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二卷▪P75

  ..續本文上一頁人就浮在上面,她就說:師父!你要不要坐一下?我說:這個慧律大法師,若背那個飛到空中被人照相起來。唉喲!飛上去的時候雙腳搖晃,在那裏哀嚎,你知道嗎?哀嚎。在泰國坐那種叫做水上摩托車,褲子濕漉漉,唉呀!怎麼能看,我本身我雖然沒有修行,但是我很注重這個威儀,我不敢,他們坐,他們盡管坐,我看,我盡管看,所以說這世間所謂的快樂就是說我來刺激一下,讓心忙碌一下,暫時寄托,對不對?哪有什麼快樂,嚇得臉色蒼白,賠錢又費精神,心髒又快麻痹,幸好有帶救心去,急救。世間人他沒有聽到佛法,他也不曉得什麼叫做真的,什麼叫做假的,他也不曉得要怎樣了脫,他所認識的就只有現在而已,現在的快樂而已。底下:

  【解】能念即叁觀。】就是空觀、假觀跟中觀。【所念叁寶。有別相】叁寶,別相【一體。及四教意義。叁谛權實之不同。如上料簡道品應知。】我先解釋一下:能念就是叁觀,叁觀就是空觀、假觀跟中觀。所念就是叁寶,就是佛、法、僧,有別相,別相的旁邊寫一個:相;一體旁邊寫一個:性。那麼相不離本性,性不離相,所以說別相合起來就是一體,一體幻化無量的相,我們在蓮因寺的時候忏雲法師常常用一個比喻,面粉也能作面條,也能作饅頭,也能作包子,也能作水餃,也能作油條,面粉,同一個面粉,對不對?能作千百種東西,千百種面粉類的合起來全都是面粉。我初去聽經剛好聽到忏公這樣開示,老是記得這個比喻,比喻,本性就像面粉,這別相就像面粉,看你要作饅頭,作包子,作水餃,或是要作這個油條,或是要作這個煎餅,都可以,暈個蔥燒油餅也可以,別相,別相。一體就是性,以及四教義理就是藏、通、別、圓,藏教、通教、別教跟圓教,叁谛就是空、假、中,空、假、中,權實,權就是方便,實就是本性,就是實相的東西,權智跟實智叫做硬說權實之不同。有的衆生要用方便善巧去譬喻這叫做權,實,直接入本性的東西,直接悟入本性這叫做實,之不同,如上料簡道品應知,就像上面去揀擇,料簡就是選擇,道品應知,叁十七道品。

  【講】此簡別能念所念。以及叁寶不同之相。能念即叁觀者。】空、假、中,【謂能念之心。體本空寂。】就是說我們這個妄想是意識心,打破這個意識心就看到我們的本性,所以叫做體本空寂。把筆拿起來,空寂就是無生的意思,體本無生,因心而有,因爲我們這個心刹那間在變化,刹那間在執著。你在恨這個人,你若不要去想,你的痛苦會減少,你在恨這個人,你再叁去恨、銜恨,銜恨這個人,你會愈痛苦,你若用這個智慧去觀照、觀照,這個本來就沒有,恨是過去所發生的事情,這時候再觀察,過去的事已經過去了,你計較同樣痛苦,所以說你什麼時候放下你內心的恨、(放下你內心)的生氣、放下你內心)的嫉妒,你什麼時候得到快樂,其實你隨時都可以得到快樂,你只要悟到無生,因爲我們的本體當下就是空性,你用任何的思想去想,用任何的意識去推論,全都無法解決事情,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們所能得的東西就是一些妄想的執著,一些痛苦的回憶,痛苦的回憶,所以說我們沒有【即空觀】的智慧【。】不能觀空,【用則圓照。】圓滿的觀照,【即假觀。正空寂時。寂而常照。】正在無生的時候,常照就是妙用,妙用,所以這個寂就是不變,常照就是隨緣,所以正空寂的時候,寂而常照,就是說不變而……,常照就是隨緣,【正圓照時。照而常寂。】正圓照就是隨一切因緣在觀照的時候,照而常寂,隨緣而常不變,寂而常照就是不變而常隨緣,照而常寂就是隨緣而常不變。【即中觀。】中觀。

  【所念叁寶。有別相一體者。】別相的叁寶,一體叁寶。【何謂別相。差別之相也。法身。報身。應化身。爲四教佛寶。】藏、通、別、圓四教。【教理智斷。】這個要把筆拿起來,頓點,教、理、智、斷。這個教就是佛教化我們。理,佛所教的這個道理。智,運用我們這個智慧。斷,斷一切的煩惱,【爲四教法寶。叁乘賢聖。爲四教僧寶。】小乘、中乘跟大乘這就是藏、通、別、圓教。僧寶,【何謂一體?真實之體也。湛然智照。】這個念zhàn,不是zhān,湛就是水清澈而明朗,光明皎潔的樣子,清清楚楚,所以湛然就是說很清淨的意思,很清淨智慧的觀照,【靈明覺了。】很清楚,【爲佛寶。】那麼運用佛這個智慧觀照就是【實相理體。】實相理體。【清淨圓妙。爲法寶。】那麼實相理體,清淨圓妙,就是佛所證到的實相,所證到的理體就是無生,清淨圓妙這就是法寶,清淨心圓妙的作用。【理智不二。】理性跟智慧不二,【和合無違。】和合無違就是沒有一點矛盾,我們現在所講的感情跟理性,調配得最平穩的那一個接合點,這個叫做和合無違,叫做理智不二,你講他這個道理就充滿智慧,你說他這個智慧他就是運用無生法忍的道理,所以說理智,這個理智是跟我們世間人講的理智不同,世間人講感情跟理智是兩種東西,我們現在這個理智是兩種東西,理就是無生之理,智就是佛具足覺悟之智,所以理是理,無生之理,智是妙智,用妙智覺悟無生之理,覺悟無生之理又産生了妙智慧,這叫做理智不二,不是說理智不二,世間人這句絕對看不懂,在這個角度是說理跟智是合而爲一,就像一面鏡子,這面鏡子你若看到鏡子,你就有看到光,你若看到影像你就看到鏡子的反光,本來就是具足這種能力,和合無違,【爲僧寶。別相是相。相即性中之相。】別相是相,相就是性中之相,本性所幻化出來的相。【一體是性。性即相中之性。】本性裏面所幻化出來的相,所以他這個相不離本性,不離本性,就像鏡子,就像人,這個人充滿智慧,智慧跟這個人是同這個色身,【性相一如。二而不二也。】不二而二。

