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还会叫,所以石头拜久了,变成有神明就是这样子,变石头神,变石头神变得很灵,石头拜久了,变成有神明,所以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个在《楞严经》就讲得很清楚,所以说虽然,虽然我们是动物,但是我们对植物,包括我们的桌、椅、一切我们都慈悲,皆同一体,【在有情分上,名之佛性。在无情分上,号曰法性。今约有情众生,即是人人本具之佛性,名曰本觉,亦即如如理;真实不虚,无有变异。故曰真性菩提,以理为道也。
实智,乃真实智慧,非同世间所有世智辩聪也。】世间人都是小聪明而已,他没有什么智慧,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有时候会作奸犯科的都是世间聪明的人,他自己都觉得他很行,所以被小聪明所误,【世智不离生死,】世间的聪明没有办法脱离生死,【实智能证菩提。即称如如理,所起之如如智,】简单讲有理性的人就是有智慧,有智慧的人就是懂得道理,就是这个意思。如如智道如如理,就是有智慧的人,他一定和人讲道理,胡闹的人就是没有智慧,他吵得你受不了,受不了。大部分的男众比较会瞎闹,不曾听说女众在胡闹,不曾,不曾听说。我都说女众的好话,【亦名始觉。】就开始有一些觉悟,【依此始觉智,反照本觉理,】本觉的道理,始觉智反照本觉的道理,【照彻心源,】就是明心见性,【真实了知,即是根本智,】根本智,我们本来所拥有的叫做根本,如树之根,【及实智。故曰实智菩提,以智慧为道也。】所以,真性的菩提,我们前面所讲的,真性的菩提是以理性为道,真智的菩提是以智慧为道。方便就是以度众生为道。
【方便,乃权巧施设。】权巧施设的人很重要,这个很重要,没有这个没办法度众生,没办法度众生。举个例子讲,昨天有一位女众带了三个儿子来,说对师父很有信心就来了,她不会不好意思,我也直接回答她,我也不会不好意思。她说:师父,我请教你一个问题。我说:好。她说:月经来。她已经生三个小孩了,我也生了很多,我生了好几百个,她生三个而已我是无所谓。说:师父,有人说月经来那一天不能诵《金刚经》。我说:你根据什么?她说有一位比丘尼告诉她的,说月经来不能诵《金刚经》。她很困惑,她很喜欢诵《金刚经》。我说:是哪一部经典这么说的?她说:是另外一个师父讲的,我也不懂就耿耿于怀,月经来就不敢诵怕不干净。我说:这个没有什么根据,《印光大师全集》里面也说得很清楚,说这是我们女众每个月都固定的事情,这个也不是我们叫它来就来,叫它回去就回去,那是没办法的事情,印光大师叫我们要常常换干净,叫你停的意思不是不能诵,是量大很麻烦,跪下去马上又站起来,跪下去马上又站起来很麻烦,要是坐着诵也可以。三藏十二部经典全看过了,也没有说女众的生理期不能诵《金刚经》,哪有这回事。所以我跟她说得让她很高兴,我说:没有这回事,这个不是我们所能裁决的事情,生理上本来就是这样子。我说:“如果我今天刚好月经来,我问你:刚好我要往生极乐世界。我请问你:佛要不要来接引我?”她怎么知道要往生那一天月经有没有来?对不对?这种说法哪说得通?她说:这样师父说得比较有道理。说:对,比较有道理。今天我刚好月经来,又想要往生,刚好临命终到该怎么办?佛不来接引,佛有分你月经有没有来吗?笑死人了哪有这回事?我说这个就是不懂得方便法,不是这么说的,她不懂,哪有人这么讲经的,这么说就不对了,如果你今天太累了,太累了,第一天、第二天太累了,休息这是对的,但是说不可以诵,这个没有根据的,你根据什么?不然你拿给我看?哪一部大藏经里面说生理期不能诵《金刚经》?没有这回事,你尽管诵有因果我负责,常常换保持清净,自己把它做好个人的卫生,做好就好了,这个没问题、没问题,佛哪里选干净的才来接引,不干净就不接引,他对众生也都……你不曾听佛说不垢不净,不曾听过?不增不减,对不对?这个叫做权巧施设,要度众生你要懂得说话,站上对方的立场,【先鉴众生机宜,】先鉴就是省察,省察众生的根机,【应以何身得度,则现何身。应以何法得度,则说何法。种种方便,化度众生。即从根本智起之后得智,又名差别智,及权智。故曰方便菩提,对机施教为道也。】就是从根本智产生后得智,根本 智就是先天,后得智就是后天所修持。
