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摸看看有沒有一杯,常禅法師很調皮,他擲下去之後,拿一半給狗咬,怎麼一半而已,找很久、找很久,常禅法師叫狗過去,讓他摸狗的嘴。啊!就是這只狗咬走了,也不曉得有沒有杯,實在很調皮,你不曉得,聽說死的時候很自在,那只狗要往生時,倒下去,死了,很好死,所以這素食狗,住在寺廟的素食狗也有福報你知道嗎?它下輩子當人,當人,若修得此種神通,說:你上輩子就是在慈航寺那只素食狗,這輩子又出世當人,因爲你有聽經聞法,早課、晚課,以此功德脫離畜生的色身,所以若知道宿命智力的人,噢!很好玩,很好玩。
○【九天眼智力。見衆生受生舍報。從何道來。向何道去。或苦或樂。】全都知道。
○【十漏盡智力。】漏盡就是煩惱除掉,漏盡就是這個煩惱全部盡盡,除掉一切的煩惱所産生的智力。【自知我生已盡。】自己知道我們這輩子業報已經盡,【不受後有。】就是不再來出世叫做不受後有,不再來出世。乃四無畏,【(即後陰受生。)
無畏。】就是不怕再去出世,【乃四無畏:】拿筆畫起來。
○【一一切智無畏。謂于一切諸法。盡知盡見。故無所畏。】【()
○二漏盡無畏。謂諸漏已盡。】就是煩惱全都盡,破盡,五住煩惱,【五住究盡。二死永亡。】二死就是分段生死、變易生死永遠除掉。【故無所畏。】分段生死是叁界內的生死;變易生死是叁界外的生死。全都盡,全都沒有了。
○【叁說障道無畏。謂于障道之法。(惑業苦皆能障道。)能知能說。故無所畏。
○四苦盡道無畏。謂于盡苦之道。(戒定慧)能知能說。】盡苦就是能夠去掉,去,去苦之道叫做盡苦之道,去,去掉這個痛苦之道,“戒定慧”能知能說。【故無所畏。
無量法門者。衆生煩惱之病無量。故佛說法門之藥。亦複無量。如上諸佛所說之法。淨土諸鳥。一一皆能說之。衆生聞者。皆能得益。】皆能得益。
【解】叁十七品。收法雖盡。而機緣不等。作種種開合。名義不同。隨所欲聞。無不演暢。故令聞者。念叁寶。發菩提心。伏滅煩惱也。
【講】此明開合。開合乃是隨機。】比如說我們這裏面大專生比較多,我就講這個理性,理論的東西比較多,講故事的機會比較少,若年紀比較大,阿婆,六、七十的,八、九十的,或是快往生的那種,要講故事,你跟他講一些理論,他聽不懂,講故事,哪一個怎樣,往生念佛,聞到香味,聽了歡喜心,所以這開跟合要隨衆生的根機,說法最怕就是不曉得衆生的根機,只是拿著一直講、一直講,講一講只有自己在那裏笑。【叁十七品。收一切道法雖盡。而衆生機緣不等。故作種種開合。其中名義。自應不同。若是好廣之機。】好廣就是根機比較好,須要比較多資料,【則開演叁十七品。】全都講,【成無量法門。】叁十七品開演出來,全都變無量法門。【若是好略之機。】好略就是說希望簡省一點,不要講太多,得到最大利益的,這樣就【合演叁十七品。】所以說【無量法門。成戒定慧叁學。名既不同。義亦有異。總而言之。隨衆生機緣。樂聞廣者。】樂聞廣就是說喜歡聽到比較廣的。【略者。無不演暢。】就是說喜歡聽到比較多的或是喜歡比較少的,就全都講,全都包括在內。【曲盡其宜。】曲盡其宜就是說全都符合,全都合那個根機。【如樂說無礙辯。】像歡喜講這個法,無礙的辯才,【各隨好樂而說也。】每一個都按照他歡喜的、能夠接受的來請。
【故令聞者。念叁寶。足見極樂】到極樂世界【衆鳥。說法有方。】很好,有很好的方法說法。【善能開導于人。令念叁寶也。】西方極樂世界連小鳥都會說法,小鳥都會說法,那麼小鳥是阿彌陀佛所變化出來的。【叁寶即佛寶。法寶。僧寶。叁者俱稱寶者。皆可尊可貴故。】爲什麼呢?叁寶爲什麼說可尊可貴呢?一個佛教徒若是一輩子有因緣來皈依這個叁寶,不墮叁惡道,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這個餓鬼,皈依僧,不墮這個畜生道,所以這個皈依變成一種很重要,那麼有的人說我的心虔誠就好,心好就好,心好就好哪有一定要皈依叁寶,這是你的講法,你的心有多好,對不對?所以說這個皈依對我們佛教廷來講是很重要,就像學校讀書一定要先注冊,你皈依,你才能名正言順你是一個佛教徒,所以叁者俱稱爲寶,是可尊可貴。【既圓念叁寶。】念佛、念法、念僧,念佛就是念佛的智慧,念法就是依佛講的真理,念僧就是和合清淨的福田,【自可圓發叁心。明正因佛性。】正因佛性,【則理心發。明了因佛性。則慧心發。明緣因佛性。則善心發。】說明正因佛性,成佛正確的原因,正因就是與我們佛性有直接的關系,理性,心就發出來,若了因佛性,這個了就是有下一點功夫而産生這個佛性,慧心發,智慧的心就産生,了因,那麼緣因佛性就是藉著種種的條件,所産生對佛性的了解叫做緣因佛性,則善心發,【一發一切發。是爲圓發。自能圓斷見思。塵沙。無明叁惑也。】底下:
