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是要进入其他的净土,【则三界众生度尽,故曰:愿立则众生可度。
心发,则佛道堪成:心即菩提心,此心为正因佛性。正因理心既发,】因为正因就是我们的自性清净心,每一个人都有绝对的佛性,清净的佛性,所以这个正因理心既发,这是属于无相,所以它叫做理心,【则了因慧心,】了因就是有一点观照的功夫,能了世间一切的缘起性空的道理叫做了因,那叫做慧,加一个智慧,慧心,【缘因善心,】为什么讲缘因加一个善呢?意思就是善于一切缘起法里面不破坏缘起法,而善于摆平一切的心态使我们所做都与善符合,缘因善心,一切的缘起法都具足善良的心,【自可相继而生。】就一直产生,【正因佛性本具,众生多皆埋没于五蕴山中。】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今承开示,既发菩提心,则正因理显。再加了因佛性,缘因佛性,悟修之力,则本觉正因佛性出缠,】缠就是所谓的烦恼,正因佛性就脱离烦恼,【成等正觉。】便成等正觉,【故曰:心发则佛道堪成。
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此反显发心立愿,为修行之根本,本立而道生。】我们的根本如果立得住,道就产生,【苟不发广大心:如发心持五戒,修十善,求人天福报。如发心断见思惑,】见思惑这个见惑,一切都是从我们的身见开始,身见就是执著我们这个身体,臭的身体、假的身体,刹那间变化的身体,认为是永久性,所以叫做有身见。我们每一个人很少冷静想一想这个肉身的身体是假的,很容易坏,很容易烂,所以这个见惑就是建立在身见,有身见就有边见,戒取见、见取见就有邪见,一切都从身见演变而来,身体的执著就会产生一切的见,所以我们人如果善于观照,我们就会发现我们这个身体确实是假的。思惑就是从贪心,贪心贪不着就发脾气,发脾气,我们就会变成一个愚痴的人,我们还有一个病态叫我慢,我慢再来就是愚痴。贪、嗔、痴、慢、疑,思惑。所以如发心断见思惑,【出三界狱,求声闻乘。如发心乐独善寂,】乐独就是只希望自己一个人能够得到快乐,善寂就是他自己一个人心能够保持平静就好,独立自立自强,就是自己修行,要他出来度众生他不要,因为众生难度,度一个众生,有时候要用很久的时间,讲经说法说得好人家拍手鼓掌,说得不好,人家一句话说了三年还在说,度众生什么也没得到,反正他三餐也不缺,所以叫他度众生,对不起拉倒。只发自己独立自主,然后自己得到利益如此而已,这个叫做乐独善寂,【得自然慧,】自然慧就是本来就有的叫自然,本来具足叫做自然慧,【求缘觉乘。此皆非广大心,都是只求自利之心。】
什么叫做广大心呢?【广大心者:即平等慈悲心是也。慈心能与乐,悲心能拔苦。】慈心能够给众生快乐,悲心能够拔众生的痛苦,【如世间父母之于子女,皆有慈悲心,要令子女得安乐,离痛苦。但此心不平等,何以故?如对他人子女,】就不能如此,就不能如此,我们不能像观世音菩萨那样平等,没有办法哪一个人办得到,没有办法。【任从饥寒交迫,疾病萦缠,漠不关怀,】冷淡就是漠不关心,【故非广大心。若能视大地众生如一子,平等慈悲,乃名广大心也。
坚固愿者:即坚固不退。如云:假使热铁轮,】火烧得红红的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为此苦,退失菩提心。】这是鼓励我们的话。一个铁轮放在头顶上,头顶就烧烂掉了,但是这种痛苦,他还不会退菩提心,表示再怎么痛苦,我们依然不要退失菩提心。【又虚空可碎,】破坏它,可碎就是可以粉碎虚空,像粉碎一块大石头变成小石头,但是事实上虚空是无法破坏的,只是说虚空如果能够破坏,【沧海】就是大海,茫茫的大海,大海填满。海都下陷,【可填,】就是下陷(的海可填),【我愿不易。】易就是改变,我也不改变我的愿力,【如地藏菩萨发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所以地藏菩萨实在太伟大了,太伟大了。大陆的人写信来,因为大陆能够收听到台湾的广播,他说听到某某人说不能拜地藏王菩萨,拜地藏王菩萨会整个家里都是鬼,你看他害人害到大陆去,看这个多厉害。我告诉过在座诸位:你一个人喝酒、吃狗肉、杀生是你一个人的罪过。一个人说法,你看连大陆都听得到,包括大陆都写信来问我,一直教人家不要拜地藏王菩萨。我说这个人有一天会到地藏王菩萨那里报到,会很凄惨。《地藏经》里面写一句话:若是有人念地藏王菩萨,若是有人诵《地藏经》,或背面非,或露齿笑,如此而已,如此而已,看到露齿笑, 就是有执著的东西,这个念头无始劫以来就是想要保护自己,怎么,我执的产物。所以你若去看外面的人说什么正见发表,还是说哪一个能人在讲:我讲话很客观。不见得,不见得,没有说哪一个讲话很客观的,大家说话客观里面都想保护自己,所以都是有自私的成分,因此就要开悟的人,开悟的人,开悟的人他在讲他破除了我执,他所讲的就不自私,叫做【称性起修。】按照我们的本性去修,【必得无上菩提涅槃。成佛有分。此为自觉。】自觉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本来就有具足佛性,有不生不灭的本性,但是要按照这个本性来修行,能够得到无上菩提的涅槃,成佛才有分,所以我告诉诸位《六祖坛经》很重要,我再跟你们讲一遍,《六祖坛经》非常、非常重要,成佛作祖没有研究这部经典你没有办法,你不可能。
