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團心,是假非真,但假名爲心,】我們一般人都認爲我們的心髒就是心,要不然就認爲我們的腦是心,【並無功能力用。我如是說,難免許多人不承認,要與我诤辯。謂此心能種種思量分別,何以說並無功能力用?
答曰:思量,是第七末那識。】末那識翻譯成中文叫做染有我,汙染了一個我叫做染有我,末那識,染有一個我,就是一個錯覺的我,永遠跟在第七意識裏面。什麼叫第七意識?永遠有一個錯覺的我,我的錯覺,加上一個有顔色的我,把這個世間都是扭曲掉,完全沒有正確的看法,有我就變成敵對的,就不能進入平等性智,就不能進入平等性智,【分別,是第六意識,實非肉團心之功用。如謂此心實能思量分別,世間初死之人,肉心仍在身中,】他的心髒還沒跑掉,躺在那個地方,【何以不思量不分別也?即此可驗證肉心無用。】我們身體這個肉體,這個心髒沒有什麼作用?
【本有真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此約真谛談空)。雖然無在,無所不在】因爲智慧是遍布,【(此約俗谛說有)。猶如虛空,不在內外中間,無有何處,沒有虛空。即地中尚有虛空,出土一尺,】出土就是挖,挖土,挖土一尺,【則有一尺虛空,出土一丈,還得一丈虛空,色空無礙。】色不能障礙空,空亦不能障礙到色,譬如虛空,我現在把它埋下去,把東西埋下去,經過一百年又把它挖出來,虛空也是一樣,再一千年它也不會壞,色法任你怎麼破壞它,空統統一樣存在,【真心則空有無礙,二谛圓融,亦複如是。
不究自心:即不肯參究此心。參既不參,安得明了?】參既不參你要如何明了,【既不明了,不知依之爲因地心也。】爲因地心也。所以師父把這部經講完,爲什麼一直要講禅?因爲本性的東西實在太重要了,不用本性的心,你修行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做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什麼?整天只是我忍耐,我忍耐,有一天受不了爆發神經病。忍耐,我們一個人一直忍,忍到最後會發瘋,如果有本性的功夫,你有沒有忍耐?沒有。本來無一物,何處修忍辱?你哪裏修什麼忍辱?根本就沒有的東西,你修什麼忍辱?連忍的功夫都不要,這個才是真正的功夫,這個就不得了,本來就沒有的東西,你修什麼忍辱?忍辱還有一個壓抑。沒有,沒有忍辱可談。
【但知外務:下列利養、名聞、】這個大家都很喜歡,喜歡出名。所以世間人說光宗耀祖,我們家裏如果出一個內政部長,或是行政院長、考試院長,監察委員、立法委員,這個對世間人來講是不得了的,回到鄉下那是不得了的,你看我們阿蓮某某莊(阿蓮師父指地名。某某莊爲阿蓮下屬的地方)有一個監察委員很有勢力,這個對世間人聽起來……如果懂的人就不一樣,識貨的人,他認爲世間什麼最偉大?法師最偉大,比皇帝還偉大,皇帝算什麼?他能夠教你了生死嗎?世間識貨的人會把法師當作比皇帝強出幾百萬億倍,那個不能比較,一個是出世間的聖人,一個是世間的凡夫,那個怎麼能夠比呢?對不對?一個高位大德當然不是說我,是說那些大修行人,那些高位大德,了解的人把他當做佛,這個世間沒有一個人能比這種人更偉大,他沒有事,他沒有事坐在那裏而已,所以人家說:大徹大悟的人——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赤赤裸裸地真心當下就是,一個大徹大悟的人他不必在那裏打坐,打坐是一種方便修行,坐著攝心,眼睛閉上。以前我也打坐,我一坐就坐叁、四個小時,也不知道要想什麼,不懂,呆呆地坐在那裏,累了就睡,打坐他不懂得用功,也不曉得要做什麼?頂多是念個佛。現在知道了,現在這個本來的面目才知道怎麼修了,坐著沒什麼事。什麼叫做大修行人?沒有委屈感,沒有壓迫感,不隨著任何的語言,産生對立的觀念,不落入任何的思想,一切的覺受都是正受,所謂正受,不可得之受名爲正受,有所得之受名爲邪受,一切法不可得,一切不可受,他坐在那裏也定,走路也定,就是躺在床上他也定,就是很多人他也定,就是很大聲在講話他也定,他本來就沒有了,是演戲給衆生看的,本來就沒有的,對不對?空無一物的,隨緣妙有現前,這個就是真正功夫,所以說誰是菩薩,從外表看不出來,誰是菩薩從外表看不出來,所以說求名聞利養,好名聞,虛假的名望,這個名很難除掉,每一個人都愛名,你說你不愛名,不愛名,我如果罵你,你不會哭,你不會傷心,我如果說你的壞話,你也不會哭。名就是什麼的轉換名詞?名譽就是自尊心,強烈的自尊心就是我們的名譽,希望別人能夠尊重我們,希望別人能夠贊歎我們,這個就是名譽,這個就是鞏固自己的自尊心,所以強烈的自尊心,他就會追求名利,要別人尊重我,別人如果傷害我就不行。名譽這個自尊心,強烈的自尊心就麻煩很大了,【欲樂、果報,皆外務也。