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P44

  ..續本文上一頁化身,土就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叁身四土不二,身就是土,土就是身,【性】就是【修】修就是性,本性當下就是有在修,所有的修就是不離本性,性修【不二。真應不二。】真就是我們的本性,我們的真體,佛的真身就是法身、報身,應身就是應化身,真身、應化身不二。【無非實相。】無非是實相,意思是什麼是無非是實相?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應不二,無非實相,全都是實相。【實相無二。亦無不二。】把筆拿起來,實相無二就理而言,就這個道理來講,亦無不二,就事,約理、約事,這個要先寫下來,實相無二就是理,亦無不二就是事。

  【講】上文所舉寂照。身土。性修。真應。理具。】道理本性具足,【事造。悉皆不二者。因不出一念心性故也。無非實相者。即《楞嚴經》所雲:】本來,“元”就是本來,這個“元”跟原來的原是一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是也。】意思就是說本來就是我們的菩提覺性,很奧妙、很清淨、很透明的這個本性,這個體,理體,本來就是這樣,當下一切就是一心,一念的本性所顯現出來的。

  【實相無二者。以實相之理。本是平等一相。故曰無二。《法華經》雲:唯此一事實。】唯此一個實相。【余二則非真。】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唯有這個是事實,其他全都假的,什麼是事實呢?就是實相,【亦無不二者。從理起事。】從這個理體起這個事相,事相當然是無量,本體是一,一就是絕對的,本體是一,一就是絕對的東西,起這個無量的事相,【事應無量。故曰亦無不二。上句約理。下句約事。】也沒有二,不可以說二,也不可以說不二,意思是說也不可以說一,也不可以說二,亦無不二,也不可以說不二,因爲事相有千百萬,理體是一,理體是一。

  【解】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乃至能說(釋迦)所說(彌陀)。能度(佛)所度(生)。能信(心)所信(法)。能願(欣厭)所願(極樂)。能持(叁業)所持(名號)。能生(叁資糧)所生(四淨土)。能贊(釋迦、諸佛)所贊(彌陀依正)。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這個漢文漸漸在熟練了,漸漸在熟練了,是故舉體作依,先看黑字的,其他這注解不要看,是故舉體就是全體,一念成這個本體,作依報也好,作這個正報也好,依報、正報一念本性所生,作一個法身也好,作一個報身也好,底下,作自作他,把筆拿起來,自的底下加一個:相,一個木,左(右)邊一個眼睛的目,二個都是木(目),作自相作他相,作自相就是一個自身,作他相,利益衆生也好,作自相作他相這個“相”它少了,乃至能能,“能說”是“釋迦”牟尼佛能說,所說就是阿“彌陀”佛是被“釋迦”牟尼佛所說,能度衆生,“佛”能度衆“生”,所度是衆生被佛所度,能信,我們的“心”是能信,所信是佛所講的“法”,法是被我們所信,能願所願,“欣”就是欣賞極樂世界,“厭”就是厭惡娑婆世界,叫做欣厭,欣就是一心,“欣”就是“向”的意思,方向的向,欣就是欣慕“極樂”世界的好處,厭就是厭惡娑婆世界的痛苦,急急忙忙要來念佛,欣厭意思就是說,能願就是欣,厭離,厭惡的意思,所以欣就是一心向極樂世界,欣賞極樂世界,厭就是厭惡娑婆世界,所願就是極樂世界,我們每天所發願的就是發願要到極樂世界,能持所持,能持就是身、口、意“叁業”,所持,清淨的“名號”,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能生就是“叁資糧”,所生就是“四淨土”,叁資糧就是信、願、行,所生就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四淨土,能生,我們藉著什麼力量能夠所生呢?要信、要願、要行、要去做,所生就是四種淨土,能贊,“釋迦”牟尼佛,“諸佛”就是贊歎阿“彌陀”佛,所贊的就是阿彌陀佛“依”報跟“正”報,依報就是環境,正報就是佛的色身跟生命都是無量壽無量光,所以能贊就是釋迦佛跟諸佛都是贊歎,贊歎彌陀淨土,所贊,所贊就是阿彌陀佛依報跟正報的地方,無非是實相正印之所印也,這樣解釋差不多了。看:

  【講】是故二字。承上起下之辭。承上亦無不二之故。】意思是說無不二,就是說很多,不可以說沒有二個,很多,【實相舉體隨緣。作十方國土之依報。作十界聖凡之正報。作法報二身。作自他諸相。乃至超略之辭。】意思是說不用講很多,簡單講,乃至就是一切,【超略其它不說。但就本經而說。作能說之釋迦。作所說之彌陀。能度之佛。所度之生。能信之心念。所信之法門。能願之願樂。所願之極樂。能持之身口意叁業。所持之阿彌陀佛號。能生之叁種資糧。所生之四種淨土。能贊之釋迦諸佛。所贊之極樂依正。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現。

  此科作字。應貫下諸法到底。喻如依金作器之作字。一金能作衆器。衆器不出一金。】金子能夠打造很多東西,每一種東西,耳環、鼻環、腳镯、手镯、玉環,金都是金子所作的。【喻實相能隨緣。而作依正等諸法。】實相能夠隨緣,而作依報正報種種的諸法。【諸法無不是實相。故曰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

