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P73

  ..續本文上一頁欲樂果報,則少欲知足,樂出塵勞。

  唯爲生死:唯者獨也,獨爲生死大事,發心修行。將生死二字,貼在額頭,刻在心頭,無時或忘。念無量劫來,生死死生,】這一段講得太好了,你要念無量劫來,生再死,死再出世,【生生死死,如旋火輪,】找不到休息的地方,找不到空處叫做如旋火輪,旋火輪是什麼意思?就是拿一支火把轉動它,你要找到這個空隙找不出來,【無有休息,】就是白費,【實是大苦。】大苦。【有生則有身,有身則衆苦所集,一定要把此身度了。古德雲: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你這個身體不在今生解決,你要等待哪一生來度此身?【此身得度,生死方了。欲了生死,須有至悲至切之心方可。

  又古德雲:此心未明,如喪考妣,此心既明,】我們本來的面目你不了解,如喪考妣,考妣就是父親、母親,已經死的父親叫做考,已經死去的母親叫做妣。考妣就是往生的父母親,雙親。此心既明,【更如喪考妣。】就像死了父母親一樣,【此即生死心切。】今生我一定要解決生死,不要整天享受執著五欲六塵,【此心是真心,未明即未悟。】不了解就是不悟,【欲求悟明真心,其心悲切,如死父死母一樣。迨此心既明,何以更如喪考妣?因既悟之後,了知本來是佛,墮落輪回。悟雖已悟,證猶未證,生死未了,故更如死父死母一樣。如此乃是唯爲生死。】就是生死未了,就像死了父母親那麼可憐,要自己警惕自己。

  【爲菩提者:爲求證無上菩提也。求得實智菩提,使真性菩提,不致埋沒,而方便菩提,得以成就。至于利養名聞,果報欲樂,皆非所求也。如是發心,方名爲正。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衆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怯就是膽小、畏懼。佛道那麼長遠要等到何時?【觀衆生難度,不生厭倦。】這個就比較難了,有時候我度衆生度得也會厭倦,真的,有時候我度衆生度得也會疲勞,沒有辦法,菩薩心沒有那麼簡單,【如登萬仞之山,】周朝以七尺或八尺爲一仞,周朝,化爲是一個尺度,一萬乘以七尺或乘以八尺,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到達山頂你才會: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你才看得清楚,【如上九層之塔,必造】造就是達。一定要達到【其巅。】巅就是最高處,山頂叫做巅,【如是發心,名之爲真。】如此正和真就說完了,念念不要忘記了。

  【此段辨真之相。念念上求佛道者:已發上求佛道之心,念念在懷,無時或忘,不忍半途而廢。心心下化衆生者:亦即已發度生之願,心心相續,要把一切衆生,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前面的小字沒有什麼好看的,從六十頁開始來看。

  【聞說佛道長遠:如《法華經》所雲:五百由旬,】印度計算公裏的單位,【方是寶所(喻佛地)。有一導師,引導諸人,前趨寶所。】有寶的地方,【因其路難行,多人半途欲退。導師不忍是輩,而失大利。乃爲勸勉,前行固難,已經行至半途,退後亦難。同是一難,何如前進?無奈是輩,無志進求。導師爲憫是輩,方便設一化城,勸令前進少許,即有大城,】化城就是暫時休息,【可以于中休憩。】憩qì,如果你在日本的高速公路就這麼寫著“休憩站”,日本就是寫這個字,【化城喻小乘方便涅槃,爲小根怯弱之輩而設。今雲不生退怯,即精進上求,無怯弱心也。

  觀衆生難度:以衆生根行不等,惑業深重,不肯受化者多。即有一時受化,遇境逢緣,而退道心者亦多,故曰難度。不生厭倦者:如《寶積經》所述:常精進菩薩爲一衆生,經無量劫,】只是爲了一個衆生經過無量劫,一直跟隨在他身邊要談談度化他,【隨逐不舍,猶不受化,】還不讓他度化,【曾無一念棄舍之心。】不曾想要放棄他,【對此衆生不厭,常隨教化不倦。若此菩薩,可謂觀衆生難度,不生厭倦也。】這個很難,度一個衆生無量劫度不來,真的都不放棄他,要是我,說真的我沒辦法,沒辦法,他是菩薩。

  【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巅。此四句即是志在菩提,不肯中止化城。】我們的發心一定要究竟菩提,不能休息,【如是發心,名之爲真。

  有罪不忏,】有罪過你不忏悔,【有過不除,】有過失你不除掉,【內濁外清,】外面顯現清淨,裏面汙染、煩惱重,因爲佛法是心法,擺平了內在的世界,外面才能清淨,我們內心的煩惱,這個濁就是煩惱的意思。內心的煩惱名利心很重,結果外面看是修行人,【始勤終怠。】一開始很精進到最後懈怠,【雖有好心,】多爲名利這所夾雜,【多爲名利之所夾雜。雖有善法,複爲罪業之所染汙。如是發心,名之爲僞。】僞就是不真。

  【此段辨僞之相。僞者,虛也,假也。有心而造曰罪,無心而造曰過。凡有罪過,理宜忏悔除滅。今日不忏不除,則無慚愧心,】一個人無慚無愧,【甘居下流也。內濁,】內心就汙濁,【即具足貪嗔癡,渾濁自性。】我們的本性夾雜著貪嗔癡,就變成執著、意識,【外清,即矯現戒定慧,】故意做得像非常有修行的人,【清淨之行。始則精勤修習,終則懈怠廢弛,虛度時光矣。