或求利養,即求財利滋養;或好名聞(去聲),即好虛假名譽;或貪現世欲樂,即五欲樂境。五欲有二:一財色名食睡,】貪財,這個財不簡單,沒有哪一個世間人錢財他看得開的,可以這麼說,沒有,沒半個,你相信嗎?我這裏,就是我這裏,我這裏場所,我這裏欠缺出家人,每一個來這裏挂單的比丘沙彌,我一個月供養十萬元,假設說,我這裏如果要二百個男衆,你看有可能嗎?百分之百,當然我這些徒弟不是爲錢而來的,不是。但是如果要湊二百個,一個月十萬元,那些誦經的就要來這裏挂單了,一個月十萬元,二百個二千萬元,說真的出家人要完全把錢看得開的也不簡單,說真的,要說完全看不開的,也不可能,因爲他慢慢會了解,當然大修行人錢如糞土,能夠用就好,但是世間人沒那麼簡單,不是這麼簡單就看得開的,在家人更不用說了。我先生什麼都好,只是錢看不開而已。色,男女、名、食、睡,【二色聲香味觸,】財色名食睡這個狹隘的五欲,色聲香味觸,廣泛的,廣泛的,【此二種皆世人之所欲,故名五欲。或望未來果報,即望轉生人間,或生天上,受福樂之果報。爲如是四種】(利養、名聞、欲樂、果報四種)【發心,名之爲邪。因不依正理,不修正道,貪求世間名、利、欲樂果報故也。】所以我們這些法師不要走這條路,要記住,道糧、道糧,有道有有糧,你不必擔心沒錢,有道必定有糧,糧是跟在道的後面。講到這個地方,有一個出家人,廣化老和尚一直勸告他,勸他不要趕經忏,這一位因爲是從大陸來的外省人,年紀算大了,因爲缺錢很難過,所以他知道金錢的重要,變成一種執著,出家之後他就誦經、誦經,就想我如果存夠了錢,蓋一間精舍好好地修行,發心當然是善良的。有一次到嘉義誦經,就死在嘉義,死在嘉義。死在嘉義的時候身旁剛好沒有半個出家人幫他助念,剛好死在哪裏?剛好死在天主教醫院,死在天主教醫院,因爲人家不知道他是誰,沒有親戚朋友就被推進冰庫,臨命終沒有半個人助念,結果他是誰?是廣化法師的第二個徒弟,所以老和尚幫他做佛事的時候哭了,在做佛事做叁時系念做焰口,老和尚開示這個亡魂,開示到自己哭了,我怎麼勸你你就是不聽師父的話,你就是不聽師父的話,收到這種徒弟很傷心,對不對?死的時候臉發黑,也沒有半個人幫他助念,看他銀行的存款有一百多萬元,一百多萬元要買個精舍錢也不夠,真是奇怪透了,講堂花了二、叁億他住不慣,他就一定要自己去搞一間精舍,一間四、五坪的小房舍這樣住,真是奇怪透了。衆生就是很奇怪,這麼好的一個環境,就是個性都和人家合不來,個性都和人家合不來,死的時候結果一百多萬元怎麼了?都被那些趕經忏的領走了,錢也不知哪裏去了,來念經就一個人拿多少給人家,念念經就一個人拿多少給人家。廣化老和尚真的不愛錢,我不曾看過一個人這麼不愛錢的,放抽屜的錢他不曾算過,真的,我們親近老和尚,這一點實在太偉大了,他真的是菩薩,廣化老和尚的錢放抽屜。老和尚,多少給我?好,自己去拿,自己去拿。說:師父要印經典。說:幾萬?說:六萬元。說:好!一打開沒錢,沒錢他也說好。錢被拿光了他也說好。我說:師父,你看一下,沒有錢一直好。後來這六萬元就由我出。他答應人家好,六萬元變成我來出。我跟老和尚不同,我不能放在抽屜裏,完全不知道,我會算,但是我的發心和老和尚不同,我是想我在爲常住看管錢,這些錢不能隨隨便便被人拿走。老和尚是完全不執著,我不一樣我爲常住而執著,這些錢我一定把它看好,一毛錢都不能少,我不能這麼做。所以老和尚很偉大,說實在話,我這樣也算很偉大的人,幫人家看管錢,幫人家看管錢,錢亂花不行,不行!因此我們人說名聞利養,舉這個例子,老和尚的徒弟舉這個例子,他放蒙山這樣傷心地哭,你看今天廣化老和尚他哪有貪名圖利?他哪有去趕經忏?他哪有向人伸手要錢?老和尚開口說一句話,老和尚跟我說:他要去大陸,要印《戒律學》、《沙彌律儀》、《比丘戒》、《毘尼作持》。老和尚只打一通電話給我而已,說:慧律,我要印經典。我說:師父,要多少?說:叁十萬元。叁十萬元我馬上給他。一個趕經忏的,要我叁十萬元給他,叁十萬元,你誦經誦到腹瀉我不騙你的。一個高僧大德要叁十萬元,他一開口人家馬上就給他,所以這個法師今天說的,就是針對這些出家人。你盡管用心精進,不必擔心沒飯吃,你也不要管那一些,龍天護法會守護你的,你不必擔心,你一點都不必擔心,至少師父也會守護著你,我哪有可能看你生病病死,沒有醫藥費?這是不可能的事,對不對?不給你太多錢是怕你每次都買冰回來吃,每次都看你們在吃冰,太多錢給孩子都買吃冰,吃冰棒傷害身體,所以錢放在娘這裏才不會丟掉,娘,(師父笑)錢放在娘這裏。
【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欲樂果報;唯爲生死,爲菩提。】真正爲了生死,【如是發心,名之爲正。】真正爲了生死,這個就是正。
【此段辨正之相,恰與上科相反。既不求利養名聞,則澹泊明志,安貧守道。又不貪…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