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P6

  ..續本文上一頁,盛水養花,可以耐久,新鮮不謝。今此文,由積名成句,積句成文,能诠顯勸發菩提心之義理,令生解起行故。此文,雖非經非律非論,而經律論叁藏之旨,文中皆具,能成法益。】成這個法益。

  【一總釋題目竟。】

  

二 撰文法師

  

【古杭梵天寺沙門實賢撰】

  古時候的杭州梵天寺一個出家人叫做實賢撰。那就是省庵大師,他分內號跟外號。

  【古杭:即今之杭州也,昔亦稱武林。梵天寺在鳳山門外,】不是離高雄市很近的那個鳳山,鳳山門外。有一位老婆婆到美國去遊覽,導遊介紹那是金門大橋,老婆婆說:我的孫子在那裏當兵。那就是搞錯地方了,搞錯地方了,把美國的金門大橋當成金門,實在差太多了。鳳山門外,【于有宋時代開山,明朝中興。沙門:出家修道者之通稱也。梵語沙門,譯爲勤息,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又謂識心達本源,】了解我們的本性,恢複我們的本性,【故號爲沙門。】

  【實賢是祖法諱,】是爲了尊敬,諱就是對已經往生的長輩的一種尊稱,【字思齊,號省庵,爲】淨土宗【蓮宗】,叫做淨土宗,蓮宗【第九祖。江蘇常熟縣,時氏子,】就是他的父親姓時,【爲書家後裔。】就是他家都是書香門第,讀書人,後裔就是後代的子孫,後代的子孫,【祖生于清朝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距離今天1991年,減掉1686,剛好叁百一十九(305)年,省庵大師距離我們今天是叁百一十九(305)年,康熙二十五年剛好公元1686年,【八月初八日,生即不茹葷,】不茹葷,茹就是吃,不吃葷,【總角之年,】古時候未成年之時,把頭發綁成一束好像角,總角簡單講就是幼年,年紀輕輕的時候,【即有離塵志。】就是想要出家,離開五欲六塵,【父蚤逝,】那個(“蚤”)就是“早”,蚤逝就是早晚的“早”,蚤逝就是早死,【母張氏,】母親張氏,【十分賢明,知祖夙植善根,乘願再來,遂命出家。年七歲,禮清涼庵容選大師爲師,十五歲薙發,】那個剃就是跟這個“薙”一樣,剃度的剃一樣,【二十四歲圓具】就是受具足戒,【于昭慶戒壇。】昭慶寺,【嚴淨毗尼,】就是持戒嚴謹,【于道精進,常終夜不臥。】徹夜不眠,【尋入講筵,】後來就演講,【洞明性相】性就是般若,相就是唯識,很了解般若宗和唯識宗【二宗。從崇福靈鹫和尚,參念佛是誰。四閱月】把筆拿起來,閱月就是經過,中間那個閱就是經過,經過了長達四個月的時間,【有省,】就是有所悟。四閱月就是經過四個月,經過四個月,【曰:我夢覺矣。】我的夢已經覺悟了,人家已經說出這句話了,你們的夢不知道何時覺悟,我也是學他講:我的夢也已經覺悟了,我叁十叁歲就已經夢醒了,你們不知何時要夢醒。【由是機辯縱橫,】辯才無礙,【善說法要。和尚欲付衣拂受。】他這麼偉大,要把祖師衣傳授給他,代代相傳,弗受就是不接受,【遂禁足于真寂寺,晝覽藏經,晚持佛號。】晝覽藏經,晚持佛號,晚上持佛號,【于己亥春,】己亥就是一個年,己亥春天,【詣】就是來到,【明州阿育王寺,瞻禮舍利(佛之靈骨)。二月十五佛涅槃日,大合缁素,】缁就是黑色衣服叫做缁,指出家人,素指白色衣服叫做素,指在家人,缁素就是表示出家跟在家,【廣修供養。並于塔前燃指,】燃指頭,【發四十八願,感舍利放光,衆皆共睹。作此《勸發菩提心文》,激勵四衆。誦者多爲涕下,】就是痛哭流涕,【感化者衆。祖平生住持永福、普慶、海雲、仙林、梵天諸法席,】這些都是寺廟,永福、普慶、海雲、仙林、梵天。諸法席就是講經,【化道崇隆,】非常地尊重,【叁根普被。雍正七年,結蓮社,爲文誓衆,】爲文誓衆就是發誓,【畢命爲期。】向大衆宣布畢命爲期。

  【己酉冬,】這是一個年代的冬天,【主席梵天寺,】就是住持梵天寺,【屏絕諸緣,】斷絕諸緣,【掩關】就是閉關,【寸香齋。】就是關房的名字。

  【雍正十一年,】是公元一千七百叁十叁年,一七叁叁,簡單講他是在雍正十二年往生,就是一七叁四年往生,【臘月】臘月就是十二月。十二月【八日,告衆曰:“明年四月,吾去矣。”】你看,十二月八日就說明年四月要去了,剛好半年以前他就知道了,四、五個月以前他就知道要往生了,你看往生假得了嗎?【由是日課佛名十萬。

  明年四月十二日,告衆曰:“月朔以來,】初一叫做朔,十五叫做望,所以月朔以來,從初一以來,【再見西方叁聖,其將往生乎!”即書偈雲:

