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二卷▪P60

  ..续本文上一页们知道有一个极乐世界,有一个这么清净的地方,我们懂得要念佛,有一天真的往生,谁使之然也,师父,对不对?所以说要礼敬三宝,要赞叹三宝,那么出家人小小不对,这都难免,在座诸位!一定要记得,不可以将师父当作圣人,师父不是圣人,多少难免都有一点错误,在座诸位!三宝若有一点小错误,我们要记得:大家都是凡夫在修行,不可以将每一个出家人都当作圣人,以报恩的心来看待出家,报恩的心,我们今天学佛是因为出家人,我也不希望说你只对师父比较恭敬,对别的出家人不恭敬,毁谤别的出家人,这样这不是我的徒弟,若我的徒弟,十方来的出家人全都平等,对每一个出家,无论他是圣人,无论他是凡夫僧,全都要礼敬三宝,真的,因为究竟是出家人,究竟是出家人。【

  【解】青色名优钵罗。黄色名拘勿头。赤色名钵头摩。白色名芬陀利。由生身有光。故莲胞亦有光。然极乐莲华。光色无量。此亦略言耳。微妙香洁。略叹莲华四德。质而非形曰微。无碍曰妙。非形则非尘。故洁也。莲胞如此。生身可知(妙)。】我现在先解释一下,大字的先解释一下:青色名优钵罗,青色印度话叫做优钵罗,黄色叫做拘勿头,赤色叫做钵头摩,白色名叫做芬陀利,因为生身有光,出世之后这色身有光,所以莲华,这个莲华胞里面也有光。然极乐莲华,光色无量,光跟色都无量色、无量光,这是简单讲。微妙香洁,很微妙、很香、很干净,当然的,念佛的人心地干净,感应到当然是莲华的清净,所以是简单赞叹莲华四德:质而非形,虽然有这个质而非形,非形就是没有一定的大小,没有一定的大小,看你的心,看你的修行,非形就是虽有质,质就是很好,很好的这种质,但是却是不一定的大小。无碍叫做妙,神通自在。非形则非尘,非形因为没有一定的大小,所以非色尘之德,不是色尘,所以这个要加一个字,比较清楚,非形则非尘。因为它没有一定的形状,所以不是色尘,唯心所造故,因为就是唯心,一切莲华也是唯心所现,故洁也,所以叫做干净。莲胞如此,生身可知,光是在莲华胞里面就是这么的清净,这么不可思议,那么我们出世之后我们可知道那是很微妙。

  【讲】此先明莲华光色。后举四德。莲分四色。色各有光。由众生身有光明。故莲胞亦有光。光色本应无量。四色亦略言耳。

  微妙香洁。略叹莲华四德者。既曰略叹。当知莲之德。亦不止此。】底下说:【质而非形曰微者。质乃宝华之体质。形量大小不定。各随念力而现。故曰非形(非一定大小之形)。无碍曰妙者。自在无碍。不可思议。十方众生发心念佛。】发心来念佛,【华即标名。】精进就是【勤】懒【惰】就是懒惰【才分。荣枯顿异。】荣就是念得很好,很认真。枯就是慢慢、慢慢干枯,马上就变化出来。【是为感应冥符妙。】感应冥符妙就是说很感应,暗中符合你的精进。【又上中下品。各随功行。无量往生。不致错谬。是为胜劣分明妙。】殊胜、恶劣分明这叫做妙。【香者。彼土之莲。光色既胜。香气应异。非此方莲香可比。】西方极乐世界的香比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香百千万倍。【非形即非尘者。既非一定大小之形。则自然非色尘之德。】自然不是色尘,色、声、香、味、触、法这个色尘,就是没有污染的意思,【而全体唯心矣。】全都是我们心所显现的,所以要念到一心不乱,念佛要用心,在念就是真心,现在的心就是念,真心,当下一念,【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本来是菩提很不可思议奥妙清净光明的体,【故曰非尘故洁也。】没有肮脏所以干净。【莲胞既光色明耀。微妙香洁。则生身庄严殊胜可知。

  以上释生处竟。】

  现在要解释:

  

己二结示佛力

  【经】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解】明上住处生处。】住的地方跟出世的地方,【种种庄严。皆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此义约佛)。称性功德之所成就。故能遍严四种净土。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令往生也。】这就是说这是佛大愿,这是他的本性所显现出来的,修行修到这么不可思议的极乐世界,愿力来作成,像我凡夫,我这个愿力,众生的愿力,大家建这间讲堂建起来,何况极乐世界诸佛菩萨,这个阿弥陀佛的愿力所造成的,我们凡夫有办法建一间庄严的文殊讲堂,难道不是这样,所以说极乐世界更加不可思议。

