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見本性,識心就是明了,這識不是分別的意思,是悟到,悟到我們的心,本源就是佛性,悟到我們的心,回歸到我們的本性,悟到我們的本性就是佛,佛就是我們的本性。【故號爲沙門。此二字實不易稱。】稱沙門不簡單。
○【沙門有四種分別。一勝道沙門。】就是有證果的意思,證果的意思。【叁乘】就是菩薩、緣覺跟這個聲聞,聲聞就是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叁乘【聖衆。修證道果者。二說道沙門。】就是講經的法師。【代佛宏化。說法利生者。叁活道沙門。持戒修身。】他沒有說法,但是他是持戒,修自己,【以道自活者。四汙道沙門。破戒比丘。玷汙佛門者。蕅公是前叁種沙門。
蕅益。乃是大師精修淨業之號。】精修,認真修行這個淨土法門。【蕅爲蓮之因。由蕅而生荷。】荷再【開華。結蓮。蓮即蕅之果。意以種蕅。有得蓮之益。】叫做蕅益,有得到這個蓮的益處,意思稱蕅,就能夠得到蓮,有這種益處,好處的意思,【而念佛之人。一心念佛。自有往生九品蓮華。橫超叁界。直趣菩提之益。
智旭。是大師法諱。】就是大師的名字,法號,【旭爲清晨】這個早晨,【東升之日。】剛出來的太陽,【其師以其智慧。譬如東升之日。能破大夜之昏。光明遍照也。
解。即解釋。將本經重要之義理。綱要之心宗。一一解釋。令得顯明也。】顯明。【叁解經大師講竟。
四著解序文分二科甲初序法門二序注疏】先講解法門
【初科又分二乙初總序多門二別顯淨宗
乙初總序多門
序
【序】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簡單講就是說諸佛菩薩憫念衆生,憫念衆生迷了,他隨機來施化,雖然歸元不二,歸元就是成佛。成佛就是無二,目的相同,但是方便有多門。
【講】原夫。是起語之辭。諸佛者。諸是衆多之謂也。即指過去現在。十方一切諸佛。佛佛道同。】爲什麼呢?因爲諸佛都見到本性,見到本性就破掉我空,破掉這個法空,我也空,法也空,他證悟到究竟空,所以本性的東西全都一樣,只是願力不同,所以這叫做佛佛道同,【同以無緣之大慈。】無緣就是沒有任何條件,對衆生的大慈沒有任何的條件,沒有條件的慈。【同體之大悲。】同體就是衆生就是佛,佛就是衆生,諸佛菩薩【憫念衆生。】本性就是佛,所以起這個大悲心,大悲心,憫念衆生,憫念衆生。【憫者哀憫。】憫就是哀憫的意思,【即大悲之用。念者護念。即大慈之用。群迷範圍廣大。指九法界衆生之多。】九法界就是菩薩、聲聞、緣覺,還有六道輪回,九法界。【六凡衆生(即叁界內六道凡夫)。】叫做六凡的衆生。【于本來無我。妄執此身爲實】實在在的【我。迷卻我空之理。】實在講這個色身是短暫的,所以禅宗常常在參,我還沒有出生以前我是什麼,我死了之後我又是誰,這樣參,這樣參,這樣參,參完之後你就會發現每一個一秒鍾刹那之間變化的東西,無常的東西就是假的東西,就是緣起性空的東西,這樣就對每一個念頭、生滅法,放下,放掉,得失的觀念都放下,慢慢就見到我們的本性,見到我們的本性,我們現在就是執著我們的色身就是實實在在的我,所以在五欲六塵裏面打滾,一切就爲了我,一切執著就爲了我,雖然他有聽到佛法,雖然他也知道我空,但是沒有實際去觀照,沒有實際去證道,所以他不能得到利益,佛法也是聽很多,但是不能運用,不能運用,所以迷卻我空之道理,【于本來無法。】無法就是無生。本來當下就是無生的,緣起法嘛!緣起就是條件所造成的緣起,本性就是空,所以本來就沒有,【妄執心外有實法。】他妄執心外有法,就會愛面子,他就會怕人家念,他就喜愛這個順境,不要有逆境,他就確確實實執著這世間有實在的世間,執著這實在的世間就産生內心的一種標准,跟我不和的就是敵人,就是敵人,跟我合得來的就是朋友,變成這樣,妄執,虛妄來執著心外有實實在在的法,有名可得,有利可得,他不知道兩手放掉什麼都沒有,所以我們知道來也空,去也空,雙手空空,大家都會念,哪一個不會念,就是叁歲小孩他也會念,之大有沒有在用功,所以一個修行人要在境界現前,才能夠看出他的功夫,境界沒有現前,大家都能夠講大話,講很好聽的話,所以要觀察一個人必須要在逆境,順境觀察,觀察不出來,所以妄執心外有實法,【迷卻法空之理。】他迷卻這個我空的道理,他執爲實在,迷卻外面有法,實在的法,對這個法空的道理不了解,【二乘之人(阿羅漢、辟支佛)。灰身泯智。趣向偏空。】灰身泯智就是這個身體去掉,泯智就是去掉,這個世間的分別心,泯智就是去掉,我們所講的去掉第六意識叫做泯智。灰身泯智,智不是智慧的智,灰身就是身體去掉,我們所講的入涅槃,泯智就是去掉這人分別,趨向偏空,偏空,他只有破掉我空,他不能破掉法空,他破掉我執,當下他就證到我空,所以叫做偏空,迷卻真空的道理,他有偏,只想自己入涅槃,不敢出來度衆生,怕出來度衆生煩惱、痛苦,煩惱、痛苦。