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P10

  ..续本文上一页">

  

六粗

  

  有生死逼迫之苦,不得自在,称为业系苦相。这个就是六粗——六种粗惑。第一、智相(分别心)。第二、相续相——连续地分别。第三、因为连续的分别产生执著,执取相。第四、计名字相,执著外境。第五、起业相,开始造业,因为造业你要受果报。第六业系苦相,这个叫做六粗。这一部《大乘起信论》我们一定会讲到,这个太重要了,融通空有的思想,在大乘法里面这一部太重要了。四十三页,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境界为缘帮助我们,境界做我们外面的缘,长六粗就是帮助六粗的产生,【多谈法相,少说法性。有成佛不成佛。亦名分教。】分教,分开来有的可以成佛,有的不可以成佛,【若约从真起妄,】从真如起妄想,【则有六凡依正因果。返妄归真,】返虚妄回归真如,【则有四圣依正因果。即台宗别教。十界具足,差别不同也。

  【多谈法相,少说法性。有成佛不成佛。亦名分教。若约从真起妄,则有六凡依正因果。返妄归真,则有四圣依正因果。即台宗别教。十界具足,差别不同也。

  三终教】我们已经讲了小教和始教,第三就是终教。终教【:说如来藏缘起正理。如来藏随缘,成一切法】如来藏随缘,成一切法,【(俗谛);缘起无性(真谛);一切皆如】一切皆如就是一切本空,一切皆如就是自性本空,一尘不染,不可得,无所得。【(中谛)。一切众生,皆当作佛,方尽大乘至极之理,】如果说有的众生可以成佛,有的众生不能成佛,这样没有道理,【故名为终。】终就是彻底,大乘的彻底。再来,大乘的终教又称什么呢?【亦名实教,多说法性,少说法相。纵说法相,亦会相归性。以称合实理而说,故名为实。此教真俗二谛圆融,即台宗圆教双照义。】双照义就是破立同时,双照义,遮照同时,就是破当体即空,也同时是一切法,圆融的意思,真谛、俗谛同时存在叫做双照。

  【四顿教:】顿教:【不依地位渐次,】地位渐次,譬如证得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向是方向的向。初果向才证初果,总共要证得四果,要经过八个阶次——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一般都说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其实不能这么讲,其实四果的前面还加一个向,四向四果,所以不依地位渐次,没有说十信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不这样讲,没有地位,藉着这个地位就是阶位,小乘分做八个阶位,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大乘五十几位,信、住、行、向、地、等觉、妙觉,这个叫做位次,【亦不说法相,唯辨真性。绝相泯心,】绝相就是一切外相自性本空,泯心就是除掉生灭法,除掉对立的无常法、分别心,泯心就是除掉分别心。什么叫做顿教?【一念不生,即名为佛。】悟到无生法了,如果悟到无生法的人,这个人就不得了了,他整天都在过年了,三百六十五天都是属于他的生命,我们现在没有一天属于我们的生命,我们现在是人家说东你就东,人家说西你就西,我们没有自己的意见,也不懂、也没有智慧分别,他说得对或不对,人家牵东就往东,人家牵西就往西,所以有的人受菩萨戒还在进香,还在进香,对,没有办法他不懂,那些老菩萨都不懂没有办法,她没有智慧也没有亲近善知识,要她来听经没有时间,子孙还没有结婚,媳妇还没娶没办法,因此我们人要靠自己修行,说真的实在很难,如果没有一个师父、善知识在旁边一直叮咛,看你多会修行,不久就退转了,不久就退转了,自己要住什么茅蓬修行,别骗了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佛一直交代不能离开善知识,不能离开善知识。你去看《大智度论》,在赞叹善知识吓死人了:善知识者是佛,善知识者是明灯,善知识者是大海之方舟。一直赞叹、一直赞叹,就是说善知识不容易遇到千百万劫才能遇到,有善知识你才会走对路,所以《大智度论》里面说:能讲空无相无作法者,是名真善知识也。能够说到空的思想,无相法、无作法,当体无生法,这是真正的大善知识,一切法都会归到空性,我们人就是没有空,空不掉,我们人就是空不掉,空不掉他就会烦恼,他也有念佛,也有念咒,眼睛看到的却都不顺眼,像卡住了一样,他很想让它顺眼,就是不顺眼很奇怪,就是弄不顺。所以我看师妈放不下,我就说:你这样要念到什么时候?师妈有相当的境界,她念到……我又不能说,她叫我不能说,她看到……我不能说,师妈念到有相当的……我怕增加她的我慢,我说:那个没有什么。其实她已经很不简单了,你不知道她不简单了。我说:那个没有什么,你如果这么执著就不能往生。她说:这样子,这样我不知道会不会著魔?我说:不会,这样不会著魔,看到别的会著魔,看到西方三圣怎么会著魔?那个不会著魔。我说:不要执著,执著会著魔。师妈傻傻地很好骗,她说:对、对……,我要更认真念。(师父学师妈的念佛的样子)现在去()师妈我大姐那里闭关,她傻傻的、傻傻的,她生的孩子每一个都不聪明,包括我也一样傻傻的。所以说,我们人不要执著这种东西,这种外相的东西,所以她如果没有我在旁边,她马上就走错路。人家说:师妈,去进香。说:好,走吧。也是跟人家去我不骗你的,买一些凤片糕去拜,我不骗你。她现在很厉害会跟人家开示:我们要正信,佛教徒要正信不要拜神。我在旁边偷听,说:真厉害,说得很正确。她现在也是善知识也该亲近她,所以你看她一个七十几岁的老人家,她不识字完全都是听经闻法,她听到现在已经有正知正见了,闻法就是很重要,什么刮风下雨、中秋节是你们叫我停的,我说:佛教做什么中秋节?真奇怪!叫我停课不停不和,说要团圆,我很不喜欢停课,听法多好!Enjoy every time. 每一分、每一秒、每一个时刻都在享受,听经闻法就是比吃中秋月饼还好、比吃柚子还好。底下,一念不生,即名为佛,所以有的人问禅宗,说:你现在证什么果?你这个笨蛋、大笨蛋,修禅宗的就不讲证果。修禅宗的哪里有什么初果、二果,一念不生就是佛,你问修禅宗的证什么果?那就是不懂,修禅宗的一念悟到本性就是佛,你问修禅的他证二果、证三果,没有人这么问的,没有人这么问的!禅一悟即入如来地,没有什么果位,没有什么菩萨阶位的东西,【顿超佛地,】你不曾看过吗?【不历三祇】获法身【,】没有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三祇就是三大阿僧祇劫,【故名为顿。此教离一切相,即台宗圆教双遮义。】什么叫圆教双遮?不立真谛也不立俗谛,双照就是立真谛同时就是俗谛,立俗谛同时就是真谛,双遮就是不立真不立俗,全部没有叫做双遮。遮就是止的意思,双遮就是止的意思。

