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P45

  ..续本文上一页是门的轴,门的轴,这个门若没有这个轴它就不能开了,简单讲就是最重要的,意思是说要悟到这个实相最为重要的,而万行之纲领也,万行之纲领也,我们若要修各种的行,最重要的就是要体会这个实相的东西,因为佛教根本的精神是放在无生法忍,要用无生这种修行法,空的思想去修行,这个烦恼在刹那之间它就能够顿悟,破除,如果说我们今天只知道念佛,不能用实相,用空的思想,用我们的本性去修行,那么要修累劫,就像煮这个沙它不能变饭一样,因为你修的因不对,若能用本性去修持,刹那间就进入佛的心地,所以要悟到这个实相修行万行才能具足它的圆满性,若没有悟到实性的东西,用意识心、分别心在修行那没办法进入无生法忍,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就是悟到这个实相的东西,才能够成佛,若没有悟到实相的东西你即使多会用功都没办法,提纲则众目张,挈领则襟袖至,提纲,纲,我们这个,用这个撒这个鱼网,我们用这个鱼网,那个要领那个地方,纲的地方一拉上来,整个鱼网都上来,意思就是说修行一定要了解这个实相的东西,了解什么叫做无生的东西,了解什么叫做无相无不相空的东西,这样就是找到佛教根本的精神,如果说我们每天在分别心在用功,虽然他很用功也很认真在拜佛,但是很烦恼,所以有道无道自己知道,有道无道自己知道,我们人很容易错觉,认为那个每天都在拜佛,整天都是佛祖前面拜佛,认为那种叫做用功,这是一种事相的用功,但是实实在在用功的人坐在躺椅说不定在用功,像虚云老和尚他师父怎么用功,躺着,别人看他是很懒惰,但是他躺着,他躺着在观照自己,观照自己,他悟到实相的东西,行、住、坐、卧就是不来不去的东西,那就是我们真实的面目,但是《金刚经》这么说,或说如来有行住坐卧,即不解如来义,不了解佛的意思,佛行住坐卧皆是本性的动用,本性在作用,本来就没有行住坐卧,因为有众生相,分别心,所以必须要讲这种名相,因此躺着说不定真的在修行,在佛祖面前拜,你想想看,在拜,在拜,你一直拜,一直拜,但是内心没有悟到空性的道理,没有悟到实相的道理,你多会修行,烦恼起来,压下去,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有三就有四,就是等于一个人生病,一个人生病,一个人生病,他在发炎很痛苦,注射消炎,注射消炎,压制下去,下次再来注射消炎的,要再注射第二次,你只要体质没有改变你常常会发炎,常常会发炎。一个人烦恼若没有断,没有悟到实相,无相无不相,空性的道理,你多会拜佛就是有烦恼,因为他不是用根本在修行,他用意识心、分别心,用压制的方式,用压制的方式患了气喘病往往会咳嗽,知道吗?我们患气喘病往往偶尔会发作一、两次,我们若没有去掉习气,他内心没有观照的功夫,没有空的思想,没办法修行,虽然人在拜佛,念《普门品》要消灾,但是无法消灾,脾气坏得不得了,无法消灾,无法消灾,所以说念经、念佛,总而言之必须要从心地下手这才是真正在修行,大修行的人,所以菩萨在示现你根本看不懂,你怎么看得懂呢?修行是在心性的,从一件事可以判断一个修行人境界高不高,我教你们,很简单,很简单,你只要看这个人你说他每天在拜佛,很简单,你只是看就知道他有修没有修,你看他在处理事情执著不执著,很简单的问题,这个人遇到逆境的时候,他是不是很平静在接受事实,或是说发大脾气,平时这个人……,别人犯了错,他是不是真的能宽恕别人,事事都很慈悲随顺众生,若这样这个人确实真的在修持,这个人确实在修持,你看他很持戒也很用功,但是他碰到小事情不原谅别人,责备别人,一直要让人家死,这种临命终绝对没办法,学佛是在平常的功夫,这个修行,我们说信、愿、行也是要用实相去契合我们的心地,才有办法真的在修行,若说只在佛祖面前拜佛,但是拜完之后,香点完了,又乱七八糟,你说他这样如何消灾,到处树立敌人讲别人的坏话,讲到后来全台湾省法师都不对只有他对,这我听很多,那个不对,闲时坐着泡茶,泡到后来就讲是非,泡到后来就讲是非,一开始讲几句佛法,泡到后来就讲是非,不讲是非就不晓得要讲什么,要讲什么,脖子里面没有墨水,有,有一些东西就是烦恼跟业,所以一般人在修行就是怎样,像在注射止痛的,体内得到癌,这个癌表示无量的烦恼,癌若开始疼痛,咦!注射吗啡,压制,注射吗啡,压制,若禅宗实相的修行就是整粒都割下来,整粒都处理掉,彻彻底底去解决这个烦恼的根本是从哪里来,所以你想想看我们人烦恼根本从哪里来,从这颗心,心为什么会烦恼?就是“著”,为什么有执著呢?无明,为什么无明呢?不曾观照,不曾观照,知道吗?不曾观照过自己,当然他不曾观照他会随这个习气一直牵引一直牵引,所以一个人他在做错误的时候,他用主观的意识自己做,他很严重的错误,他不认为说他这样是错误,他明明就是在造地狱的因,他认为这样是对,所以说佛说十方三世一切众生皆因为无明才会造业,皆因无明,你若有智慧你就不会贪,你就不会嗔恨心,你就不会嫉妒众生,你就无量的智慧,所有一切戒、定、慧都具足,戒、定、慧都具足,就是悟到实相的道理,所以这个实相的道理是非常的重要,提纲则众目张,挈领则襟袖至,我们拿这件衣服起来,挈就是提起来,将这件衣服领子拿起来,哪里是领子,哪里是袖子,襟袖就是领子,就看得很清楚,挈领则襟袖至,故体后应须辩宗,所以我们讲到实相的体之后,应该须要辩宗,就是要明了如何修行,要分辨说我们这本《弥陀经》是讲实相,实相这到底是要如何修行。

