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P34

  ..續本文上一頁共法不講,這出自《大智度論》十八不共法,這個經典,這個字典,佛學辭典都有,佛的十八不共法,簡單講就是不共聲聞,不共菩薩法,只有佛有,簡單講就是這樣,什麼叫不共?不共聲聞,不共菩薩,只有佛有,簡單講就是這樣,這個十八不共法若要講我們講不完,這可多了,再給你二、叁堂課來講也講不完,所以會牽連我講經的這個時間進度,所以我不要,不要這樣講,我這個人不要複雜,不要拖延,你沒聽過歹戲拖棚,我們這好戲要再繼續演,不可以拖戲,所以十八不共法你自己去查字典,我不講,不講,不共就是不共聲聞,不共緣覺,簡單講就是這樣。(十八種不共通之法。即不共通于聲聞、緣覺,唯佛與菩薩特有之十八種功德法。<一>佛之十八不共法。全稱十八不共佛法。(一)出自大品般若經卷五廣乘品:(1)諸佛身無失,佛自無量劫來,持戒清淨,以此功德滿足之故,一切煩惱皆盡,故于身無失。(2)口無失,佛具無量之智慧辯才,所說之法隨衆機宜而使皆得證悟之謂。(3)念無失,佛修諸甚深禅定,心不散亂,心于諸法無所著,得第一義之安穩。以上叁法指身、口、意叁業皆無過失。(4)無異想,佛于一切衆生平等普度,心無簡擇。(5)無不定心,佛之行住坐臥常不離甚深之勝定,攝心住善法中,于諸法實相中不退失。(6)無不知己舍心,于苦等之受,佛念念之中覺知其生住滅等相,而住于寂靜平等。(7)欲無減,佛具衆善,常欲度諸衆生,心無厭足。(8)精進無減,佛之身心精進滿足,爲度衆生恒行種種方便,無有休息。(9)念無減,叁世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應滿足,無有退轉。(10)慧無減,指佛具一切智慧,又叁世之智慧無礙故,于慧無缺減。(11)解脫無減,佛遠離一切執著,具有爲、無爲二種解脫,一切煩惱之習悉盡無余,即于解脫無缺減。(12)解脫知見無減,佛知見諸解脫相,了了無闇障。(13)一切身業隨智慧行。(14)一切口業隨智慧行。(15)一切意業隨智慧行。以上叁項,乃佛造作身、口、意叁業時,先觀察得失,後隨智慧而行,故無過失,皆能利益衆生。(16)智慧知見過去世無閡無障。(17)智慧知見未來世無閡無障。(18)智慧知見現在世無閡無障。上叁者謂佛之智慧照知過去、未來、現在叁世所有一切之事,皆通達無礙。(二)即指十力、四無所畏、叁念住、大悲等十八種法。此十八種乃諸佛初成道時,于盡智位所修得之法,爲余之聖者所無。即唯佛獨得十力,除諸惑習氣;得四無所畏,說法無怖畏;得叁念住,不生歡戚心;得大悲,緣一切有情,得明叁苦之行相。十力爲:處非處智力、業異熟智力、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根上下智力、種種勝解智力、種種界智力、偏趣行智力、宿住隨念智力、死生智力、漏盡智力。四無所畏爲:正等覺無畏、漏永盡無畏、說障法無畏、說出道無畏。叁念住爲:于恭敬聽聞者住平等心、于不恭敬聽聞者住平等心、于恭敬聽聞與不恭敬聽聞者住平等心。(叁)有余師所說佛之十八不共法。大智度論卷二十六舉:一切智、功德無量、大悲、智慧中自在、定中自在、變化自在、記別無量、記別不虛、言無失、智慧無減、常施舍行、常觀衆生、不失念、無煩惱習、無有能如法出其失、無能見頂、足下柔軟、得神通波羅蜜故,轉衆生心令歡喜得度。大抵此不共法皆以智慧爲義。另外十住毗婆沙論卷十之四十不共法品說佛四十不共法,卷十一說四十四不共法,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九出佛一百四十不共法。(文殊師利問經卷下、大毗婆沙論卷十七)<二>菩薩之十八不共法。出自寶雨經卷四。即:(一)行施不隨他教。(二)持戒不隨他教。(叁)修忍不隨他教。(四)精進不隨他教。(五)靜慮不隨他教。(六)般若不隨他教。(七)行于攝事,能攝一切有情。(八)能解回向。(九)方便善巧爲主,自在令一切有情有所修行,複能示現于最上乘而得出離。(十)不退大乘。(十一)善能示現于生死涅槃,而得安樂,言音善巧能隨世俗。(十二)智爲前導,雖現前起種種受生,而無所作,離諸過失。(十叁)具足十善身語意業。(十四)爲攝諸有情,恒不舍離,常能忍受一切苦蘊。(十五)能爲示現一切世間之所愛樂。(十六)雖于衆多苦惱愚夫及聲聞中住,而不忘失一切智心,如寶堅固清淨莊嚴。(十七)若受一切法王位時,以缯及水系灌其頂。(十八)能不舍離諸佛正法示現悕求。又新譯華嚴經卷五十六離世間品出菩薩十不共之說,與寶雨經所載雷同。奮迅王問經卷下亦出菩薩十八不共法,亦有不少與前載相通者。(自在王菩薩經卷下、華嚴經疏卷五十二、大乘義章卷十六)p350《佛光大辭典》★一身無失、二口無失、叁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已舍、七欲無減、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十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叁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次四無所畏而辯十八不共法者。諸佛十力之智內充。無畏之德外顯。故所有一切功德智慧。超過物表。不與世共。欲簡異一切凡聖所得。是以次而明之。此十八通名不共者。極地之法。不與凡夫二乘及諸菩薩共有。故雲不共也。一身無失:佛無量劫來。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于身。此諸功德滿足故。諸罪根本拔故。所謂一切不善。五住煩惱。及習氣俱盡也。一切身業。隨智慧行。故身無畏。二口無失:無失因緣類。如身無失中說也。叁念無失:佛四念處心。長夜善修故。善修諸深禅定心不散亂故。善斷欲愛及法愛故。于諸法中。心無著故。得第一安隱處故。一切意業。隨智慧行。故念無失。四無異想:佛于一切衆生。無分別無遠近異想。平等普度。心無簡擇。如日出普照萬物是爲無異想。五無不定心:佛心一切細微亂盡離。常在禅定故。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已舍:佛于一切法。悉皆照知方舍。無有一法不經心知而舍者。故名無不知已舍。七欲無減:佛知善法恩故。雖具衆善。而常欲習諸善法。欲度一切故欲無減心無厭足故欲無減。譬如轉輪王馬寶。雖複一日周行四天下。遍意遊不足。八精進無減:佛身心二種精進滿足。常度一切。未曾休息。故名精進無減。九念無減:佛于叁世諸佛法。一切智慧相應故滿。足無減故名。念無減。十慧無減:佛得一切智慧。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成就圓極故。名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佛具二種解脫。故名解脫無減。何等爲二。一有爲解脫。謂無漏智慧相應解脫也。二無爲解脫。謂一切煩惱。都盡無余也。十二解脫知見無減:佛于一切解脫中。知見了了分明。故名解脫知見無減。所謂有爲解脫。無爲解脫。時解脫。不時解脫。慧解脫。俱解脫。不壞解脫。八解脫。不思議解脫。無礙解脫等。分別諸解脫相牢固。是解脫知見無減。十叁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佛先知。然後隨知起一切身業。故有所現處。無非佛事。利益一切。故名身業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類如身業中分別。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類如身業中分別。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佛智慧照知過去世。盡過去際。所有一切。若衆生法。若非衆生法。悉遍知無礙也。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佛智慧照未來世。盡未來際。所有一切。若衆生法。若非衆生法。悉遍知無礙也。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佛智慧照現在世盡現在際。所有一切。若衆生法。若非衆生法。悉遍知無礙也。【《法界次第初門》隋•智顗 撰】)【依報正報。】又名依果,即身體依之而住的果報,如國土、山河、大地、房屋器具等等是,也就是世人的生活環境。經雲:“依報隨著正報轉。”指衆生的身心,因衆生的身心是依過去的業因而召感得來的果報正體,爲二報之一。【種種莊嚴。說法。則轉一切*輪。化度。則度一切有情。故雲一一無量也。