  雖有好心,行諸好事,如恤孤濟貧,】恤孤,恤就是赈災、赈救。恤孤就是救濟孤兒,濟就是幫忙貧窮,【赈災救難,】救濟貧民,【施棺】布施棺材,【給藥,】給就是供應的意思,給藥,那個不能念給gěi要念給jǐ藥,供應藥,【修橋鋪路等;多爲貪名圖利之心而爲之,是謂夾雜(好心與貪圖名利之壞念相參)。雖有善法,修諸法門,如持戒修身,參禅習定,澄心慧觀,念佛持咒等;複爲貪嗔未斷,愚癡所誤,造諸罪業,染汙所修清淨之行。如是發心,名之爲僞。

  衆生界盡,我願方盡。】衆生界盡,衆生不可能盡,衆生哪有可能盡,我的願就不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爲大。

  此段辨大之相,乃言心願廣大。衆生界,即有情衆生之界。《楞嚴經》雲:世界、衆生、業果,叁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衆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衆生界不盡)。設言衆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衆生可度,故度生願畢。】度到無衆生可度,簡單講就是我們內心無所執著的時候,他的願就是成佛才有一個段落,其實就事相而言,是無量無邊的衆生,在理體而言亦無衆生可度,簡單講如果證悟我們的本性,即無衆生可度了,因爲你已經完成內在的衆生的佛道了。

  【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爲大。

  觀叁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但期】期就是希望。希望【自度,不欲度人。如是發心,名之爲小。

  此段辨小之相。觀叁界如牢獄,觀者以智觀察。叁界:一、欲界。六欲以下,五趣衆生,有男女雌雄,皆以淫欲而正性命。】今天你爲什麼會來娑婆世界?我們的淫欲心不斷,這一關又是最爲難斷,所以念頭要控製好,【未曾離欲,故稱欲界。二、色界。六天以上,四禅天中,初禅(梵衆、梵輔、大梵)叁天,二禅(少光、無量光、光音)叁天,叁禅(少淨、無量淨、遍淨)叁天,四禅(福生、福愛、廣果)叁天,】四禅照理講是九天,九天,四禅叁天是講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此天複有無益外道天,及五不還天(無煩、無熱、善現、善見、色究竟),即叁果阿那含,】所以簡單講四禅就是兩種人住的,一個是外道,一個就是佛道的叁果的聖人,四禅就是兩種人住的,叁天外道住的以及佛道住的,平常人沒有辦法到達這個地方,功夫要很深的人,【寄居其中。彼諸四禅,四位天王,徒有欽聞,不能知見。以上十八天,皆名色界。此色非是欲色,但是仍有形色而已。】不是欲界天的色,是還有形色而已,【第四禅凡夫天,有欲滅色】有欲望但是已經沒有色,所以【歸空,故有四空天。叁無色界,即四空天。不特無欲,】不只是無欲,【而且無色,惟余識神、故稱無色界。叁界是六道衆生依止之處,惑業未空,輪回未出,要在叁界內,受果報身,無自由分,故曰如牢獄。五陰色身,是小牢獄。叁界,是大牢獄。】死後再轉世也是叁界內,死後再轉世也是叁界內。

  【視生死如冤家:生死逼迫,是爲大苦,喻如冤家,能令受苦,必欲離之。欲離生死苦,故修諸道品,斷界內煩惱。但期自度,無廣大心,不能度人。如是發心,名之爲小。

  苦于心外,見有衆生,及以佛道,願度願成。功勳不忘,】功勳不忘就是常常執著,常常說我有功勞。勳就是熏習的熏,功勳,功勳不忘,你所做的功勞都不會忘記,就是常常執著,【知見不泯。】知見就是我見,我見不泯,不除,【如是發心,名之爲偏。】什麼叫知見不泯呢?他認爲他很行,只有我持戒別人都破戒,只有我布施別人沒有布施,只我最不執著別人最執著,這個都是知見不泯,就是說來說去只有自己好,別人統統不好,這個就是知見不泯,認爲自己很偉大,知見不泯的人就是傲慢、狂妄,如是發心,名之爲偏。

  【此一段辨偏之相。偏者偏于二邊,不歸中道。或善于有,或著于空,皆謂之偏。若于心外,見有衆生,及以佛道,此著于有,有凡有聖。于衆生則願度,于佛道則願成。與上真心文中所說: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度衆生,同一大乘菩薩道,智悲雙運之作略。何以說其爲偏?只因未明中道實理。

  菩薩有權教菩薩,實教菩薩。權實攸分,】攸就是很遙遠、差很多的意思,兩種是分得很清楚,這個攸是遙遠。就是權教菩薩、實教菩薩是分得很清楚的,【即在若相離相而已。如願度願成,有能度能成之功勳不忘,衆生佛道之知見不泯(亡也),】不除掉自己的知見就是執著,【即是著相:是爲權教菩薩。

  實教菩薩,所修離相,終日度生,不著度生之相。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不度而度,度而不度,無成而成,成無所成。空有雙離,全歸中道。稱真實理而修,】稱真實理就是無生,合著這個無生法,所以師父一直再叁地告訴諸位:你修道要想成就,你要進入真正…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