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共法不讲,这出自《大智度论》十八不共法,这个经典,这个字典,佛学辞典都有,佛的十八不共法,简单讲就是不共声闻,不共菩萨法,只有佛有,简单讲就是这样,什么叫不共?不共声闻,不共菩萨,只有佛有,简单讲就是这样,这个十八不共法若要讲我们讲不完,这可多了,再给你二、三堂课来讲也讲不完,所以会牵连我讲经的这个时间进度,所以我不要,不要这样讲,我这个人不要复杂,不要拖延,你没听过歹戏拖棚,我们这好戏要再继续演,不可以拖戏,所以十八不共法你自己去查字典,我不讲,不讲,不共就是不共声闻,不共缘觉,简单讲就是这样。(十八种不共通之法。即不共通于声闻、缘觉,唯佛与菩萨特有之十八种功德法。<一>佛之十八不共法。全称十八不共佛法。(一)出自大品般若经卷五广乘品:(1)诸佛身无失,佛自无量劫来,持戒清净,以此功德满足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故于身无失。(2)口无失,佛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而使皆得证悟之谓。(3)念无失,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心于诸法无所著,得第一义之安稳。以上三法指身、口、意三业皆无过失。(4)无异想,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5)无不定心,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摄心住善法中,于诸法实相中不退失。(6)无不知己舍心,于苦等之受,佛念念之中觉知其生住灭等相,而住于寂静平等。(7)欲无减,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8)精进无减,佛之身心精进满足,为度众生恒行种种方便,无有休息。(9)念无减,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10)慧无减,指佛具一切智慧,又三世之智慧无碍故,于慧无缺减。(11)解脱无减,佛远离一切执著,具有为、无为二种解脱,一切烦恼之习悉尽无余,即于解脱无缺减。(12)解脱知见无减,佛知见诸解脱相,了了无闇障。(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14)一切口业随智慧行。(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以上三项,乃佛造作身、口、意三业时,先观察得失,后随智慧而行,故无过失,皆能利益众生。(16)智慧知见过去世无阂无障。(17)智慧知见未来世无阂无障。(18)智慧知见现在世无阂无障。上三者谓佛之智慧照知过去、未来、现在三世所有一切之事,皆通达无碍。(二)即指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大悲等十八种法。此十八种乃诸佛初成道时,于尽智位所修得之法,为余之圣者所无。即唯佛独得十力,除诸惑习气;得四无所畏,说法无怖畏;得三念住,不生欢戚心;得大悲,缘一切有情,得明三苦之行相。十力为:处非处智力、业异熟智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根上下智力、种种胜解智力、种种界智力、偏趣行智力、宿住随念智力、死生智力、漏尽智力。四无所畏为:正等觉无畏、漏永尽无畏、说障法无畏、说出道无畏。三念住为:于恭敬听闻者住平等心、于不恭敬听闻者住平等心、于恭敬听闻与不恭敬听闻者住平等心。(三)有余师所说佛之十八不共法。大智度论卷二十六举:一切智、功德无量、大悲、智慧中自在、定中自在、变化自在、记别无量、记别不虚、言无失、智慧无减、常施舍行、常观众生、不失念、无烦恼习、无有能如法出其失、无能见顶、足下柔软、得神通波罗蜜故,转众生心令欢喜得度。大抵此不共法皆以智慧为义。另外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之四十不共法品说佛四十不共法,卷十一说四十四不共法,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出佛一百四十不共法。(文殊师利问经卷下、大毗婆沙论卷十七)<二>菩萨之十八不共法。出自宝雨经卷四。即:(一)行施不随他教。(二)持戒不随他教。(三)修忍不随他教。(四)精进不随他教。(五)静虑不随他教。(六)般若不随他教。(七)行于摄事,能摄一切有情。(八)能解回向。(九)方便善巧为主,自在令一切有情有所修行,复能示现于最上乘而得出离。(十)不退大乘。(十一)善能示现于生死涅槃,而得安乐,言音善巧能随世俗。(十二)智为前导,虽现前起种种受生,而无所作,离诸过失。(十三)具足十善身语意业。(十四)为摄诸有情,恒不舍离,常能忍受一切苦蕴。(十五)能为示现一切世间之所爱乐。(十六)虽于众多苦恼愚夫及声闻中住,而不忘失一切智心,如宝坚固清净庄严。(十七)若受一切法王位时,以缯及水系灌其顶。(十八)能不舍离诸佛正法示现悕求。又新译华严经卷五十六离世间品出菩萨十不共之说,与宝雨经所载雷同。奋迅王问经卷下亦出菩萨十八不共法,亦有不少与前载相通者。(自在王菩萨经卷下、华严经疏卷五十二、大乘义章卷十六)p350《佛光大辞典》★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次四无所畏而辩十八不共法者。诸佛十力之智内充。无畏之德外显。故所有一切功德智慧。