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起来解决佛法的问题,【利和同均。】如果有供养的东西,不能自己偷藏一颗,都要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出家人,故称六和僧。
实贤,法师之法讳。】讳就是对往生者恭敬的一个尊称,【字思齐,】见贤思齐,【其师为取如是名字,意望见贤思齐。】见到贤人就想与贤人一样,【法师出家后,参学具足,宗教兼通,】宗就是心地法门,教就是所谓的教理方面,心地法门也通,教理方面也通,解也厉害,行也厉害,【解行相应,智悲双运,发大乘愿,行菩萨道,归心净土。临终往生,上品上生,实预圣贤之列,诚不负师之所望也。】太伟大了!
【泣血稽颡,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等;此同体大悲心之所感发,恳切告众也。念一切众生,与佛本来同体;何以诸佛已成正觉,我等尚在沉沦?由是熏动大悲心,】发大慈悲心,【不觉悲伤涕泣,】痛哭流涕,鼻涕、眼泪都掉下来,【血泪交流。】哭得眼睛流血,表示他非常诚恳地劝告我们,【稽颡即礼拜也,】而且顶礼诸位,【以头稽留于地,】稽留就是停留少些的时间叫做稽留,头着地停一点点的时间再起来,【以表诚恳恭敬,较常不轻菩萨,逢人礼拜受记,】授记有个提手旁的,是长辈传晚辈,没有提手旁的只是互相赞叹的意思。将来你也能成佛,就是尊重的意思,没有提手旁就表示互相尊重、赞叹之词,【更有甚焉。
告而曰哀者,悲哀发言,冀】就是希望。希望【以感动众心。现前大众:谓非过去未来,乃现前涅槃会上之大众。
及当世,及者并及。当世有二释:一、当今之世,由此会而普及当今世界,由近及远也。二、当来之世,由此会而流传当来世界,自今而后也。】当世。
【男女而称净信,谓夙植善根,】夙就是早,很早。他很早就种植善根,有的人听到录音带讲几句佛法,马上改变。所以那一天,一位一贯道的买一瓶药给我,一贯道的学佛学了四十年之后,他听到一卷录音带以后,就改变了,这个就是有善根不过太晚了,他信一贯道已经信四十年了,太晚了,太晚了,但是还算好,在他临命终之前改变,由一贯道改信佛教,这个还算是很有善根,可惜太晚了。有善根的人年轻人二十几岁,人家就开始学佛了,有的人读高中、大学就开始在学佛了。夙植善根,【信心具足,不杂疑念,故曰净信。信为五根之首,】五根就是信根、进、念、定、慧,信、进、念、定、慧,这个就是五根。信为五根之首,你要学佛一定要相信,要精进,念就是时时刻刻不能忘记,定就是我们的心要稳定,慧就是有智慧,【十一善法之先,】十一种善法:第一就是信、第二就是精进、第三无贪、第四无嗔、第五无痴。无贪、无嗔、无痴名三善根。信、精进、无贪、无嗔、无痴,这样就五个了。再来,(第六)轻安——内心法喜名为轻安,内心有法喜
⑴信 ⑵精进 ⑶无贪 ⑷无嗔 ⑸无痴 ⑹轻安 ⑺不放逸 ⑻行舍 ⑼不害 ⑽惭 ⑾愧 |
名为轻安,但不是证果。第六轻它,第七不放逸——不放逸就是不随便,就是精进的意思,不放逸,第七不放逸。第八就是行舍——就是一切都舍,一切都布施、行舍。第九不害——内心不残忍,对人都非常慈悲,不会伤害众生,只有牺牲、委屈自己,帮助众生圆满,他不会伤害众生。第十惭、(第)十一叫做愧。惭愧两个字分为两个。惭愧,惭是对自己,愧是对不起别人叫做愧,所以五根之首也是信,十一善法之首也是信,【有信则诸善可生,故《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如果没有信心,任凭你讲得死去活来也没有用。有一次有位菩萨来,说:师父,这位菩萨对你有误会,他听人家说如何如何就失去信心,师父你要跟他解释一下。我说:对不起,不是我的问题我不必跟他解释,对我,本性不增不减,你要洗脑这个跟我没有关系,对不起。你来,我也不增,你走,我也不减。他说:师父,这样没有菩提心。为什么?你对我没有信心,你对我有信心,你怎么会听他的是非?你有查证吗?没有,对不对?你既然对我有信心,还需要我解释,笑死人了,这个信,你对我有信心,邱医师也是如此,他看病,我觉得他看病和佛教一样,一模一样,我觉得邱医师也是很厉害,他帮人家看病,你到他那里对他没有信心的,他不开药给你吃,打电话去的,对他没有信心的都不必谈,第一个就是要信,邱医师说:对医生如果有信心,病就好了一大半。