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P12

  ..續本文上一頁起來解決佛法的問題,【利和同均。】如果有供養的東西,不能自己偷藏一顆,都要拿出來與大家分享。【出家人,故稱六和僧。

  實賢,法師之法諱。】諱就是對往生者恭敬的一個尊稱,【字思齊,】見賢思齊,【其師爲取如是名字,意望見賢思齊。】見到賢人就想與賢人一樣,【法師出家後,參學具足,宗教兼通,】宗就是心地法門,教就是所謂的教理方面,心地法門也通,教理方面也通,解也厲害,行也厲害,【解行相應,智悲雙運,發大乘願,行菩薩道,歸心淨土。臨終往生,上品上生,實預聖賢之列,誠不負師之所望也。】太偉大了!

  【泣血稽颡,哀告現前大衆及當世淨信男女等;此同體大悲心之所感發,懇切告衆也。念一切衆生,與佛本來同體;何以諸佛已成正覺,我等尚在沈淪?由是熏動大悲心,】發大慈悲心,【不覺悲傷涕泣,】痛哭流涕,鼻涕、眼淚都掉下來,【血淚交流。】哭得眼睛流血,表示他非常誠懇地勸告我們,【稽颡即禮拜也,】而且頂禮諸位,【以頭稽留于地,】稽留就是停留少些的時間叫做稽留,頭著地停一點點的時間再起來,【以表誠懇恭敬,較常不輕菩薩,逢人禮拜受記,】授記有個提手旁的,是長輩傳晚輩,沒有提手旁的只是互相贊歎的意思。將來你也能成佛,就是尊重的意思,沒有提手旁就表示互相尊重、贊歎之詞,【更有甚焉。

  告而曰哀者,悲哀發言,冀】就是希望。希望【以感動衆心。現前大衆:謂非過去未來,乃現前涅槃會上之大衆。

  及當世,及者並及。當世有二釋:一、當今之世,由此會而普及當今世界,由近及遠也。二、當來之世,由此會而流傳當來世界,自今而後也。】當世。

  

  五根

  

  

  信

  進

  念

  定

  慧

  

  

【男女而稱淨信,謂夙植善根,】夙就是早,很早。他很早就種植善根,有的人聽到錄音帶講幾句佛法,馬上改變。所以那一天,一位一貫道的買一瓶藥給我,一貫道的學佛學了四十年之後,他聽到一卷錄音帶以後,就改變了,這個就是有善根不過太晚了,他信一貫道已經信四十年了,太晚了,太晚了,但是還算好,在他臨命終之前改變,由一貫道改信佛教,這個還算是很有善根,可惜太晚了。有善根的人年輕人二十幾歲,人家就開始學佛了,有的人讀高中、大學就開始在學佛了。夙植善根,【信心具足,不雜疑念,故曰淨信。信爲五根之首,】五根就是信根、進、念、定、慧,信、進、念、定、慧,這個就是五根。信爲五根之首,你要學佛一定要相信,要精進,念就是時時刻刻不能忘記,定就是我們的心要穩定,慧就是有智慧,【十一善法之先,】十一種善法:第一就是信、第二就是精進、第叁無貪、第四無嗔、第五無癡。無貪、無嗔、無癡名叁善根。信、精進、無貪、無嗔、無癡,這樣就五個了。再來,(第六)輕安——內心法喜名爲輕安,內心有法喜

  

十一善法

  

  

  ⑴信

  ⑵精進

  ⑶無貪

  ⑷無嗔

  ⑸無癡

  ⑹輕安

  ⑺不放逸

  ⑻行舍

  ⑼不害

  ⑽慚

  ⑾愧

  

  