【菩提又译为觉,菩提心即自觉觉他之心。】要觉悟什么?觉悟世间是苦,觉悟世间是无常,觉悟世间子孙靠不住,觉悟这个世间金钱靠不住,觉悟这个世间因果绝不饶人,不要做违背因果的事情,觉悟我们的口业、身业、意业要清净,整天都观照我的生死,注意我们的行为,别人如何别人负因果,我们如何我们自己负因果,【若但自觉,】的功夫,就密密观照,【而不觉他,】这样就不可以,如果你自觉而觉他,就是不慈悲,【不名菩提心。】不想帮助众生觉悟,这样没有菩提心,【故二乘之人,不发菩提心,惟大乘众生,方能得发。经云: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不为自己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最上乘就是绝对圆融无上的佛道,叫做最上乘,就是禅宗里面所讲的顿,当下真正承担,发菩提心的意思。
【菩提心当云何发?】该如何发?【须知菩提心者,从大悲起。】就是发菩提心的人第一要学不是学悲,是学大慈悲,那个悲只是小悲而已,大悲就是无条件地牺牲、奉献自己,你们想想看,一个人无条件地牺牲、奉献自己,你就肯放弃自己的见地附和、融通整个僧团,融通整个团体,你如果肯牺牲自己救度众生,你就不怕辛苦,无论遇到什么境界你就是勇猛向前,所以大悲心,你进入菩提心的前奏,你就一定要有悲心,想要利益众生,像师父也有发这个菩提心,所以今天我如果病苦我就想有这么多众生要来听经,因为我一个人能够救这么多众生,然后录音再传出去,今天我的病苦又算什么?病苦就不感觉了。所以讲,【菩萨修行,此心为先。若不发大悲之心,一切万行,无从建立。】的确如此,的的确确。底下解释得更清楚,【何为大悲心?视大地众生,皆为一子】所以孩子都会犯错,要原谅、要宽恕,【是也。子有饥寒疾病,为父母者,必以悲心而拔其苦。乃至不惜一切,而为其子。如能视大地众生之苦,如己一子之苦,而为设法救拔,如是之心,名大悲心。】所以如果要发菩提心的人还有一点很重要,碰到众生的无知,你绝对要忍耐,当做我们的孩子,目前来讲还没有成熟,所以他这样扰乱、心浮、宽恕。我现在都是用这种观照:徒弟如稍微在起伏,我都认为他总是刚出家还不太懂。我现在抱一个原则就是不要太过分,错得不要太离谱就可以了,这样就可以了。大悲心慢慢含摄,慢慢教育他,因为根器不够。
《起信论》三心
|
直心:正念真如法。 深心:好习自利利他诸善法。 大悲心:欲拔众生苦。
|
又菩提心,即菩萨心也。《楞严经》云: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此心则舍己利他,大乘行愿;非同声闻缘觉,但求自利者所可同日语也。
又菩提心,即进趣无上菩提之心也。此心能自觉觉他,乃至觉满,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此心通因彻果,】就是修因当下即是果,你若发菩提心将来一定会通,彻底、决定通到佛果,就是决定没有错,你若发错了心,这个因就不能通达到佛果,所以说此心就是菩提心,从因到果一定都是要这个心。此心通因彻果简单讲就是这颗菩提心这一念,一定从因地修行到果地都不能离开菩提心,这个叫做通因彻果,【因中必发菩提心,果上方成菩提道。虽成菩提道,究竟不离菩提心。
文,即文言,名句文三身之一。】名就是名相;句就是多数的名;文就是文章,比较长的。【名诠自性,】用名相来解释自性,【如云瓶,非盆非碗也。】你怎么说那一只是瓶呢?因为它不是脸盆也不是碗,【句诠差别,如云花瓶,非油瓶酒瓶也。文诠联缀,】联缀就是联结的文,文章是解释联结很长的文字,【文义相联络;如云此花瓶,是古磁,经时既久,火气脱尽…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