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下去,心自然就佛,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不得不佛,要佛,意思是說這佛號不管你用心念也好,沒有用心也好,全都有結這個金剛種子在,不得不佛。
【講】此顯持名。先示諸行不及持名。】這就是顯示這個持名念佛太不簡單,先開示諸行不及持名,現在再看:“然諸經是淨土行,萬別千差,比如說觀像、觀想、禮拜、供養、五悔、六念”,這都是修淨土法門。”再看:“唯持名一法”,現在就是在說唯持名一法,前面講的全都是很好,只有獨獨不及持名念佛,收機最廣,下手最容易,釋迦牟尼佛不問自說。所以【以持名具足事理二妙。】事妙跟理妙,【堪稱妙行。】堪稱妙行。【唯者獨也。獨顯持名一種法門。收機最廣。普被叁根。下手最易。但持六字。此二乃事妙。下叁爲理妙。方便者。對機修法也。持名念佛一法。念念即佛。不落叁乘諸行。故爲第一方便。了義者。大乘顯了之義也。亦以念念即佛。不落第二義門。故爲無上了義。圓頓者。圓融頓超之法也。亦以念念即佛。不落偏漸階級。故爲最極圓頓。】你先把筆拿好,我叫你畫,你要畫,不然念了一段,你不曉得在念什麼東西,“收機最廣。普被叁根。”畫一個A,寫一個A、B、C 的A,若不會寫的人就寫一個甲,甲、乙、丙、丁,沒有讀過英文的人A、B、C不會寫的人,寫一個:甲,“收機最廣。普被叁根。”寫一個:A;“下手最易。但持六字。”寫個:B;“此二乃”是 “事妙”,這就是事相的奧妙,事相的奧妙是什麼呢?就是“收機最廣。普被叁根。”這一項,下手最爲容易,只要你執持名號,六字:南無阿彌陀佛,這是事妙。底下“叁”種是“理妙”:“方便者”,寫:C,“了義者”,寫:D,“圓頓者”,寫:E。C、D、E,這是理妙,理妙,理體的妙,理體的妙,噢!這樣我們就知道事妙就是“收機最廣,普被叁根,下手最容易,但持六字”,這是二項事妙,底下是“理妙”,理妙,C,“方便者,對機修法”,“持名念佛一法,念念”就是“佛”,“不”會“落”入聲聞、緣覺、菩薩“叁乘諸行”,所以叫做“第一方便”,“第一方便”就是最方便,所以這多一個C。底下,“了義”的旁邊寫個:D,“了義者”就是“大乘顯了之義”,大乘顯了之義,也是“以念念即佛,不落”入“第二”個“門”,就是第一義,中道就是第一義,真如就是第一義,實相就是第一義,不落第二義就不是權巧,是實相的東西,所以叫做“無上了義”,究竟,簡單講就是念佛,念念就是佛,念佛就是最無上的了義法。“圓頓者,圓融頓超之法”,也就是以“念念即佛,不落入偏、漸階級”,偏就是偏小乘,漸就是根機差的權巧方便,階段就是菩薩的階位,意思是說念佛一下子就頓超一切法門,直入佛的心,所以這叫做最極圓頓法。好,看“此二乃事妙”,此二寫個:A跟B,下叁寫個:C、D、E ,這樣你自己看經典你就知道,說你已經看到什麼地方,此二A、B就是講前面的,“下叁”“理妙”就是C、D、E ,我若叫你標示,你若標出來,下次自己看經典就很方便。
故雲下。】所以這麼說,【譬喻清水珠。】就是要澄清這個汙水,濁水,清水珠【能清濁水。珠到水清。故雲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以喻佛號能治亂心。故曰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也。】看,“解”,黑字的“解”,大字的:
【解】信願持名。以爲一乘真因。四種淨土。以爲一乘妙果。舉因則果必隨之。故以信願持名。爲經正宗。其四種淨土之相。詳在妙宗鈔。及梵網玄義。茲不具述。俟後釋依正文中。當略示耳。】那麼這個是講這個叁資糧,到這個地方結束,結束,這就是結束叁資糧,我現在先解釋這個黑字,信願持名,我們在講信願持名,我們前面講的最圓頓妙法,這就是我們一乘的真因,四種淨土就是這個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這四種淨土這就是一乘圓修的妙果,簡單講就是說信願持名這就是一乘,單刀直入,不是權巧的,不二也無叁,一乘就是最究竟的真因,四種淨土就是它的一乘的妙果,它的妙果,舉因則果必隨之,信願持名當下就是因,淨土就是四種淨土,就是它的果,舉因則果必隨之,就是說你若信願持名果就是在我們身邊,簡單講就是說你念佛當下四土就具足了,舉因則果必隨之,意思是說很殊勝,很殊勝,有因必有果嘛!念佛是因,淨土是果,所以以信願持名爲經典的正宗分,正宗,四種淨土之相,全都寫在《妙宗鈔》跟《梵網玄義》,茲就是說在這個地方,沒有再詳細講,茲不具述,在這個地方沒有詳細將他解釋,等到後面講到依報跟正報的文中,再簡單,當略示耳,就是再簡單解釋一下,看“講”:
【講】此結叁資。信願持名。(即圓頓妙行。)】叁資糧就是信、願、行,信、願、行,淨土叁資糧,【以爲一乘實教之真因。】以爲一乘實教的起因。【同居】淨土【。方便】淨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四種淨土。以爲一乘圓修之妙果。宗者。具足因果。】具足因果就是說就有因果,因的當下就是有果報,意思是說你信願持名念佛,四種淨土就跑不掉了,具足,具足因果就是,因當下就是果。【今舉叁資之因。】叁資之因,【有因便有果。】有果必有果,【而四土之果。必隨之。】四種淨土的果,一定跟隨在後面。【故此經以信願持名爲正宗。】正宗分。【其四種淨土下。如文易知。
