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二卷▪P61

  ..續本文上一頁候,就藉著極樂世界引導我們出來,引導我們出來,就是像諸位在座雖然有佛性,藉著師父的力量演講的音聲悟到真理,從你的本性發出來,所以叫做增上本質,增加你的本性的力量,增加你本性的智慧,産生你一種力量出來,所以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到那個地方你的本性慢慢、慢慢就顯現出來,就是表現出來,就帶起衆生的自心,種種的莊嚴,因爲本性本來就具足,所以藉著阿彌陀佛的莊嚴來引起衆生自性的莊嚴,全佛即生,全他即自,全佛即生就是說佛的本質他就是衆生的帶質,衆生的帶質就是不離佛的本質,帶質就是說還有一些無明,還不能完全清淨叫做帶質,若本質呢?就是佛已經成佛,發現我們的本性有無量的莊嚴相的本質,所以說全佛即生,就是說佛所有的本質跟衆生就是全都一樣,全他即自就是所有的衆生……,佛全部的莊嚴就是自己的莊嚴,全佛即生就是佛的本質就是衆生的帶質,所以衆生的帶質慢慢修行他就不能離開佛的本質,全他即自就是佛所有的莊嚴,就是我們自己本性的莊嚴,所以叫做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講】底下,講解,【此約生佛圓融不二釋。以阿彌種種莊嚴。作增上本質四句。】增加他本性的莊嚴,本性的莊嚴所發出來那個莊嚴相,叫做增上本質,【以彌陀大願大行。種種稱性莊嚴。】藉著阿彌陀佛的大願,他的大行,他的種種,藉著他的本性的莊嚴,【此屬性宗。】就是對本性比較有在談的叫做性宗。底下說,【能爲衆生作增上緣之本質。】增上緣就是增加一種力量,開采這個個的本性出來叫做增上緣之本質。再解釋一遍:佛的種種本性的莊嚴,我們藉著這個本性的莊嚴發現衆生本性的莊嚴,所以增加衆生的一種力量叫做增上緣。簡單講就是說,在座諸位!在座諸位!你今天你來聽經你本來就是有本性,藉著師父在講這個本性的東西,引起你裏面本性的一種智慧,師父給你的叫做增上緣,對不對?我們來到極樂世界的時候,都阿彌陀佛本性所顯現出來的,顯現出來的,那麼阿彌陀佛顯現出來,我們就藉著阿彌陀佛本性的莊嚴,來發現我們自己本性的莊嚴性,所以說底下,【帶起衆生。自心所現種種莊嚴。此屬相宗。】相宗就是說比較談這個事相,性宗就是比較談論這個本性,但是【性不礙相。相不離性。】意思就是說我們的本性自有莊嚴相,但是每一種莊嚴相就是離不開我們的本性,簡單講這面鏡子幹幹淨淨,空無一物,卻能顯現無量的相,無量無邊的相,所有的相就不離開這個鏡面,這樣比喻就性跟相就是一體的東西,【性相圓明。生佛不二。撤盡性相二宗法門界限。】撤就是除,除掉,除掉空虛性宗跟相宗他的門戶之見,就是說圓融的意思。

  【緣有四種。一親因緣。二次第緣。(亦名等無間緣)叁所緣緣。四增上緣。】沒上《十四講表》的人對這四緣比較不熟,我在這裏再簡單解釋一下:親因緣簡單講也就是最重要的因,也就是我們所講的我們最重要,力量最大的叫做親因緣。第二次第緣,亦名等無間緣,就是說要繼續作用,次第就是說要繼續作用,像在澆花,澆花,要再繼續作用,像你在修行要繼續聽經,要繼續聽經,不要障礙,要繼續用功念佛,繼續、繼續,次第緣,次第就是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的意思,一次又一次,繼續加強。第叁所緣緣,所攀緣的那個條件,所攀緣的那個條件。第四增上緣。親因緣、次第緣、所緣緣全都可以叫做增上緣,增加一種力量叫做增上緣。【有增上力用故。謂彌陀願行。稱性所起之種種莊嚴。有增上力用之本質境。】本質境,本質境,本質境,境界的境,阿彌陀佛的願,(阿彌陀佛)的行,他的本性所起的種種莊嚴,他有增加的力量。

  【帶起衆生自心種種莊嚴者。】那麼我現在舉一個例子來講,我們還沒有成佛就像這木柴,木柴,現在我這裏用一個火把,火把就是比喻說本性,佛的本性,這個火把有無量的智慧,我現在把它引火,這個木柴遇火是不是會點著,這樣懂意思嗎?就是藉著佛的無量的本性的莊嚴性,來引起衆生本性的東西,這支木柴就是有火性,對不對?只是它沒有火,它就引燃不起來,現在火點著,它也點著,現在還須要用到這支火把?不用,它本來就有具足火性,每一個衆生就有具足這個本性,無量莊嚴的本性,但是若沒有佛來引導他,本性發不出來,用這樣比喻比較聽得懂,比較聽得懂。再來,帶起衆生自心種種莊嚴者,【帶是變帶。】變帶,變又帶上這個本性的東西,【謂衆生托佛增上緣本質境。變起自心種種莊嚴。】藉著佛的力量來發起我們我們本性,自心種種的莊嚴,【爲帶質境。】帶質境就是說還帶有一點無明,還帶有無明,簡單講不能清清淨淨像我們本質、本性這樣,所以帶質就是說可以變化,還有無明,到後來跟佛的本質是一樣,【爲己所緣。】爲自己所緣,【本質能現帶質。】本質,佛的本質可以帶起這個帶質,能現這個帶質,【帶質無異本質。】底下那小字的。【(本質如影印之原底,帶質如影印所印,印刷品)】這樣講就是比較簡單,【故曰全佛即生。(全佛之本質,即衆生之帶質,衆生帶質境,不離佛本質故)全他即自。(全他佛之莊嚴,即自己之莊嚴)】因爲我們的本性跟佛的本性都一樣,【二義只是一義。成就如是。生佛一如。自他不二。事事無礙。不可思議功德莊嚴也。

