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二卷▪P74

  ..续本文上一页…,摸看看有没有一杯,常禅法师很调皮,他掷下去之后,拿一半给狗咬,怎么一半而已,找很久、找很久,常禅法师叫狗过去,让他摸狗的嘴。啊!就是这只狗咬走了,也不晓得有没有杯,实在很调皮,你不晓得,听说死的时候很自在,那只狗要往生时,倒下去,死了,很好死,所以这素食狗,住在寺庙的素食狗也有福报你知道吗?它下辈子当人,当人,若修得此种神通,说:你上辈子就是在慈航寺那只素食狗,这辈子又出世当人,因为你有听经闻法,早课、晚课,以此功德脱离畜生的色身,所以若知道宿命智力的人,噢!很好玩,很好玩。

  ○【九天眼智力。见众生受生舍报。从何道来。向何道去。或苦或乐。】全都知道。

  ○【十漏尽智力。】漏尽就是烦恼除掉,漏尽就是这个烦恼全部尽尽,除掉一切的烦恼所产生的智力。【自知我生已尽。】自己知道我们这辈子业报已经尽,【不受后有。】就是不再来出世叫做不受后有,不再来出世。乃四无畏,【(即后阴受生。)

  无畏。】就是不怕再去出世,【乃四无畏:】拿笔画起来。

  ○【一一切智无畏。谓于一切诸法。尽知尽见。故无所畏。】【()

  ○二漏尽无畏。谓诸漏已尽。】就是烦恼全都尽,破尽,五住烦恼,【五住究尽。二死永亡。】二死就是分段生死、变易生死永远除掉。【故无所畏。】分段生死是三界内的生死;变易生死是三界外的生死。全都尽,全都没有了。

  ○【三说障道无畏。谓于障道之法。(惑业苦皆能障道。)能知能说。故无所畏。

  ○四苦尽道无畏。谓于尽苦之道。(戒定慧)能知能说。】尽苦就是能够去掉,去,去苦之道叫做尽苦之道,去,去掉这个痛苦之道,“戒定慧”能知能说。【故无所畏。

  无量法门者。众生烦恼之病无量。故佛说法门之药。亦复无量。如上诸佛所说之法。净土诸鸟。一一皆能说之。众生闻者。皆能得益。】皆能得益。

  【解】三十七品。收法虽尽。而机缘不等。作种种开合。名义不同。随所欲闻。无不演畅。故令闻者。念三宝。发菩提心。伏灭烦恼也。

  【讲】此明开合。开合乃是随机。】比如说我们这里面大专生比较多,我就讲这个理性,理论的东西比较多,讲故事的机会比较少,若年纪比较大,阿婆,六、七十的,八、九十的,或是快往生的那种,要讲故事,你跟他讲一些理论,他听不懂,讲故事,哪一个怎样,往生念佛,闻到香味,听了欢喜心,所以这开跟合要随众生的根机,说法最怕就是不晓得众生的根机,只是拿着一直讲、一直讲,讲一讲只有自己在那里笑。【三十七品。收一切道法虽尽。而众生机缘不等。故作种种开合。其中名义。自应不同。若是好广之机。】好广就是根机比较好,须要比较多资料,【则开演三十七品。】全都讲,【成无量法门。】三十七品开演出来,全都变无量法门。【若是好略之机。】好略就是说希望简省一点,不要讲太多,得到最大利益的,这样就【合演三十七品。】所以说【无量法门。成戒定慧三学。名既不同。义亦有异。总而言之。随众生机缘。乐闻广者。】乐闻广就是说喜欢听到比较广的。【略者。无不演畅。】就是说喜欢听到比较多的或是喜欢比较少的,就全都讲,全都包括在内。【曲尽其宜。】曲尽其宜就是说全都符合,全都合那个根机。【如乐说无碍辩。】像欢喜讲这个法,无碍的辩才,【各随好乐而说也。】每一个都按照他欢喜的、能够接受的来请。

  【故令闻者。念三宝。足见极乐】到极乐世界【众鸟。说法有方。】很好,有很好的方法说法。【善能开导于人。令念三宝也。】西方极乐世界连小鸟都会说法,小鸟都会说法,那么小鸟是阿弥陀佛所变化出来的。【三宝即佛宝。法宝。僧宝。三者俱称宝者。皆可尊可贵故。】为什么呢?三宝为什么说可尊可贵呢?一个佛教徒若是一辈子有因缘来皈依这个三宝,不堕三恶道,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这个饿鬼,皈依僧,不堕这个畜生道,所以这个皈依变成一种很重要,那么有的人说我的心虔诚就好,心好就好,心好就好哪有一定要皈依三宝,这是你的讲法,你的心有多好,对不对?所以说这个皈依对我们佛教廷来讲是很重要,就像学校读书一定要先注册,你皈依,你才能名正言顺你是一个佛教徒,所以三者俱称为宝,是可尊可贵。【既圆念三宝。】念佛、念法、念僧,念佛就是念佛的智慧,念法就是依佛讲的真理,念僧就是和合清净的福田,【自可圆发三心。明正因佛性。】正因佛性,【则理心发。明了因佛性。则慧心发。明缘因佛性。则善心发。】说明正因佛性,成佛正确的原因,正因就是与我们佛性有直接的关系,理性,心就发出来,若了因佛性,这个了就是有下一点功夫而产生这个佛性,慧心发,智慧的心就产生,了因,那么缘因佛性就是藉着种种的条件,所产生对佛性的了解叫做缘因佛性,则善心发,【一发一切发。是为圆发。自能圆断见思。尘沙。无明三惑也。】底下:

