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P5

  ..續本文上一頁還會叫,所以石頭拜久了,變成有神明就是這樣子,變石頭神,變石頭神變得很靈,石頭拜久了,變成有神明,所以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個在《楞嚴經》就講得很清楚,所以說雖然,雖然我們是動物,但是我們對植物,包括我們的桌、椅、一切我們都慈悲,皆同一體,【在有情分上,名之佛性。在無情分上,號曰法性。今約有情衆生,即是人人本具之佛性,名曰本覺,亦即如如理;真實不虛,無有變異。故曰真性菩提,以理爲道也。

  實智,乃真實智慧,非同世間所有世智辯聰也。】世間人都是小聰明而已,他沒有什麼智慧,聰明反被聰明誤,所以有時候會作奸犯科的都是世間聰明的人,他自己都覺得他很行,所以被小聰明所誤,【世智不離生死,】世間的聰明沒有辦法脫離生死,【實智能證菩提。即稱如如理,所起之如如智,】簡單講有理性的人就是有智慧,有智慧的人就是懂得道理,就是這個意思。如如智道如如理,就是有智慧的人,他一定和人講道理,胡鬧的人就是沒有智慧,他吵得你受不了,受不了。大部分的男衆比較會瞎鬧,不曾聽說女衆在胡鬧,不曾,不曾聽說。我都說女衆的好話,【亦名始覺。】就開始有一些覺悟,【依此始覺智,反照本覺理,】本覺的道理,始覺智反照本覺的道理,【照徹心源,】就是明心見性,【真實了知,即是根本智,】根本智,我們本來所擁有的叫做根本,如樹之根,【及實智。故曰實智菩提,以智慧爲道也。】所以,真性的菩提,我們前面所講的,真性的菩提是以理性爲道,真智的菩提是以智慧爲道。方便就是以度衆生爲道。

  【方便,乃權巧施設。】權巧施設的人很重要,這個很重要,沒有這個沒辦法度衆生,沒辦法度衆生。舉個例子講,昨天有一位女衆帶了叁個兒子來,說對師父很有信心就來了,她不會不好意思,我也直接回答她,我也不會不好意思。她說:師父,我請教你一個問題。我說:好。她說:月經來。她已經生叁個小孩了,我也生了很多,我生了好幾百個,她生叁個而已我是無所謂。說:師父,有人說月經來那一天不能誦《金剛經》。我說:你根據什麼?她說有一位比丘尼告訴她的,說月經來不能誦《金剛經》。她很困惑,她很喜歡誦《金剛經》。我說:是哪一部經典這麼說的?她說:是另外一個師父講的,我也不懂就耿耿于懷,月經來就不敢誦怕不幹淨。我說:這個沒有什麼根據,《印光大師全集》裏面也說得很清楚,說這是我們女衆每個月都固定的事情,這個也不是我們叫它來就來,叫它回去就回去,那是沒辦法的事情,印光大師叫我們要常常換幹淨,叫你停的意思不是不能誦,是量大很麻煩,跪下去馬上又站起來,跪下去馬上又站起來很麻煩,要是坐著誦也可以。叁藏十二部經典全看過了,也沒有說女衆的生理期不能誦《金剛經》,哪有這回事。所以我跟她說得讓她很高興,我說:沒有這回事,這個不是我們所能裁決的事情,生理上本來就是這樣子。我說:“如果我今天剛好月經來,我問你:剛好我要往生極樂世界。我請問你:佛要不要來接引我?”她怎麼知道要往生那一天月經有沒有來?對不對?這種說法哪說得通?她說:這樣師父說得比較有道理。說:對,比較有道理。今天我剛好月經來,又想要往生,剛好臨命終到該怎麼辦?佛不來接引,佛有分你月經有沒有來嗎?笑死人了哪有這回事?我說這個就是不懂得方便法,不是這麼說的,她不懂,哪有人這麼講經的,這麼說就不對了,如果你今天太累了,太累了,第一天、第二天太累了,休息這是對的,但是說不可以誦,這個沒有根據的,你根據什麼?不然你拿給我看?哪一部大藏經裏面說生理期不能誦《金剛經》?沒有這回事,你盡管誦有因果我負責,常常換保持清淨,自己把它做好個人的衛生,做好就好了,這個沒問題、沒問題,佛哪裏選幹淨的才來接引,不幹淨就不接引,他對衆生也都……你不曾聽佛說不垢不淨,不曾聽過?不增不減,對不對?這個叫做權巧施設,要度衆生你要懂得說話,站上對方的立場,【先鑒衆生機宜,】先鑒就是省察,省察衆生的根機,【應以何身得度,則現何身。應以何法得度,則說何法。種種方便,化度衆生。即從根本智起之後得智,又名差別智,及權智。故曰方便菩提,對機施教爲道也。】就是從根本智産生後得智,根本 智就是先天,後得智就是後天所修持。