  【及四教意義者。別相一體。各分四教。】藏、通、別、圓,【但有叁谛權實之不同耳。】叁谛就是空、假、中,真谛、俗谛、中谛,叁谛權實的不同,【藏通二教。爲真谛叁寶。】把筆拿起來,悟入空性名爲真谛,悟到空性名爲真谛。【別教爲次第叁谛叁寶。圓教乃一心叁谛叁寶。】次第就是空、假、中分別來修,分開,那麼圓教一心叁谛就是講到空就是不離假跟中,講到假,不離空跟中,講到中道,不離空跟假,所以叫做一心叁谛叁寶。【前叁教總屬權。】就是方便權巧,【圓教乃屬實。此乃如上文。料簡四教道品應知。】【()

  初釋鳥音法利竟。

  

壬二征釋略顯

  【經】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叁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衆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他怕人家誤會極樂世界那麼快樂,那裏怎會有小鳥呢?小鳥會拉屎怎麼會跑到極樂世界?所以極樂世界的鳥是不會拉屎的鳥,這是很好的鳥,是好鳥,不是惡鳥,不是像我們現在棲息在電線杆上面的鳥,你一看,鳥屎當頭而來,很倒楣,極樂世界不會這樣,極樂世界的鳥會說法,說法,符合佛的這個道理才是厲害,所以說舍利弗!你知道嗎?極樂世界的鳥不是它造罪業,業報所生,所以者何,是爲什麼?彼佛國土無叁惡道,西方極樂世界就沒有小鳥、餓鬼、畜生,怎麼會有鳥呢?舍利弗,彼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極樂國土根本就沒有餓鬼、地獄、畜生道,何況有實,怎麼會有實實在在的鳥呢?底下解釋,是諸衆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軍事法庭變化所作,小鳥都是阿彌陀佛,爲了要讓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講】此文征釋疑難。】就是解釋。征釋就是解釋這個懷疑,衆生碰到困難有什麼懷疑這個叫做征釋疑難。引述,征釋就是引述這個……,來解釋這個懷疑跟困難。【恐人疑雲:彌陀因中。第一大願。】他發這個願,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的時候他第一大願,【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不取正覺。意思是說阿彌陀佛若是設我得佛,若到達我成佛的一天,設我得佛,我若已經成佛的時候,我那個國土沒有地獄、餓鬼、畜生,若有畜生、地獄、餓鬼,不取正覺,我不要成佛,不取正覺就是不要成佛,【現有衆鳥。豈不有違本願乎?】違背阿彌陀佛的本願,【故】釋迦牟尼佛【呼舍利弗】告誡舍利弗,【而誡之曰:汝勿謂】你不要這麼說,【(即莫作是說)此諸衆鳥。五陰實法。】是色、受、想、行、識五陰的實法,【是罪報(罪業報應)所生。】你不要這樣想,【此鳥非但不同人間之鳥。隨業受生。而且不同天上之鳥。】也不像天上在飛的鳥,(不同于天界之鳥)【雖能說法。仍屬業報所生也。】我們天上在飛的鳥也是屬于業報。

  【所以者何?此句是征。】你看什麼原因呢?【所以不可說此鳥。實是罪報所生者。何也?】爲什麼呢?【彼佛下解釋疑難。彼佛國土。由彌陀願行。】行,修成證到佛果,【功德莊嚴。】西方極樂世界【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此叁惡道。由五逆十惡。感地獄道報。由悭貪嫉妒。感餓鬼道報。由愚癡暗昧。感畜生道報。故名惡道。】叫做惡道。

  【又呼舍利弗而告之雲: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這個阿彌陀佛的國土它連這個惡道的名都沒有,【此引法藏比丘。所發第十六願爲證。願雲: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乃至聞不善名(叁惡道)者。不取正覺。】來到這個極樂世界絕對聽不到叁惡道的名,地獄、餓鬼、畜生,【名且不聞。何況有實是罪報所生之衆鳥耶。】何況極樂世界有真正的鳥,沒有,沒有這種,這都是阿彌陀佛變化的,一定沒有。【何況。反顯其必無也。非但目所未睹。亦複耳所未聞也。】底下:

  【是諸衆鳥四句。出其所以。

  難雲】難雲就是說有人懷疑,懷疑,有人懷疑【:彼國既無惡道。何以現有衆鳥?

  告曰:此鳥皆是阿彌陀佛願力。欲令法音宣揚流布。】流布就會宣揚,宣揚就會流布,流布就會宣揚,流布是我們今天所講…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