  【讲】第三明宗】明宗【者。五重玄义。此当第三。】这是释名、辩体、明宗,这是第三。【须当显明。】要显明出来。【此经之宗旨。宗者要也。】就是最重要。【即经中所立之行。】经典所讲的要如何做。【故曰宗是修行要径。】最重要的这条路线。【行门无量。】行门无量,【必择其要。古德云】古时候的人在说【:念佛是修行捷径。】直接的。【持名念佛。又为径中之径也。】捷径当中的捷径。意思就是说一句佛号念到死,但是诸位要记得要先悟到实相,悟到实相的道理当下你就能够用功,所以开悟的人没有是非,开悟的人再发生惊天动地的事情他都没有感觉,惊天动地的事情绝对没有感觉。我们去参访这个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说:你如何修行?我就说我在南普陀的时候很烦恼,讲出某某人名字,他就说:这也是一条戒律,不要讲别人,不要讲别人让我们痛苦,要讲我们的福报不够。所以我觉得这个老和尚在讲话就是跟人家不一样,很厉害,他不会跟你讲很多话,一句就一针见血,你开口要讲的时候,他就跟你讲:不要讲别人,讲你自己。讲你自己,你有对不起别人吗?若没有,别人对我们不好,我们的福报不够,我们若福报够就遇到好的,我们福报不够就遇到坏的,这样也是有道理,我们那时候在南普陀读佛学院的时候,从九点拜,拜到十一点,我们院长都这样拜到十一点,饭、菜都冷掉,我又常常腹泻,不可以吃冷的,吃得很烦恼,身体虚弱得受不了,那时候初出家很抱怨,明明可以吃热饭菜何必这样呢?若要拜也不用每样都拿出去拜,整个都拿出去拜,盛几碗代表就好了,七粒遍十方对不对,不须要这样,他整个都扛出去拜,整桶都扛出去拜,拜到后来饭都冷了,十一点,因为持午,十一点要吃,都冷了,冷了,吃下去腹泻不止,一直止不住,很痛苦,很烦恼的时候去参访广钦老和尚,参访广钦老和尚的时候我就说:南普陀都吃冷饭,都给我们吃冷饭。不要这样讲,要讲我们没有福报吃热饭,不可以讲人家拿冷饭给我们吃,反正都讲自己不对,这实在很厉害,这圣人跟我们凡夫就不同,难道不是这样,圣人的看法就是大家都对,他不对,凡夫是他对,大家都不对,相反,我觉得说我们若说学高僧大德一点点,就受用不尽了,受用不尽了,这辈子你用不完,一句就好,所以高僧大德跟你讲话不会讲太多,不会讲太多话,两句、三句,你回去自己想,两句、三句你会运用一辈子,若不会运用教到死也是一样,牛牵到北京还是牛,会用功就两、三句而已,所以说本性的重要就是有这么了不起,会修,所以我发现禅宗实在是最了不起,禅宗非常了不起,禅宗的禅师若开悟,你跟他讲话半小时就比你看十年的经典还厉害,半小时就好,两、三句就好,有时候我们每天在讲:啊!这世间是痛苦。世间是痛苦,要用功,其实习气都还在,习气都还在。参访开悟的人他不是这样告诉你,他不是这样告诉你,我们参访那个高僧大德,他才不是说世间是痛苦,他都怎么告诉你,你看世间哪一样是快乐,真的,他反过来问你,你看世间哪一样是快乐,不快乐,你怎么不用功,怎么老是习气还在,对不对?这倒是真的,对不对?所以你有时候每天在看经典,你体会不到,被禅宗的禅师一句话点拔下去,开悟,不是用铁槌打的,是真的从心地去悟的,因此修行当中若有一个心的清楚,你不会去造口业,你也不会去诽谤人家,你会很冷静接受宇宙的是是非非,逆境、顺境在你心中都没有作用,都不能产生作用,因为你有悟到空性,顺境也一种力量,逆境也一种力量,这力量跟力量去碰,愈碰力量就愈大,愈搅是非就愈大,愈搅就愈大,你若要跟它对阵愈来就愈大,他悟到空性,顺境、逆境全放下,怎么搞,搞到后来他就搞不动了,悟性拿出来就是有这种力量,所以开悟的人他不会报复,但是怜愍众生造这个恶业,你要杀他,他也不会烦恼,因为他已经解脱的圣者,你诽谤他他也不会烦恼,他为什么不会烦恼,诽谤人要负因果,被别人诽谤不用负因果,你诽谤人家你本身而言你是造业,令众生退道心是你的问题,圣者被人诽谤时他欢喜心接受,他还能消业障,而你诽谤别人反而代替人家担业,换我们代替人家担业,所以圣人即使再惊天动地的事情他都没…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