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主張那個是煩惱障的種子,後面一種叫做所知障,所知障就是無明,這是唯識學家所講的,唯識學家把五住煩惱分成兩種障,前四種是煩惱障,後一種叫做所知障,煩惱障就是對衆生不了解的,所知障就是對宇宙不了解的,這是唯識學家的批判。天臺宗就不是這樣,天臺宗以見一處住地爲見惑,第二、第叁、第四爲叁界的思惑,堪稱界內的見思惑,二乘人斷之,出叁界。再跟諸位講一遍:天臺宗見一處住地爲見惑,第二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列爲思惑,這見思二惑就是叁界內二乘人所斷的,二乘人就是羅漢、辟支佛所斷的,斷這之後就跳出叁界。第五叫做無明住地,就是叁界以外的這個法執,在天臺宗分作四十二個階段,叫做四十二品無明,四十二品無明斷一分無明,斷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四十位就是斷盡,就是二種生死,二種的生死就是分段生死,變易生死,變易生死能夠證得大涅槃,能夠證得大涅槃,你看我,我看你,我看我在讀這個,注意看你們的表情全都沒有表情,沒有關系,慢慢來,慢慢來,其實有的人聽我這個錄音帶,慧律法師都度初機的,很淺,他不知道老身的功夫,光是講淺的是嫌太淺,講深的他是現眼瞪得大大的,聽不懂,聽不懂沒關系,慢慢地教你們,慢慢地教你們。底下,斷五住煩惱,得四智菩提。
四智菩提就是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前五識就是眼、耳、鼻、舌、身,成所作簡單講就是一切所作皆成,成所作智。第六,轉第六意識叫做妙觀察智,我們第六意識本來就是分別,若成佛的時候它會轉,轉奧妙,不可思議,他會觀察,觀察這個衆生叫做妙觀察智。第六意識本來是分別識,分別意識,成佛之後它會轉成觀察衆生的根機,應機而說法,所以叫做妙觀察智。轉前五識叫做成所作,就是一切所作皆成,我們一切所作皆不成,第六意識是分別,但是佛是妙觀察,觀察衆生的根機,第七意識我們是執著,佛是平等,轉第七意識爲平等性智,平等,無色、聲、香、味、觸、法執,無法執,轉第八意識叫做大圓鏡智,圓滿,特大的圓滿,得四智的菩提,四種智慧的菩提,第八意識大圓鏡智,大圓滿,鏡就是鏡子的鏡,大圓鏡智,圓滿的圓,鏡子的鏡。再念一遍: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轉第六意識爲妙觀察識,轉第七意識爲平等性智,轉第八意識爲大圓鏡智。
(菩提,)“則慧足”,智慧就具足。“覺他圓滿”,令衆生覺悟圓滿,“經叁祇練行”:“叁祇”就是叁大阿僧祇劫,把筆拿起來,就是叁乘以十的47次方年,叁乘以十的47次方年,的47次方年就是一後面四十七個零,要成一尊佛要一後面四十七個零,要修叁大阿僧祇劫,聽到這個你就昏倒了,我們拜佛拜二個鍾頭就感覺很偉大,佛祖是一後面四十七個零,舍身命,而施頭、耳朵、眼睛,大腸、小腸、腎,全身都布施光光,又是生生世世布施,生生世世,不是一輩子,佛陀在行菩薩道是生生世世布施,所以我們還常常說:啊!做人很辛苦。