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P13

  ..續本文上一頁,就是要進入其他的淨土,【則叁界衆生度盡,故曰:願立則衆生可度。

  心發,則佛道堪成:心即菩提心,此心爲正因佛性。正因理心既發,】因爲正因就是我們的自性清淨心,每一個人都有絕對的佛性,清淨的佛性,所以這個正因理心既發,這是屬于無相,所以它叫做理心,【則了因慧心,】了因就是有一點觀照的功夫,能了世間一切的緣起性空的道理叫做了因,那叫做慧,加一個智慧,慧心,【緣因善心,】爲什麼講緣因加一個善呢?意思就是善于一切緣起法裏面不破壞緣起法,而善于擺平一切的心態使我們所做都與善符合,緣因善心,一切的緣起法都具足善良的心,【自可相繼而生。】就一直産生,【正因佛性本具,衆生多皆埋沒于五蘊山中。】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五蘊,【今承開示,既發菩提心,則正因理顯。再加了因佛性,緣因佛性,悟修之力,則本覺正因佛性出纏,】纏就是所謂的煩惱,正因佛性就脫離煩惱,【成等正覺。】便成等正覺,【故曰:心發則佛道堪成。

  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此反顯發心立願,爲修行之根本,本立而道生。】我們的根本如果立得住,道就産生,【苟不發廣大心:如發心持五戒,修十善,求人天福報。如發心斷見思惑,】見思惑這個見惑,一切都是從我們的身見開始,身見就是執著我們這個身體,臭的身體、假的身體,刹那間變化的身體,認爲是永久性,所以叫做有身見。我們每一個人很少冷靜想一想這個肉身的身體是假的,很容易壞,很容易爛,所以這個見惑就是建立在身見,有身見就有邊見,戒取見、見取見就有邪見,一切都從身見演變而來,身體的執著就會産生一切的見,所以我們人如果善于觀照,我們就會發現我們這個身體確實是假的。思惑就是從貪心,貪心貪不著就發脾氣,發脾氣,我們就會變成一個愚癡的人,我們還有一個病態叫我慢,我慢再來就是愚癡。貪、嗔、癡、慢、疑,思惑。所以如發心斷見思惑,【出叁界獄,求聲聞乘。如發心樂獨善寂,】樂獨就是只希望自己一個人能夠得到快樂,善寂就是他自己一個人心能夠保持平靜就好,獨立自立自強,就是自己修行,要他出來度衆生他不要,因爲衆生難度,度一個衆生,有時候要用很久的時間,講經說法說得好人家拍手鼓掌,說得不好,人家一句話說了叁年還在說,度衆生什麼也沒得到,反正他叁餐也不缺,所以叫他度衆生,對不起拉倒。只發自己獨立自主,然後自己得到利益如此而已,這個叫做樂獨善寂,【得自然慧,】自然慧就是本來就有的叫自然,本來具足叫做自然慧,【求緣覺乘。此皆非廣大心,都是只求自利之心。】

  什麼叫做廣大心呢?【廣大心者:即平等慈悲心是也。慈心能與樂,悲心能拔苦。】慈心能夠給衆生快樂,悲心能夠拔衆生的痛苦,【如世間父母之于子女,皆有慈悲心,要令子女得安樂,離痛苦。但此心不平等,何以故?如對他人子女,】就不能如此,就不能如此,我們不能像觀世音菩薩那樣平等,沒有辦法哪一個人辦得到,沒有辦法。【任從饑寒交迫,疾病萦纏,漠不關懷,】冷淡就是漠不關心,【故非廣大心。若能視大地衆生如一子,平等慈悲,乃名廣大心也。

  堅固願者:即堅固不退。如雲:假使熱鐵輪,】火燒得紅紅的鐵輪,【于我頂上旋,終不爲此苦,退失菩提心。】這是鼓勵我們的話。一個鐵輪放在頭頂上,頭頂就燒爛掉了,但是這種痛苦,他還不會退菩提心,表示再怎麼痛苦,我們依然不要退失菩提心。【又虛空可碎,】破壞它,可碎就是可以粉碎虛空,像粉碎一塊大石頭變成小石頭,但是事實上虛空是無法破壞的,只是說虛空如果能夠破壞,【滄海】就是大海,茫茫的大海,大海填滿。海都下陷,【可填,】就是下陷(的海可填),【我願不易。】易就是改變,我也不改變我的願力,【如地藏菩薩發願: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所以地藏菩薩實在太偉大了,太偉大了。大陸的人寫信來,因爲大陸能夠收聽到臺灣的廣播,他說聽到某某人說不能拜地藏王菩薩,拜地藏王菩薩會整個家裏都是鬼,你看他害人害到大陸去,看這個多厲害。我告訴過在座諸位:你一個人喝酒、吃狗肉、殺生是你一個人的罪過。一個人說法,你看連大陸都聽得到,包括大陸都寫信來問我,一直教人家不要拜地藏王菩薩。我說這個人有一天會到地藏王菩薩那裏報到,會很淒慘。《地藏經》裏面寫一句話:若是有人念地藏王菩薩,若是有人誦《地藏經》,或背面非,或露齒笑,如此而已,如此而已,看到露齒笑, 就是有執著的東西,這個念頭無始劫以來就是想要保護自己,怎麼,我執的産物。所以你若去看外面的人說什麼正見發表,還是說哪一個能人在講:我講話很客觀。不見得,不見得,沒有說哪一個講話很客觀的,大家說話客觀裏面都想保護自己,所以都是有自私的成分,因此就要開悟的人,開悟的人,開悟的人他在講他破除了我執,他所講的就不自私,叫做【稱性起修。】按照我們的本性去修,【必得無上菩提涅槃。成佛有分。此爲自覺。】自覺的意思就是說我們本來就有具足佛性,有不生不滅的本性,但是要按照這個本性來修行,能夠得到無上菩提的涅槃,成佛才有分,所以我告訴諸位《六祖壇經》很重要,我再跟你們講一遍,《六祖壇經》非常、非常重要,成佛作祖沒有研究這部經典你沒有辦法,你不可能。

