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天到晚只做善事,你參禅參那麼久,也已經了解禅了,念佛,你也念了,但是你如果沒有把生死心提起,不切,盡力提起六字洪名,你想要從娑婆世界解脫,到極樂世界,難矣。就是非常地困難。你們看省庵大師的當著棒喝,修禅修到已經有消息了,他也叫你放下念佛,【不生安養而欲脫生死,】你如果不往生極樂世界,你想要了脫生死,【不脫生死而欲免墮落,抑又難矣。】那就更難了,抑又難,那就更難了,意思是說,你如果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你想要了生死,或者是你沒有了生死,想不墮落叁惡道那就更難了,來世,你是不是能聽到佛經都不知道,【縱一生兩生不失人身,濟得甚麼事?】能幫助你什麼呢?縱然你今生沒有墮入叁惡道,沒有失去人身,兩生,再來世,兩生不失人身,濟就是助、幫助,濟得甚麼事?能幫助你什麼事呢?就是來世你也是迷迷糊糊的。
【嗟乎!】就是感歎詞,哎呀!【居士慧心如此明利,】你參禅已經對本性有悟了,你這麼利的根機,【家緣如此豐足,】家裏的經濟也這麼好,【繼嗣】嗣就是子孫。賢嗣就是你這些子子孫孫【如此賢能,】很有才幹,【事事適意,】你事事都這麼如意,【尚不能放下萬緣,】你若不能放下萬緣,【一心念佛,爲天負人耶?爲人負天耶?】是天辜負我們人或是我們人辜負了天?【不以念佛爲急,而以世間小善爲急,不以生死大事爲先,而以人天福報爲先,是不知先後也。】先是重,後是輕,先就是比較重要的事情,你不知道念佛生死才是先,善是後,其實兩樣都是一樣重要。
【居士雖不求福而常作福,】你當然不求福,但是你常常作福,【雖欲出生死而反入生死,】因爲你的福報太大了,你的福報太大又不知道要施舍,不知道要救度衆生,享受,【皆由不知所緩在彼,所急在此,】所緩就是放慢一點,在彼就是行善,造橋鋪路,這是比較慢。所急在此,此就是生死,生死才是大事,生死才是大事,【致使北轅適越,】北轅,轅就是駕車而行,適就是前往。越(yuè:木星起步的地方。即今錢塘江下遊兩岸地區。)就是古時候南方的種族的名字,北轅的意思就是你駕著車子往北走,卻想要到南方的國家,意思就是你在臺中想要到高雄,卻開往臺北,或是你想要到高雄卻開往臺北,或是想要到臺北卻開到高雄來,那怎麼可能到達目的地,根本就不可能,致使北轅適越。北轅適越,轅就是駕車而行,適就是往,越就是南方的一個種族的名字。北轅適越,你駕著車子往北方走,卻想要到南方來,那是不可能的,【卻步求前也。】卻步就是退後。你想要前進,前進就要往前走,你沒有,你卻往後走,這怎麼可能。
【居士今日要務,唯當謝絕人事,一心念佛。加以齋戒二字,尤爲盡美。】這樣更好。
【大抵】大概,一般而言,【西方佛國,非悠悠散善所能致。】悠悠散善就是整天懶懶散散的,懶散鬼那種懶散,叫他做早課也不要,叫他做晚課也不要,叫他精進念佛也不要,一天到晚就是睡,常常躺著睡覺,稍微業障現前就喊:我很苦!他都沒想到以前人的痛苦到什麼程度,所以我們現在人的根基不是差那是爛,太爛了,稍微苦一點就受不了了,稍微苦一點就受不了了。非悠悠散善所能致,【萬劫生死,非因循怠惰】因循就是遲延苟且不知振作叫做因循。遲延,延遲顛倒,遲延苟且不知振作叫做因循,不知道要振作自己,就是不想精進,怠惰就是懶惰,【所能脫。】所能脫,【無常迅速,旦暮即至,】早上太陽一出來,晚上馬上就到,意思是說我們一出生,一下子就要接近死亡了,【安得不爲之早辦耶!】怎麼能不及早來念佛做准備?
