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P62

  ..續本文上一頁持的法門,要結婚以前你先問看看,先打聽看看,看結婚好不好,若打聽之後十個裏面九對告訴你不好,刹車就稍微踩一下,不要一直滑下去,真的,稍微踩一下,不要……,徒弟寫信給我:師父!我沒有辦法,我明明知道這個感情這個是爲火坑,但是我很樂意跳下去,這是一種甜蜜的負擔,沒救,沒救,這叫做甜蜜的負擔,神經病,哪有這個道理的,沒聽到佛法迷迷糊糊跑去結婚,聽到佛法還去走結婚的路,啊!可憐!自己一個吃飽全家飽,就是這樣,我肚子飽全家飽,難道不是,若有結過婚的沒關系,有結過婚的反而好修行,結過婚的,若回去太太違逆我們,師父講的世間痛苦,下輩子不娶你了,現在丈夫揍我們,師父講得對,世間痛苦,要去極樂世界了,還有一處可以依靠,所以結婚也是比較好修行,逆境多比較會覺悟,所以嫁人可能也不錯,不然你嫁看看,這樣可以觀想,都可以觀想,總而言之就是出家比較好修行,簡單講就是這樣,那麼這個瓜熟蒂落,【自然而然。可以橫超娑婆同居穢土。而生極樂方便淨土也。

  如何是事一心不亂。事者。念佛之事相。一是純一。】在座諸位!什麼叫做精進佛七呢?精進佛七是什麼意思?精就是純,進就是不退,純粹念佛七天叫做精進,不打其他的妄想,精就是純,純就是進來一直念佛,《彌陀經》,贊佛、念佛、大回向,純,所以說念佛的事相,一就是純一,【亂爲雜亂。令依事相法門。以能念之心。專念所念之佛。心口相應。非同口念。】就是不只是只有這張嘴在念而已。【而心不念。】系念,一心一意去念。【又非同心念。而心不一也。既一心系念。】不是說像心在念,但是心又不統一。【六字分明。】這六字分明,清清楚楚。【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念念無間。名爲事一心。】所以從早上睡醒一直念到晚上沒有打妄想,叫做事一心不亂,我們衆生沒辦法,我們衆生哪有辦法,難道不是這樣。【一心是功用純熟。不亂即叁昧成就。梵語叁昧。此雲正定。不亂即正定。亦即念佛叁昧也。】念佛叁昧,正定,正確的定,什麼叫正定呢?定中有慧名爲正定,定中有智慧,不是坐在那裏傻裏傻氣的,坐在那裏頭腦都不想,這個不是正定,不是正定,不是正定。前面是講事一心不亂,底下:

  【解】若至理一心不亂。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則生實報莊嚴淨土。亦分證常寂光土。】我們若是念到理一心不亂,破這個無明的一品,破這個無明的一品,這個天臺宗的無明分作四十一品,這個天臺宗講的無明分作四十一品,從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就四十位,跟等覺,豁破就是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無明分分破,法身分分顯,這是天臺宗的思想,禅宗不是這種思想,禅宗認爲數量一就是二的開始,二就是叁的開始,無明不可以分四十一品,無明它是根本無明,斷就是頭斷,人一定要死,斷根本無明當下見到佛性,沒有分數量的一、二、叁,因爲我們的本性是絕對,我們的本性是絕對的東西,本性的東西不可以讓你分,一品、二品、叁品、四品、五品,這樣你要斷到民國幾年,你要斷多久你才斷得完,有一就是二,一是數目的開始不是結束,絕對的東西當下進入這個斷掉這個根本無明,什麼惑都沒有,即見佛性,直入佛的本懷,所以天臺宗他的思想他有他的看法,至于我支持禅宗的思想,因爲我們人的本性是絕對的東西,你要把分成幾品來講這變成是一種對立性的東西,變成我們的無明可以分割,我們的無明可以分割,所以說天臺宗也有他很了不起的優點,我們必須要研究看看,禅宗是怎樣談,所以人家說:請問法師!請問師父!六祖證到什麼果位?我說:你頭腦不清楚,六祖他是頓悟,頓悟就沒有階位,他沒有什麼初果阿羅漢、二果阿羅漢、叁果阿羅漢,頓教就是沒有階位叫做頓,小教、始教、終教、頓教、圓教,小、始、終、頓、圓這是華嚴宗,就是賢首他分的小教、始教、終教、頓教、圓教,這個頓就是沒有階位叫做頓嘛!哪有說六祖證到什麼果位,初果、二果、叁果,或是說廣欽老和尚證到什麼果位,一悟即入佛地,證什麼果,搞不清楚,你在研究什麼經教你都搞不清楚,禅宗沒有階位的,知道嗎?不要問人家被當笑話,廣欽老和尚證到幾果,神經有問題,禅宗一入就是到佛要證到什麼,經教搞不清楚,我是支持禅宗的,我是支持禅宗的這種思想,根本無明一斷,無明如果可以分割,一就是數目的開始,可以分成四十一品,也可以分成四百一十品,對不對?但是因爲他有他的教理在,他有他偉大的地方我們也要去研究,才知道智者大師他行,行在什麼地方,我們這不是誹謗,是說八大宗派他的思想不同,我們一定要徹徹底底去了解,豁破無明一分,法身就顯一分出來,乃至四十一品的無明破掉,佛性就……,我們這清淨的本性就顯現出來,則生實報莊嚴淨土,也分證,分證就是沾了一點邊,沾了一點邊,分證,沾到這個的氣息,意思是說生這個實報莊嚴淨土,漸漸,分證就是漸漸接近,證到這個常寂光淨土,究竟的覺。

