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二卷▪P60

  ..續本文上一頁們知道有一個極樂世界,有一個這麼清淨的地方,我們懂得要念佛,有一天真的往生,誰使之然也,師父,對不對?所以說要禮敬叁寶,要贊歎叁寶,那麼出家人小小不對,這都難免,在座諸位!一定要記得,不可以將師父當作聖人,師父不是聖人,多少難免都有一點錯誤,在座諸位!叁寶若有一點小錯誤,我們要記得:大家都是凡夫在修行,不可以將每一個出家人都當作聖人,以報恩的心來看待出家,報恩的心,我們今天學佛是因爲出家人,我也不希望說你只對師父比較恭敬,對別的出家人不恭敬,毀謗別的出家人,這樣這不是我的徒弟,若我的徒弟,十方來的出家人全都平等,對每一個出家,無論他是聖人,無論他是凡夫僧,全都要禮敬叁寶,真的,因爲究竟是出家人,究竟是出家人。【

  【解】青色名優缽羅。黃色名拘勿頭。赤色名缽頭摩。白色名芬陀利。由生身有光。故蓮胞亦有光。然極樂蓮華。光色無量。此亦略言耳。微妙香潔。略歎蓮華四德。質而非形曰微。無礙曰妙。非形則非塵。故潔也。蓮胞如此。生身可知(妙)。】我現在先解釋一下,大字的先解釋一下:青色名優缽羅,青色印度話叫做優缽羅,黃色叫做拘勿頭,赤色叫做缽頭摩,白色名叫做芬陀利,因爲生身有光,出世之後這色身有光,所以蓮華,這個蓮華胞裏面也有光。然極樂蓮華,光色無量,光跟色都無量色、無量光,這是簡單講。微妙香潔,很微妙、很香、很幹淨,當然的,念佛的人心地幹淨,感應到當然是蓮華的清淨,所以是簡單贊歎蓮華四德:質而非形,雖然有這個質而非形,非形就是沒有一定的大小,沒有一定的大小,看你的心,看你的修行,非形就是雖有質,質就是很好,很好的這種質,但是卻是不一定的大小。無礙叫做妙,神通自在。非形則非塵,非形因爲沒有一定的大小,所以非色塵之德,不是色塵,所以這個要加一個字,比較清楚,非形則非塵。因爲它沒有一定的形狀,所以不是色塵,唯心所造故,因爲就是唯心,一切蓮華也是唯心所現,故潔也,所以叫做幹淨。蓮胞如此,生身可知,光是在蓮華胞裏面就是這麼的清淨,這麼不可思議,那麼我們出世之後我們可知道那是很微妙。

  【講】此先明蓮華光色。後舉四德。蓮分四色。色各有光。由衆生身有光明。故蓮胞亦有光。光色本應無量。四色亦略言耳。

  微妙香潔。略歎蓮華四德者。既曰略歎。當知蓮之德。亦不止此。】底下說:【質而非形曰微者。質乃寶華之體質。形量大小不定。各隨念力而現。故曰非形(非一定大小之形)。無礙曰妙者。自在無礙。不可思議。十方衆生發心念佛。】發心來念佛,【華即標名。】精進就是【勤】懶【惰】就是懶惰【才分。榮枯頓異。】榮就是念得很好,很認真。枯就是慢慢、慢慢幹枯,馬上就變化出來。【是爲感應冥符妙。】感應冥符妙就是說很感應,暗中符合你的精進。【又上中下品。各隨功行。無量往生。不致錯謬。是爲勝劣分明妙。】殊勝、惡劣分明這叫做妙。【香者。彼土之蓮。光色既勝。香氣應異。非此方蓮香可比。】西方極樂世界的香比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香百千萬倍。【非形即非塵者。既非一定大小之形。則自然非色塵之德。】自然不是色塵,色、聲、香、味、觸、法這個色塵,就是沒有汙染的意思,【而全體唯心矣。】全都是我們心所顯現的,所以要念到一心不亂,念佛要用心,在念就是真心,現在的心就是念,真心,當下一念,【元是菩提妙淨明體。】本來是菩提很不可思議奧妙清淨光明的體,【故曰非塵故潔也。】沒有肮髒所以幹淨。【蓮胞既光色明耀。微妙香潔。則生身莊嚴殊勝可知。

  以上釋生處竟。】

  現在要解釋:

  

己二結示佛力

  【經】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解】明上住處生處。】住的地方跟出世的地方,【種種莊嚴。皆是阿彌陀佛。大願大行(此義約佛)。稱性功德之所成就。故能遍嚴四種淨土。普攝十方叁世一切凡聖。令往生也。】這就是說這是佛大願,這是他的本性所顯現出來的,修行修到這麼不可思議的極樂世界,願力來作成,像我凡夫,我這個願力,衆生的願力,大家建這間講堂建起來,何況極樂世界諸佛菩薩,這個阿彌陀佛的願力所造成的,我們凡夫有辦法建一間莊嚴的文殊講堂,難道不是這樣,所以說極樂世界更加不可思議。