你看成佛有多難,爲什麼我們要頂禮佛,他就是這麼偉大,這麼了不起,所以世間人只有一種人永遠打不倒,就是有無量的慈悲心,無量的寬恕心,于一切境界無所動念,無殘害衆生的心,全都沒有,那種人永遠沒有一個人有辦法打得倒他,因爲他有無量的寬恕心,包括他的生命要犧牲他也不埋怨,他也不怨恨,那就是佛,佛。“住百劫修因”:百劫,百劫修因,一百劫也是很長的時間,“則福足”,福足就是布施,一直布施,金錢布施,佛法的布施,勸人家念佛,合錄音帶給人家聽,回家的時候度他全家,是福,度衆生就有福,但是有一句話諸位一定要記得,布施有福,勸人家聽經有福,哪一種人最有福報?記住!忍辱多福,忍辱多福,世間唯有忍辱的人是世間最有福報的人,忍辱多福的意思是說:無論遇到什麼委屈他都不想去解釋,你若好就好,你說我沒修行就沒修行,你說我最差就最差,連解釋都不須要,有道無道自己知道(,有道無道自己知道),行不行自己知道,不必去解釋,忍辱多福,忍辱的人就多福(衆鼓掌)。“住百劫修因。則福足。福慧滿足。”“福慧滿足,爲兩足尊,是名成佛,堪稱覺行圓滿之人。”
【又有法報應叁身佛。身者。積聚之義。凡夫則積聚】什麼做色身呢?【業】,你曾聽過:我們這叫什麼身?這叫業【報以成身。】對不對?這色身叫做什麼身?就是造業的色身,【佛則不然。業盡識空故。】業盡一切分別都空。“業盡”就是一切的業全都盡,色(識)空,一切分別執著都沒有,叫做業盡識空。
底下,【法身佛。是理積聚。】法身佛就是我們的本體,就是我們的理體,【積聚真如理法以爲身。真如圓】滿清【淨。】所以法身簡單就是無身,無身跟女人家沒懷孕是不同,法身的意思就是因爲法是【遍一切處。】因爲法是遍一切盡虛空遍法界,它無法形容,你只是說法人家聽不懂,勉強講一個身,有一個具體的觀念,事實上法身是無相知道嗎?法身就是無相,盡虛空界遍法界都是法身,但是因爲沒有辦法形容,所以安一個身,安插一個身,真如圓淨,遍一切處,【法身亦然。故曰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把筆拿起來,毗盧遮那佛是《八十華嚴》所翻譯的,這個盧舍那佛是《六十華嚴》所翻譯的,《六十華嚴》,《華嚴經》有八十華嚴、六十華嚴、四十華嚴,那麼毗盧遮那佛跟盧舍那佛是同一佛,但是因爲翻的經典不同,後來的人就將這個法身佛叫做毗盧遮那佛,他的法身遍一切處,將盧舍那佛叫做圓滿報身佛,其實盧舍那佛圓滿報身佛,還是毗盧遮那佛,遍一切處的佛,全都是相同的意思,一個是站在理體,一個是站在智慧,所以遍一切處,法身亦然,故曰清淨的法身,毗盧遮那佛,這是因爲《八十華嚴》所翻譯的,【梵語毗盧遮那。此雲遍一切處。】意思就是說我們若證悟到法身,法身……一切就是我們所到之處,所以我們爲什麼在這個地方,佛祖在無量叁千大千世界以外他就知道我們現在在念佛,因爲佛證到法身,所以我們現在在念佛佛都清清楚楚,你在做什麼佛也清清楚楚,清清楚楚,因爲佛已經證到究竟圓滿了,究竟圓滿了,一切處都有佛,所以舍利子你在美國拜,美國會生舍利,你在臺灣拜,臺灣也會生舍利子,你就是拿到非洲拜,非洲也是會生舍利子,只要你虔誠拜就會生舍利子,法身,舍利子就代表佛的法身,所以你在臺北拜,臺北會生舍利,高雄拜,高雄也是會生舍利,你跑到新加坡拜,新加坡也會生舍利,佛是無相,無一切執著,遍一切處,舍利子就是代表佛的法身,所以在哪裏拜,哪裏就會生。