  【講】此明實報莊嚴土之相。亦名實報無障礙淨土。全性起修。稱性所感。真實果報。色心自在。】全性,實報無障礙淨土,實報莊嚴土亦名實報無障礙淨土,全性起修,所謂全性起修就是本性當下,本性當下就是在修,所修就是會歸我們的本性,叫做全性起修,就是簡單用本性在修行,用本性在長養聖胎,稱性所感,依照我們本性所感應的真實的果報,我們本性,用這個清淨的本性去修持,所以感應這個清淨的色身,色跟心法,微細的色法,清淨的心變成自在,簡單講我們今天就是用貪、嗔、癡去造業,去造成這個色身,諸佛、諸大菩薩就是用他的願力,慈悲,用他清淨的叁業,般若的智慧,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色身自在得到這個色身,就是得到這清淨的果報,我們是用身、口、意叁業去造業,而産生我們今天痛苦的果報,所以人家諸佛、諸大菩薩是用無量的願力,無量的清淨,無量的慈悲,無量的智慧,無量的悲心,無量的慈來普度衆生,所以得到的果報是這樣,色身自在,【身土互現。】色身因爲是用本性顯現出來,這個四土也是用本性顯現出來,所以身跟土就可以互相顯現。【身能現土。】土能現身,所以身土互現。【于一毫端現寶王刹。】土能現身,什麼叫做于一毫端現寶王刹?就是佛的一根毛,佛的一根毛,在座諸位!佛的一根毛,于一毫端現寶王刹就是無量清淨的叁千大千世界,意思是說佛祖他的能力有多高呢?有多了不起呢?只要佛祖一根毛,這麼微細的東西,無量叁千大千世界都可以包容在裏面,這意思就是說佛已經證悟到本性,開悟我們的佛性,我們佛性本身當下就是一切清淨的心,一切清淨的心就是我們的本性,本性一就是無量,無量就是一,所以我們的本性用一點可以包含無量的叁千大千世界,舉一個例子來說我們這個頭腦,我們頭腦裏面的智慧一點點,芥而納須彌,芥子納須彌,我們一點點,我們用意識來解釋,我們頭蓋骨一點點而已,我們的腦髓也一點點而已,我們頭腦的神經也一點點而已,但是我們一個人頭腦一點點,從小讀書、讀書,噢!讀這麼多書,都記在我們頭腦裏面,都記在頭腦裏面,藏經看二、叁遍,大藏經叁百本,《中華大藏經》,把它記在頭腦,記在頭腦,頭腦也沒有脹大也沒有減少,我們的意識就有這種能力,叫做芥子納須彌,我們這個本性比我們這意識還厲害,本性若證悟之後,包括每一個細胞它都含有無量的智慧在,因爲他是唯心所造,所以這色身就是他的本性,他的本性就是這個色身,清淨的心就是他的本性,本性就是這個色身,他所站的地上就是他本性所顯現出來的四土,四土就是他本性的東西,所以叁身四土互用,因爲全修在性,全性即修,所以他有得到真實的果報,他有得到真實的果報,因此說于一毫端現寶王刹,就是說在微塵一點點裏面的本性,因爲他一根毛,他的毛就是本性所顯現的,這一點就是包括全部無量的叁千大千世界,因爲他是本性所顯現出來的,所以說于一毫端現寶王刹,簡單講我們這個頭腦也會顯現,但是用這頭腦來解釋這是很不得已的,因爲我們這個頭腦若來解釋是說我們有思想,我們會想很多事情,它有這種擴張性,但是它是無形相,它無法容納,無法容納,但是佛祖不同,佛祖他在母胎裏面他就會說法,爲什麼呢?他所有都是本性,本性無大無小,他是絕對的,因爲我們今天是有我執跟法執,因爲我執跟法執的業障遮住,所以我們看到就是有這個我,有一個桌子,有一個山河大地,對我們意識都打開的人,色身都從本性顯現出來的人,每一個時空的交會點都是我們的本性,但是因爲時空的交會點,這是因爲在不得已衆生意識的觀念裏面,所以用錯誤的坐標去描寫,去描寫一點的感覺,因爲照理是沒有點也沒有叁千大千世界,因爲我們講到叁千大千世界,我們就覺得它很大,是因爲過去我們就執著,到今天我們一直無法擴張我們的思想,這個本性符合無量的虛空,我們若講到一點,小點,我們就覺得這很小的東西,是因爲我們意識的慣性意識所産生的一種意識的觀念,見到本性的人不會這樣,見到本性的人他是絕對,你要講它多小都沒關系,多小是你在講的,本性,要講它多大,大而無邊,小而無內,本性是什麼東西?小是小到沒有裏面,大,大到比虛空還大,無邊,到底本性是什麼東西?但是因爲我們人生活在束縛的環境裏面,所以一聽到虛空,噢!好像我們的本性很大、很大,都用這種觀念,錯誤,本性很大不會離開我們的心,既然沒有離開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充滿在宇宙裏面,這個宇宙當中就是我們的本性,我們因爲感覺大,是凡夫感覺大,若佛祖它就在他的掌中,都不來不去的東西,不增不減的東西,都不能離開他的本性的東西,所以說于一毫端現寶王刹,一根毛現無量清淨的世界。【土能現身。】土能現身,土能現身。【于微塵裏轉大*輪。】在微塵裏面轉大法…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