这一句话真的很有道理。你如果对法师有信心,就往生一半了,对善知识有信心,不来,不来我也没有缺少什么?难道要我打电话去你家里,以前在厨房帮忙很有信心,现在不来了,我怎么会叫她来?随缘,对不对?随缘。这种事情我说罪过无量,就是生那个是非的人,传是非的众生,她来听经闻法听得很法喜,一下子断了,我不会去跟她解释这种事情,因为我了解佛法是信心的问题。对法师不信,你就是对她百般解释,她认为你自圆其说,所以她不是依法不依人,她叫做依人不依法,依人不依法。你如果了解佛法你就能随缘,信心也是一样,对我们没有信心,我们整天要跟她解释什么,笑死人了。
【惟愿慈悲,少加听察者:愿即法师心愿,亦即菩萨弘愿,愿度无边之众生。故惟愿大众,发慈悲心,勿以人废言,】不要因为人而去除这个人所说的话,【对我所言,少加听察。若但听而不察,听同不听,未能得益。听者听闻,是闻慧;察者思察,是思慧。既能从闻而思,必能从思而修,故愿加思察,定能发菩提心,而修菩提行也。】而修菩提行也。所以说在座诸位:对佛教、善知识有信心,善知识对你才有力量,对善知识、对师父没有信心,你再怎么苦口婆心地劝告他,他说你在自我解释,所以现在的我和十年前的我,这种事情不可能再发生。我看电视那一句话很适合我用,以前我都会在乎你要不要来,菩萨来,现在解脱、解脱了,这种事情不可能再发生。
【尝闻】就是曾经。尝闻【入道要门,】曾经这么听过要入道最重要的门,【发心为首。】第一你一定要先发大心,【修行急务,】修行最急的事情,【立愿居先。】要发大愿。不管你修哪一宗,要修行首先要发坚固之愿,【愿立,】才能依照我们的愿继续完成,【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就是白费的。
【此即叙修行心愿为本也。尝闻者:表文中之言,非出己见,乃尝闻大乘经中,有如是说,今者代佛宣扬。入道要门:即欲入菩提道之要门,又入佛知见道之要门,不在他处,】在哪里?【首在发菩提心。此心既发,即开佛知见,方能修行。而修行紧急之务(事也),立愿居先,行无愿不成,必至退转故。】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这个娑婆世界痛苦,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都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不过我们的生命在临命终以前还有很多逆境会现前,很多境界的引诱,所以我们在活着的时候,没有坚固之愿,要达到往生极乐世界之道也不是那么简单的,因此我们若发坚固之愿,我们每一天都在完成这个愿,你有目标有方向。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量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
【愿立,则众生可度:度生之愿,乃菩萨四弘誓愿之第一愿。菩萨对三界众生,如《金刚经》云:若卵生,】卵生,譬如鸡就是卵生。【若胎生,】譬如我们人类。【若湿生,】臭水沟里的虫类。【若化生】譬如鬼道、天人。【(欲界),】这里就是欲界。【若有色(四禅色界天),】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若无色(空无边处天),若有想(识无边处天),若无想(无所有处天),若非有想非无想(非想非非想处天),】最高的,最高的,【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无余涅槃,这句话完整来讲叫做无余依涅槃,没有任何的依靠。佛当时在世很多人都证阿罗汉果,还有这个身体叫做有余依,指惑已断,果报尚存,就是他内心的烦恼已经断了,我执已经断了但是果报还在,果报还在。有余依,还剩下肉体果报还没有结束,他要果报结束,才进入方便有余土,他凡圣同居土的身体还存在,所以他还要受种种的果报,但是受种种的果报已经没有作用,他也不会痛苦,所以说无余涅槃,就是烦恼已经断尽,这个五蕴身已经灭,埃塞俄比亚无所依靠…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