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P7

  ..續本文上一頁涅槃法而修道,這裏是指八正道、叁十七道品,這個道就是專屬于八正道、叁十七道品這兩種,所以慕滅修道就是欣慕涅槃法,滅就是滅掉一切煩惱,寂滅,所謂的沒有無常法,就是不生不滅法,修道,修八正道、修叁十七道品,因爲小乘是專指八正道跟叁十七道品。【但求自度,速出叁界。

  菩薩藏,】菩薩要如何做?【解行雙圓,】解就是了解道理,行也圓滿,【自他兩利,普度衆生,齊成佛道。此文開衆生之圓解,起萬行之圓修,應屬菩薩藏攝。

  乘有小乘,大乘。乘字讀去聲,】(乘)shèng【乘是車乘,從喻立名。小乘是羊車,】羊拉的車當然比較小,【鹿車。】鹿拉的車比較大一點,【大乘是牛車。】牛車,【更有最上乘,是大白牛車。此典出自《法華經譬喻品》:】大白牛車就是牛又大又白,這個白有特別的含意。爲什麼最上乘講白呢?爲什麼這一個白呢?白就含有常、樂、我、淨的法,就是真常、真樂、真我、真淨,常、樂、我、淨的法,這個白就是純清淨的意思,完全圓滿的意思叫白,中秋的月亮最圓最白,就表示圓滿。所以大白牛車就不是一般的牛車了,純粹是佛乘,此典出自《法華經•譬喻品》,如何譬喻呢?【有一長者(喻佛)諸子幼稚(喻衆生),入朽故大宅(喻叁界),】朽故大宅就是房子,進入一間房子,這間房子,這間房子岌岌可危,表示衆生入叁界,因爲業力牽引,所以來到叁界,叁界無一處可安,沒有一處能使我們安眠、休息的地方,這個叫做入朽故,這個朽表示生滅無常的意思,一定會變壞的大宅,大宅,就是飄零,在叁界六道輪回的意思。朽就是一定會變壞,我們人只要出生在娑婆世界,一定是無常法的,所以我們追求到最後,一定是什麼也沒有,我們明明知道百年以後什麼也沒有,我們得失的觀念,感情、金錢、名利,漸漸、漸漸就看得開,對于稱贊、毀謗、贊歎,種種的八風他不會動搖,因爲這是無常法,無常法,因爲我們的無知,故在裏面【嬉戲娛樂。】我們現在就是在叁界內歡歡喜喜地過中秋節、端午節,過年放鞭炮、娶妻很熱鬧,送葬就傷心,傷心。其實我們不了解,嬉戲娛樂,所以今生我們如果沒有遇到佛法,也都是嬉戲娛樂,隨著節日一年過一年、一天過一天,你如果悟到本性,或者悟到無常法,你對世間的一切統統是無所著,【其宅四面,倏然火起(喻煩惱火)。】倏不是當作突然,當作很快,很快,當作突然也可以,突然這個火燒起來,但是這個不是這個意思,就是火燒得很快,意思是說我們的煩惱的火一起就控製不住。其宅四面,倏然火起,這個火表示我們的煩惱很重,【長者見火,】佛見煩惱的叁界,【速告諸子,】就告訴衆生,【此舍已燒,】你們趕快出來,意思是說你們不要沈溺于娛樂裏,這間房子燒起來了,【汝等宜速出來,】表示我們在叁界內,佛叫我們要趕快跳出叁界,【勿爲大火之所燒害。諸子聞已,不知何者是火?】也沒看到火,哪有看到火是什麼東西?【何者爲舍?】什麼是房子?【何爲焚燒?】什麼是火災?【不知畏避,】不知道避開,【依然樂著嬉戲。】爲什麼?現在就是這樣子,你對衆生說佛法很好,生死痛苦。你(對佛法不了解的人)說:死後迷迷茫茫也沒人看到,對不對?現在我看到很多壞人造惡也沒有受什麼果報,看到很多好人家裏也是很不幸。他就用這種歪論,這種歪論、淺見來阻擋自己學佛,所以依然樂著嬉戲。【長者知子本心,】衆生的心,【各好珍玩之物,】看他喜歡哪一種東西,【而以方便,誘令得出。】把他誘騙出來,【告曰:汝等宜速出來,我有羊車(喻聲聞),鹿車(喻緣覺),牛車(喻菩薩),可以相與。】很好玩。【諸子聞已,】衆生聽了,【願樂諸乘,爭相疾走而出。】急急忙忙跑出來,【長者見子出已,其心大快,自惟財富無量】,就是我們的本性,【(具足無量功德法財),等與大白牛車(等賜最上一佛乘)。此舍叁乘歸一乘也。】所以說佛實在很慈悲,慈悲到用誘騙的,想盡辦法用誘騙地要你脫離叁界,因爲我們衆生太執著這個世間,太執著這個世間,所以有的衆生,你對他說一句話而已,他馬上能夠了解生死的痛苦、無常;有的衆生你對他說得口沫橫飛,他就是執著這個世間,母子親情看不開,金錢看不開、感情看不開,每天都過得很痛苦,過得很痛苦,這個也真是沒辦法,所以說要成熟,一定要經過很多的創傷,很多的無知,要很長、很長的自我痛苦跟煩惱,這是代價。我們人,誰最聰明?哪一種人最聰明?聽善知識的話的人最聰明,聽佛的話最聰明,爲什麼?那一條路他都走過了,坎坎坷坷的路他都清清楚楚,但是我們人不能如此,我們人宿世帶來的習氣太重了,你不讓他跌跌撞撞走一回,你不讓他跌倒自己爬起來,他不會覺悟。所以松下幸之助講過一句很偉大的話,松下幸之助,他說:當我們跌倒的時候,也不要白白地爬起來,所以說佛實在很慈悲,慈悲到用誘騙的,想盡辦法用誘騙地要你脫離叁界,因爲我們衆生太執著這個世間,太執著這個世間,所以有的衆生,你對他說一句話而已,他馬上能夠了解生死的痛苦、無常;有的衆生你對他說得口沫橫飛,他就是執著這個世間,母子親情看不開,金錢看不開、感情看不開,每天都過得很痛苦,過得很痛苦,這個也真是沒辦法,所以說要成熟,一定要經過很多的創傷,很多的無知,要很長、很長的自我痛苦跟煩惱,這是代價。我們人,誰最聰明?哪一種人最聰明?聽善知識的話的人最聰明,聽佛的話最聰明,爲什麼?那一條路他都走過了,坎坎坷坷的路他都清清楚楚,但是我們人不能如此,我們人宿世帶來的習氣太重了,你不讓他跌跌撞撞走一回,你不讓他跌倒自己爬起來,他不會覺悟。所以松下幸之助講過一句很偉大的話,松下幸之助,他說:當我們跌倒的時候,也不要白白地爬起來。這一句話結果人家看到我的《佛心慧語》,從新加坡寫一封信來,這一句話他看不懂,他說:爲什麼師父寫的《佛心慧語》裏面:爲什麼我們跌倒不要白白地爬起來?難道一直趴在地上嗎?他竟然不知道我講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這一句的意思很簡單,這一句的意思是:當你跌倒的時候,你不要白白地爬起來,就是你要發現你怎樣跌倒的,防止……以後不要再跌倒,對不對?善知識聰明,他知道往哪一條路走,直接通達解脫之道,哪一條路比較平穩,但是衆生沒有辦法,衆生不相信善知識的話,他如果肯相信,因爲他下不了決心,他會自己迷迷茫茫,所以他要用很長的時間去尋找自己的路,我們人很奇怪,明明知道他所說的是正法,明明知道他是善知識,他就待不住,他也一定有他的觀感、看法,但是這種事情佛說要隨緣,因爲宿世所帶來的有因緣跟福報沒有辦法每一個人都和我們的想法一樣,所以當師父的人他有責任這麼告訴徒弟——出家、在家都平等,但是他沒有那個力量,叫徒弟一定安住在一個地方,沒有辦法。要讓他出去闖一闖,闖累了他就回來,說:還是師父說的對,我們人的根機、看法不同,不能說他不對,因此這個和佛一樣,所以你如果看過經典,你也不會怪徒弟,不會怪徒弟,因爲佛當時在世就是如此,衆生無知,無知就會産生自我的業障,所以有很多事情不是師父的問題,是徒弟本身的問題,這個根本就不是師父的問題,因爲師父都已經把答案講完了,答案已經全部都講完了,因此一個人的宿世的因緣福報到什麼程度他就到什麼程度,沒有辦法。

