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P61

  ..续本文上一页这三类,这三类叫做正定聚、不定聚、邪定聚,这个聚就是类的意思,不退转的聚一类,不定的聚一类,邪定的,邪知邪见的,五逆的聚一类。【但见思烦恼未断。】只要见思烦恼没断,见惑八十八品,思惑八十一品,这烦恼没断,【且名凡夫。】暂时叫他凡夫,【圣人亦有权实可知。】底下说:

  【若执持名号。是修法。断见思。即力用。未断者。于见惑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品(此见思惑。为凡夫生死之因。详在三藏法数)。未断故是凡夫。】见思惑没断就是凡夫,【虽是凡夫。横超三界。带业往生。】带业往生,注意!这个业是清净的业,是善业,你不要说修净土法门还杀人放火,我就可以带业往生,这个业字你不要解释错误,你不要认为……,记住!极乐世界不是坏人的包庇所,极乐世界不是坏人的包庇所,我可以带业往生,我再继续造业,不是这样,你要搞清楚,那个是善业,那是善业,那不是恶业,这句话很多人解释错误,他认为极乐世界可以带业往生,我就来做一些坏事,不可以。【能了生死。不同娑婆。定要断尽见思。】一定要断尽这个见惑跟思惑。【竖出三界。方了生死也。】竖出三界就是说,我们上次有解释,从侧面出来叫做竖?不,直线上去叫做竖,那么横超三界就是横的,才能够了生死就是竖出三界才能够了生死,【或散即名字】即佛,名字【位。】名字即佛,那么这个是天台宗的六即佛,一个是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究竟即佛。再讲一遍:理即佛,道理的理,名字即佛、观行即佛,即佛,观行即佛,分证即佛、分证即佛,再来就是究竟即佛,中间还有一个相似即佛,相似即佛,就是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再来是分证即佛,再来就究竟即佛。我们《十四讲表》也会讲到,六种即佛,或散即名即佛,就是说在名字里面你若能好好地念,当下他就是佛。【或定乃观行位。】观行(hèng)即佛,你若有这个定力来观,当下就是佛。【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三辈就是上、中、下。【(每一辈有上中下三品)。】所以全部有九品,【此土以见思二惑分九品。】简单讲就是说断见思惑轻跟重再来分作莲花的九品,你见思惑烦恼若重就下品,见思惑若比较轻就中品,见思惑若更加微细,更少,就上品,这是说同居土都是以见思二惑来分九品的,见思二惑若比较重,品位就比较低,比较轻,中品,更轻,上品。【方便有余土。以尘沙惑】的轻跟重,比如说你尘沙惑比较重,那么这就是在方便有余土的下品,尘沙惑若中等的,就在中品,尘沙惑若比较轻,就在方便有余土的上品,所以方便有余土以尘沙的惑来【分九品。实报寂光二土。以无明分九品。】以无明分这个九品,无明若比较重就实报庄严土,就下品,无明若中的,分作中品,无明若比较轻, 这个究竟,快成佛了,就上品。

  【解】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土。】若持至事一心不乱,你若能持到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就是自然的意思,任运就是自然,先落就是断,你若持到一心不乱,这个见思惑他自然就会断,就会断,先落就是断也,任运就是自然,nature自然,这是方便有余土。好!

