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众生能够走入佛道,走入正途,好好修持来普度众生,所以转这个*轮众生才有福报,若没转*轮,众生就没有福报,经典这么说,说若是有无量的众生,以一切饮食、医药供养二乘人,就是声闻跟缘觉,如是经过无量无边的劫所修的福德,不大,这样修的福不大,所种的福不大,比不上一个人上台转*轮讲到自性清净心,讲到这个本性的东西,因为本性就是法界,法界就是本性,讲一点点它就是遍法界,不如一个大乘菩萨上台讲四句偈,解释四句偈,依法修行,功德比这个法师所修的法,所修的福还要少,这样意思就是说你用金钱去布施,边是有形相的东西,你有福,但是你若用佛法一滴,四句偈,边样就能令众生解脱生死,所以施舍佛法,转这个*轮的功德,会无量无边,因为它通达本性,通达本性,不是可以用数量去衡量,第七请佛住世,请佛住世,我们现在佛不在了,只有请一些大法师住世,请一些大法师住世,这两愿就是摄在五悔里面第二的劝请。【既请佛说法。必请久住世间也。】现在佛不在,现在请高僧大德住世来度众生,众生就有福,这个法界若没有转,这个五浊恶世就没有一个有办法脱离三界,没有一个有办法,没有办法。【八者常随佛学。】就是不要离开善知识,不要离开善知识,常随佛学就是不要离开佛学,当然你要研究佛学你就一定要有善知识,你没有善知识你怎么研究佛学呢?你自己看你看得懂吗?你自己看看得懂吗?一定看不懂,看不懂你就不可以离开善知识,常随佛学就是不能离开善知识。【九者恒顺众生。】所谓恒顺众生就是永远顺着众生各种的喜爱,施舍种种下根机的法叫做恒顺众生,那恒顺众生也可以改变我们的修养,我们可以常常恒顺众生我们比较不会生气,比较不会生气。有的人说众生做坏事你怎么顺从他,恒顺众生,恒顺众生不是这意思,恒顺众生就是说他是要求佛法,要合他的根机,要说什么法,只要众生,比如说老阿婆年纪大她要听一些故事,年轻人他要听一些比较深奥的,若法师要听一些戒律,意思是说恒顺众生,恒顺众生,不能说杀人放火你也要恒顺众生,对不对?这句话不要解释错误。【此两愿。摄属五悔第五发愿。】第五发愿,【十者普皆回向。】就是回向净土,【即回向众生。同生净土。同证真如。同成佛道。此愿属五悔第四回向。】我们这样看起来有时候你会觉得很乱,会很乱,我现在跟诸位解释,你现在将笔拿起来,你这样看起来可能会很乱,其实这就是在解释十大愿王而已:
一者礼敬诸佛(,画一个四角型,画一个框框),
二者称赞如来(,画一个框框),
这两愿就是属于礼拜,礼拜。
再来第三广修供养,(,画一个框框),这是属于供养,供养。
中间,中间,四者忏悔业障(,画一个框框),这就是属于五悔里面的第一个忏悔。
五者随喜功德(,画一个框框,框起来),这个愿是属于五悔里面的第三随喜。五悔就是忏悔(四忏悔业障)、劝请(第六请转*轮,第七请佛住世)、随喜(五随喜功德)、回向(十普皆回向)、发愿(八常随佛学,九恒顺众生),所以第五随喜功德是属于五悔里面的随喜。
第六请转*轮,第七请佛住世(,这个都画起来),这两个属于五悔里面第二劝请,这样你就不会乱掉。
第八常随佛学,第九恒顺众生这两愿摄五悔里面第五发愿,所以第八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这个都画起来,这两愿是属于五悔里面的发愿。
第十普皆回向,画一个框框,回向众生,就是这个五悔里面的回向,这样就清清楚楚了,我这样跟你讲,你照这样画起来,你就不会乱七八糟了,你就不会看得乱七八糟,这样就很清楚了,简单讲就是五悔就是十大愿王,十大愿王就是跟五悔同一体的东西,名词不同而已。
【六念等者。一者念佛。为慈悲导师。】为什么念佛呢?念佛的慈悲,念佛的德行,念佛的智慧,念佛的修行,利益众生,为慈悲导师,为我们慈悲的导师,【二者念法。乃诸佛所师。】就是诸佛他……,所师就是遵守的法则,这个师,诸佛所师就是诸佛所遵守的法则,念法,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念法,所以简单讲就是佛悟到宇宙人生的道理,为什么要念法呢?诸佛所师,诸佛所师就是诸佛所遵守的法则、真理。【三者念僧。】要念念,僧就【是人天福田。】人天的福田,天人看到法师也要顶礼,当然是有修行的人,像我们这种没有修行的他看到合掌,就算对我们很恭敬了,我们是不够资格让天上的人顶礼,像道宣律师,像今天的忏云老和尚,还是像这个广化老法师,这引起高僧大德,这都够资格,至于我,我不够资格,我这个黑卒人家不要唾弃我,就算很好了,念僧就是人天的福田,种福田。【四者念天。】把笔拿起来,天翻译成中文叫做光明的意思,这个天跟我们那个天实在不是这个意思,念这个天上的人这个光明,天翻译成中文是光明的意思。【得长寿安乐。】长寿安乐,因为天人寿命长又安乐,安乐,所以他无量的光明。【五者念戒。】意思是说念念持戒清净。【能清净三业。】就是身、口、意,身业、口业、意业三业都清净,念戒。【六者念施。】念施就是布施,你若心里常常布施,心里就没有恨心,就不会悭贪。【能普济有情。】帮忙一切众生叫做有情。【此六念是十六观经。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之一。】这六念要记得是《十六观经》三种的众生,当得往生就是修六念,修六念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三种者。