  【何謂覺他。即以自覺之理。輾轉教化他人。令他人亦得覺悟。亦能發心修行。不同二乘。】二乘就是羅漢、辟支佛,二乘就是小乘,我們所講的小乘。【無利他行願。自覺之後。不肯覺他也。】不肯來覺他,令衆生覺悟,就是自私,所以我們要發大心,勸告人家來聽經這也是一種功德。

  【何謂覺滿。即自覺覺他。】覺他就是令衆生覺悟,【二種】,自覺跟覺他【功行圓滿。自覺圓滿。斷五住煩惱。得四智菩提。則慧足。覺他圓滿。經叁】阿僧【祇】劫【練行。住百劫修因。則福足。福慧滿足。爲兩足尊。是名成佛。堪稱覺行圓滿之人。】那麼自覺圓滿,斷五住的煩惱。

  這五住的煩惱,五住的煩惱叫做五種住地之惑,也叫做五住地煩惱,簡單講就是叁界的見惑、思惑跟無明的煩惱,五住,哪五住呢?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無明住地,五種的差別,這是在《勝鬘經》講的,這五種的惑是一切煩惱所依止的,能夠産生種種的煩惱,所以叫做住地,就像大地會産生一切,意思就是說有五種的煩惱會産生一切微細的煩惱,都從這五種根本煩惱來:

  第一、見一處住地(,見就是看見的見,一、二、叁、四的一,處就是隨處的處,住就是安住的住,地就是土地的地,見一處住地,見一處住地,)就是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身見爲首,在叁界內的見惑(,叁界內的見惑),在入道位的時候(,入道位的時候就是斷見一處住地,入道位的時候,簡單講就是說叁界裏面的見惑,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這些全部都叫做見惑,八十八品,在入道的時候斷掉,)斷掉,這叫做見一處住地(。第二是思惑,第二跟第叁、第四是思惑,第五是無明。第一是見惑,第二、第叁、第四是思惑,第五是無明)。見思無明産生五住地,五種住地的這個迷惑。

  第二就是欲愛住地(,欲,欲望的欲,愛就是我們所愛的人的愛,住,安住的住,地就是地上的那個地,欲愛住地,)的意思就是說欲界的煩惱當中,除了這個見惑跟無明以外,他還會執著五欲六塵,比如說色、聲、香、味、觸、法的煩惱,欲愛簡單講就是欲界欲望的煩惱,簡單講就是這樣,欲界欲望的煩惱,欲界,我們就是男女之欲,有金錢之欲,名利之欲的煩惱,叫做欲愛住地,就是欲界對外境的煩惱,這是第二地。第一個叫做見一處住地,第二個就是欲愛住地。

  第叁叫做色愛住地,色愛就是色界,色界就是四禅,四禅就是十八天,初禅叁天,二禅叁天,叁禅叁天,四禅九天,叁、叁、叁、九加起來十八天,十八層天,就是色愛住地,色愛住地就是說色界的煩惱當中,他能夠舍棄這個五欲六塵,但是還執著這個色身,因爲他是意識心所産生的叫做色愛住地,色界,他沒有男女之別,他也沒什麼五欲六塵,但是他還有在入定的什麼?色身,所以他對色身的四大所造成的微細的……,微細的這個四大還有一個煩惱,還有一個煩惱,所以叫做色愛住地,色界就是禅,有修禅定功夫的人雖然沒有男女的欲望,沒有色、聲、香、味、觸、法的煩惱,但是還有微細的意識的色身,四大的色身,叫做色愛住地。

  再來有愛住地,照理講就是要講無色愛住地,無色就是無色界,但是他不是這樣寫,他有寫:有愛住地,有愛住地的意思是什麼意思呢?他能夠在無色界裏面的的煩惱(,有,有沒有的有,愛住地跟前面一樣),有愛住地就是說無色界的煩惱,他舍離色的貪,舍離欲望的貪,全都舍光光,但是愛著自己的色身,這無色界是微細、微細的四大,《楞嚴經》講無色界照理講是對凡夫來講無色,其實還有色,所以佛要入涅槃的時候無色界風雨一直下來,哭泣,哭泣,無色界的衆生下來全都是水,一片都是下雨,像下雨般,傷心,佛要入涅槃的時候什麼都沒有,但是就一直雨水下來,無色界,無色界的衆生痛心這個佛陀,悲傷失去佛陀,失去叁界的慈父,慈父,所以無色界也哭泣,這《楞嚴經》講的,照常風雨交加,所以無色界不是說沒有色身,是對衆生的粗四大來講,粗的色身來講叫做沒有這個色身,我們看起來一無所有,其實就佛法來講他是微細的四大,微細的四大,也有這個色身。

  第五叫做無明住地,我們常常講的無明,無明住地就是叁界一切無明全都包括在內,貪、嗔、癡全都包括在內,無明就是暗,暗,他的心就沒有智慧,沒智慧就是一切煩惱的根本,所以這叫做五住煩惱,唯識家主張前面四種住地惑爲煩惱的種子,後一種叫做所知障的種子,前面四種,唯識學家…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