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P10

  ..續本文上一頁">

  

六粗

  

  有生死逼迫之苦,不得自在,稱爲業系苦相。這個就是六粗——六種粗惑。第一、智相(分別心)。第二、相續相——連續地分別。第叁、因爲連續的分別産生執著,執取相。第四、計名字相,執著外境。第五、起業相,開始造業,因爲造業你要受果報。第六業系苦相,這個叫做六粗。這一部《大乘起信論》我們一定會講到,這個太重要了,融通空有的思想,在大乘法裏面這一部太重要了。四十叁頁,無明不覺生叁細,境界爲緣,境界爲緣幫助我們,境界做我們外面的緣,長六粗就是幫助六粗的産生,【多談法相,少說法性。有成佛不成佛。亦名分教。】分教,分開來有的可以成佛,有的不可以成佛,【若約從真起妄,】從真如起妄想,【則有六凡依正因果。返妄歸真,】返虛妄回歸真如,【則有四聖依正因果。即臺宗別教。十界具足,差別不同也。

  【多談法相,少說法性。有成佛不成佛。亦名分教。若約從真起妄,則有六凡依正因果。返妄歸真,則有四聖依正因果。即臺宗別教。十界具足,差別不同也。

  叁終教】我們已經講了小教和始教,第叁就是終教。終教【:說如來藏緣起正理。如來藏隨緣,成一切法】如來藏隨緣,成一切法,【(俗谛);緣起無性(真谛);一切皆如】一切皆如就是一切本空,一切皆如就是自性本空,一塵不染,不可得,無所得。【(中谛)。一切衆生,皆當作佛,方盡大乘至極之理,】如果說有的衆生可以成佛,有的衆生不能成佛,這樣沒有道理,【故名爲終。】終就是徹底,大乘的徹底。再來,大乘的終教又稱什麼呢?【亦名實教,多說法性,少說法相。縱說法相,亦會相歸性。以稱合實理而說,故名爲實。此教真俗二谛圓融,即臺宗圓教雙照義。】雙照義就是破立同時,雙照義,遮照同時,就是破當體即空,也同時是一切法,圓融的意思,真谛、俗谛同時存在叫做雙照。

  【四頓教:】頓教:【不依地位漸次,】地位漸次,譬如證得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叁果向、叁果、四果向,四果。向是方向的向。初果向才證初果,總共要證得四果,要經過八個階次——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叁果向、叁果、四果向、四果。一般都說初果、二果、叁果、四果,其實不能這麼講,其實四果的前面還加一個向,四向四果,所以不依地位漸次,沒有說十信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不這樣講,沒有地位,藉著這個地位就是階位,小乘分做八個階位,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叁果向、叁果、四果向、四果,大乘五十幾位,信、住、行、向、地、等覺、妙覺,這個叫做位次,【亦不說法相,唯辨真性。絕相泯心,】絕相就是一切外相自性本空,泯心就是除掉生滅法,除掉對立的無常法、分別心,泯心就是除掉分別心。什麼叫做頓教?【一念不生,即名爲佛。】悟到無生法了,如果悟到無生法的人,這個人就不得了了,他整天都在過年了,叁百六十五天都是屬于他的生命,我們現在沒有一天屬于我們的生命,我們現在是人家說東你就東,人家說西你就西,我們沒有自己的意見,也不懂、也沒有智慧分別,他說得對或不對,人家牽東就往東,人家牽西就往西,所以有的人受菩薩戒還在進香,還在進香,對,沒有辦法他不懂,那些老菩薩都不懂沒有辦法,她沒有智慧也沒有親近善知識,要她來聽經沒有時間,子孫還沒有結婚,媳婦還沒娶沒辦法,因此我們人要靠自己修行,說真的實在很難,如果沒有一個師父、善知識在旁邊一直叮咛,看你多會修行,不久就退轉了,不久就退轉了,自己要住什麼茅蓬修行,別騙了那是不可能的事情,爲什麼佛一直交代不能離開善知識,不能離開善知識。你去看《大智度論》,在贊歎善知識嚇死人了:善知識者是佛,善知識者是明燈,善知識者是大海之方舟。一直贊歎、一直贊歎,就是說善知識不容易遇到千百萬劫才能遇到,有善知識你才會走對路,所以《大智度論》裏面說:能講空無相無作法者,是名真善知識也。能夠說到空的思想,無相法、無作法,當體無生法,這是真正的大善知識,一切法都會歸到空性,我們人就是沒有空,空不掉,我們人就是空不掉,空不掉他就會煩惱,他也有念佛,也有念咒,眼睛看到的卻都不順眼,像卡住了一樣,他很想讓它順眼,就是不順眼很奇怪,就是弄不順。所以我看師媽放不下,我就說:你這樣要念到什麼時候?師媽有相當的境界,她念到……我又不能說,她叫我不能說,她看到……我不能說,師媽念到有相當的……我怕增加她的我慢,我說:那個沒有什麼。其實她已經很不簡單了,你不知道她不簡單了。我說:那個沒有什麼,你如果這麼執著就不能往生。她說:這樣子,這樣我不知道會不會著魔?我說:不會,這樣不會著魔,看到別的會著魔,看到西方叁聖怎麼會著魔?那個不會著魔。我說:不要執著,執著會著魔。師媽傻傻地很好騙,她說:對、對……,我要更認真念。(師父學師媽的念佛的樣子)現在去()師媽我大姐那裏閉關,她傻傻的、傻傻的,她生的孩子每一個都不聰明,包括我也一樣傻傻的。所以說,我們人不要執著這種東西,這種外相的東西,所以她如果沒有我在旁邊,她馬上就走錯路。人家說:師媽,去進香。說:好,走吧。也是跟人家去我不騙你的,買一些鳳片糕去拜,我不騙你。她現在很厲害會跟人家開示:我們要正信,佛教徒要正信不要拜神。我在旁邊偷聽,說:真厲害,說得很正確。她現在也是善知識也該親近她,所以你看她一個七十幾歲的老人家,她不識字完全都是聽經聞法,她聽到現在已經有正知正見了,聞法就是很重要,什麼刮風下雨、中秋節是你們叫我停的,我說:佛教做什麼中秋節?真奇怪!叫我停課不停不和,說要團圓,我很不喜歡停課,聽法多好!Enjoy every time. 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個時刻都在享受,聽經聞法就是比吃中秋月餅還好、比吃柚子還好。底下,一念不生,即名爲佛,所以有的人問禅宗,說:你現在證什麼果?你這個笨蛋、大笨蛋,修禅宗的就不講證果。修禅宗的哪裏有什麼初果、二果,一念不生就是佛,你問修禅宗的證什麼果?那就是不懂,修禅宗的一念悟到本性就是佛,你問修禅的他證二果、證叁果,沒有人這麼問的,沒有人這麼問的!禅一悟即入如來地,沒有什麼果位,沒有什麼菩薩階位的東西,【頓超佛地,】你不曾看過嗎?【不曆叁祇】獲法身【,】沒有經過叁大阿僧祇劫,叁祇就是叁大阿僧祇劫,【故名爲頓。此教離一切相,即臺宗圓教雙遮義。】什麼叫圓教雙遮?不立真谛也不立俗谛,雙照就是立真谛同時就是俗谛,立俗谛同時就是真谛,雙遮就是不立真不立俗,全部沒有叫做雙遮。遮就是止的意思,雙遮就是止的意思。

