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P45

  ..續本文上一頁是門的軸,門的軸,這個門若沒有這個軸它就不能開了,簡單講就是最重要的,意思是說要悟到這個實相最爲重要的,而萬行之綱領也,萬行之綱領也,我們若要修各種的行,最重要的就是要體會這個實相的東西,因爲佛教根本的精神是放在無生法忍,要用無生這種修行法,空的思想去修行,這個煩惱在刹那之間它就能夠頓悟,破除,如果說我們今天只知道念佛,不能用實相,用空的思想,用我們的本性去修行,那麼要修累劫,就像煮這個沙它不能變飯一樣,因爲你修的因不對,若能用本性去修持,刹那間就進入佛的心地,所以要悟到這個實相修行萬行才能具足它的圓滿性,若沒有悟到實性的東西,用意識心、分別心在修行那沒辦法進入無生法忍,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就是悟到這個實相的東西,才能夠成佛,若沒有悟到實相的東西你即使多會用功都沒辦法,提綱則衆目張,挈領則襟袖至,提綱,綱,我們這個,用這個撒這個魚網,我們用這個魚網,那個要領那個地方,綱的地方一拉上來,整個魚網都上來,意思就是說修行一定要了解這個實相的東西,了解什麼叫做無生的東西,了解什麼叫做無相無不相空的東西,這樣就是找到佛教根本的精神,如果說我們每天在分別心在用功,雖然他很用功也很認真在拜佛,但是很煩惱,所以有道無道自己知道,有道無道自己知道,我們人很容易錯覺,認爲那個每天都在拜佛,整天都是佛祖前面拜佛,認爲那種叫做用功,這是一種事相的用功,但是實實在在用功的人坐在躺椅說不定在用功,像虛雲老和尚他師父怎麼用功,躺著,別人看他是很懶惰,但是他躺著,他躺著在觀照自己,觀照自己,他悟到實相的東西,行、住、坐、臥就是不來不去的東西,那就是我們真實的面目,但是《金剛經》這麼說,或說如來有行住坐臥,即不解如來義,不了解佛的意思,佛行住坐臥皆是本性的動用,本性在作用,本來就沒有行住坐臥,因爲有衆生相,分別心,所以必須要講這種名相,因此躺著說不定真的在修行,在佛祖面前拜,你想想看,在拜,在拜,你一直拜,一直拜,但是內心沒有悟到空性的道理,沒有悟到實相的道理,你多會修行,煩惱起來,壓下去,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叁,有叁就有四,就是等于一個人生病,一個人生病,一個人生病,他在發炎很痛苦,注射消炎,注射消炎,壓製下去,下次再來注射消炎的,要再注射第二次,你只要體質沒有改變你常常會發炎,常常會發炎。一個人煩惱若沒有斷,沒有悟到實相,無相無不相,空性的道理,你多會拜佛就是有煩惱,因爲他不是用根本在修行,他用意識心、分別心,用壓製的方式,用壓製的方式患了氣喘病往往會咳嗽,知道嗎?我們患氣喘病往往偶爾會發作一、兩次,我們若沒有去掉習氣,他內心沒有觀照的功夫,沒有空的思想,沒辦法修行,雖然人在拜佛,念《普門品》要消災,但是無法消災,脾氣壞得不得了,無法消災,無法消災,所以說念經、念佛,總而言之必須要從心地下手這才是真正在修行,大修行的人,所以菩薩在示現你根本看不懂,你怎麼看得懂呢?修行是在心性的,從一件事可以判斷一個修行人境界高不高,我教你們,很簡單,很簡單,你只要看這個人你說他每天在拜佛,很簡單,你只是看就知道他有修沒有修,你看他在處理事情執著不執著,很簡單的問題,這個人遇到逆境的時候,他是不是很平靜在接受事實,或是說發大脾氣,平時這個人……,別人犯了錯,他是不是真的能寬恕別人,事事都很慈悲隨順衆生,若這樣這個人確實真的在修持,這個人確實在修持,你看他很持戒也很用功,但是他碰到小事情不原諒別人,責備別人,一直要讓人家死,這種臨命終絕對沒辦法,學佛是在平常的功夫,這個修行,我們說信、願、行也是要用實相去契合我們的心地,才有辦法真的在修行,若說只在佛祖面前拜佛,但是拜完之後,香點完了,又亂七八糟,你說他這樣如何消災,到處樹立敵人講別人的壞話,講到後來全臺灣省法師都不對只有他對,這我聽很多,那個不對,閑時坐著泡茶,泡到後來就講是非,泡到後來就講是非,一開始講幾句佛法,泡到後來就講是非,不講是非就不曉得要講什麼,要講什麼,脖子裏面沒有墨水,有,有一些東西就是煩惱跟業,所以一般人在修行就是怎樣,像在注射止痛的,體內得到癌,這個癌表示無量的煩惱,癌若開始疼痛,咦!注射嗎啡,壓製,注射嗎啡,壓製,若禅宗實相的修行就是整粒都割下來,整粒都處理掉,徹徹底底去解決這個煩惱的根本是從哪裏來,所以你想想看我們人煩惱根本從哪裏來,從這顆心,心爲什麼會煩惱?就是“著”,爲什麼有執著呢?無明,爲什麼無明呢?不曾觀照,不曾觀照,知道嗎?