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欲乐果报,则少欲知足,乐出尘劳。
唯为生死:唯者独也,独为生死大事,发心修行。将生死二字,贴在额头,刻在心头,无时或忘。念无量劫来,生死死生,】这一段讲得太好了,你要念无量劫来,生再死,死再出世,【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找不到休息的地方,找不到空处叫做如旋火轮,旋火轮是什么意思?就是拿一支火把转动它,你要找到这个空隙找不出来,【无有休息,】就是白费,【实是大苦。】大苦。【有生则有身,有身则众苦所集,一定要把此身度了。古德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你这个身体不在今生解决,你要等待哪一生来度此身?【此身得度,生死方了。欲了生死,须有至悲至切之心方可。
又古德云:此心未明,如丧考妣,此心既明,】我们本来的面目你不了解,如丧考妣,考妣就是父亲、母亲,已经死的父亲叫做考,已经死去的母亲叫做妣。考妣就是往生的父母亲,双亲。此心既明,【更如丧考妣。】就像死了父母亲一样,【此即生死心切。】今生我一定要解决生死,不要整天享受执著五欲六尘,【此心是真心,未明即未悟。】不了解就是不悟,【欲求悟明真心,其心悲切,如死父死母一样。迨此心既明,何以更如丧考妣?因既悟之后,了知本来是佛,堕落轮回。悟虽已悟,证犹未证,生死未了,故更如死父死母一样。如此乃是唯为生死。】就是生死未了,就像死了父母亲那么可怜,要自己警惕自己。
【为菩提者:为求证无上菩提也。求得实智菩提,使真性菩提,不致埋没,而方便菩提,得以成就。至于利养名闻,果报欲乐,皆非所求也。如是发心,方名为正。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怯就是胆小、畏惧。佛道那么长远要等到何时?【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这个就比较难了,有时候我度众生度得也会厌倦,真的,有时候我度众生度得也会疲劳,没有办法,菩萨心没有那么简单,【如登万仞之山,】周朝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周朝,化为是一个尺度,一万乘以七尺或乘以八尺,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到达山顶你才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才看得清楚,【如上九层之塔,必造】造就是达。一定要达到【其巅。】巅就是最高处,山顶叫做巅,【如是发心,名之为真。】如此正和真就说完了,念念不要忘记了。
【此段辨真之相。念念上求佛道者:已发上求佛道之心,念念在怀,无时或忘,不忍半途而废。心心下化众生者:亦即已发度生之愿,心心相续,要把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前面的小字没有什么好看的,从六十页开始来看。
【闻说佛道长远:如《法华经》所云:五百由旬,】印度计算公里的单位,【方是宝所(喻佛地)。有一导师,引导诸人,前趋宝所。】有宝的地方,【因其路难行,多人半途欲退。导师不忍是辈,而失大利。乃为劝勉,前行固难,已经行至半途,退后亦难。同是一难,何如前进?无奈是辈,无志进求。导师为悯是辈,方便设一化城,劝令前进少许,即有大城,】化城就是暂时休息,【可以于中休憩。】憩qì,如果你在日本的高速公路就这么写着“休憩站”,日本就是写这个字,【化城喻小乘方便涅槃,为小根怯弱之辈而设。今云不生退怯,即精进上求,无怯弱心也。
观众生难度:以众生根行不等,惑业深重,不肯受化者多。即有一时受化,遇境逢缘,而退道心者亦多,故曰难度。不生厌倦者:如《宝积经》所述:常精进菩萨为一众生,经无量劫,】只是为了一个众生经过无量劫,一直跟随在他身边要谈谈度化他,【随逐不舍,犹不受化,】还不让他度化,【曾无一念弃舍之心。】不曾想要放弃他,【对此众生不厌,常随教化不倦。若此菩萨,可谓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也。】这个很难,度一个众生无量劫度不来,真的都不放弃他,要是我,说真的我没办法,没办法,他是菩萨。
【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巅。此四句即是志在菩提,不肯中止化城。】我们的发心一定要究竟菩提,不能休息,【如是发心,名之为真。
有罪不忏,】有罪过你不忏悔,【有过不除,】有过失你不除掉,【内浊外清,】外面显现清净,里面污染、烦恼重,因为佛法是心法,摆平了内在的世界,外面才能清净,我们内心的烦恼,这个浊就是烦恼的意思。内心的烦恼名利心很重,结果外面看是修行人,【始勤终怠。】一开始很精进到最后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这所夹杂,【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伪就是不真。
【此段辨伪之相。伪者,虚也,假也。有心而造曰罪,无心而造曰过。凡有罪过,理宜忏悔除灭。今日不忏不除,则无惭愧心,】一个人无惭无愧,【甘居下流也。内浊,】内心就污浊,【即具足贪嗔痴,浑浊自性。】我们的本性夹杂着贪嗔痴,就变成执著、意识,【外清,即矫现戒定慧,】故意做得像非常有修行的人,【清净之行。始则精勤修习,终则懈怠废弛,虚度时光矣。