名爲輕安,但不是證果。第六輕它,第七不放逸——不放逸就是不隨便,就是精進的意思,不放逸,第七不放逸。第八就是行舍——就是一切都舍,一切都布施、行舍。第九不害——內心不殘忍,對人都非常慈悲,不會傷害衆生,只有犧牲、委屈自己,幫助衆生圓滿,他不會傷害衆生。第十慚、(第)十一叫做愧。慚愧兩個字分爲兩個。慚愧,慚是對自己,愧是對不起別人叫做愧,所以五根之首也是信,十一善法之首也是信,【有信則諸善可生,故《華嚴經》雲:“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如果沒有信心,任憑你講得死去活來也沒有用。有一次有位菩薩來,說:師父,這位菩薩對你有誤會,他聽人家說如何如何就失去信心,師父你要跟他解釋一下。我說:對不起,不是我的問題我不必跟他解釋,對我,本性不增不減,你要洗腦這個跟我沒有關系,對不起。你來,我也不增,你走,我也不減。他說:師父,這樣沒有菩提心。爲什麼?你對我沒有信心,你對我有信心,你怎麼會聽他的是非?你有查證嗎?沒有,對不對?你既然對我有信心,還需要我解釋,笑死人了,這個信,你對我有信心,邱醫師也是如此,他看病,我覺得他看病和佛教一樣,一模一樣,我覺得邱醫師也是很厲害,他幫人家看病,你到他那裏對他沒有信心的,他不開藥給你吃,打電話去的,對他沒有信心的都不必談,第一個就是要信,邱醫師說:對醫生如果有信心,病就好了一大半。這一句話真的很有道理。你如果對法師有信心,就往生一半了,對善知識有信心,不來,不來我也沒有缺少什麼?難道要我打電話去你家裏,以前在廚房幫忙很有信心,現在不來了,我怎麼會叫她來?隨緣,對不對?隨緣。這種事情我說罪過無量,就是生那個是非的人,傳是非的衆生,她來聽經聞法聽得很法喜,一下子斷了,我不會去跟她解釋這種事情,因爲我了解佛法是信心的問題。對法師不信,你就是對她百般解釋,她認爲你自圓其說,所以她不是依法不依人,她叫做依人不依法,依人不依法。你如果了解佛法你就能隨緣,信心也是一樣,對我們沒有信心,我們整天要跟她解釋什麼,笑死人了。

  【惟願慈悲,少加聽察者:願即法師心願,亦即菩薩弘願,願度無邊之衆生。故惟願大衆,發慈悲心,勿以人廢言,】不要因爲人而去除這個人所說的話,【對我所言,少加聽察。若但聽而不察,聽同不聽,未能得益。聽者聽聞,是聞慧;察者思察,是思慧。既能從聞而思,必能從思而修,故願加思察,定能發菩提心,而修菩提行也。】而修菩提行也。所以說在座諸位:對佛教、善知識有信心,善知識對你才有力量,對善知識、對師父沒有信心,你再怎麼苦口婆心地勸告他,他說你在自我解釋,所以現在的我和十年前的我,這種事情不可能再發生。我看電視那一句話很適合我用,以前我都會在乎你要不要來,菩薩來,現在解脫、解脫了,這種事情不可能再發生。

  【嘗聞】就是曾經。嘗聞【入道要門,】曾經這麼聽過要入道最重要的門,【發心爲首。】第一你一定要先發大心,【修行急務,】修行最急的事情,【立願居先。】要發大願。不管你修哪一宗,要修行首先要發堅固之願,【願立,】才能依照我們的願繼續完成,【則衆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回。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就是白費的。

  【此即敘修行心願爲本也。嘗聞者:表文中之言,非出己見,乃嘗聞大乘經中,有如是說,今者代佛宣揚。入道要門:即欲入菩提道之要門,又入佛知見道之要門,不在他處,】在哪裏?【首在發菩提心。此心既發,即開佛知見,方能修行。而修行緊急之務(事也),立願居先,行無願不成,必至退轉故。】現在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這個娑婆世界痛苦,現在我們每一個人都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不過我們的生命在臨命終以前還有很多逆境會現前,很多境界的引誘,所以我們在活著的時候,沒有堅固之願,要達到往生極樂世界之道也不是那麼簡單的,因此我們若發堅固之願,我們每一天都在完成這個願,你有目標有方向。

  

  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量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四弘誓願

  

  

【願立,則衆生可度:度生之願,乃菩薩四弘誓願之第一願。菩薩對叁界衆生,如《金剛經》雲:若卵生,】卵生,譬如雞就是卵生。【若胎生,】譬如我們人類。【若濕生,】臭水溝裏的蟲類。【若化生】譬如鬼道、天人。【(欲界),】這裏就是欲界。【若有色(四禅色界天),】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天。【若無色(空無邊處天),若有想(識無邊處天),若無想(無所有處天),若非有想非無想(非想非非想處天),】最高的,最高的,【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無余涅槃,這句話完整來講叫做無余依涅槃,沒有任何的依靠。佛當時在世很多人都證阿羅漢果,還有這個身體叫做有余依,指惑已斷,果報尚存,就是他內心的煩惱已經斷了,我執已經斷了但是果報還在,果報還在。有余依,還剩下肉體果報還沒有結束,他要果報結束,才進入方便有余土,他凡聖同居土的身體還存在,所以他還要受種種的果報,但是受種種的果報已經沒有作用,他也不會痛苦,所以說無余涅槃,就是煩惱已經斷盡,這個五蘊身已經滅,埃塞俄比亞無所依靠…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