  【解】一切金口。通名爲經。對上五字。是通別合爲題也。教行理叁。各論通別。廣如臺藏所明。】我看這沒有幾個聽得懂,這句話聽得懂的舉手,你都知道這句話在講什麼的舉手,看得懂就奇怪了,你就可以當法師了,真的,講這個真的很深奧,簡單幾個字,實在講道理是很簡單,但是因爲文言文搞不懂,我們看這個解釋:

  【講】金口。指佛口爲金口。】佛講的叫做金口,【以佛全體】全體就是全身,全體,佛的全身,就是【閻浮檀金之故。】閻浮檀金翻譯成中文叫做紫金色,紫金色就是紫色,紫得發金,意思是說佛的全身是紫金色的,很好看,所以叫做金口。【一切佛親口所說。通名爲經。】只要佛講的全都是經。【經字是通題。】大家都通用的。【對上】對上面,【“佛】一字,【說】一字,【阿】一字,【彌】一字,【陀】一字,【”】總共【五字】佛說阿彌陀這五個字叫做【別題。】經就是通題,所以【是通別合爲一題。】別題就是佛說阿彌陀,通題就是經,叫做通別合爲一題,對上就是佛說阿彌陀五個字,是通別合爲一題。【教行理叁。各論】教也有【通別。】行也有通別,理也有通別,什麼叫做教通別呢?【今佛說阿彌陀經。經中所诠。】所诠就是所解釋,經中所講的這個【信願持名之教。與諸經不同。爲教別。同名爲經。故教通。】意思是說《阿彌陀經》,《佛說阿彌陀經》,什麼叫做教的別跟通呢?教的別就是說這本經是教人如何信,如何念佛,如何發願,跟別本經不同,這叫做別,教別,但是全都是經叫做通,這就是說教,第一個字教,再來講行的通跟別,行是什麼不同的行呢?【依教所起之行。非觀想觀像二種。乃是持名之行。】持名念佛,這跟別經不同,跟人家不同,【故行別。】行別就是他如何修行跟別人不同。【同歸極樂。故行通。】修行是全都一樣要到極樂世界的,但是持名念佛這是跟別人不同,叫做行別,行別。【依行所契之理。】依行所契之理,【有唯心四…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