虽有好心,行诸好事,如恤孤济贫,】恤孤,恤就是赈灾、赈救。恤孤就是救济孤儿,济就是帮忙贫穷,【赈灾救难,】救济贫民,【施棺】布施棺材,【给药,】给就是供应的意思,给药,那个不能念给gěi要念给jǐ药,供应药,【修桥铺路等;多为贪名图利之心而为之,是谓夹杂(好心与贪图名利之坏念相参)。虽有善法,修诸法门,如持戒修身,参禅习定,澄心慧观,念佛持咒等;复为贪嗔未断,愚痴所误,造诸罪业,染污所修清净之行。如是发心,名之为伪。
众生界尽,我愿方尽。】众生界尽,众生不可能尽,众生哪有可能尽,我的愿就不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
此段辨大之相,乃言心愿广大。众生界,即有情众生之界。《楞严经》云:世界、众生、业果,三种相续不断,无有穷尽(众生业不尽,而依业受报,故众生界不尽)。设言众生界有尽,我愿方尽,以无众生可度,故度生愿毕。】度到无众生可度,简单讲就是我们内心无所执著的时候,他的愿就是成佛才有一个段落,其实就事相而言,是无量无边的众生,在理体而言亦无众生可度,简单讲如果证悟我们的本性,即无众生可度了,因为你已经完成内在的众生的佛道了。
【菩提道成:即圆满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两足之尊。自觉觉他,已得究竟满觉。佛道既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
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期就是希望。希望【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
此段辨小之相。观三界如牢狱,观者以智观察。三界:一、欲界。六欲以下,五趣众生,有男女雌雄,皆以淫欲而正性命。】今天你为什么会来娑婆世界?我们的淫欲心不断,这一关又是最为难断,所以念头要控制好,【未曾离欲,故称欲界。二、色界。六天以上,四禅天中,初禅(梵众、梵辅、大梵)三天,二禅(少光、无量光、光音)三天,三禅(少净、无量净、遍净)三天,四禅(福生、福爱、广果)三天,】四禅照理讲是九天,九天,四禅三天是讲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此天复有无益外道天,及五不还天(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即三果阿那含,】所以简单讲四禅就是两种人住的,一个是外道,一个就是佛道的三果的圣人,四禅就是两种人住的,三天外道住的以及佛道住的,平常人没有办法到达这个地方,功夫要很深的人,【寄居其中。彼诸四禅,四位天王,徒有钦闻,不能知见。以上十八天,皆名色界。此色非是欲色,但是仍有形色而已。】不是欲界天的色,是还有形色而已,【第四禅凡夫天,有欲灭色】有欲望但是已经没有色,所以【归空,故有四空天。三无色界,即四空天。不特无欲,】不只是无欲,【而且无色,惟余识神、故称无色界。三界是六道众生依止之处,惑业未空,轮回未出,要在三界内,受果报身,无自由分,故曰如牢狱。五阴色身,是小牢狱。三界,是大牢狱。】死后再转世也是三界内,死后再转世也是三界内。
【视生死如冤家:生死逼迫,是为大苦,喻如冤家,能令受苦,必欲离之。欲离生死苦,故修诸道品,断界内烦恼。但期自度,无广大心,不能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
苦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功勋不忘就是常常执著,常常说我有功劳。勋就是熏习的熏,功勋,功勋不忘,你所做的功劳都不会忘记,就是常常执著,【知见不泯。】知见就是我见,我见不泯,不除,【如是发心,名之为偏。】什么叫知见不泯呢?他认为他很行,只有我持戒别人都破戒,只有我布施别人没有布施,只我最不执著别人最执著,这个都是知见不泯,就是说来说去只有自己好,别人统统不好,这个就是知见不泯,认为自己很伟大,知见不泯的人就是傲慢、狂妄,如是发心,名之为偏。
【此一段辨偏之相。偏者偏于二边,不归中道。或善于有,或著于空,皆谓之偏。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此著于有,有凡有圣。于众生则愿度,于佛道则愿成。与上真心文中所说: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度众生,同一大乘菩萨道,智悲双运之作略。何以说其为偏?只因未明中道实理。
菩萨有权教菩萨,实教菩萨。权实攸分,】攸就是很遥远、差很多的意思,两种是分得很清楚,这个攸是遥远。就是权教菩萨、实教菩萨是分得很清楚的,【即在若相离相而已。如愿度愿成,有能度能成之功勋不忘,众生佛道之知见不泯(亡也),】不除掉自己的知见就是执著,【即是著相:是为权教菩萨。
实教菩萨,所修离相,终日度生,不著度生之相。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不度而度,度而不度,无成而成,成无所成。空有双离,全归中道。称真实理而修,】称真实理就是无生,合着这个无生法,所以师父一直再三地告诉诸位:你修道要想成就,你要进入真正…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