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叁類,這叁類叫做正定聚、不定聚、邪定聚,這個聚就是類的意思,不退轉的聚一類,不定的聚一類,邪定的,邪知邪見的,五逆的聚一類。【但見思煩惱未斷。】只要見思煩惱沒斷,見惑八十八品,思惑八十一品,這煩惱沒斷,【且名凡夫。】暫時叫他凡夫,【聖人亦有權實可知。】底下說:
【若執持名號。是修法。斷見思。即力用。未斷者。于見惑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品(此見思惑。爲凡夫生死之因。詳在叁藏法數)。未斷故是凡夫。】見思惑沒斷就是凡夫,【雖是凡夫。橫超叁界。帶業往生。】帶業往生,注意!這個業是清淨的業,是善業,你不要說修淨土法門還殺人放火,我就可以帶業往生,這個業字你不要解釋錯誤,你不要認爲……,記住!極樂世界不是壞人的包庇所,極樂世界不是壞人的包庇所,我可以帶業往生,我再繼續造業,不是這樣,你要搞清楚,那個是善業,那是善業,那不是惡業,這句話很多人解釋錯誤,他認爲極樂世界可以帶業往生,我就來做一些壞事,不可以。【能了生死。不同娑婆。定要斷盡見思。】一定要斷盡這個見惑跟思惑。【豎出叁界。方了生死也。】豎出叁界就是說,我們上次有解釋,從側面出來叫做豎?不,直線上去叫做豎,那麼橫超叁界就是橫的,才能夠了生死就是豎出叁界才能夠了生死,【或散即名字】即佛,名字【位。】名字即佛,那麼這個是天臺宗的六即佛,一個是理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究竟即佛。再講一遍:理即佛,道理的理,名字即佛、觀行即佛,即佛,觀行即佛,分證即佛、分證即佛,再來就是究竟即佛,中間還有一個相似即佛,相似即佛,就是理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再來是分證即佛,再來就究竟即佛。我們《十四講表》也會講到,六種即佛,或散即名即佛,就是說在名字裏面你若能好好地念,當下他就是佛。【或定乃觀行位。】觀行(hèng)即佛,你若有這個定力來觀,當下就是佛。【于同居土分叁輩九品】叁輩就是上、中、下。【(每一輩有上中下叁品)。】所以全部有九品,【此土以見思二惑分九品。】簡單講就是說斷見思惑輕跟重再來分作蓮花的九品,你見思惑煩惱若重就下品,見思惑若比較輕就中品,見思惑若更加微細,更少,就上品,這是說同居土都是以見思二惑來分九品的,見思二惑若比較重,品位就比較低,比較輕,中品,更輕,上品。【方便有余土。以塵沙惑】的輕跟重,比如說你塵沙惑比較重,那麼這就是在方便有余土的下品,塵沙惑若中等的,就在中品,塵沙惑若比較輕,就在方便有余土的上品,所以方便有余土以塵沙的惑來【分九品。實報寂光二土。以無明分九品。】以無明分這個九品,無明若比較重就實報莊嚴土,就下品,無明若中的,分作中品,無明若比較輕, 這個究竟,快成佛了,就上品。
【解】若持至事一心不亂。見思任運先落。則生方便有余土。】若持至事一心不亂,你若能持到一心不亂,見思……,任運就是自然的意思,任運就是自然,先落就是斷,你若持到一心不亂,這個見思惑他自然就會斷,就會斷,先落就是斷也,任運就是自然,nature自然,這是方便有余土。好!
【講】此明方便有余土之相。極樂此土。與娑婆亦複不同。娑婆必須超出叁界。凡聖同居土外。叁乘聖衆。修方便道之所遊居。但離叁界內生死。未斷變易生死。但斷叁界內見思煩惱。未斷塵沙無明。以煩惱生死。二皆有余。故名方便有余土。】這可能沒幾個人看得懂,看得懂的舉手,所以我告訴你學道若沒有師父,就會一頭霧水,每個字都知道,字大家都懂,就不曉得什麼意思,不曉得什麼意思,跟諸位解釋一下,極樂世界跟我們娑婆世界不同,娑婆世界,現在……記得!現在在講娑婆世界,娑婆世界超出叁界,凡聖同居土以外,意思是說娑婆世界他一定要超出這個叁界,凡聖同居土以外,這個叁乘聖衆,就是聲聞、緣覺、菩薩,意思是說在娑婆世界的聲聞,不是在極樂世界的叁乘,現在講的叁乘是娑婆世界的聲聞、緣覺跟菩薩,不是在極樂世界的聲聞、緣覺跟菩薩位,修這個方便道之所遊居,意思就是說我們這個叁乘聲聞、緣覺、菩薩,娑婆世界叁界外,凡聖同居土以外就是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跟常寂光淨土,這個地方是叁乘聖衆修方便道所遊居,他只離開叁界內的生死而已,還沒有斷這個變易的生死,但就是只,只斷這個叁界內的見思惑而已,意思是說叁界外這個塵沙惑還沒斷,塵沙跟無明還沒有斷,所以說叁界內見思煩惱還未斷塵沙無明,以煩惱生死,二皆有余,二皆有余,以煩惱生死二種都還有剩變易的生死,塵沙跟無明都還有剩,所以叫做方便有余。【依天臺宗所判。有九人生此土。】九人就是要多一個九種人,九種人,注意聽!哪九種人?哪九種人?底下,【藏教二乘】藏教二乘就是【(聲聞、緣覺)人。】