五重玄義。第叁明宗講竟。
甲四明力用
【解】第四明力用。此經以往生不退爲力用。】力用簡單講就是它的功能,它的力用,達摩祖師說:力就是功,用就是德,我們講力用,簡單講就是功德,它的功德是什麼東西,講力用有的人聽不懂,講力用人家聽不懂,簡單講他有什麼功德,簡單講就是這樣,此經以往生不退爲功德,念佛有念佛的好處,會産生一種力量,他的作用,他的功德,就是要往生,不退就是不退下來爲凡夫,我們經典講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轉的意思,不退就是不退轉的意思。
【講】先總標力用。即功能力用。達默法師。以力言功。以用言德。此經以往生爲功。以不退爲德。經中雲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譯不退轉地)。不僅上叁土不退。】上面的叁土就是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你就是凡聖同居土,【即同居土。】凡聖同居土簡單叫做同居土,凡聖同居土簡稱同居土,凡聖同居土【亦得圓證叁不退(釋在前)。既生彼國。即是最後身。可以入補處位。】意思是說你只要往生極樂世界,你當生你就可以成佛,簡單講就是這樣,一生補處,可以入這個補處位,補處位就是補佛的位,我們所講的等覺菩薩,在等待,候補的意思,候補,佛若入涅槃,補佛的位子,意思是說到極樂世界決定成佛。【疾趣菩提。】最快就趨向菩提了,最快,最快就圓滿佛果,這樣我們怎麼不要念佛呢?
【解】往生有四土。各論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叁輩九品。】往生有四種淨土,四個國土,凡聖、方便、實報、常寂,各論九品就是每一個土都論這個九品的蓮花,意思是說凡聖同居土也有九品,九品就是上上、上中、上下品,中就是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就是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凡聖同居土也這樣,方便有余土也是這樣,實報莊嚴土也是這樣,且,且就是簡單,且略,略明,簡單來說明,得生四土之相,現在要來簡單解釋,解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四土的相,現在講若是執持名號,沒斷見思二惑,隨其惑散,散心,或者是說定心,于同居士,分叁輩九品。
【講】此下別明力用。】力用就是功德,往生極樂世界他的功德。【有往生四土。不退四義不同。】你往生淨土有四個土,但是四種不退就是第一念不退,第二行不退,第叁位不退,第四畢竟不退,所以不退有四義不同,【四土者。一凡聖同居土。二方便有余土。叁實報莊嚴土。四常寂光土。每土各論九品。】就是每一土都論斷這個上、中、下,上、中、下每一個上、中、下,又分作上、中、下,每土名論九品。【皆以念佛之勤惰。功行之淺深。而分品位之高下。】這句話簡單講你若是希望要往生極樂世界,要上上品,那你就要認真念佛,打斷這個妄想,所以說我們要發一個願:我就是要上品上生,取乎上僅得乎其中,取乎中僅得乎其下,意思說我們若發一個願要得上上品,這樣我們就精進念佛,至少還有中品,假設說我們若發一個願,我沒關系,我下下品沒關系,我會往生就好了,這樣連一品也沒有,你懶惰,懶惰,一百塊撿不到,撿五十,五十元撿不到,撿二十,意思是說極樂世界很簡單,所以都說:隨便,我下品也要去。對啊!你下品也要去,看你功夫夠不夠,這我也知道,所以不要發那個我要去下下品的,不要發這種願,要常常想:我要去上上品。這樣勤,精進念佛,讓你再差的也還有中品,不然就下品,每土各論九品,皆是以念佛,勤就是精進,懶惰,這個惰就是懶惰,功行之淺深,來分這個品位的高低。【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四句。】看他的散心,還是他的定心。【此先明凡聖同居土之相。極樂同居。與娑婆不同。娑婆此土。有六道凡夫。二種聖人。】這在最後一行,二種聖人,諸位!看最後一行,最後一行有實聖,第叁個字,第叁個字,實聖,再底下,二、權聖,實聖就是已經證到叁乘的聖果,聲聞、緣覺、菩薩,還沒進入涅槃,權聖這是四聖法界來示現人天道度衆生的,凡聖雜居的,所以說現在翻過來,有六道凡夫二種的聖人,實聖和權聖。【六道者。天道】看底下小字的,【(有叁界二十天)。】叁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二十八天,欲界六層天,色界十八層天,無色界四層天。【人道(有四大部洲人)。】所謂四大部洲就是東勝神遊,南贍部洲、…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