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二卷▪P61

  ..续本文上一页候,就藉着极乐世界引导我们出来,引导我们出来,就是像诸位在座虽然有佛性,藉着师父的力量演讲的音声悟到真理,从你的本性发出来,所以叫做增上本质,增加你的本性的力量,增加你本性的智慧,产生你一种力量出来,所以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到那个地方你的本性慢慢、慢慢就显现出来,就是表现出来,就带起众生的自心,种种的庄严,因为本性本来就具足,所以藉着阿弥陀佛的庄严来引起众生自性的庄严,全佛即生,全他即自,全佛即生就是说佛的本质他就是众生的带质,众生的带质就是不离佛的本质,带质就是说还有一些无明,还不能完全清净叫做带质,若本质呢?就是佛已经成佛,发现我们的本性有无量的庄严相的本质,所以说全佛即生,就是说佛所有的本质跟众生就是全都一样,全他即自就是所有的众生……,佛全部的庄严就是自己的庄严,全佛即生就是佛的本质就是众生的带质,所以众生的带质慢慢修行他就不能离开佛的本质,全他即自就是佛所有的庄严,就是我们自己本性的庄严,所以叫做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讲】底下,讲解,【此约生佛圆融不二释。以阿弥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四句。】增加他本性的庄严,本性的庄严所发出来那个庄严相,叫做增上本质,【以弥陀大愿大行。种种称性庄严。】藉着阿弥陀佛的大愿,他的大行,他的种种,藉着他的本性的庄严,【此属性宗。】就是对本性比较有在谈的叫做性宗。底下说,【能为众生作增上缘之本质。】增上缘就是增加一种力量,开采这个个的本性出来叫做增上缘之本质。再解释一遍:佛的种种本性的庄严,我们藉着这个本性的庄严发现众生本性的庄严,所以增加众生的一种力量叫做增上缘。简单讲就是说,在座诸位!在座诸位!你今天你来听经你本来就是有本性,藉着师父在讲这个本性的东西,引起你里面本性的一种智慧,师父给你的叫做增上缘,对不对?我们来到极乐世界的时候,都阿弥陀佛本性所显现出来的,显现出来的,那么阿弥陀佛显现出来,我们就藉着阿弥陀佛本性的庄严,来发现我们自己本性的庄严性,所以说底下,【带起众生。自心所现种种庄严。此属相宗。】相宗就是说比较谈这个事相,性宗就是比较谈论这个本性,但是【性不碍相。相不离性。】意思就是说我们的本性自有庄严相,但是每一种庄严相就是离不开我们的本性,简单讲这面镜子干干净净,空无一物,却能显现无量的相,无量无边的相,所有的相就不离开这个镜面,这样比喻就性跟相就是一体的东西,【性相圆明。生佛不二。撤尽性相二宗法门界限。】撤就是除,除掉,除掉空虚性宗跟相宗他的门户之见,就是说圆融的意思。

  【缘有四种。一亲因缘。二次第缘。(亦名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没上《十四讲表》的人对这四缘比较不熟,我在这里再简单解释一下:亲因缘简单讲也就是最重要的因,也就是我们所讲的我们最重要,力量最大的叫做亲因缘。第二次第缘,亦名等无间缘,就是说要继续作用,次第就是说要继续作用,像在浇花,浇花,要再继续作用,像你在修行要继续听经,要继续听经,不要障碍,要继续用功念佛,继续、继续,次第缘,次第就是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的意思,一次又一次,继续加强。第三所缘缘,所攀缘的那个条件,所攀缘的那个条件。第四增上缘。亲因缘、次第缘、所缘缘全都可以叫做增上缘,增加一种力量叫做增上缘。【有增上力用故。谓弥陀愿行。称性所起之种种庄严。有增上力用之本质境。】本质境,本质境,本质境,境界的境,阿弥陀佛的愿,(阿弥陀佛)的行,他的本性所起的种种庄严,他有增加的力量。

  【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者。】那么我现在举一个例子来讲,我们还没有成佛就像这木柴,木柴,现在我这里用一个火把,火把就是比喻说本性,佛的本性,这个火把有无量的智慧,我现在把它引火,这个木柴遇火是不是会点着,这样懂意思吗?就是藉着佛的无量的本性的庄严性,来引起众生本性的东西,这支木柴就是有火性,对不对?只是它没有火,它就引燃不起来,现在火点着,它也点着,现在还须要用到这支火把?不用,它本来就有具足火性,每一个众生就有具足这个本性,无量庄严的本性,但是若没有佛来引导他,本性发不出来,用这样比喻比较听得懂,比较听得懂。再来,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者,【带是变带。】变带,变又带上这个本性的东西,【谓众生托佛增上缘本质境。变起自心种种庄严。】藉着佛的力量来发起我们我们本性,自心种种的庄严,【为带质境。】带质境就是说还带有一点无明,还带有无明,简单讲不能清清净净像我们本质、本性这样,所以带质就是说可以变化,还有无明,到后来跟佛的本质是一样,【为己所缘。】为自己所缘,【本质能现带质。】本质,佛的本质可以带起这个带质,能现这个带质,【带质无异本质。】底下那小字的。【(本质如影印之原底,带质如影印所印,印刷品)】这样讲就是比较简单,【故曰全佛即生。(全佛之本质,即众生之带质,众生带质境,不离佛本质故)全他即自。(全他佛之庄严,即自己之庄严)】因为我们的本性跟佛的本性都一样,【二义只是一义。成就如是。生佛一如。自他不二。事事无碍。不可思议功德庄严也。