所以【迷卻真空之理。權教菩薩。未悟真如。】權教就是方便權巧,但是他沒有證到真如的本性,【所修不能離相。】離相,在旁邊寫兩個字,就是空一切,空掉一切。我們離相就是空掉一切,禅宗講的一塵不染,我們講的一塵不染。你若執相,事事你都痛苦,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離相,修行最重要的要離相,離一切相才是真如,要記得!若是要證悟到我們的本性就是離相,講一個比較簡單的相就是叫你要放下,簡單講就是這樣,若講離相一般有時候會誤會離開這個相跑到深山林中,這樣也是執相,你離開都市跑到深山林中,你也執深山林中,對不對?難道不是這樣,離開都市執著深山林中也是執,離開這裏執那裏還不是一樣,離相而亦相就是即相而離相,在事相當中沒有被汙染到,沒有被汙染到,簡單講就是這樣,所以離相若就現在的名詞來講,就是清清楚楚很能放得下,簡單講就是這樣,秒秒安詳,每一秒都活得很慈祥,很安詳,離相就是沒有被染汙、被染汙到。【迷卻圓中之理。】迷卻這個圓中,圓中,圓滿的道理,圓中,我們現在所講的中庸之道,中道,圓中的道理就是圓滿成就佛道的道理,他不了解。【九界之迷雖分輕重。】九法界,九界就是九法界,叁乘六凡,叁乘:聲聞、緣覺、菩薩,叁界,叁乘嘛!六凡就是六道凡夫,加起來就是九界嘛!九界之迷雖分輕重,也有輕也有重。【其爲無明所覆。一也。】全都被無明遮住,大家都一樣,一定要到諸佛的境界叫做業盡情空,業盡了,情,所有的感情都斷盡了,只有剩下慈悲心而已,所以說我們學佛學這個慈悲,慈悲從哪裏來?從這個愛來,愛的升華就是慈悲,所以你若是真的疼你的太太,或者你真的照顧你的先生,要度他來學佛,有的太太要聽這個經就要用騙的,我今晚到夜市走一走,就跑來文殊講堂偷聽經,回去的時候趕快把工作做一做,所以說有時候若不是佛法的家庭,學這個佛很痛苦,很痛苦,得要遮遮掩掩,好像在討客兄(紅杏出牆),很痛苦,很痛苦。所以有時候有須要度你先生來學佛,也有須要度你的太太來學佛,因爲都被無明遮住,我們在拜佛要求覺悟,我們清清楚楚,他說你迷,甚至要打你,你先生會比慧律法師還差勁,怎麼你一天沒看到他會死,不是,人家不是來看師父的,你不要誤會,人家是來看本性的,人家是來看佛法的,夫妻吵架,罵他太太在:你啊!被慧律法師迷走了,你啊!我告訴他:我不會迷人。我又不會亂抛媚眼,我這眼睛很正派都不敢亂看,不要這樣講,這樣講傷到感情,他太太每天來,現在離不開師父,這講堂,講實在的我很少跟女衆講話,說真的,我現在也怕到了,被人家擺了一道,我也嚇到,破膽了,不太敢跟女衆講話,所以整天都躺起來,不敢跟女衆講話,十年以內要好好遠離女衆,所以說我們衆生的迷很深,很深!諸位!你若學佛佛當中有受到什麼逆境,這都難免的,難免的,有的女衆罪多重呢?業障多重呢?她告訴她先生:我甯願讓你到外面娶小老婆,就是不願讓你聽慧律法師講經。你想想看!看有多天才,你看看!她甯願讓他娶小老婆,就是不願讓他來聽經,她只怕什麼?怕她先生來出家,她以爲剃度很簡單,可憐,真的很可憐,你不知道衆生可憐,你若不相信到市場繞一圈,造業的,大家都是在造業,買葷,大家都是在造業,真正有覺悟的有幾個,你站在火車站看一看,進去看一看,芸芸的衆生穿梭,你問他到底在忙什麼,不知道,不知道,什麼時候死?不知道,迷迷糊糊,若有人出家,唉!那出家人你看看,沒有用才出家,人家在修行,要成佛做聖人還在笑人家,看有多可憐,所以說度衆生都隨緣,所以有的人問:師父!若要拿初機的錄音帶給人家聽要先聽什麼?《正信的佛教》,聽了就入門,拿《正信的佛教》,《智慧的與人生》,不曾聽過,拿這兩套給他聽,聽了就入門,半句話他都不敢講。有的說:喂!師父!不然我叫我先生來,讓你跟他比較一下。我說:我沒有那個時間,我要度你先生,我不如度千百萬的衆生,我爲什麼要度你先生,他有多偉大,他到外面怎麼樣跟我沒有關系,我度衆生比較重要,所以這【隨機施化者。諸佛轉八識成四智。】我們那天有講過,轉前五識,成所作智,轉第六意識,妙觀察智,轉第七意識,平等性智,轉第八意識爲大圓鏡智。諸佛轉八識,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我們衆生所作就是業,但是諸佛前面五識已經變成智慧了,成所作就是一切所作皆成,無漏的意思,轉第六意識叫做【有妙觀察智。】他有辦法觀察衆生的根機,有緣,他一句話就把他度來,無緣,你多會度,真的,你無緣,你再煮湯圓、綠豆湯,聽經之後每天都有什麼湯可喝,他都不會來,你若真的跟佛有…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