  此段之理。與諸大乘經同。《華嚴經》雲: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們應該看這個法界的本性,一切法界所産生的,唯心所造,唯心所造,【《楞嚴經》雲: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法所産生的東西就是我們本心這個心所顯現的。【《法華經》雲: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這句不好了解,這一句不好了解,這句話才能解釋我們的本性,法爾如是,本來如此,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這句就是在解釋我們的本性,解釋我們的實相,什麼叫做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諸位!注意聽!(諸位!注意聽!)注意聽師父解釋,比如說我們人,人這個色身是一個法,這個身是一個法,我們人這個色身一定要喝水、要吃飯、吃菜,慢慢這個色身才會長大成人,要有新陳代謝,新陳代謝,是法住法位,因爲這個色身含有業,所以它每一個生滅法都有一種力量在支持它,每一個生滅法都有一種力量在支持它,就是業,業有舊業又有新造的業,那麼這個色身就是因爲無量的業現前在當下,當下雖然有業卡住變成生滅,但是他放下這個生滅,當下就是本性,所以說是法住,是法,這句話要這樣讀,是法,就是這個法,住法位,住在他應該住的法位,我這個色身,我有無量的業報,當下我又有在修持,所以每一秒都是總報,每一秒都是算總帳,過去卡住現在所造的業,每一個念頭就是安住他現在應該得到的果報,是法,住法位,這句要這樣讀,是法,住法位,這個法安住在這個法位,人是這樣,這張桌子,桌子是我們所作出來,這個時候因爲它藉著因緣果報,它暫時借我們利用,當下就是生滅,本性自空,是法住法位,安住在桌子的生滅,知道嗎?所以我們這個業若是很強的時候轉不過來,我們這個業若是很強的時候轉不過來,不要誇下海口,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他在釋迦族業報到的時候,釋迦佛住在釋迦族那個地方,他照常要死人,佛祖都沒辦法,知道嗎?因爲無量的業産生的時候集合,那個業可以驚天動地,乃至地震、火災、爆炸種種,無緣無故災難就會來,任何哪一個都不可能改變他,知道嗎?即使佛祖住在臺灣,臺灣有災難嗎?諸位!有災難嗎?有沒有?照樣要有災難,一定要有災難,爲什麼?大家不是佛,大家有造很多業,業攪下去的時候來到這個地方絕對要報應,你躲不掉,即使佛祖來住你的地方,佛祖是佛,因爲他改變他本來,他開發他的本性,對不對?他開發他的本性,他可以不受任何的傷害,我們沒辦法,我們的業還卡住,不可能改變這個業,所以說是法住法位,住法位,每一個人有的業還有共業,他該得到什麼果報他絕對跑不掉,一定要被車子撞死,絕對跑不掉,跑不掉,這個人注定要餓死,你再怎樣救濟他,還是要餓死,一樣,要餓死,真的,這個人一定要餓死,你再怎麼救他,他還是要餓死,真的,這個人跟佛沒有緣,你再多會度,他就是不入,所以他有無量劫以來的定業,但是我們要藉著:好,我度不來,我要有耐性再跟你結緣,有耐性再跟你結緣,慢慢、慢慢改變,這輩子他無緣,叫他念一句阿彌陀佛也好,這個緣又開始了,所以說無量劫來所産生的就是這個色身,就是這個果報,是法,這個時候這個法,安住在這個地方,生滅法,生滅法當下是空性,當下是空性,住法位,安住在他應該得到因緣果報的東西,世間相常住,世間相都是生滅,世間相爲什麼常住呢?實相,當下你悟道,這個就是影像,影像有生滅,當下悟到空性就是不生不滅,世間相常住。世間相常住,這是出自《法華經》。【古德雲】古時候的人說【: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皆此義也。故隨拈一法。】隨便拿一個法,【體即法界。】體就是法界,【(實相之別名。)以此而知。一句彌陀名號。亦複體即法界。】亦複體即法界。【此經亦複體即法界。】法界就是我們的體,體就是法界,法界就是我們的體,因此我們就知道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法界,法界就是體,體就是法界,所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體,體就是法界,法界就是體,體就是阿彌陀佛,簡單講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實相,實相就是法界,就是我們的體。【故以實相爲此經之正體也。五重玄義。

  第二辨體講竟。】辯體講竟,講完了。

  

甲叁明宗

  【解】第叁。明宗。】明宗,【宗是修行要徑。會體樞機。而萬行之綱領也。提綱則衆目張。挈領則襟袖至。故體後應須辨宗。】明宗,宗就是要,就是修行那個行,現在第叁要來講解《彌陀經》要如何行,要如何行,就是說明宗就是修行的宗要,要如何修行,就是這本經的宗旨,會體樞機,會,會就是悟的意思,體就是實相,大乘經典以實相爲體,意思就是說會體樞機就是說要悟到這個實性最爲重要的,樞機就是最重要的,這個樞就…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