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P35

  ..續本文上一頁土。一凡聖同居土。二方便有余土。叁實報莊嚴土。四常寂光淨土。四土差別。故理別。四土不出唯心。故理通。】現在一一來解釋:現在講依行所契之理,有唯心四土,唯心四土:第一、凡聖同居土,什麼叫做凡聖同居土?凡夫念佛不能達到一心不亂,不能嗀理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還有一些業,但是他能在臨命終念十念,乃對呼吸,乃至暫時的一心不亂,咦!佛陀把化接引往生極樂世界,凡夫往生,好!所以來到這個極樂世界他也是凡夫,還沒有斷惑,凡夫,聖人就是佛、菩薩來講經給這些凡夫聽,所以第一叫做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就是凡夫念佛他還沒有斷惑,還沒有斷惑,他來到極樂世界,只能在凡聖同居土而已,所以凡聖同居土還有九品蓮花,其實不只九品,九乘九,八十一,八十一乘九,729,729乘9,一直算下去,所以凡聖同居土說九品蓮花也是方便,四土裏面方便有余土也有九品,實報莊嚴土也有九品,常寂光淨土,常寂光淨土就是一片的光明,沒有分什麼品,所以說凡聖同居土它有權實二土,權實二衆,權巧住在凡聖同居土的,這是佛菩薩,是方便,方便來住在凡聖同居土,若凡夫是實實在在在凡聖同居土,見思惑不斷,見思二惑不斷,確確實實住在凡聖同居土,若權巧方便住在凡聖同居土是諸佛菩薩,比如說我們到極樂世界有看到阿彌陀佛,看到觀世音菩薩,那是什麼原因呢?那就是因爲他方便示現給我們看,其實我們看到的是佛方便慈悲,讓我們看到比較小尊的,極樂世界分成四個地方,四個地方,它有蓮花池,四土裏面有蓮花池,第一就是凡聖同居土,我們一般往生都到這個地方。第二、方便有余土,就是斷了我執,法執還留著,所以方便,只斷我執,沒有斷法執,還方便留著法執慢慢地斷,所以來到這裏他也是念佛,就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明心見性的人,要不然就是斷見思惑證阿羅漢的人,他發意要往生極樂世界,他沒到凡聖同居土,他一下子就到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土就是斷見、思二惑,證到阿羅漢果,發願要到極樂世界,他一下就入方便有余土,方便就是留這個法執還沒斷,方便斷惑,暫時住在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土分作權跟實,權巧住在方便有余土的就是佛跟大菩薩,佛、菩薩,實實在在住在方便有余土就是這些羅漢,聲聞、羅漢,方便有余土就沒有凡夫,他是完全斷惑,斷了我執,斷這個見、思二惑,他只要有辦法來到這個方便有余土,那個時候就沒有凡夫,但是方便有余土分作兩個,權巧住在方便有余土的是佛跟大菩薩,實實在在住在方便有余土的就是二乘,二乘人,聲聞跟緣覺。第叁實報莊嚴土,這是報身,報身。第叁、實報莊嚴土,惟有菩薩才能住在這個地方,惟有菩薩才能住在這個地方,比如說我們在這個地方,也斷掉我執,也見到本性,見到法身,也度無量無邊的衆生,這種人念佛一去就到實報莊嚴土,他不但證到果位,又度無量的衆生,所以他一去就到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唯有菩薩在住,但是實報莊嚴土又分作大菩薩跟小菩薩,所以實報莊嚴土有分作權跟實的地方,權,權巧方便,住在實報莊嚴土的就是佛跟大菩薩,就是等覺菩薩,方便權巧住在實報莊嚴土,佛跟十地菩薩,等覺菩薩,實在是大菩薩,權巧方便住在實報莊嚴土,若實報莊嚴土就是這些菩薩度無量的衆生才去,信、住、行、向,地,初地、二地、叁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到九地,九地菩薩全都是權巧,住在實報莊嚴土,權巧住在實報莊嚴土,所以實報莊嚴土惟有菩薩,惟有菩薩,我們沒有辦法,我們根本沒有辦法,我們完全沒有辦法,實報莊嚴土,所以佛他來到實報莊嚴土,這是權,權巧。第四、常寂光淨土,權實剛好顛倒,常寂光淨土是什麼東西呢?唯佛一人,實在講常寂光淨土就是一片光明,因爲它是理體,它是一個佛的法身,但是它無法形容,只有安插一個常寂光淨土,我們說它是一個土,其實一無所有,裏面一無所有你要講什麼,一片光明,你又沒有辦法講,那只好講常寂光淨土,這是理性的東西你要怎麼講,是智慧跟理性的一個土,一個理性跟一個智慧的土,他怎麼有什麼身不身,怎麼有什麼土不土,所以它就無法形容,所以只有講常寂光淨土,所以常寂光淨土也是權巧跟實,權巧我們說常寂光淨土就是這個菩薩,這些大菩薩,這些十地菩薩,方便權巧說他接近常寂光淨土,實在在常寂光淨土唯佛一人,只有佛一個人,唯佛一人,所以這四土的差別叫做理別,理別,道理差別,四土是不出唯心,所以理是通的,理也有別,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四土的差別,但是實實在在不出不唯心,所以叫做理通。諸位!這段若聽得懂的人是很好、很好,真的,別處聽不到,這段聽得懂的人是很好、很好,若聽不懂的人就……,英文叫I can not understand.沒有辦法去了解,確實如此,確實如此,所以我簡單講凡聖同居土,就是一般凡夫跟聖人住在一起;方便有余土就是二乘人,斷我執,法執還沒有斷;實報莊嚴土這就是菩薩在住的;常寂光淨土唯佛一人在住的,簡單講就是這樣。【教行理叁經。】叁種經。【其義甚廣。具如臺藏所明。】天臺宗裏面所講的。【五重玄義第一重。釋名講竟。】釋名就是釋這個題目,題目。請翻開《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甲二辨體