  “身在華中佛現前,佛光來照紫金蓮。

  心隨諸佛往生去,無去無來事宛然。”】

  就去了,布袋戲都是這麼念的,事宛然,那根拂塵就甩一下,就去了這樣子。以前布袋戲也是看很多。

  【于是具浴更衣,】換衣服,【斷飲食,】沒有吃東西,【斂目危坐,】坐好。

  【十四日將午,面西念佛,安然而逝。】往生。【送者麇】這個麇就是群雄的群,超群的群,麇【至,】這個麇就是超群餅幹的群,【祖忽開目曰:】又睜開眼睛說:【“吾去即來,】這位祖師太厲害了,我往生馬上回來,就是要再來度衆生的意思,【生死事大,各自淨心念佛可矣。”】所以說真的,這些都是菩薩再示現的,才會這麼厲害對不對?我們修了大半輩子怎麼都沒辦法,明年要往生,到現在還不知道,對不對?祖師都是菩薩再來的,【遂合掌連稱佛名而寂。世壽四十有九,】四十九歲就往生了,你想想看才四十九歲而已,【僧臘二十有五。】二十有五,【是冬臘月八日,】陰曆十二月,【奉靈骨塔于常熟拂水岩之西。後鄮山諸道俗懷祖道行,】後鄮山,鄮山是一個地方,諸道俗懷祖道行,懷念,【迎骨重建塔于阿育王寺之右。刻有《省庵法師遺書》一冊,略備始末。】略備始末。簡單把它的全文寫下來。

  【二撰文法師竟。】

  那個雍正十一年,是公元一千七百叁十叁年,一七叁叁,簡單講他是在雍正十二年往生,就是一七叁四年往生,簡單講他是于一六八六年到一七叁四年,一六八六年到一七叁四年這樣剛好四十九歲,四十九歲,如果是我,時間也快到了,我已經叁十九歲了,我看要找個時間閉關像省庵大師一樣開始念佛,等我把道場蓋好,閉生死關,不然怎麼辦?這也是要拼,不然怎麼辦?我閉關時間比較短,我如果沒有課,叁、四、五就關在關房,六、七,沒有七,六、日、一、二再來,所以我一次都是叁天、叁天、叁天這樣子,叁天、叁天,叁天再下來,叁天再下來,要不然你們這些人不度也不行,對不對?

  

叁 啓教因緣

  【良以法不孤起,】良就是一定有原因的,法不會無緣無故就跑出來,【起必有由。】作此《勸發菩提心文》一定有他的理由,【此文以何因緣而作,不可不知。細察因緣有二:一者總,二者別。

  總乃由省庵法師,本覺內熏爲因,】就是他悟到本性而有自覺,因爲本覺的功夫爲因,【熏起始覺之智,】起始覺之智,【流出此篇文字。複由衆生外感爲緣,感動法師大悲,勸發菩提之心。】所以因緣具足就有這本《勸發菩提心文》之作。

  【別則因緣具有十種;如本文備明:】爲什麼要做這本《勸發菩提心文》呢?

  【一、念佛重恩故;】因爲佛恩很重,所以勸告人家發菩提心。

  【二、念父母恩故;】父母對我們的恩,所以勸發菩提心。

  【叁、念師長恩故;】所以作此《勸發菩提心文》。

  【四、念施主恩故;】所以作此《勸發菩提心文》。

  【五、念衆生恩故;】

  【六、念生死苦故;】

  【七、尊重己靈故;】尊重己靈,意思就是要對得起自己的靈性,我們不要讓自己的靈迷迷糊糊,我們不要讓自己的清淨本性無量無邊的智慧神通的靈性,被埋沒掉,所以要尊重自己,所以我們人如果能夠尊重自己,簡單講就是自愛者人恒愛之,自愛,尊重己靈就是這個人很自愛,很自覺覺悟,自覺,我就是佛,我爲什麼還在此迷惑?我要尊重自己,所以他回光返照,他了解自己即是佛,尊重己靈。

  【八、忏悔業障故;】所以作此《勸發菩提心文》。

  【九、求生淨土故;】求生淨土,爲了求生極樂世界,所以要發菩提心。

  【十、爲念正法得久住故。

  十緣義理,在後詳釋。

  叁啓教因緣竟。】要作此《勸發菩提心文》的總緣和別緣,一定有因緣的,有原因的。

  

四 藏乘所攝

  乘就是古時候的車子,藏乘所攝是屬于小乘呢?或是屬于大乘?乘就是車子,小乘,爲什麼稱爲小乘呢?因爲大部分的時間都放在自利,對于度衆生,弘法利生比較不積極,不是小乘就不度衆生,大乘菩薩爲什麼稱爲大乘呢?他這輛車子比較大,載的人比較多,他是發菩提心要普度無量無邊的衆生,他甯願犧牲他的生命也要完成度衆生的任務,這個叫做大乘菩薩,所以藏乘所攝,就是要分別他是小乘或是大乘。

  【已知此文,發起因緣,有總有別。】總有因緣就是省庵法師自己有覺悟。別因緣,我們剛才講過有十種,【未悉藏乘,何所攝屬?】悉就是知,不知道他是屬于小乘還是大乘的經典,何所攝屬?【藏有聲聞藏,】聲聞藏就是小乘的,【菩薩藏。】就是大乘的。

  【聲聞藏,厭苦斷集,】我們衆生了解世間是無常的,了解這個世間不淨,了解這個世間貪、嗔、癡充滿了苦惱的事情,所以小乘厭苦,厭離苦、苦的世間,集,集就是集合一切煩惱的意思,集簡單講就是貪嗔癡的別名,集合貪嗔癡的別名,一切迷惑就是集合貪嗔癡所造出來的業,所以集也就是集合痛苦,所以苦就是世間的果,集就是世間的因,世間的果報就是痛苦,世間生滅法的因從何而來?從集,從貪嗔癡集合而來,集合一切的惡業,故厭苦斷集,就是厭離果報,斷痛苦的因,集就是痛苦的因,世間痛苦的因,【慕滅修道。】這個滅就是涅槃,欣慕…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