【何谓觉他。即以自觉之理。辗转教化他人。令他人亦得觉悟。亦能发心修行。不同二乘。】二乘就是罗汉、辟支佛,二乘就是小乘,我们所讲的小乘。【无利他行愿。自觉之后。不肯觉他也。】不肯来觉他,令众生觉悟,就是自私,所以我们要发大心,劝告人家来听经这也是一种功德。
【何谓觉满。即自觉觉他。】觉他就是令众生觉悟,【二种】,自觉跟觉他【功行圆满。自觉圆满。断五住烦恼。得四智菩提。则慧足。觉他圆满。经三】阿僧【祇】劫【练行。住百劫修因。则福足。福慧满足。为两足尊。是名成佛。堪称觉行圆满之人。】那么自觉圆满,断五住的烦恼。
这五住的烦恼,五住的烦恼叫做五种住地之惑,也叫做五住地烦恼,简单讲就是三界的见惑、思惑跟无明的烦恼,五住,哪五住呢?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无明住地,五种的差别,这是在《胜鬘经》讲的,这五种的惑是一切烦恼所依止的,能够产生种种的烦恼,所以叫做住地,就像大地会产生一切,意思就是说有五种的烦恼会产生一切微细的烦恼,都从这五种根本烦恼来:
第一、见一处住地(,见就是看见的见,一、二、三、四的一,处就是随处的处,住就是安住的住,地就是土地的地,见一处住地,见一处住地,)就是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身见为首,在三界内的见惑(,三界内的见惑),在入道位的时候(,入道位的时候就是断见一处住地,入道位的时候,简单讲就是说三界里面的见惑,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这些全部都叫做见惑,八十八品,在入道的时候断掉,)断掉,这叫做见一处住地(。第二是思惑,第二跟第三、第四是思惑,第五是无明。第一是见惑,第二、第三、第四是思惑,第五是无明)。见思无明产生五住地,五种住地的这个迷惑。
第二就是欲爱住地(,欲,欲望的欲,爱就是我们所爱的人的爱,住,安住的住,地就是地上的那个地,欲爱住地,)的意思就是说欲界的烦恼当中,除了这个见惑跟无明以外,他还会执著五欲六尘,比如说色、声、香、味、触、法的烦恼,欲爱简单讲就是欲界欲望的烦恼,简单讲就是这样,欲界欲望的烦恼,欲界,我们就是男女之欲,有金钱之欲,名利之欲的烦恼,叫做欲爱住地,就是欲界对外境的烦恼,这是第二地。第一个叫做见一处住地,第二个就是欲爱住地。
第三叫做色爱住地,色爱就是色界,色界就是四禅,四禅就是十八天,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三、三、三、九加起来十八天,十八层天,就是色爱住地,色爱住地就是说色界的烦恼当中,他能够舍弃这个五欲六尘,但是还执著这个色身,因为他是意识心所产生的叫做色爱住地,色界,他没有男女之别,他也没什么五欲六尘,但是他还有在入定的什么?色身,所以他对色身的四大所造成的微细的……,微细的这个四大还有一个烦恼,还有一个烦恼,所以叫做色爱住地,色界就是禅,有修禅定功夫的人虽然没有男女的欲望,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的烦恼,但是还有微细的意识的色身,四大的色身,叫做色爱住地。
再来有爱住地,照理讲就是要讲无色爱住地,无色就是无色界,但是他不是这样写,他有写:有爱住地,有爱住地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呢?他能够在无色界里面的的烦恼(,有,有没有的有,爱住地跟前面一样),有爱住地就是说无色界的烦恼,他舍离色的贪,舍离欲望的贪,全都舍光光,但是爱着自己的色身,这无色界是微细、微细的四大,《楞严经》讲无色界照理讲是对凡夫来讲无色,其实还有色,所以佛要入涅槃的时候无色界风雨一直下来,哭泣,哭泣,无色界的众生下来全都是水,一片都是下雨,像下雨般,伤心,佛要入涅槃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但是就一直雨水下来,无色界,无色界的众生痛心这个佛陀,悲伤失去佛陀,失去三界的慈父,慈父,所以无色界也哭泣,这《楞严经》讲的,照常风雨交加,所以无色界不是说没有色身,是对众生的粗四大来讲,粗的色身来讲叫做没有这个色身,我们看起来一无所有,其实就佛法来讲他是微细的四大,微细的四大,也有这个色身。
第五叫做无明住地,我们常常讲的无明,无明住地就是三界一切无明全都包括在内,贪、嗔、痴全都包括在内,无明就是暗,暗,他的心就没有智慧,没智慧就是一切烦恼的根本,所以这叫做五住烦恼,唯识家主张前面四种住地惑为烦恼的种子,后一种叫做所知障的种子,前面四种,唯识学家…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