  【菩提又譯爲覺,菩提心即自覺覺他之心。】要覺悟什麼?覺悟世間是苦,覺悟世間是無常,覺悟世間子孫靠不住,覺悟這個世間金錢靠不住,覺悟這個世間因果絕不饒人,不要做違背因果的事情,覺悟我們的口業、身業、意業要清淨,整天都觀照我的生死,注意我們的行爲,別人如何別人負因果,我們如何我們自己負因果,【若但自覺,】的功夫,就密密觀照,【而不覺他,】這樣就不可以,如果你自覺而覺他,就是不慈悲,【不名菩提心。】不想幫助衆生覺悟,這樣沒有菩提心,【故二乘之人,不發菩提心,惟大乘衆生,方能得發。經雲:我今發心,不爲自求】,不爲自己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惟依最上乘,發菩提心。】最上乘就是絕對圓融無上的佛道,叫做最上乘,就是禅宗裏面所講的頓,當下真正承擔,發菩提心的意思。

  【菩提心當雲何發?】該如何發?【須知菩提心者,從大悲起。】就是發菩提心的人第一要學不是學悲,是學大慈悲,那個悲只是小悲而已,大悲就是無條件地犧牲、奉獻自己,你們想想看,一個人無條件地犧牲、奉獻自己,你就肯放棄自己的見地附和、融通整個僧團,融通整個團體,你如果肯犧牲自己救度衆生,你就不怕辛苦,無論遇到什麼境界你就是勇猛向前,所以大悲心,你進入菩提心的前奏,你就一定要有悲心,想要利益衆生,像師父也有發這個菩提心,所以今天我如果病苦我就想有這麼多衆生要來聽經,因爲我一個人能夠救這麼多衆生,然後錄音再傳出去,今天我的病苦又算什麼?病苦就不感覺了。所以講,【菩薩修行,此心爲先。若不發大悲之心,一切萬行,無從建立。】的確如此,的的確確。底下解釋得更清楚,【何爲大悲心?視大地衆生,皆爲一子】所以孩子都會犯錯,要原諒、要寬恕,【是也。子有饑寒疾病,爲父母者,必以悲心而拔其苦。乃至不惜一切,而爲其子。如能視大地衆生之苦,如己一子之苦,而爲設法救拔,如是之心,名大悲心。】所以如果要發菩提心的人還有一點很重要,碰到衆生的無知,你絕對要忍耐,當做我們的孩子,目前來講還沒有成熟,所以他這樣擾亂、心浮、寬恕。我現在都是用這種觀照:徒弟如稍微在起伏,我都認爲他總是剛出家還不太懂。我現在抱一個原則就是不要太過分,錯得不要太離譜就可以了,這樣就可以了。大悲心慢慢含攝,慢慢教育他,因爲根器不夠。

  

  

《起信論》叁心

  

  

  直心:正念真如法。

  深心:好習自利利他諸善法。

  大悲心:欲拔衆生苦。

  

  

【《起信論》叁心,】《起信論》全名是《大乘起信論》。《大乘起信論》是印度的馬鳴菩薩所造,是南朝真谛叁藏法師所翻譯的,《大乘起信論》是闡明如來藏緣起,如來藏緣起,有生滅、有不生滅如來藏,生滅和不生滅,所以它是說菩薩及凡夫發心修行之相,系從理論、實踐兩個方面歸結大乘佛教之中心思想,是佛教裏面一部非常重要的論,《大乘起信論》簡稱《起信論》,【亦即菩提心。】《起信論》叁心,亦即菩提心,【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此念之所以爲正者,不著二邊,起智觀照真如正理,】不著兩邊——不著空和有,【即契菩提心體。二者深心,樂修一切諸善行故。好樂修習世出世間自利利他諸善行。叁者大悲心,欲拔一切衆生苦故。以平等大悲心,拔除一切衆生,分段變易二生死苦。】分段就是衆生因爲煩惱,所以在叁界內生命一段一段,肉體有大和小,一段時間就要死,一段時間就要死,這個叫做分段,變易生死這個就是境界,叁界外受到殊勝微妙果報身,所以他就是清淨身,所以境界的轉變叫做變易,其實他是沒有生死,是境界的轉變方便稱變易生死。分段生死就是叁界內的生死,變易生死就是叁界外的生死,【此二皆發菩提心用。今勸發菩提心,即勸發“起信”叁心,令趣無上菩提也。

  又菩提心,即菩薩心也。《楞嚴經》雲: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此心則舍己利他,大乘行願;非同聲聞緣覺,但求自利者所可同日語也。

  又菩提心,即進趣無上菩提之心也。此心能自覺覺他,乃至覺滿,得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此心通因徹果,】就是修因當下即是果,你若發菩提心將來一定會通,徹底、決定通到佛果,就是決定沒有錯,你若發錯了心,這個因就不能通達到佛果,所以說此心就是菩提心,從因到果一定都是要這個心。此心通因徹果簡單講就是這顆菩提心這一念,一定從因地修行到果地都不能離開菩提心,這個叫做通因徹果,【因中必發菩提心,果上方成菩提道。雖成菩提道,究竟不離菩提心。

  文,即文言,名句文叁身之一。】名就是名相;句就是多數的名;文就是文章,比較長的。【名诠自性,】用名相來解釋自性,【如雲瓶,非盆非碗也。】你怎麼說那一只是瓶呢?因爲它不是臉盆也不是碗,【句诠差別,如雲花瓶,非油瓶酒瓶也。文诠聯綴,】聯綴就是聯結的文,文章是解釋聯結很長的文字,【文義相聯絡;如雲此花瓶,是古磁,經時既久,火氣脫盡…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