  【讲】此明方便有余土之相。极乐此土。与娑婆亦复不同。娑婆必须超出三界。凡圣同居土外。三乘圣众。修方便道之所游居。但离三界内生死。未断变易生死。但断三界内见思烦恼。未断尘沙无明。以烦恼生死。二皆有余。故名方便有余土。】这可能没几个人看得懂,看得懂的举手,所以我告诉你学道若没有师父,就会一头雾水,每个字都知道,字大家都懂,就不晓得什么意思,不晓得什么意思,跟诸位解释一下,极乐世界跟我们娑婆世界不同,娑婆世界,现在……记得!现在在讲娑婆世界,娑婆世界超出三界,凡圣同居土以外,意思是说娑婆世界他一定要超出这个三界,凡圣同居土以外,这个三乘圣众,就是声闻、缘觉、菩萨,意思是说在娑婆世界的声闻,不是在极乐世界的三乘,现在讲的三乘是娑婆世界的声闻、缘觉跟菩萨,不是在极乐世界的声闻、缘觉跟菩萨位,修这个方便道之所游居,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个三乘声闻、缘觉、菩萨,娑婆世界三界外,凡圣同居土以外就是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跟常寂光净土,这个地方是三乘圣众修方便道所游居,他只离开三界内的生死而已,还没有断这个变易的生死,但就是只,只断这个三界内的见思惑而已,意思是说三界外这个尘沙惑还没断,尘沙跟无明还没有断,所以说三界内见思烦恼还未断尘沙无明,以烦恼生死,二皆有余,二皆有余,以烦恼生死二种都还有剩变易的生死,尘沙跟无明都还有剩,所以叫做方便有余。【依天台宗所判。有九人生此土。】九人就是要多一个九种人,九种人,注意听!哪九种人?哪九种人?底下,【藏教二乘】藏教二乘就是【(声闻、缘觉)人。】两种,这样两种人,生此土,方便有余土,就是有九种人要往生的地方,在藏教来讲是声闻跟缘觉,【通教三乘(声闻、缘觉、权教菩萨)。别教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位。】那个字印错,这“位”是不对,“位”不对,要画掉,十住、十行、十回向(新版已更正)。(已更正)【圆教十信位。】十信位还没有证到法身的果报,圆教的十信位就是别教的三贤位,那么这个藏、通、别、圆有的人还搞不清楚,天台宗是我们佛门八大宗派其中一宗,讲四化仪,四化法,讲五时八教,所以这个四化仪跟四化法就在讲藏、通、别、圆,藏教单单讲就是小乘的教,我现在将这四个字解释,因为这大藏经太多,智者大师将这个经典的高低分成小乘的,藏教,通、别、圆教,那么我现在慢慢、慢慢地解释,藏教就是全在讲二乘法,全都是讲《四阿含经》,修无常、三法印,二乘,通就是通小乘也通大乘,就是一个桥梁,简单讲佛在世的时候,佛成道的时候,先度这些小乘,先度这些凡夫,他修、修……,修到一个程度,啊!你够资格修这个大乘,所以这个通就是一条桥,就是从小乘的要进入通到大乘的路,所以叫做通教,简单讲通的意思就是通小乘跟通大乘,简单讲就是小乘根机够要通到大乘,这叫做通,这根机渐渐、渐渐成熟,大乘的根机,别教,别就是别于二乘,单谈大乘教,实教,菩萨,别教就是别于小乘,他专讲大乘,于小乘不同,这叫做别教,别教专讲大乘法,这大乘,别教,到最后佛要入涅槃,讲这个《法华》《涅槃》,讲圆教,圆满教,这圆满教讲无量无边的世界,像《华严经》、《法华经》、《圆觉经》、《楞严经》,都有讲到圆教的道理,所以说圆教就是说一真一切真,初发心即是佛,初住菩萨见到法身与佛没有什么两样,简单讲就是说这个孩子出世他就是人,他就是人,但是他的力量比较不够,圆教的初住菩萨见法身,等于佛一样,等于说这个孩子出世他就是人,你不可以说他不是人,只是他的能力不够,所以一初发心即入佛地就是圆教的思想,圆教的思想,这慢慢教导诸位,所以圆教的十信位,这样诸位有九种人就是藏教一、二,通教三,一、二、三,五种,别教三贤,一、二、三,就八,圆教十信位,对不对?九种人,【皆断见思烦恼故。】【

  ○若约净土。但出娑婆三界。不出极乐同居。】意思是说刚才我们讲的这些都是娑婆世界,我们现在讲的是极乐世界,若就净土极乐世界来讲,你只要离开娑婆世界,娑婆的三界,把笔拿起来,不出极乐净土,不出就是不离,你就不会离开极乐世界同居士。【极乐此土。纯是大乘菩萨。经中虽云: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此皆大乘阿罗汉。非是定性声闻。】把笔拿起来,定心声闻,这定性声闻就是固定,固定做声闻,不回小向大,不回小向大,不回小乘,向大乘,这个叫做定性声闻,不是不定性声闻,意思是说他是声闻要变成定性就是说,他就是声闻,小乘的,不回小向大,所以说我们只要出离这个娑婆三界,不出极乐同居,没有离开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极乐此土都是大乘的菩萨,有无量无边的声闻弟子,但这都是大乘的阿罗汉,不是不要回向的那些定性声闻,就是说没有发菩提心的,所谓定性声闻就是不发菩提心,没有发菩提心,不要回小乘向大乘的来修行。【以其但断见思惑。未断尘沙无明。】因为但断见思惑,还没有断这个尘沙无明。【故名方便有余耳。】底下:

  【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者。此约功行。】他用功的程度,【见思任运先落者。】就是见思惑自然就断叫做任运,就是自然先落就是断,自然地断掉见思。【此约断惑。此节意义。极关重要。不可不明。我等修持净宗之人。但求一心念佛。不要求断惑。】当然能够断惑是最好,不要求断惑就是说让你有一个保障,你临命终不用断惑只要伏惑就好,伏惑就是拿一块大石头将草压住,拿一块大石头将这个草压住,这草就长不出来,所以说不要求断惑。【持至事一心不乱之时。】念到一心不乱的时候,【见思二惑。任运(自然之义)先落(断也)。即水到渠成。】就像一棵树木你一直栽培,一直浇水,一直施肥,到有一天水果成熟,成熟就掉下来了,成熟就掉下来。在座诸位!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也是这样,今天我们若要在临命终侥幸要往生极乐世界,这不可能,要记住哦!即使是张善和他杀牛、杀鸡、杀鸭,临命终遇到出家人,他又有遇到瑞相往生,张善和是一种示现的菩萨,是上辈子不晓得做多大的善事,这辈子他不晓得修行,被迷了,所以我不敢来这个娑婆世界度众生,会怕,就是怕下辈子也是杀猪的,我就惨了,下辈子出世不一定会穿这个,对不对?没有这种红色可穿,跑去杀猪、杀鳝鱼,真的,所以修行不可以停,我们今天若想说我今天用功,就是百年之后临命终刹那间最强的力量,就是在那个时候在运用,【瓜熟蒂落。】这是功夫成熟,功夫成熟,没有结婚的人若听到佛法又再走结婚的路,很可惜,若还没有结婚的人你听到这个佛法,知道修…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