【報身佛。是智慧積聚。積聚一切種智以爲身。真智圓滿。妄惑幹淨。故曰圓滿報身。】《六十華嚴》叫做【盧舍那佛。梵語盧舍那。】有的讀作盧舍nuó,盧舍那佛。【此雲淨滿。】清淨圓滿,意思就是【惑淨智滿也。】智慧圓滿。
【應身佛。是功德積聚。積聚無量功德以成身。叁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叁大阿僧祇劫修這個福跟修這個慧,用一百劫種這個相好,相好就是貌相莊嚴。你看我們上面這尊玉佛,叁噸半,人家叫我說要講四百五十萬,由緬甸運來到臺灣的時候,再磨過,再花叁十萬,叁十萬,現在才出價二百多萬而已,叁十萬,所以說這尊玉佛高有丈一,丈一,包括蓮花座,叁噸半,叁千五百公斤,是四百五十萬,這是人家叫我講的,我照人家的意思去講。【時至機熟。應機示現。】時間若到,機緣若成熟,應機就這樣示現。【故曰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梵語釋迦牟尼。此雲能仁寂默。】能仁就是……,這個能不是能不能的能,能仁就是說他很堅強,堅守這個仁慈,能仁意思就是說絕對地慈悲,這個能仁你不能說能不能這個能,這不是這個意思,能仁就是絕對地慈悲,很慈悲、很慈悲,沒有辦法,沒有人像他那麼慈悲的,沒有人像他那麼慈悲。【能仁是姓。寂默是字。】能仁就是佛祖的姓,寂默,他保持沈默,就是字。
【今此能說之佛。】今此能說之佛,【即釋迦牟尼佛。此佛名號具悲智二德。】悲德跟智德,意思是說佛有具足慈悲跟具足智慧。【自他兩利。釋迦譯能仁。屬悲德。】悲德,【能以仁惠。】慈悲【度脫衆生。此爲利他。牟尼譯寂默。】寂默,寂默的意思就是證悟空,一切沒有喧擾,這意思是說他證到空性,什麼事情都動不了他,他什麼事情都不會去辯論,什麼事情都不可能讓他煩惱,叫做寂默,這個寂默不是我們世間人所講的那個寂寞,你注意看那個寞跟這個默就不同,寂寞,他是無聊,想要找朋友那個寂寞,這個寂默不同,寂就是證悟到絕對的靜,默就是不辯論,無诤,非常地清淨,非常地解脫的人,【屬智德。】屬于智慧(,屬于智慧),所以說,【寂照分明。默契至理。此爲自利。
說者。古德雲悅所懷也。】就是說衆生歡喜就好,悅所懷就是說讓衆生歡喜。說者,古德雲悅所懷,悅就是歡喜,讓衆生能夠很歡喜所想要得到的,所懷,心裏所想的,悅所懷就是說讓他內心裏所想的,都得到了解脫,得到了答案,所以他們都很歡喜叫做悅所懷,所懷就是所希望,衆生希望什麼就讓他歡喜,悅所懷。【以佛有此圓頓法門。時未至。機未熟。秘而不宣。不暢本懷。】不暢本懷就是說不要講,暢就是宣揚,不暢本懷。【今時至機熟。】機緣已經成熟了。【觀衆生于此圓頓法門。自能信願修行。故以八音四辯。暢悅本懷而說也。】這八音叫做八梵音,八種梵音,這在佛學的大辭典裏面是六十四梵音,意思就是說很柔軟,衆生讓他聽起來很歡喜,八音就是種種好的音聲,迦陵頻伽音,很柔軟的音,善意的音,不殘害衆生的音,就是種種好聽的聲音,能夠讓我們證悟的音,能夠讓我們了生死脫死的音,以八音四辯,八音就是說八梵音。四辯就是法無礙辯,說法無礙,佛祖他在說法他無礙,所以法無礙辯後面要加一個字,就是悟境深厚,因爲他覺悟到我們的本性,所以他在說法絕對無障礙。詞無礙辯,詞,用詞,就今天…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