  【五圆教:总一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身毛尘刹,】身毛就是小,尘刹就是大,大小互入,小能融大,大能融小,【互相即入。】身毛尘刹旁边写个“即”,即就是事事无碍法界,就是我们所讲的事事无碍法界。互相即入,【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轮,故名为圆。此即台宗圆教,遮照同时义。】双遮,双照,同时除掉真谛、俗谛,又同时建立真、俗二谛,就是这个意思。

  【此文劝发菩提心,令发成佛之因心,而得究竟之果觉。佛种从缘起,正属贤首终教。】大乘的彻底的终教。【文中劝人,去偏取圆,】不要有所偏要进入圆教的思想,圆满,双遮、双照,【兼属圆教。】兼属圆教。

  【五教理浅深竟。】讲完了。

  

六 宗趣分别

   《劝发菩提心文》趋向于什么呢?

  【已知此文,教理甚深,未悉何为宗趣?贤首云:】就是华严,【当部所崇曰宗,宗之所归曰趣。】这一部所崇拜的所遵的,崇就是遵守的叫做宗,宗之所归叫做趣,【宗即是因,趣即是果。】意思是说,此文的因和果如何说?【以本文而明宗趣,】此文《劝发菩提心文》明宗,明宗趣,【当以发菩提心为宗,】这个就是因,发菩提心如果是因,【证菩提果为趣。】就是果报。

  【六趣分别竟。】

  简单解释。

  

七 能诠教体

  能够解释教体。

  【已知此文,宗趣圆极,】圆极,【未悉】就是不知道【何为教体?教体者,教法所依之体也。娑婆世界众生,耳根偏利,】偏利就是普遍比较利,就是用听经闻法的方式,比较容易悟这个叫做耳根偏利,有的世界是用眼睛看,用眼睛看不听,我们娑婆世界是以听经闻法比较利,要证悟比较快,【故诸佛诸祖,皆以音声而作佛事。《楞严经》云:此方真教体,】此方就是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真教就是要如何教众生,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利益,叫做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在娑婆世界真正的教体,就是清净在音闻,就是要用听经闻法的,因此佛也是教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要多听经多闻法,【是以音声为教体。

  若徒有音声,而无名句文,如风声水声,岂能诠理?如是则当以声名句文,四法为教体。】不是用我们的声音,要不然就用名词,要不然就用一句一句,要不然就用文章,声、名、句、文,由声产生名,由名产生句,由句产生文章,四法为教体。

  【又但有能诠之四法,】四法就是声、名、句、文,能够解释这四种法,有的人用音声,有的人用名词,有的人用句,有的人用文,【而无所诠之义理,】无所解释的道理也不行,【如山歌野曲,】山歌野曲就是没有什么道理,山歌野曲,采茶的姑娘就唱这个没有什么道理可谈,山歌野曲,【岂能为教体?如是则当并摄所诠为教体。】应当含摄所诠的教体,你只用文字没有用,要有道理的意思,意思是说山歌野曲没有什么,只是一些文字而已,没有什么道理可谈,意思是说文字还要有道理…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