兩種,這樣兩種人,生此土,方便有余土,就是有九種人要往生的地方,在藏教來講是聲聞跟緣覺,【通教叁乘(聲聞、緣覺、權教菩薩)。別教叁賢(十住、十行、十回向)位。】那個字印錯,這“位”是不對,“位”不對,要畫掉,十住、十行、十回向(新版已更正)。(已更正)【圓教十信位。】十信位還沒有證到法身的果報,圓教的十信位就是別教的叁賢位,那麼這個藏、通、別、圓有的人還搞不清楚,天臺宗是我們佛門八大宗派其中一宗,講四化儀,四化法,講五時八教,所以這個四化儀跟四化法就在講藏、通、別、圓,藏教單單講就是小乘的教,我現在將這四個字解釋,因爲這大藏經太多,智者大師將這個經典的高低分成小乘的,藏教,通、別、圓教,那麼我現在慢慢、慢慢地解釋,藏教就是全在講二乘法,全都是講《四阿含經》,修無常、叁法印,二乘,通就是通小乘也通大乘,就是一個橋梁,簡單講佛在世的時候,佛成道的時候,先度這些小乘,先度這些凡夫,他修、修……,修到一個程度,啊!你夠資格修這個大乘,所以這個通就是一條橋,就是從小乘的要進入通到大乘的路,所以叫做通教,簡單講通的意思就是通小乘跟通大乘,簡單講就是小乘根機夠要通到大乘,這叫做通,這根機漸漸、漸漸成熟,大乘的根機,別教,別就是別于二乘,單談大乘教,實教,菩薩,別教就是別于小乘,他專講大乘,于小乘不同,這叫做別教,別教專講大乘法,這大乘,別教,到最後佛要入涅槃,講這個《法華》《涅槃》,講圓教,圓滿教,這圓滿教講無量無邊的世界,像《華嚴經》、《法華經》、《圓覺經》、《楞嚴經》,都有講到圓教的道理,所以說圓教就是說一真一切真,初發心即是佛,初住菩薩見到法身與佛沒有什麼兩樣,簡單講就是說這個孩子出世他就是人,他就是人,但是他的力量比較不夠,圓教的初住菩薩見法身,等于佛一樣,等于說這個孩子出世他就是人,你不可以說他不是人,只是他的能力不夠,所以一初發心即入佛地就是圓教的思想,圓教的思想,這慢慢教導諸位,所以圓教的十信位,這樣諸位有九種人就是藏教一、二,通教叁,一、二、叁,五種,別教叁賢,一、二、叁,就八,圓教十信位,對不對?九種人,【皆斷見思煩惱故。】【
○若約淨土。但出娑婆叁界。不出極樂同居。】意思是說剛才我們講的這些都是娑婆世界,我們現在講的是極樂世界,若就淨土極樂世界來講,你只要離開娑婆世界,娑婆的叁界,把筆拿起來,不出極樂淨土,不出就是不離,你就不會離開極樂世界同居士。【極樂此土。純是大乘菩薩。經中雖雲: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此皆大乘阿羅漢。非是定性聲聞。】把筆拿起來,定心聲聞,這定性聲聞就是固定,固定做聲聞,不回小向大,不回小向大,不回小乘,向大乘,這個叫做定性聲聞,不是不定性聲聞,意思是說他是聲聞要變成定性就是說,他就是聲聞,小乘的,不回小向大,所以說我們只要出離這個娑婆叁界,不出極樂同居,沒有離開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極樂此土都是大乘的菩薩,有無量無邊的聲聞弟子,但這都是大乘的阿羅漢,不是不要回向的那些定性聲聞,就是說沒有發菩提心的,所謂定性聲聞就是不發菩提心,沒有發菩提心,不要回小乘向大乘的來修行。【以其但斷見思惑。未斷塵沙無明。】因爲但斷見思惑,還沒有斷這個塵沙無明。【故名方便有余耳。】底下:
【若持至事一心不亂者。此約功行。】他用功的程度,【見思任運先落者。】就是見思惑自然就斷叫做任運,就是自然先落就是斷,自然地斷掉見思。【此約斷惑。此節意義。極關重要。不可不明。我等修持淨宗之人。但求一心念佛。不要求斷惑。】當然能夠斷惑是最好,不要求斷惑就是說讓你有一個保障,你臨命終不用斷惑只要伏惑就好,伏惑就是拿一塊大石頭將草壓住,拿一塊大石頭將這個草壓住,這草就長不出來,所以說不要求斷惑。【持至事一心不亂之時。】念到一心不亂的時候,【見思二惑。任運(自然之義)先落(斷也)。即水到渠成。】就像一棵樹木你一直栽培,一直澆水,一直施肥,到有一天水果成熟,成熟就掉下來了,成熟就掉下來。在座諸位!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也是這樣,今天我們若要在臨命終僥幸要往生極樂世界,這不可能,要記住哦!即使是張善和他殺牛、殺雞、殺鴨,臨命終遇到出家人,他又有遇到瑞相往生,張善和是一種示現的菩薩,是上輩子不曉得做多大的善事,這輩子他不曉得修行,被迷了,所以我不敢來這個娑婆世界度衆生,會怕,就是怕下輩子也是殺豬的,我就慘了,下輩子出世不一定會穿這個,對不對?沒有這種紅色可穿,跑去殺豬、殺鳝魚,真的,所以修行不可以停,我們今天若想說我今天用功,就是百年之後臨命終刹那間最強的力量,就是在那個時候在運用,【瓜熟蒂落。】這是功夫成熟,功夫成熟,沒有結婚的人若聽到佛法又再走結婚的路,很可惜,若還沒有結婚的人你聽到這個佛法,知道修…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