,難道不是這樣,所以我們人音聲要好,要生生世世要修這個隨喜贊歎,贊歎。讀誦,讀誦就是教人要讀這個大乘經典,初一、十五要誦個《地藏經》,《地藏經》每天誦可能沒辦法,有的人是發願,《地藏經》初一、十五誦,要不然就六齋日,這就算很用功的人了,若我在分配,我現在分配給你聽,《普門品》是早上,晚上《彌陀經》,六齋日誦《金剛經》,初一、十五誦什麼?《地藏經》,若《藥師經》搭配、搭配,搭配著,看你自己修持的時間,我心血來潮,有時間加個《藥師經》,這四部經是最基本的,《普門品》、《彌陀經》、《地藏經》、《藥師經》、《金剛經》五本,是中國最普遍的五本經典,五本經典,讀誦,讀誦,我們若有修隨喜品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讀誦就是讀這個大乘經典也可以往生。再來,解脫,這解脫就是說我了解多少我就跟人家解釋多少,現在的人沒有在跟人家解釋,我拿錄音帶給你聽比較快,我講比較慢,我幹脆拿錄音帶給你聽比較快,叫師父跟你講,花叁百六十元就一套了,現在科學很發達,解釋。兼行六度,兼行六度,不是正行,是兼行六度(指天臺觀行五品中之第四品。法華經分別功德品就如來入滅後之弟子,說五品之功德,其中之第四品即兼行六度品;蓋此品除修正觀外,又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等六度以助觀心,故稱兼行六度品。[《大明叁藏法數》卷二十、《天臺四教儀集注》卷下])。正行六度,最重要就是要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兼行六度,一度裏面就是包括六度,一度裏面就是包括六度,比如說你修布施道,你布施連裏面的煩惱都施舍,布施就是持戒,對不對?布施,你若布施到無所著,你就是般若實相,你就有禅定,全都是,所以一度就是等于六度,六度就是一度,【以此二者。爲能感之因。】哪二項呢?第一項就是增上善業,第二就是圓五品觀,二種叫做所感,所以說此等莊嚴,同居土是……,凡聖同居土是從哪裏來?增上善緣所感,就是要持名念佛。再來,圓教的五品觀所感,五品就是教人家要隨喜,要有修養,不要講人家的二話,傳是非,以歡喜心,隨喜誇獎人家的成就,讀誦就是早課、晚課要作,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解說,我們懂多少就度我們的親朋好友,子女、媳婦,或是媳婦度長輩,解說。兼行六度,就是好好六度。正行六度就是要發一個慈悲心憐憫衆生,修這六項,修這五品觀,前面就是增上善業,再來就是五品觀所感,爲能感之因,【同居淨土。爲所感之果。】是所感出來的這個果。

  【以緣生勝妙五塵爲體者。】到極樂世界的時候,蓮華化生就是殊勝奧妙的五塵,不是我們這個汙染的粗的五塵,【緣生。即因緣所生法。殊勝妙好。非同娑婆粗惡五塵也。】不是娑婆世界粗惡的五塵,【同居之體質。亦即色聲香味觸。五塵爲體也。】那麼極樂世界是微細,意思是說娑婆世界是粗的,惡的,極樂世界是殊勝的,不會造業的。

  【解】方便淨土。】第一個是同居淨土,現在是方便淨土,【是即空觀智所感。】就是修空觀,【亦相似叁觀所感。】相似叁觀所感,【以妙真谛。無漏五塵爲體。】看這解釋。

  【講】此明方便土因果。】意思是說要往生到方便有余土,要具足什麼條件?【以即空觀智。】就是要修這個空,簡單講就是修這個無所著,空觀就是破除一切的執著,無所著的意思,空觀。【相似叁觀。爲能感因。】剛才我們講六即佛,理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現在講到相似即佛,相似的叁觀,爲能感因,能感因。【以妙真谛。】真就是實相,空觀的意思,【無漏五塵爲所感果。】無漏五塵簡單講就是我們的本性,從我們本性所發出來色、聲、香、味、觸,清淨的本性所顯現出來的果報,【此土因有橫豎。】橫豎,【豎則即空觀智。非通教即有之空。乃圓教即假即中之空。橫則相似叁觀。乃圓教相似位。一心叁觀。此二爲能感因。】初學的人第一天來聽很歡喜,想來聽慧律法師講經,結果讀到現在不曉得在講什麼,明天不要來了,都沒有講故事。一個阿婆說:我從很遠來,我等一個半小時都沒有講笑話。噢!原來來這裏是要聽笑話,不是要聽佛法的,原來就是我的mark就是講笑話的能手,不是講經,講笑話是度裸機的,是沒辦法,因爲我若沒講這樣就不入門,我不可以講太深奧,現在來到這裏要聽笑話可能比較少。阿婆:都聽不懂,不曉得在講什麼?空、有,聽到後來都快變精神病,幹脆你跟我講一個故事,怎樣念佛,我就一心念佛,不然你禮拜二再來,禮拜二共修比較簡單,講一些故事就禮拜二再來,所以我們現在看看,左鄰右舍,你看看,阿婆差不多都清場,聽不懂,聽不懂沒辦法,都差不多清場…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