【衲所知識者甚寡,】衲就是衣服補了又補叫做衲,補了又補的衣服叫做衲,百衲衣、百衲衣、這是出家人自我謙虛的稱呼,意思是貧僧的意思,衲就是貧僧的意思,我所知道的很少,【知識之中,求可以語此事者尤寡,】在這麼多人當中,能夠告訴你這種事的人更少,我本身懂得少,但是在知識當中,能夠告訴你這種事的人更少,【舍居士一人,而深以期望者誰哉?】能夠期望誰來了解我的心,【倘不以人廢言,幸加努力。】倘就是如果,如果你能夠接受我的意見。廢言就是不接納人家的建言,意思就是如果你能夠接納我的建言,不以人廢言,就是你不會因爲我的無知,這是謙虛,意思就是如果你不會因爲我的無知,而不接納我的建議,那麼你好好地努力,幸加努力,你就好好地努力,這是省庵大師的謙虛,【若曰:吾不能也,】如果你說:我沒有辦法,我業障深重,【則亦無可奈何矣。】這樣我也無可奈何。就像今天師父對徒弟一樣,我有法,有食你一定要走,則亦無可奈何矣,我也沒有辦法。
【謹按:修淨土者,非不需作諸功德事。《無量壽經》謂:念佛而廣修功德者爲上品,不修功德者爲下品,惟當以無所住心,隨緣而爲之耳。若不專心念佛,而惟孳孳(孜孜)】而精進,【專以世間小善爲急,】勤修世間小善爲急,【人天福報爲行,是大不可。】意思是說要懂得輕重,善事要做,沒錯,但是一定要念佛,而且他又告訴諸位不要改修別的宗派,一定要一句念佛念到死,不要改變你的初衷。
序
【《華嚴經》偈曰: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心佛及衆生,這叁種沒有什麼差別,【此無差別者雲何?曰菩提是。梵語菩提,華言爲覺。此菩提覺,約法而言謂之心,約人而言謂之佛及衆生。菩提之體,豎窮橫遍;】豎窮就是指時間,橫遍是指空間。豎窮叁際,橫十方,所以豎窮橫遍就是表示交織在一切時空之全部,一切時空都遍布叫做豎窮橫遍,【菩提之相,萬德莊嚴;】菩提就是我們覺悟的相,這個就是萬德莊嚴,【菩提之用,】就是我們本性、覺性的妙用,【神化無方。】自自然然你就具足自在的神通力,【在佛則全體顯現,】佛已經證得菩提,所以全部的本性的清淨心,他都顯現出來,【在衆生則隱而未彰。】但是在衆生是隱藏起來還沒有顯現出來,未彰這個“彰”就是不不明顯,【惟其隱也,】因爲衆生的佛性菩提還隱藏者,【故須方便以發之;發之至于究竟,則爲成佛。然而能發之心,未嘗不是菩提,】我們所發的心不能離開菩提,【此之謂發菩提心。夫發衆生在隱之菩提者,即下化衆生之事也。】衆生在隱就是還潛伏著。這個“隱”就是當作“潛伏”。我們發衆生潛伏的菩提心即是下化衆生之事,意思是說我們開發放在每一個衆生內心的菩提心,這個就是真正的下化衆生,【菩提發至究竟成佛者,即上求佛道之事也。總之,皆是發菩提心也。我侪學佛,】我侪這個“侪”就是平輩、同輩的學佛的人,【雖尚在衆生數】就是衆生的位子,衆生的階段,衆生這一類,【而未得成佛,】是尚未成佛,【幸皆具此菩提心,苟能發心,則衆生可度,佛道可成,方不負此所學。此古德所以有勸發菩提心文之作也。然勸發菩提心文舊傳不一,而未有如省庵大師之文之懇切詳明者。大師之文,舉各教邪正真僞大小偏圓諸相,及發心十種因緣,爲明辨啓發之資,】爲了使大家了解,【而歸結于回向極樂,以彰其效。非尤爲我侪淨業同仁之所宜拳拳服膺者乎!】拳拳就是時時謹記在胸中,盡力持守不使失去叫做拳拳服膺。拳拳服膺就是隨時隨地都牢記。
【圓瑛老法師夙以宏化爲家業,】夙世以宏化爲家業,圓瑛老法師做《楞嚴經》的講義,【屢講此文,】一直再叁地講這個文章,【其弟子明如記錄之,于此文義蘊】就是含意,【诠發無遺,】诠發這個“诠”就是解釋,把這個道理開發出來,把它解釋得很清楚,【可謂善述者矣。】可以說寫得很好,【圓公早歲安禅,悟明心地。】你看,他也是明心見性,悟明心地,透視,悟到心地的功夫,【長遊義海,】長遊義海,就是進入《大藏經》的道理,義海就是《大藏經》的義理如海,像海那麼大,長遊就是很自在,意思是說:《大藏經》沒有一部他看不懂,長遊義海,因爲他能夠貫通,長遊可以說貫通《大藏經》的意思,長遊義海,【了徹靈文。】靈文就是經典,因爲可以啓發我們靈性的文章,可以啓發我們本性的東西叫做了徹靈文。靈文就是經典的意思,佛所講的經典叫做靈文,【殷殷以救世爲心,在在以度生爲急。講座遠敷于群島,】遠敷就遍布于海外群島就是海外,意思是說圓瑛老法師不只是在中國講經,海外他也有,【丈席接迹于諸山。】丈席就是住持,住持,去那裏當住持,又去那裏當住持,諸山住持,【龍天推出,不辭擔荷。】他沒有推辭,就是不怕辛勞,【忍辱負重,】他忍辱負重,【道俗翕然。】這個“翕”就是合的意思。他來到這個地方,道就是出家人,俗就是居士,這些出家人,這些居士都跟他合得來,意思是說這個人爲人大慈大悲,沒有一個人跟他合不來,他做人的德行夠。
【近以國家多難,】最近因爲國家多難,內戰,【法弱魔強,慨津梁之已疲,】津梁就是口述弘法演講,因爲國家多難,無一處可講經,沒有辦法他也覺得很疲勞。津梁(津梁:渡口和橋梁,比喻用做引導的事物或過渡的方法、手段。)這個“津”本來是口水,嘴巴的口水,津梁簡單講就是口述,就是弘法利生講演的部分。慨津梁之已疲,講經已經講得很疲累了,因爲戰亂沒有辦法,【托文身以垂教;】不得不停下來寫文章以利益後代的人,講經講到一半,因爲戰亂沒有辦法講,幹脆拿起筆來寫,就是這個意思,【因取舊稿修治而厘定焉。】拿舊稿經過修改,所以厘定,清除不必要的,加入需要的資料,叫做厘定,【清齋晏晦,謝絕諸緣,】清齋(清齋qīng zhāi:1.謂舉行祭祀或典禮前潔身靜心以示誠敬。《舊唐書•禮儀志四》:“其太尉行事前一日,於致齋所…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