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P14

  ..续本文上一页主张那个是烦恼障的种子,后面一种叫做所知障,所知障就是无明,这是唯识学家所讲的,唯识学家把五住烦恼分成两种障,前四种是烦恼障,后一种叫做所知障,烦恼障就是对众生不了解的,所知障就是对宇宙不了解的,这是唯识学家的批判。天台宗就不是这样,天台宗以见一处住地为见惑,第二、第三、第四为三界的思惑,堪称界内的见思惑,二乘人断之,出三界。再跟诸位讲一遍:天台宗见一处住地为见惑,第二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列为思惑,这见思二惑就是三界内二乘人所断的,二乘人就是罗汉、辟支佛所断的,断这之后就跳出三界。第五叫做无明住地,就是三界以外的这个法执,在天台宗分作四十二个阶段,叫做四十二品无明,四十二品无明断一分无明,断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四十位就是断尽,就是二种生死,二种的生死就是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变易生死能够证得大涅槃,能够证得大涅槃,你看我,我看你,我看我在读这个,注意看你们的表情全都没有表情,没有关系,慢慢来,慢慢来,其实有的人听我这个录音带,慧律法师都度初机的,很浅,他不知道老身的功夫,光是讲浅的是嫌太浅,讲深的他是现眼瞪得大大的,听不懂,听不懂没关系,慢慢地教你们,慢慢地教你们。底下,断五住烦恼,得四智菩提。

  四智菩提就是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前五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成所作简单讲就是一切所作皆成,成所作智。第六,转第六意识叫做妙观察智,我们第六意识本来就是分别,若成佛的时候它会转,转奥妙,不可思议,他会观察,观察这个众生叫做妙观察智。第六意识本来是分别识,分别意识,成佛之后它会转成观察众生的根机,应机而说法,所以叫做妙观察智。转前五识叫做成所作,就是一切所作皆成,我们一切所作皆不成,第六意识是分别,但是佛是妙观察,观察众生的根机,第七意识我们是执著,佛是平等,转第七意识为平等性智,平等,无色、声、香、味、触、法执,无法执,转第八意识叫做大圆镜智,圆满,特大的圆满,得四智的菩提,四种智慧的菩提,第八意识大圆镜智,大圆满,镜就是镜子的镜,大圆镜智,圆满的圆,镜子的镜。再念一遍: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识,转第七意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意识为大圆镜智。

  (菩提,)“则慧足”,智慧就具足。“觉他圆满”,令众生觉悟圆满,“经三祇练行”:“三祇”就是三大阿僧祇劫,把笔拿起来,就是三乘以十的47次方年,三乘以十的47次方年,的47次方年就是一后面四十七个零,要成一尊佛要一后面四十七个零,要修三大阿僧祇劫,听到这个你就昏倒了,我们拜佛拜二个钟头就感觉很伟大,佛祖是一后面四十七个零,舍身命,而施头、耳朵、眼睛,大肠、小肠、肾,全身都布施光光,又是生生世世布施,生生世世,不是一辈子,佛陀在行菩萨道是生生世世布施,所以我们还常常说:啊!做人很辛苦。你看成佛有多难,为什么我们要顶礼佛,他就是这么伟大,这么了不起,所以世间人只有一种人永远打不倒,就是有无量的慈悲心,无量的宽恕心,于一切境界无所动念,无残害众生的心,全都没有,那种人永远没有一个人有办法打得倒他,因为他有无量的宽恕心,包括他的生命要牺牲他也不埋怨,他也不怨恨,那就是佛,佛。“住百劫修因”:百劫,百劫修因,一百劫也是很长的时间,“则福足”,福足就是布施,一直布施,金钱布施,佛法的布施,劝人家念佛,合录音带给人家听,回家的时候度他全家,是福,度众生就有福,但是有一句话诸位一定要记得,布施有福,劝人家听经有福,哪一种人最有福报?记住!忍辱多福,忍辱多福,世间唯有忍辱的人是世间最有福报的人,忍辱多福的意思是说:无论遇到什么委屈他都不想去解释,你若好就好,你说我没修行就没修行,你说我最差就最差,连解释都不须要,有道无道自己知道(,有道无道自己知道),行不行自己知道,不必去解释,忍辱多福,忍辱的人就多福(众鼓掌)。“住百劫修因。则福足。福慧满足。”“福慧满足,为两足尊,是名成佛,堪称觉行圆满之人。”

  【又有法报应三身佛。身者。积聚之义。凡夫则积聚】什么做色身呢?【业】,你曾听过:我们这叫什么身?这叫业【报以成身。】对不对?这色身叫做什么身?就是造业的色身,【佛则不然。业尽识空故。】业尽一切分别都空。“业尽”就是一切的业全都尽,色(识)空,一切分别执著都没有,叫做业尽识空。