  【解】灼见慈威。不可思议。故念佛。(此三句各具四益,详见下释,念三宝中)法喜入心。法味充足。故念法。同闻共禀。一心修证。故念僧。

  【讲】此正明念三宝因缘。以修持净业。往生为因。谛闻众鸟说法为缘。灼(明也)见慈威三句。】灼就是明,清清楚楚地看到,清清楚楚看到,慈威,慈悲又有威仪,可以降伏别人,又有慈悲又可以降伏别人,叫做慈威不可思议,所以说念佛。【亲见弥陀。有摄受之慈。有折伏之威。慈威二皆不可思议。故念佛。法喜入心三句。闻法心欢喜。谓之法喜。法喜入心。如饮甘露。是为法味充足。故念法。】这个法听了会让我们觉得,比在世间享受任何东西还好,所以听了会产生欢喜心,叫做法喜入心,我们都说:祝人法喜充满,法喜充满。所以说法喜入心,法味就充足,可以念法,所以说我们的无量百千万亿的这个财富,不如佛祖的一句偈,一句偈,那么佛当时在世的时候求法,求法非常地精进,释迦佛祖很精进,那么这个天人要考验佛祖对这个求法的精进,那时候还没有成佛,是在因地修行的时候,因地修行的时候,佛坐在树上,那么坐在树上的时候,打坐、打坐,这个天人(玉皇大帝)变成一只老虎来,变成一只老虎,经典说我们人寿若是在二万岁至四万岁时,这个畜生会讲话,猪、狗、牛、小鸟直接都会讲话,会跟我们人讲话,因为人的寿命……,佛祖在世是一百岁来讲,这个畜生不会讲话,业障卡住,那么我们若四万岁,直接跟鱼、跟狗、跟畜生直接讲话,这是说那时候我们人跟畜生的福报还很大的时候,那么一只老虎来,这老虎是天人化身的,玉皇大帝化身的,这释迦佛在修行、修行,修到很想要了解这个法,玉皇大帝变成一只老虎来的时候,假装肚子很饿,他就参、参、参……,什么人若有办法跟我说这个法,我用这条生命供养他,无论叫我做什么事情我都敢,这老虎(玉皇大帝化身的):我有办法为你说法,我有办法为你说法,但是我现在肚子很饿,肚子很饿,要先吃东西,要先吃东西。他说:我没什么可供养,不然我的色身供养你。他说:我若自己拿刀自杀,我就听不到了,不然这样,我先剁手给你吃,吃一吃你再告诉我,你先跟我讲一半就好,对不对?讲完我再下去给你吃,全身都施舍给你。佛把刀子拿起来砍断,供养,这老虎吃一吃,它就告诉他:这个世间是生灭法。意思是说这世间是生灭法,生灭法。一听到这句而已佛就开悟,了解这世间是虚妄的东西,接着老虎说:我的肚子还很饿,下面那句还没讲完。下面那句你讲完,我马上跳下来,就是生灭是烦恼,寂灭为乐,就是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生灭法你若停止,观空,观到后来你得到解脱,寂灭为乐,不生不灭的境界就是真正快乐,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听到这句佛马上证果,跳下去,这个玉皇大帝就哈哈大笑,果然是为法而来。就现身起来:果然你是为法而来。不舍身命,不舍这个身命来修行,跑我们现在的人比较起来实在是差别很大,跟现在的人比较起来,稍微打个八关斋戒就很累了,很累了,早上一口气吃五包糖,晚上不能吃,泡糖,一下子泡五包,幸好我们准备很多,根机看差别多大,所以说修行,佛在修行,我们这种修行,百千万亿不如一分,天壤之别,他知道这世间都是生灭的东西,世间没有一样是真实的,每样都是假的,对佛而言真理才是真的,要如何让我们找到我们的本性,要如何了脱生、老、病、死的东西,这才是佛最重要的,佛在追求的,所以佛在经典说:我看这个金钱像粪土,像地上的粪土,不重视,不重要,我看这个宝贵像天上的浮云,吾见宝贵如浮云,吾见金钱如粪土,所以佛他最重要就是追求内心的真理,解脱的法,若说能听到这个法他甘愿舍身命,供养人家都没关系,所以说故念法,法就是佛一切智慧的结晶。【同闻共禀。】大家都听得到,都遵守,【一心修证者。大众同闻。共禀受教法。一心修持。随功行之浅深。而证位有高下。故念僧。】念出家人,至少你若在外面打听,一百对的,问卷调查一百对的,大家都欣赏出家人的生活,很欣赏,那是因为不了解出家人的生活,他才会诽谤三宝,出家,这业障很重,那整天都在吃荤的人才有可能这样,若真的对佛法了解的人大家都赞叹出家人,了解嘛!结婚怎么会轻松,世间何乐之有?世间哪有什么叫做快乐,对不对?刺激嘛!刺激当作快乐,像我们到国外的时候坐云霄飞车,他们就去坐,小姐也去坐,坐得哀嚎不已,能听吗?下来,吓得脸像死人的脸,拿钱带差一点心脏麻痹,下来讲不出话,吓得脸色苍白。有一些比丘、比丘尼出国也跟人家坐,下来,定力都没有,空观、假观、中观都忘记,什么见思惑、尘沙惑,无明全都忘记,只知道很难过而已。人家问:慧律法师!你要不要坐?我才不要失这个威仪,我出国我很有威仪,我去泰国的时候那个张小姐(导游),当地有用气艇,坐那个拖曳伞,开很快,利用空气的浮力,…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二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