  初别释所受竟。

  戊二合释能受所受分二己初约五根五尘明受用次约耳根声尘明受用己初又二庚初正明二结示今初

  

庚初正明

  【经】又舍利弗。彼佛国土。(空中)常作天乐。(下是)黄金为地。(中间)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上严空界下严金地)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音格g)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解】乐是声尘。地是色尘。华是色香二尘。食是味尘。盛(平声)】盛就是装的意思,那个念chéng,不能念shèng,盛【华散华】盛华就是装这个华,来散这个华,来供养【经行】就是我们在走,在绕佛,我们吃饱饭绕个佛,腹部才不会胀气,早课念到一半,阿弥陀佛,经行,经行就是绕佛的意思,这就【是触尘。】触法,【众生五根对五尘可知。常作者。[即]六时也。】六时,【黄金为地者。七宝所严地界。体是黄金也。日分初中后。名昼三时。夜分初中后。名夜三时。】简单讲印度当时不是分作二十四小时,二十四个小时是我们现在中国人,藉着西洋的力量才分作二十四个小时,为了要全世界统一,不然我们中国是分作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十二个时辰,那么印度是分作六个时辰,但是它每一个时辰是四个小时,初日分就是从早上六点到早上十点,早上的十点到下午两点叫做中日分,下午两个到黄昏的六点叫做后日分,六点到晚上十点,叫做初夜分,初夜分,中夜分就是十点至凌晨两点,叫做中夜分,四个钟头的时间,后夜分就是两点至六点,这样后夜分,【故云昼夜六时。】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二十四个小时,所以说昼夜六时。【然彼土依正。各有光明。不假日月。】就是说极乐世界的人依报跟正报色身都有光明,它不用藉着日月,【(但可顺此方比拟,不可随此方情见)安分昼夜。】安着这个白天跟晚上,这是顺我们娑婆世界来讲,因为我们娑婆世界过着有白天跟晚上的生活,顺着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习惯性,习惯性,所以才讲昼夜六时,极乐世界色身有光明,地界有光明,全都有光明,所以它不用分作昼夜,但是藉着这个娑婆世界习惯性,所以叫做昼夜六时,【且顺此方。假说分际耳。】这是假的这样分,其实是没有。

  【讲】经中举极乐五尘胜境。】极乐世界有多么好,有多么好,【为众生五根】眼、耳、鼻、舌、身,【所受用。】都是很殊胜,【文显可知。常作者。即指天乐。】天乐,【昼夜六时。无有间歇。不同世乐之或作或辍也。】或辍就是停,【乐以天称有二义。】乐分作两个,【一天人之乐。乃诸天奏乐。供养弥陀。以及海会圣众。】极乐世界比我们这里的热门音乐好听多了,我们这娑婆世界的音乐,那个人来听,年轻的不要听,年轻的爱听,老的不要听,年轻爱听,咚恰、咚恰……,老人就:关掉,吵死了。现在老人开那个“思想起……(法师唱老人听的歌)。”年轻的就说:哼!听这个会生病。他爱听那种,差别这以大,这极乐世界它不会这样,你不要听它自然不见,你也不用转,你爱听什么,一想自然就出来,很好,所以说我们说这个四声道的、五声道、六声道的,这跟极乐世界这不能比较,这不能比较,娑婆世界有的极乐世界全都有,极乐世界有的,千百万的东西,娑婆世界都没有,全都没有,所以每一个人嗜好不同,极乐世界佛的这个音乐,天人的音乐不得了。【二天然之乐。不假人力。自然敷奏。】自然就奏乐,【如本经云: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不特其音之美。】就是说音声之优美,【且能令闻者念三宝也。】念三宝,我们这个娑婆世界音乐无法如此,娑婆世界这个音乐无法如此,你听了都是放荡,放荡,不能帮助我们的修行。

  【黄金为地者三句。指地之体质。本是黄金。七宝但是地上庄严耳。】因为印度当时认为黄金最好,佛为了权巧方便才说黄金最好,其实那超过黄金不晓得千百万倍,但是我们娑婆世界黄金是最高级,黄金最好,钻石、黄金、银,这都很好的东西,除了拿这些来比较以外没有更好的,没有更好的,我们的福报不够。【昼夜六时者。昼(是日)夜各有初中后三时。合为六时。又一解。昼六时。夜六时。每昼夜共十二时。然彼极乐净土。依报世界。正报色身。皆有光明。】都有光明,不像我们晚上乡下没有这个电灯,走、走、走……,踩到牛粪,极乐世界踩不到,踩不到,你要踩,你的脚就知道要缩回来,色身自己有光明,何必藉着那种。那时候我们住在猪屠口的…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二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