不曾觀照過自己,當然他不曾觀照他會隨這個習氣一直牽引一直牽引,所以一個人他在做錯誤的時候,他用主觀的意識自己做,他很嚴重的錯誤,他不認爲說他這樣是錯誤,他明明就是在造地獄的因,他認爲這樣是對,所以說佛說十方叁世一切衆生皆因爲無明才會造業,皆因無明,你若有智慧你就不會貪,你就不會嗔恨心,你就不會嫉妒衆生,你就無量的智慧,所有一切戒、定、慧都具足,戒、定、慧都具足,就是悟到實相的道理,所以這個實相的道理是非常的重要,提綱則衆目張,挈領則襟袖至,我們拿這件衣服起來,挈就是提起來,將這件衣服領子拿起來,哪裏是領子,哪裏是袖子,襟袖就是領子,就看得很清楚,挈領則襟袖至,故體後應須辯宗,所以我們講到實相的體之後,應該須要辯宗,就是要明了如何修行,要分辨說我們這本《彌陀經》是講實相,實相這到底是要如何修行。

  【講】第叁明宗】明宗【者。五重玄義。此當第叁。】這是釋名、辯體、明宗,這是第叁。【須當顯明。】要顯明出來。【此經之宗旨。宗者要也。】就是最重要。【即經中所立之行。】經典所講的要如何做。【故曰宗是修行要徑。】最重要的這條路線。【行門無量。】行門無量,【必擇其要。古德雲】古時候的人在說【:念佛是修行捷徑。】直接的。【持名念佛。又爲徑中之徑也。】捷徑當中的捷徑。意思就是說一句佛號念到死,但是諸位要記得要先悟到實相,悟到實相的道理當下你就能夠用功,所以開悟的人沒有是非,開悟的人再發生驚天動地的事情他都沒有感覺,驚天動地的事情絕對沒有感覺。我們去參訪這個廣欽老和尚,廣欽老和尚,說:你如何修行?我就說我在南普陀的時候很煩惱,講出某某人名字,他就說:這也是一條戒律,不要講別人,不要講別人讓我們痛苦,要講我們的福報不夠。所以我覺得這個老和尚在講話就是跟人家不一樣,很厲害,他不會跟你講很多話,一句就一針見血,你開口要講的時候,他就跟你講:不要講別人,講你自己。講你自己,你有對不起別人嗎?若沒有,別人對我們不好,我們的福報不夠,我們若福報夠就遇到好的,我們福報不夠就遇到壞的,這樣也是有道理,我們那時候在南普陀讀佛學院的時候,從九點拜,拜到十一點,我們院長都這樣拜到十一點,飯、菜都冷掉,我又常常腹瀉,不可以吃冷的,吃得很煩惱,身體虛弱得受不了,那時候初出家很抱怨,明明可以吃熱飯菜何必這樣呢?若要拜也不用每樣都拿出去拜,整個都拿出去拜,盛幾碗代表就好了,七粒遍十方對不對,不須要這樣,他整個都扛出去拜,整桶都扛出去拜,拜到後來飯都冷了,十一點,因爲持午,十一點要吃,都冷了,冷了,吃下去腹瀉不止,一直止不住,很痛苦,很煩惱的時候去參訪廣欽老和尚,參訪廣欽老和尚的時候我就說:南普陀都吃冷飯,都給我們吃冷飯。不要這樣講,要講我們沒有福報吃熱飯,不可以講人家拿冷飯給我們吃,反正都講自己不對,這實在很厲害,這聖人跟我們凡夫就不同,難道不是這樣,聖人的看法就是大家都對,他不對,凡夫是他對,大家都不對,相反,我覺得說我們若說學高僧大德一點點,就受用不盡了,受用不盡了,這輩子你用不完,一句就好,所以高僧大德跟你講話不會講太多,不會講太多話,兩句、叁句,你回去自己想,兩句、叁句你會運用一輩子,若不會運用教到死也是一樣,牛牽到北京還是牛,會用功就兩、叁句而已,所以說本性的重要就是有這麼了不起,會修,所以我發現禅宗實在是最了不起,禅宗非常了不起,禅宗的禅師若開悟,你跟他講話半小時就比你看十年的經典還厲害,半小時就好,兩、叁句就好,有時候我們每天在講:啊!這世間是痛苦。世間是痛苦,要用功,其實習氣都還在,習氣都還在。參訪開悟的人他不是這樣告訴你,他不是這樣告訴你,我們參訪那個高僧大德,他才不是說世間是痛苦,他都怎麼告訴你,你看世間哪一樣是快樂,真的,他反過來問你,你看世間哪一樣是快樂,不快樂,你怎麼不用功,怎麼老是習氣還在,對不對?這倒是真的,對不對?所以你有時候每天在看經典,你體會不到,被禅宗的禅師一句話點拔下去,開悟,不是用鐵槌打的,是真的從心地去悟的,因此修行當中若有一個心的清楚,你不會去造口業,你也不會去誹謗人家,你會很冷靜接受宇宙的是是非非,逆境、順境在你心中都沒有作用,都不能産生作用,因爲你有悟到空性,順境也一種力量,逆境也一種力量,這力量跟力量去碰,愈碰力量就愈大,愈攪是非就愈大,愈攪就愈大,你若要跟它對陣愈來就愈大,他悟到空性,順境、逆境全放下,怎麼搞,搞到後來他就搞不動了,悟性拿出來就是有這種力量,所以開悟的人他不會報複,但是憐愍衆生造這個惡業,你要殺他,他也不會煩惱,因爲他已經解脫的聖者,你誹謗他他也不會煩惱,他爲什麼不會煩惱,誹謗人要負因果,被別人誹謗不用負因果,你誹謗人家你本身而言你是造業,令衆生退道心是你的問題,聖者被人誹謗時他歡喜心接受,他還能消業障,而你誹謗別人反而代替人家擔業,換我們代替人家擔業,所以聖人即使再驚天動地的事情他都沒…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