  【小乘,談理狹隘,】隘就是窄小,小乘【但說人空,不明法空。又但求己利,不肯利他。

  大乘談理深廣,徹法底源。】底源就是最究竟的地方叫做底源,【又明一切衆生,皆當作佛。】至今我不敢看不起哪一個衆生,我尊重每一位衆生就是菩薩,包括今天我身爲一個法師,我每一次說話,都很怕傷害到我的徒弟,包括出家的徒弟,包括在家的徒弟,我都一直不敢傷害到衆生,因爲我怕萬一他是菩薩,我就麻煩了,我會戒慎恐懼,雖然我做人家的人天師表,但是我一直不敢去傷害到任何一個衆生的語言,也不敢說得太重,絕對不會這麼做,所以我尊重一切的衆生,常不輕菩薩也是如此。【此文勸發菩提心,】簡單講菩提心就是自己覺悟的心又令衆生覺悟,我們有多少力量做多少事,【勸修菩薩行,求成佛道,應屬大乘所攝。

  四藏乘攝屬竟。】

  

五 教理淺深

  教理的淺和深,就是《勸發菩提心文》這篇的教理是淺或是深呢?

  【已知此文,菩薩藏大乘所攝。】簡單講《勸發菩提心文》是菩薩所修的,【未悉于賢首】賢首就是華嚴宗,賢首宗就是華嚴宗。賢首【五教,】五教就是小、始、終、頓、圓,小教、始教、終教、頓教、圓教,小、始、終、頓、圓,這五教,【當收何教?】屬于道理是深或是淺?【五教者:

  一小教:】小教就是小乘教,五教第一就是小乘教,【但明人空,不說法空。但求自利,不肯利生,即臺宗藏教。貪著小乘,叁藏學者,但證我空之理,但了分段生死。】分段生死就是一段、一段、一段,我們六道輪回今生爲人來世當牛、再來世當天人,再來變成鯨魚、變成螞蟻,一段、一段、一段……分段生死簡單講就是有壽命的界限叫做分段生死,因爲他有生命的結束,所以它叫做分段生死。

  【二始教:始者初也,即大乘初門,故名爲始。此教有空宗、相宗二種。】空宗跟相宗。空宗就是專門講“空”的道理,相宗專門在“有”裏面打轉,在有的角度裏面立一切法,然後破除你的執著;相宗就是唯識的意思。唯識是講有,空宗是講空,大部分講空的思想,就是全部都會歸到空宗來,【若約但明諸法皆空義(爲空宗),即臺宗通教,】天臺宗的通教,天臺宗是藏、通、別、圓,所以天臺宗的通教,【當體即空,不待滅色而後空。】這個“滅色”不是“(消)滅色”的意思,是分析,分析,滅色的話顯空,那個空也不是空,…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