  【五圓教:總一法界,性海圓融,緣起無礙,身毛塵刹,】身毛就是小,塵刹就是大,大小互入,小能融大,大能融小,【互相即入。】身毛塵刹旁邊寫個“即”,即就是事事無礙法界,就是我們所講的事事無礙法界。互相即入,【于一毛端現寶王刹,坐微塵裏轉大*輪,故名爲圓。此即臺宗圓教,遮照同時義。】雙遮,雙照,同時除掉真谛、俗谛,又同時建立真、俗二谛,就是這個意思。

  【此文勸發菩提心,令發成佛之因心,而得究竟之果覺。佛種從緣起,正屬賢首終教。】大乘的徹底的終教。【文中勸人,去偏取圓,】不要有所偏要進入圓教的思想,圓滿,雙遮、雙照,【兼屬圓教。】兼屬圓教。

  【五教理淺深竟。】講完了。

  

六 宗趣分別

   《勸發菩提心文》趨向于什麼呢?

  【已知此文,教理甚深,未悉何爲宗趣?賢首雲:】就是華嚴,【當部所崇曰宗,宗之所歸曰趣。】這一部所崇拜的所遵的,崇就是遵守的叫做宗,宗之所歸叫做趣,【宗即是因,趣即是果。】意思是說,此文的因和果如何說?【以本文而明宗趣,】此文《勸發菩提心文》明宗,明宗趣,【當以發菩提心爲宗,】這個就是因,發菩提心如果是因,【證菩提果爲趣。】就是果報。

  【六趣分別竟。】

  簡單解釋。

  

七 能诠教體

  能夠解釋教體。

  【已知此文,宗趣圓極,】圓極,【未悉】就是不知道【何爲教體?教體者,教法所依之體也。娑婆世界衆生,耳根偏利,】偏利就是普遍比較利,就是用聽經聞法的方式,比較容易悟這個叫做耳根偏利,有的世界是用眼睛看,用眼睛看不聽,我們娑婆世界是以聽經聞法比較利,要證悟比較快,【故諸佛諸祖,皆以音聲而作佛事。《楞嚴經》雲:此方真教體,】此方就是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真教就是要如何教衆生,才能夠得到真實的利益,叫做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在娑婆世界真正的教體,就是清淨在音聞,就是要用聽經聞法的,因此佛也是教我們娑婆世界的衆生,要多聽經多聞法,【是以音聲爲教體。

  若徒有音聲,而無名句文,如風聲水聲,豈能诠理?如是則當以聲名句文,四法爲教體。】不是用我們的聲音,要不然就用名詞,要不然就用一句一句,要不然就用文章,聲、名、句、文,由聲産生名,由名産生句,由句産生文章,四法爲教體。

  【又但有能诠之四法,】四法就是聲、名、句、文,能夠解釋這四種法,有的人用音聲,有的人用名詞,有的人用句,有的人用文,【而無所诠之義理,】無所解釋的道理也不行,【如山歌野曲,】山歌野曲就是沒有什麼道理,山歌野曲,采茶的姑娘就唱這個沒有什麼道理可談,山歌野曲,【豈能爲教體?如是則當並攝所诠爲教體。】應當含攝所诠的教體,你只用文字沒有用,要有道理的意思,意思是說山歌野曲沒有什麼,只是一些文字而已,沒有什麼道理可談,意思是說文字還要有道理…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