  初別釋所受竟。

  戊二合釋能受所受分二己初約五根五塵明受用次約耳根聲塵明受用己初又二庚初正明二結示今初

  

庚初正明

  【經】又舍利弗。彼佛國土。(空中)常作天樂。(下是)黃金爲地。(中間)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上嚴空界下嚴金地)其土衆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音格g)盛衆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解】樂是聲塵。地是色塵。華是色香二塵。食是味塵。盛(平聲)】盛就是裝的意思,那個念chéng,不能念shèng,盛【華散華】盛華就是裝這個華,來散這個華,來供養【經行】就是我們在走,在繞佛,我們吃飽飯繞個佛,腹部才不會脹氣,早課念到一半,阿彌陀佛,經行,經行就是繞佛的意思,這就【是觸塵。】觸法,【衆生五根對五塵可知。常作者。[即]六時也。】六時,【黃金爲地者。七寶所嚴地界。體是黃金也。日分初中後。名晝叁時。夜分初中後。名夜叁時。】簡單講印度當時不是分作二十四小時,二十四個小時是我們現在中國人,藉著西洋的力量才分作二十四個小時,爲了要全世界統一,不然我們中國是分作十二個時辰,子、醜、寅、卯、辰、巳、午、未,十二個時辰,那麼印度是分作六個時辰,但是它每一個時辰是四個小時,初日分就是從早上六點到早上十點,早上的十點到下午兩點叫做中日分,下午兩個到黃昏的六點叫做後日分,六點到晚上十點,叫做初夜分,初夜分,中夜分就是十點至淩晨兩點,叫做中夜分,四個鍾頭的時間,後夜分就是兩點至六點,這樣後夜分,【故雲晝夜六時。】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二十四個小時,所以說晝夜六時。【然彼土依正。各有光明。不假日月。】就是說極樂世界的人依報跟正報色身都有光明,它不用藉著日月,【(但可順此方比擬,不可隨此方情見)安分晝夜。】安著這個白天跟晚上,這是順我們娑婆世界來講,因爲我們娑婆世界過著有白天跟晚上的生活,順著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習慣性,習慣性,所以才講晝夜六時,極樂世界色身有光明,地界有光明,全都有光明,所以它不用分作晝夜,但是藉著這個娑婆世界習慣性,所以叫做晝夜六時,【且順此方。假說分際耳。】這是假的這樣分,其實是沒有。

  【講】經中舉極樂五塵勝境。】極樂世界有多麼好,有多麼好,【爲衆生五根】眼、耳、鼻、舌、身,【所受用。】都是很殊勝,【文顯可知。常作者。即指天樂。】天樂,【晝夜六時。無有間歇。不同世樂之或作或辍也。】或辍就是停,【樂以天稱有二義。】樂分作兩個,【一天人之樂。乃諸天奏樂。供養彌陀。以及海會聖衆。】極樂世界比我們這裏的熱門音樂好聽多了,我們這娑婆世界的音樂,那個人來聽,年輕的不要聽,年輕的愛聽,老的不要聽,年輕愛聽,咚恰、咚恰……,老人就:關掉,吵死了。現在老人開那個“思想起……(法師唱老人聽的歌)。”年輕的就說:哼!聽這個會生病。他愛聽那種,差別這以大,這極樂世界它不會這樣,你不要聽它自然不見,你也不用轉,你愛聽什麼,一想自然就出來,很好,所以說我們說這個四聲道的、五聲道、六聲道的,這跟極樂世界這不能比較,這不能比較,娑婆世界有的極樂世界全都有,極樂世界有的,千百萬的東西,娑婆世界都沒有,全都沒有,所以每一個人嗜好不同,極樂世界佛的這個音樂,天人的音樂不得了。【二天然之樂。不假人力。自然敷奏。】自然就奏樂,【如本經雲: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不特其音之美。】就是說音聲之優美,【且能令聞者念叁寶也。】念叁寶,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音樂無法如此,娑婆世界這個音樂無法如此,你聽了都是放蕩,放蕩,不能幫助我們的修行。

  【黃金爲地者叁句。指地之體質。本是黃金。七寶但是地上莊嚴耳。】因爲印度當時認爲黃金最好,佛爲了權巧方便才說黃金最好,其實那超過黃金不曉得千百萬倍,但是我們娑婆世界黃金是最高級,黃金最好,鑽石、黃金、銀,這都很好的東西,除了拿這些來比較以外沒有更好的,沒有更好的,我們的福報不夠。【晝夜六時者。晝(是日)夜各有初中後叁時。合爲六時。又一解。晝六時。夜六時。每晝夜共十二時。然彼極樂淨土。依報世界。正報色身。皆有光明。】都有光明,不像我們晚上鄉下沒有這個電燈,走、走、走……,踩到牛糞,極樂世界踩不到,踩不到,你要踩,你的腳就知道要縮回來,色身自己有光明,何必藉著那種。那時候我們住在豬屠口的…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