  【講】此結示佛力。】這就是佛力的關系,【故呼舍利弗而告之曰:極樂國土。成就如是(指上住處生處)種種莊嚴。皆是阿彌陀佛。大願大行。稱性功德之所成就。願行爲能莊嚴。】願跟行就是能莊嚴,【極樂是所莊嚴。此約佛釋。】就佛的能力來講,就是說佛有這種能力,所以我們住的地方,我們出世的地方有這麼莊嚴。【大願。即彌陀因中爲法藏比丘。對世自在王佛。發四十八願。第叁十二願雲: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中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大行者。即彌陀願後。勇猛精進。】阿彌陀佛發願之後他勇猛精進,經過【阿僧祇劫。】無量劫,【修菩薩行。大本雲: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所。攝取二十一億佛刹。】就是說二十一億叁千大千世界諸佛的國土,那個清淨的,你這個國土的莊嚴我揀擇起來,那個國土的【清淨之行。】我揀擇起來,撿起來、撿起來。二十一億諸佛的國土清淨的世界,而造成極樂世界,簡單講你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十方一切世界你全都到達,全都清楚,所以阿彌陀佛往生是那麼簡單,臨命終你只要十念,平時好好修行,往生之後他所有的快樂,又跟諸佛菩薩一樣,又不用斷惑,不用證到初果、二果、叁果、四果阿羅漢,只要你臨命終一心不要散亂就好,先伏惑,製止,不要讓它妄想跑出來,平時就要培養這個放下,所以我常常勸告這些學生,這裏的徒弟,任何的恩怨你都可以放下,因爲你已經有聽到這個佛法,任何痛苦你都可以忘記,因爲我們已經有聽到這個佛法,我們知足,即使死我們也甘願,爲什麼?我們得到法寶,衆生住樓房,賓士車在開,錢很多,嬌妻美妾,不能解決,所以聽到這個淨土法門的人,又是幸運當中最幸福的人,阿彌陀佛這麼慈悲,難道你不往生。

  【稱性功德者。稱合真如自性。】意思是說【本具功德。一切莊嚴。亦複性本自具。但非佛力。不能成就。故曰稱性功德之所成就。】若沒有佛力你沒辦法成就這種功德,意思就是說只有佛才有這種能力,叫做稱性的無量,無量的成就。

  【遍嚴四種淨土者。由真性圓滿周遍。故能普遍莊嚴。四種淨土。彌陀願行圓滿。莊嚴淨土。爲衆生作增上緣。】意思就是說你來到極樂世界你什麼都具足,要修行絕對不會退失,增上緣,在要成佛的這條路線你可以不退轉,【帶起十方叁世。一切凡聖。自心種種莊嚴。爲所緣緣。一切凡聖。緣此莊嚴淨土。起欣慕心。而修淨業。求生淨土。故曰普攝十方叁世。一切聖凡。令往生也。

  【解】[複次]佛以大願。作衆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衆生多福德之緣。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此義約生)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注解承當)非今非當。】【

  【講】複次。彌陀以因中所發大願。能作衆生多善根之因。又以願後所修大行。能作衆生多福德之緣。此意須善會。何以彌陀願行。能爲衆生作殊勝因緣。因佛以此願行。莊嚴成就四種淨土。又以此願行。莊嚴成就一句洪名。】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簡單修行,而且往生的地方又是最爲莊嚴,【令衆生對此莊嚴之依】報【正】報【。信願持名者。以佛之願爲願。以佛之行爲行。皆得多善根多福德也。念念執持名號。相續無間。即念念以此善根福德。成就如是稱性功德莊嚴。此義約衆生釋。皆是已成者。衆生性本自具一切莊嚴。但由信願持名。方能成就。已起信願行。即是已成。】因爲他本性就有,你只要起一個念頭,那麼就是已成。【非今非當者。非現今成。非當來成也。】看上面,讀一遍之後,我現在跟諸位解釋你們就比較了解:複次,佛以大願,佛祖發四十八大願,在因地修行的當中他發四十八大願,他願願成就之後,因爲讓你住的地方,吃、穿、住無量的神通讓你到極樂世界會很好修行,所以往生極樂世界不是逃避現實,是換一個環境,好好地來留學,那個環境很好,這樣你就能夠作衆生多善根的因,因爲衆生若來到極樂世界他就不會去造業,他就好好修行,一心向這個佛道而前進,以大行,作衆生多福德之緣,因爲佛大願,願度一切衆生,那麼大行就是佛修無量的這個福德因緣,成就這個極樂世界,來作衆生多福德的緣份。比如說我們若在非洲修行,那麼沒人可成就,沒這個多善根的因緣,我慧律發一個大願要來建一間文殊講堂,這樣我就能作衆生多善根的因,這樣知道嗎?藉著佛的這個願我們就能夠種到多善根,藉著佛的大行,我們變成有這個福德因緣,今天你去非洲修行,非洲沒有這個講堂,對不對?沒辦法聽聞這個佛法,至于我們這個講堂,諸位剛好在臺灣,剛好在高雄,要來就來,就有這種福德的緣。令信願持名者,令這個深信有極樂世界的,有一尊阿彌陀佛,願意要爲往生極樂世界的,而且又真正要修行的持名念佛,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的功德,念念成就這種的功德,而皆是已馬,非今非當,就是因爲佛已經早就成就了,所以當樂是已成,不是現在,也不是將來,他意思就是這樣。再來:

  【解】此則以阿彌種種莊嚴。作增上本質。(性相圓明,撤盡法門邊畔界限)帶起衆生自心。種種莊嚴。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會上二義只是一義)故曰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我先解釋一下:此則以阿彌種種莊嚴就是無量的種種莊嚴,阿彌陀佛種種莊嚴,作爲我們增上的本質,因爲我們的本質就是我們本性的東西,但是我們還沒有發現我們自己的時…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