超过物表。不与世共。欲简异一切凡圣所得。是以次而明之。此十八通名不共者。极地之法。不与凡夫二乘及诸菩萨共有。故云不共也。一身无失:佛无量劫来。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于身。此诸功德满足故。诸罪根本拔故。所谓一切不善。五住烦恼。及习气俱尽也。一切身业。随智慧行。故身无畏。二口无失:无失因缘类。如身无失中说也。三念无失:佛四念处心。长夜善修故。善修诸深禅定心不散乱故。善断欲爱及法爱故。于诸法中。心无著故。得第一安隐处故。一切意业。随智慧行。故念无失。四无异想:佛于一切众生。无分别无远近异想。平等普度。心无简择。如日出普照万物是为无异想。五无不定心:佛心一切细微乱尽离。常在禅定故。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佛于一切法。悉皆照知方舍。无有一法不经心知而舍者。故名无不知已舍。七欲无减:佛知善法恩故。虽具众善。而常欲习诸善法。欲度一切故欲无减心无厌足故欲无减。譬如转轮王马宝。虽复一日周行四天下。遍意游不足。八精进无减:佛身心二种精进满足。常度一切。未曾休息。故名精进无减。九念无减:佛于三世诸佛法。一切智慧相应故满。足无减故名。念无减。十慧无减:佛得一切智慧。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成就圆极故。名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佛具二种解脱。故名解脱无减。何等为二。一有为解脱。谓无漏智慧相应解脱也。二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都尽无余也。十二解脱知见无减: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了了分明。故名解脱知见无减。所谓有为解脱。无为解脱。时解脱。不时解脱。慧解脱。俱解脱。不坏解脱。八解脱。不思议解脱。无碍解脱等。分别诸解脱相牢固。是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先知。然后随知起一切身业。故有所现处。无非佛事。利益一切。故名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类如身业中分别。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类如身业中分别。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佛智慧照知过去世。尽过去际。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遍知无碍也。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佛智慧照未来世。尽未来际。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遍知无碍也。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佛智慧照现在世尽现在际。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遍知无碍也。【《法界次第初门》隋•智顗 撰】)【依报正报。】又名依果,即身体依之而住的果报,如国土、山河、大地、房屋器具等等是,也就是世人的生活环境。经云:“依报随著正报转。”指众生的身心,因众生的身心是依过去的业因而召感得来的果报正体,为二报之一。【种种庄严。说法。则转一切*轮。化度。则度一切有情。故云一一无量也。
【解】一切金口。通名为经。对上五字。是通别合为题也。教行理三。各论通别。广如台藏所明。】我看这没有几个听得懂,这句话听得懂的举手,你都知道这句话在讲什么的举手,看得懂就奇怪了,你就可以当法师了,真的,讲这个真的很深奥,简单几个字,实在讲道理是很简单,但是因为文言文搞不懂,我们看这个解释:
【讲】金口。指佛口为金口。】佛讲的叫做金口,【以佛全体】全体就是全身,全体,佛的全身,就是【阎浮檀金之故。】阎浮檀金翻译成中文叫做紫金色,紫金色就是紫色,紫得发金,意思是说佛的全身是紫金色的,很好看,所以叫做金口。【一切佛亲口所说。通名为经。】只要佛讲的全都是经。【经字是通题。】大家都通用的。【对上】对上面,【“佛】一字,【说】一字,【阿】一字,【弥】一字,【陀】一字,【”】总共【五字】佛说阿弥陀这五个字叫做【别题。】经就是通题,所以【是通别合为一题。】别题就是佛说阿弥陀,通题就是经,叫做通别合为一题,对上就是佛说阿弥陀五个字,是通别合为一题。【教行理三。各论】教也有【通别。】行也有通别,理也有通别,什么叫做教通别呢?【今佛说阿弥陀经。经中所诠。】所诠就是所解释,经中所讲的这个【信愿持名之教。与诸经不同。为教别。同名为经。故教通。】意思是说《阿弥陀经》,《佛说阿弥陀经》,什么叫做教的别跟通呢?教的别就是说这本经是教人如何信,如何念佛,如何发愿,跟别本经不同,这叫做别,教别,但是全都是经叫做通,这就是说教,第一个字教,再来讲行的通跟别,行是什么不同的行呢?【依教所起之行。非观想观像二种。乃是持名之行。】持名念佛,这跟别经不同,跟人家不同,【故行别。】行别就是他如何修行跟别人不同。【同归极乐。故行通。】修行是全都一样要到极乐世界的,但是持名念佛这是跟别人不同,叫做行别,行别。【依行所契之理。】依行所契之理,【有唯心四…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