【解】灼見慈威。不可思議。故念佛。(此叁句各具四益,詳見下釋,念叁寶中)法喜入心。法味充足。故念法。同聞共禀。一心修證。故念僧。
【講】此正明念叁寶因緣。以修持淨業。往生爲因。谛聞衆鳥說法爲緣。灼(明也)見慈威叁句。】灼就是明,清清楚楚地看到,清清楚楚看到,慈威,慈悲又有威儀,可以降伏別人,又有慈悲又可以降伏別人,叫做慈威不可思議,所以說念佛。【親見彌陀。有攝受之慈。有折伏之威。慈威二皆不可思議。故念佛。法喜入心叁句。聞法心歡喜。謂之法喜。法喜入心。如飲甘露。是爲法味充足。故念法。】這個法聽了會讓我們覺得,比在世間享受任何東西還好,所以聽了會産生歡喜心,叫做法喜入心,我們都說:祝人法喜充滿,法喜充滿。所以說法喜入心,法味就充足,可以念法,所以說我們的無量百千萬億的這個財富,不如佛祖的一句偈,一句偈,那麼佛當時在世的時候求法,求法非常地精進,釋迦佛祖很精進,那麼這個天人要考驗佛祖對這個求法的精進,那時候還沒有成佛,是在因地修行的時候,因地修行的時候,佛坐在樹上,那麼坐在樹上的時候,打坐、打坐,這個天人(玉皇大帝)變成一只老虎來,變成一只老虎,經典說我們人壽若是在二萬歲至四萬歲時,這個畜生會講話,豬、狗、牛、小鳥直接都會講話,會跟我們人講話,因爲人的壽命……,佛祖在世是一百歲來講,這個畜生不會講話,業障卡住,那麼我們若四萬歲,直接跟魚、跟狗、跟畜生直接講話,這是說那時候我們人跟畜生的福報還很大的時候,那麼一只老虎來,這老虎是天人化身的,玉皇大帝化身的,這釋迦佛在修行、修行,修到很想要了解這個法,玉皇大帝變成一只老虎來的時候,假裝肚子很餓,他就參、參、參……,什麼人若有辦法跟我說這個法,我用這條生命供養他,無論叫我做什麼事情我都敢,這老虎(玉皇大帝化身的):我有辦法爲你說法,我有辦法爲你說法,但是我現在肚子很餓,肚子很餓,要先吃東西,要先吃東西。他說:我沒什麼可供養,不然我的色身供養你。他說:我若自己拿刀自殺,我就聽不到了,不然這樣,我先剁手給你吃,吃一吃你再告訴我,你先跟我講一半就好,對不對?講完我再下去給你吃,全身都施舍給你。佛把刀子拿起來砍斷,供養,這老虎吃一吃,它就告訴他:這個世間是生滅法。意思是說這世間是生滅法,生滅法。一聽到這句而已佛就開悟,了解這世間是虛妄的東西,接著老虎說:我的肚子還很餓,下面那句還沒講完。下面那句你講完,我馬上跳下來,就是生滅是煩惱,寂滅爲樂,就是生滅滅已,寂滅爲樂,這生滅法你若停止,觀空,觀到後來你得到解脫,寂滅爲樂,不生不滅的境界就是真正快樂,生滅滅已,寂滅爲樂。聽到這句佛馬上證果,跳下去,這個玉皇大帝就哈哈大笑,果然是爲法而來。就現身起來:果然你是爲法而來。不舍身命,不舍這個身命來修行,跑我們現在的人比較起來實在是差別很大,跟現在的人比較起來,稍微打個八關齋戒就很累了,很累了,早上一口氣吃五包糖,晚上不能吃,泡糖,一下子泡五包,幸好我們准備很多,根機看差別多大,所以說修行,佛在修行,我們這種修行,百千萬億不如一分,天壤之別,他知道這世間都是生滅的東西,世間沒有一樣是真實的,每樣都是假的,對佛而言真理才是真的,要如何讓我們找到我們的本性,要如何了脫生、老、病、死的東西,這才是佛最重要的,佛在追求的,所以佛在經典說:我看這個金錢像糞土,像地上的糞土,不重視,不重要,我看這個寶貴像天上的浮雲,吾見寶貴如浮雲,吾見金錢如糞土,所以佛他最重要就是追求內心的真理,解脫的法,若說能聽到這個法他甘願舍身命,供養人家都沒關系,所以說故念法,法就是佛一切智慧的結晶。【同聞共禀。】大家都聽得到,都遵守,【一心修證者。大衆同聞。共禀受教法。一心修持。隨功行之淺深。而證位有高下。故念僧。】念出家人,至少你若在外面打聽,一百對的,問卷調查一百對的,大家都欣賞出家人的生活,很欣賞,那是因爲不了解出家人的生活,他才會誹謗叁寶,出家,這業障很重,那整天都在吃葷的人才有可能這樣,若真的對佛法了解的人大家都贊歎出家人,了解嘛!結婚怎麼會輕松,世間何樂之有?世間哪有什麼叫做快樂,對不對?刺激嘛!刺激當作快樂,像我們到國外的時候坐雲霄飛車,他們就去坐,小姐也去坐,坐得哀嚎不已,能聽嗎?下來,嚇得臉像死人的臉,拿錢帶差一點心髒麻痹,下來講不出話,嚇得臉色蒼白。有一些比丘、比丘尼出國也跟人家坐,下來,定力都沒有,空觀、假觀、中觀都忘記,什麼見思惑、塵沙惑,無明全都忘記,只知道很難過而已。人家問:慧律法師!你要不要坐?我才不要失這個威儀,我出國我很有威儀,我去泰國的時候那個張小姐(導遊),當地有用氣艇,坐那個拖曳傘,開很快,利用空氣的浮力,…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