  【讲】此结示佛力。】这就是佛力的关系,【故呼舍利弗而告之曰:极乐国土。成就如是(指上住处生处)种种庄严。皆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称性功德之所成就。愿行为能庄严。】愿跟行就是能庄严,【极乐是所庄严。此约佛释。】就佛的能力来讲,就是说佛有这种能力,所以我们住的地方,我们出世的地方有这么庄严。【大愿。即弥陀因中为法藏比丘。对世自在王佛。发四十八愿。第三十二愿云: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中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大行者。即弥陀愿后。勇猛精进。】阿弥陀佛发愿之后他勇猛精进,经过【阿僧祇劫。】无量劫,【修菩萨行。大本云: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所。摄取二十一亿佛刹。】就是说二十一亿三千大千世界诸佛的国土,那个清净的,你这个国土的庄严我拣择起来,那个国土的【清净之行。】我拣择起来,捡起来、捡起来。二十一亿诸佛的国土清净的世界,而造成极乐世界,简单讲你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十方一切世界你全都到达,全都清楚,所以阿弥陀佛往生是那么简单,临命终你只要十念,平时好好修行,往生之后他所有的快乐,又跟诸佛菩萨一样,又不用断惑,不用证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只要你临命终一心不要散乱就好,先伏惑,制止,不要让它妄想跑出来,平时就要培养这个放下,所以我常常劝告这些学生,这里的徒弟,任何的恩怨你都可以放下,因为你已经有听到这个佛法,任何痛苦你都可以忘记,因为我们已经有听到这个佛法,我们知足,即使死我们也甘愿,为什么?我们得到法宝,众生住楼房,宾士车在开,钱很多,娇妻美妾,不能解决,所以听到这个净土法门的人,又是幸运当中最幸福的人,阿弥陀佛这么慈悲,难道你不往生。

  【称性功德者。称合真如自性。】意思是说【本具功德。一切庄严。亦复性本自具。但非佛力。不能成就。故曰称性功德之所成就。】若没有佛力你没办法成就这种功德,意思就是说只有佛才有这种能力,叫做称性的无量,无量的成就。

  【遍严四种净土者。由真性圆满周遍。故能普遍庄严。四种净土。弥陀愿行圆满。庄严净土。为众生作增上缘。】意思就是说你来到极乐世界你什么都具足,要修行绝对不会退失,增上缘,在要成佛的这条路线你可以不退转,【带起十方三世。一切凡圣。自心种种庄严。为所缘缘。一切凡圣。缘此庄严净土。起欣慕心。而修净业。求生净土。故曰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圣凡。令往生也。

  【解】[复次]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此义约生)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注解承当)非今非当。】【

  【讲】复次。弥陀以因中所发大愿。能作众生多善根之因。又以愿后所修大行。能作众生多福德之缘。此意须善会。何以弥陀愿行。能为众生作殊胜因缘。因佛以此愿行。庄严成就四种净土。又以此愿行。庄严成就一句洪名。】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简单修行,而且往生的地方又是最为庄严,【令众生对此庄严之依】报【正】报【。信愿持名者。以佛之愿为愿。以佛之行为行。皆得多善根多福德也。念念执持名号。相续无间。即念念以此善根福德。成就如是称性功德庄严。此义约众生释。皆是已成者。众生性本自具一切庄严。但由信愿持名。方能成就。已起信愿行。即是已成。】因为他本性就有,你只要起一个念头,那么就是已成。【非今非当者。非现今成。非当来成也。】看上面,读一遍之后,我现在跟诸位解释你们就比较了解:复次,佛以大愿,佛祖发四十八大愿,在因地修行的当中他发四十八大愿,他愿愿成就之后,因为让你住的地方,吃、穿、住无量的神通让你到极乐世界会很好修行,所以往生极乐世界不是逃避现实,是换一个环境,好好地来留学,那个环境很好,这样你就能够作众生多善根的因,因为众生若来到极乐世界他就不会去造业,他就好好修行,一心向这个佛道而前进,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因为佛大愿,愿度一切众生,那么大行就是佛修无量的这个福德因缘,成就这个极乐世界,来作众生多福德的缘份。比如说我们若在非洲修行,那么没人可成就,没这个多善根的因缘,我慧律发一个大愿要来建一间文殊讲堂,这样我就能作众生多善根的因,这样知道吗?藉着佛的这个愿我们就能够种到多善根,藉着佛的大行,我们变成有这个福德因缘,今天你去非洲修行,非洲没有这个讲堂,对不对?没办法听闻这个佛法,至于我们这个讲堂,诸位刚好在台湾,刚好在高雄,要来就来,就有这种福德的缘。令信愿持名者,令这个深信有极乐世界的,有一尊阿弥陀佛,愿意要为往生极乐世界的,而且又真正要修行的持名念佛,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的功德,念念成就这种的功德,而皆是已马,非今非当,就是因为佛已经早就成就了,所以当乐是已成,不是现在,也不是将来,他意思就是这样。再来:

  【解】此则以阿弥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性相圆明,撤尽法门边畔界限)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全佛即生。全他即自。(会上二义只是一义)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我先解释一下:此则以阿弥种种庄严就是无量的种种庄严,阿弥陀佛种种庄严,作为我们增上的本质,因为我们的本质就是我们本性的东西,但是我们还没有发现我们自己的时…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二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