  底下,【法身佛。是理积聚。】法身佛就是我们的本体,就是我们的理体,【积聚真如理法以为身。真如圆】满清【净。】所以法身简单就是无身,无身跟女人家没怀孕是不同,法身的意思就是因为法是【遍一切处。】因为法是遍一切尽虚空遍法界,它无法形容,你只是说法人家听不懂,勉强讲一个身,有一个具体的观念,事实上法身是无相知道吗?法身就是无相,尽虚空界遍法界都是法身,但是因为没有办法形容,所以安一个身,安插一个身,真如圆净,遍一切处,【法身亦然。故曰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把笔拿起来,毗卢遮那佛是《八十华严》所翻译的,这个卢舍那佛是《六十华严》所翻译的,《六十华严》,《华严经》有八十华严、六十华严、四十华严,那么毗卢遮那佛跟卢舍那佛是同一佛,但是因为翻的经典不同,后来的人就将这个法身佛叫做毗卢遮那佛,他的法身遍一切处,将卢舍那佛叫做圆满报身佛,其实卢舍那佛圆满报身佛,还是毗卢遮那佛,遍一切处的佛,全都是相同的意思,一个是站在理体,一个是站在智慧,所以遍一切处,法身亦然,故曰清净的法身,毗卢遮那佛,这是因为《八十华严》所翻译的,【梵语毗卢遮那。此云遍一切处。】意思就是说我们若证悟到法身,法身……一切就是我们所到之处,所以我们为什么在这个地方,佛祖在无量三千大千世界以外他就知道我们现在在念佛,因为佛证到法身,所以我们现在在念佛佛都清清楚楚,你在做什么佛也清清楚楚,清清楚楚,因为佛已经证到究竟圆满了,究竟圆满了,一切处都有佛,所以舍利子你在美国拜,美国会生舍利,你在台湾拜,台湾也会生舍利子,你就是拿到非洲拜,非洲也是会生舍利子,只要你虔诚拜就会生舍利子,法身,舍利子就代表佛的法身,所以你在台北拜,台北会生舍利,高雄拜,高雄也是会生舍利,你跑到新加坡拜,新加坡也会生舍利,佛是无相,无一切执著,遍一切处,舍利子就是代表佛的法身,所以在哪里拜,哪里就会生。

  【报身佛。是智慧积聚。积聚一切种智以为身。真智圆满。妄惑干净。故曰圆满报身。】《六十华严》叫做【卢舍那佛。梵语卢舍那。】有的读作卢舍nuó,卢舍那佛。【此云净满。】清净圆满,意思就是【惑净智满也。】智慧圆满。

  【应身佛。是功德积聚。积聚无量功德以成身。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三大阿僧祇劫修这个福跟修这个慧,用一百劫种这个相好,相好就是貌相庄严。你看我们上面这尊玉佛,三吨半,人家叫我说要讲四百五十万,由缅甸运来到台湾的时候,再磨过,再花三十万,三十万,现在才出价二百多万而已,三十万,所以说这尊玉佛高有丈一,丈一,包括莲花座,三吨半,三千五百公斤,是四百五十万,这是人家叫我讲的,我照人家的意思去讲。【时至机熟。应机示现。】时间若到,机缘若成熟,应机就这样示现。【故曰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梵语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能仁就是……,这个能不是能不能的能,能仁就是说他很坚强,坚守这个仁慈,能仁意思就是说绝对地慈悲,这个能仁你不能说能不能这个能,这不是这个意思,能仁就是绝对地慈悲,很慈悲、很慈悲,没有办法,没有人像他那么慈悲的,没有人像他那么慈悲。【能仁是姓。寂默是字。】能仁就是佛祖的姓,寂默,他保持沉默,就是字。

  【今此能说之佛。】今此能说之佛,【即释迦牟尼佛。此佛名号具悲智二德。】悲德跟智德,意思是说佛有具足慈悲跟具足智慧。【自他两利。释迦译能仁。属悲德。】悲德,【能以仁惠。】慈悲【度脱衆生。此为利他。牟尼译寂默。】寂默,寂默的意思就是证悟空,一切没有喧扰,这意思是说他证到空性,什么事情都动不了他,他什么事情都不会去辩论,什么事情都不可能让他烦恼,叫做寂默,这个寂默不是我们世间人所讲的那个寂寞,你注意看那个寞跟这个默就不同,寂寞,他是无聊,想要找朋友那个寂寞,这个寂默不同,寂就是证悟到绝对的静,默就是不辩论,无诤,非常地清净,非常地解脱的人,【属智德。】属于智慧(,属于智慧),所以说,【寂照分明。默契至理。此为自利。

  说者。古德云悦所怀也。】就是说众生欢喜就好,悦所怀就是说让众生欢喜。说者,古德云悦所怀,悦就是欢喜,让众生能够很欢喜所想要得到的,所怀,心里所想的,悦所怀就是说让他内心里所想的,都得到了解脱,得到了答案,所以他们都很欢喜叫做悦所怀,所怀就是所希望,众生希望什么就让他欢喜,悦所怀。【以佛有此圆顿法门。时未至。机未熟。秘而不宣。不畅本怀。】不畅本怀就是说不要讲,畅就是宣扬,不畅本怀。【今时至机熟。】机缘已经成熟了。【观衆生于此圆顿法门。自能信愿修行。故以八音四辩。畅悦本怀而说也。】这八音叫做八梵音,八种梵音,这在佛学的大辞典里面是六十四梵音,意思就是说很柔软,众生让他听起来很欢喜,八音就是种种好的音声,迦陵频伽音,很柔软的音,善意的音,不残害众生的音,就是种种好听的声音,能够让我们证悟的音,能够让我们了生死脱死的音,以八音四辩,八音就是说八梵音。四辩就是法无碍辩,说法无碍,佛祖他在说法他无碍,所以法无碍辩后面要加一个字,就是悟境深厚,因为他觉悟到我们的本性,所以他在说法绝对无障碍。词无碍辩,词,用词,就今天…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