  【解】第二。】我們第一是釋題,就是按照天臺宗五重玄義所講解的一本經典,現在進入第二個,【辨體。】辨體的意思就是說了解大乘經典它是以什麼爲體,【大乘經皆以實相爲正體。】實相,我們所講的無相無不相。【吾人現前一念心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非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非香、非味、非觸、非法。】這個意思就是說這本《佛說阿彌陀經》,就是大乘經,大乘經典都是以實相來作爲正體,我們現在現前,這個現前實在無法解釋的名詞當中在借用,現前就是當下,我們當下這一念的本性不在內,本性若在內,那麼他就無外了,不在外,也不可以說本性在外面,本性的外面跟我們色身哪有關系,不在中間,世間沒有中間,有左邊就有右邊,有右邊就有左邊,左邊跟右邊才可以造成中間這種觀念,若沒有左右兩邊,兩邊,偏空偏有的思想,就沒有中間這種東西,本性是什麼呢?也不是過去,也不是現在,也不是未來,也不是有色彩青、黃、赤、白,長、短、方、圓,也不是青的,也不是黃的,也不是赤色,也不是白色,也不是長的、短的、四方的、圓的,也不是香味觸法,全都不是,這意思是說要找都找不到,要用都在眼前,這就是我們的本性,這就是我們的本性。

  【講】第二辨體。】我們現在看這個講解:辨體【即辨明此經所依之體。大乘經。對小乘說。乘是車乘。】這車若比較大輛就載比較多人,叫做大乘,這個法師若發個菩提心來度比較多的衆生,說這是大乘的法師,這個法師若自己跑到深山林中一直隱居,躲一輩子,他都修自己,要自己好,自己解脫,不想度衆生,那麼我們說這是小乘的,就像車比較小輛,我們若騎腳踏車載一個人,摩托車載兩個,最多前面再載一個,叁個,若開轎車,擠五、六個,若開火車,好幾百個,若船就大了,船就可以容納好幾千人,所以乘就是車,車乘就是【有運載義。】運載就是說從煩惱生死這邊要運過去不生不滅解脫的那邊,這叫做運載。【《法華經》】裏面有比喻,將這個小乘、中乘、大乘跟一乘實教的菩薩,都有一種比喻。【:有羊車。】就是小乘,【鹿車。】就是中乘,【牛車。】就是譬喻作大乘,所以這個羊車、鹿車、牛車,在《法華經》裏面有這樣比喻,所以這就是小乘、中乘、大乘。【以譬喻大中小叁乘之法。更有大白牛車。】大白牛車的意思,這個白牛是很珍貴的,是很稀有的,又有力量,所以這大白牛車就表示說很美又很有力量,能夠載很多東西,意思就是說若有人悟到本性,又具足忍辱,忍耐的力量,發一個菩提心要大大地利益衆生,每一個利益衆生當中都與本性相應,這叫做大白牛車,他就是悟到實,實相的這個道理,叫做大白牛車。【譬喻最上一乘佛法。】大白牛車就是最上一乘佛法,一乘的佛法就是不二法,不二法,就是實法,不是方便法,究竟法,不是權巧法。【羊鹿二車。指聲聞緣覺。可從凡聖同居土。運載至方便有余土。】這是羊車跟鹿車是指小乘跟中乘,凡聖同居土就是凡夫跟聖人同時住在一起的地方,凡夫的意思就是郵、思二惑沒斷,我執沒有破,聖人來跟他住在一起的地方,聖人是權巧方便住在凡聖同居土,所以說簡單講,凡聖同居土就是凡夫與聖人同時住在那個地方,但是凡夫是確確實實住在凡聖同居土,聖人是示現,示現方便住在凡聖同居土,他是爲了度衆生他才會住在這個地方,運載到方便有余土,方便就是說暫時,有余就是說還剩法執還沒有斷,簡單講就是方便有余土就是斷見思二惑的阿羅漢,來回小向大,發菩提心,繼續斷這個我執,繼續發這個菩提心,趨向大乘的一實相,趣向佛道,暫時,所以說方便有余土就是說暫時住在這個地方還留……,有余就是還剩下法執,還有剩這個法執還沒有斷,所以是羅漢在住的,回小向大的人,發菩提心的人,漸漸在栽培的地方,【牛車。指大乘權教菩薩。】大乘權教菩薩【可從】凡聖同居土,跟方便有余土【前二土。運載至實報莊嚴土。】所謂實報莊嚴土意思是說因爲他證悟到我們這個本性,破掉這個無明,去掉一分的無明,就得到一分的法身,所以這個實報莊嚴土就是說他所修的,他本性顯現多少出來他就得到多少莊嚴的報身,所以實報莊嚴土簡單講就是說,他修無量的福跟智慧的色身,這叫做實報莊嚴土,所以實報莊嚴土全都必須要斷這個見、思二惑,而且還要發大心來普度衆生,而且還見到佛性,見到我們這個法身,意思是說大菩薩全都住在實報莊嚴土。【…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