一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这样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你看看!我劝告诸位,你若犯到其他的戒律,你还好忏悔,这杀生是断众生的正报,这很难忏悔,这是算欠人家的命债,欠人家的生命,我杀死这头牛,我欠这个牛的生命,我杀死这只鸡,我欠这只鸡的生命,人是一条生命而已,你命终的时候,杀死这么多众生的时候,噢!除非你像张善和这样临命终遇到善知识,还生生世世有修,要不然杀生要往生很困难,所以第一个要戒杀,慈心不杀意思是说绝对不可以杀生,具诸戒行,要持戒,身、口、意清净。【二读诵大乘。方等经典。】方就是遍十方,等就是绝对的平等,换句话说方等就是大乘的别名,把笔拿起来,方等就是大乘的别名,所以方等经典就是大乘经典,方就是遍十方,等就是平等,绝对平等,遍十方,绝对的平等,那当然是大乘经典,读诵大乘方等的经典,意思是说我们要诵《金刚经》诵《弥陀经》,要诵经,要诵经,诵经之后回向,诵《地藏经》、《普门品》、《法华经》、《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诵经,所以我们都有共修念佛,共修,所以念诵《弥陀经》,念佛,《普门品》、《地藏经》、药师经》都有,【三修行六念。】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这念的意思就是说去实行,这个意思要学佛。念佛就是要学佛的行为,念法就是遵法,重视这个法,念僧就是尊重出家人,念天就是常常刻这个光明,我们人心地要光明,念戒就是去实行这个持戒,念施,化这个慈悲心去普施,所以这个念是念头没错,实在说是去实行,去实行。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等字。】这个等,前面两种,【即等前二种。】把笔拿起来,哪两种呢?就是五悔六念,五悔六念,【以及万善。】以及万善。【皆可庄严净土也。奉劝念佛。必宜正助双修。】正就是我们的色身,助就是行善,行十善,正助双修,【以念佛为正修。以余行为助道。】比如说发一个大心清理讲堂,发一个大心供养、布施,发一个大心利益众生,行十善,这都是助行。【所修余行。回向发愿。亦得往生。故曰。一一行成。皆生净土。】皆生净土。好!
【解】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行经)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教经)。无上了义。圆顿中(理经)。最极圆顿。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古人圆极语)。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解,唯,把笔拿起来,唯独,单独的独,唯持名一法就是只有这个持名一法,执持名号,执持名号一法,收机最广,上根、中根、下根机的人全都摄收,不遗就对了,摄受最大,下手最容易,意思是说下手最简单,下手最容易,要如何用功?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就是这样念而已,一心这样念,所以释迦慈尊,这个慈悲的慈父,不问自说,为什么不问自说呢?因为太深奥,唯佛与佛乃能究竟,等觉菩萨就不知其一、二,等觉菩萨就不能了解持名念佛为什么这么不可思议殊胜,等觉菩萨就不能了解,所以何况说这些大智舍利弗,所以不问自说,不问自说就表示这《弥陀经》,太不可思议的境界,只有佛他能够通达而已,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特别向这个大智舍利弗介绍,拈出就是介绍,向他介绍一下,介绍这个极乐世界,而且有这个执持名号,可以说方便中第一方便,方便中第一方便,就是因为众生怕烦,修行怕辛苦,你若没有教他一个最简单方便的,他难修行,所以说方便中第一方便,方便中第一方便是什么呢?执持名号,念佛,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就是在教经里面教人家怎么修行,把笔拿起来,了义就是究竟的意思,这个经典有称了义经跟不了义经,了义,了义中的无上了义,就是最究竟的,无上的究竟法,这个《弥陀经》讲的你若好好照这样做,这就是最究竟的,了义,究竟以外还能讲彻底,彻底,很彻底,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圆顿中最极圆顿,圆顿是理经,理经就是专门在讲我们的本性,圆顿就是圆满,顿就是顿悟这个本性,最圆满在刹那之间领悟到本性,最极圆顿,意思是说《弥陀经》执持名号这个法,是所有圆满顿悟本性里面最快的,故云,所以这么说,清珠投于浊水,这污染的水,浊水,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这清珠就是宝珠,这肮脏水放一个宝珠,这个肮脏水慢慢会澄清,会沉淀,就像肮脏水放这个矾,矾放在里面,这水慢慢就会清,我们这散乱心,佛号放…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