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P74

  ..续本文上一页的理一定要无生,一定要无相,内心不要任何的执著,不管别人整天管你的事情就好了,你要成就才有希望。你不要管别人对你怎么样,管他来不来,管他去留,不要管这些众生,管他如何说我们好、不好,你要记住二十四个小时都把你这颗清净心管好,你管别人要怎么讲,怎么讲,他怎么反应都不要管他,保持你内在的安详,称真实理而修,【是为实教菩萨。】实教菩萨就是讲空,【若虽发大心真心而修,未明圆理,执有众生可度,认有佛道可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偏。

  若知自性是众生,】我们的本性就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一切都是我们心的问题而已,想善就善,想恶就恶,心想到清净就是佛,心想到烦恼就是众生,【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所以厉害就是厉害在此,到最后他一定跟你说一句,没有任何可得,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此一段辨圆之相。若知“知”字,是智照现前,才能了知。自性,是当人自心本性。此性迷时则为众生,悟时则成佛道。因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众生佛道,皆不离自己心性,故不见更有一法,离心别有。若见心外有法,即非正见。

  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此虚空二字,莫作虚空相解,若作相解,何为空愿、空行、空果?】这样变成什么都没有了,【纵有所说,总是不当(去声)。当以义解,以字依也。虚空者,广大义,】师父刚才告诉过诸位了,【即是依广大心,发广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佛道无上誓愿成),行广大行】行广大行就是【(六波罗密行),证广大果】证广大果就是【(大觉极果)】就是佛【。上即无修而修,无证而证。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即是修即无修,证亦无证。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二依名辨相竟。

  

丙三 指示去取

  知此八种差别,则知审察。知审察,则知去取。知去取,则可发心。

  知此邪正、真伪、大小、偏圆,八种心之行相,差别不同,则知自己审度思察:邪伪小偏,四种不好;真正大圆,四种是好。既知审察好丑,则知去取。不依曰去,依之曰取。既知应去应取,则可以发心,自不至有所错误。】

  今天又是九点半了,又是九点半了,九点半。我们再把这一段讲完,把这一段讲完,这一段讲完就是序分。

  【云何审察?谓我所发心,于此八中为邪?为正?为真?为伪?为大?为小?为偏?为圆?

  此征释上文则知审察一句。云何句征起,谓下释成审察之意。

  云何去取?所谓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圆。】不好的都去除,【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这里就是不好的都去除,好的统统保留。

  【此征释上文则知去取一句。云何征起,所谓下释成去取之法。邪伪小偏,四种应去。正真大圆,四种应取。如是发心者:如是二字,指法之词,即指应去者去之,应取者取之。如是所发之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菩提心,是成佛种子。此心既发,成佛有分。故省庵法师,撰文劝人发菩提心也。

  一序分竟。】

  这些文字都很简单,所以这个不必解释,不必再解释,这样你就了解了。明天我们就讲正宗分。因为这些文字并不是很困难,但是很重要,很重要。

  今天讲经以前先讲一件今天发生的事情,今天阿华在山上监工,他说:怪!手挖到蛇的时候。他没有告诉他太太,他太太当天晚上就梦见蛇去找她,她先生挖到蛇去找他太太,现白色的蛇给她看,他太太说怎么会有蛇让我梦见?她先生吓一跳,吓一跳,所以这个很厉害的,很厉害的,非常厉害的。因此所有众生都有灵性,所有众生都有灵性,不杀生戒这一条你一定要持好,一定要持好。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叹德明缘

  【此菩提心,诸善中王。】菩提心是一切的善里面最了不起的,【必有因缘,方得发起。】要有因缘。

  【此下正宗分,乃是文中真正宗要之理。菩提心三字,即一文之正宗。】我们说正宗川菜是什么菜?一部经里面一定有正宗分,【菩提心,是第一心,故为诸善中王,诸者众也。】一切的善菩提心最重要,【善有世间有漏善,出世间无漏善。有漏善,如五戒,是人道因,为人善。十善,是六欲天因,】你如果想要升天享福,必须行十善,【为欲界善。四无量心,及不动业】不动业是伏前六识的起来,修不动业,不动业就是色界禅定的代名词,不动,不动不是所谓的真如,此处说不动是暂时不起来,叫做不动,没有断,伏而不断,【(禅定),为色界因,为色界善。灭色归空,修习空定,】灭色归空和当体即空,差别在何处?灭这个色法而归空,这个就是外道,即色即空这个就是佛法。灭色归空,要把这个色法除掉,来恢复空这个就是外道,不了解色空一如的道理,因此这个就是用二分法,二分法,修习空定,【是无色界因,为无色界善。此皆不了生死,不出三界,是为有漏善。

  无漏善,如四谛(声闻所修,为小乘善)、十二因缘(缘觉所修,为中乘善),此二能了分段生死,能出三界。六度(菩萨所修,为大乘善)、菩提心(诸佛所修,为佛善),】菩提心简单讲它最大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叫你要发菩提心?就是叫你不能退转,这是所有的菩提心任你怎么报恩什么……就是要叫你学习不退转心,菩提心所有的作用就是要叫你不退转,不能退转,佛道一定要成就,所以发菩提心的人,他不容易退道心,【能了分段变易二种生死,证大涅槃。故以菩提心为诸善中王。

  菩提心,即得成菩提果觉,因地心也。】此菩提心就是我们修行的因地心,【此心为众生正因佛性,人人本有,个个不无,即是成佛种子。经云:佛种从缘起,故曰必有因缘,方得发起。

  一叹德明缘竟。

  

乙二 标数列名

  今言因缘,略有十种。何等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这个“重”要念zhòng,不是念chóng,不是念做“重” chóng恩,念做“重”zhòng恩,念佛重恩。【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灵故。】此灵不是当做灵魂,不是当做神识,当做本性的意思——清净的菩提心,这个灵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本来就是这个佛性的意思。【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念正法得久住故。

  初二句,略标其数可知。下征列十缘:

  一者、念佛重恩故。以佛恩为第一者,因念佛是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都要依靠佛,没有佛的引导我们哪有路走?四生就是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胎、湿、卵、化就是一切众生的意思。四生慈父,【视大地众生,皆如一子,有平等大慈大悲之心,欲与一切众生之乐,】要给一切众生之乐,【欲拔一切众生之苦。其恩最极高广,有踰】踰(逾)这个念yú,很多人都念yù,有逾【父母,】逾就是超越,超越的意思,超过父母恩。佛恩超过父母恩,这是一定的道理,父母只能生我们这个肉身而已,无法生我们的法身慧命,父母恩无法和佛恩比,【故列第一。

  二者、念父母恩故。若欲报佛恩,须假父母生身;发菩提心,】没有此身怎么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奉佛使命,为佛使者,代佛宣扬,以法利生,以畅佛怀,方可报佛重恩。若不说法度众生,是则不名报恩者。】我们要报恩一定要说法,报恩一定要说法,【但说法度生,非此身不可。因念此身,从父母而生;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劬qǘ,劬就是劳苦的意思,叫劳苦。【故念父母恩第二。

  三者、念师长恩故。】师长就非常重要,【虽有父母,生我此身,若无师长教诲,则知识不开,焉知礼义?佛法不懂,那能修行?若不修行,】你生生世世每一世都做凡夫,【则佛恩亲恩,皆不能报。故念师长恩第三。】因此我们如果对师父讲话或是我们对师父有些恶念,这个都是恶的种子,三途的种子,在经典里面都两三强调对师长、长老都不能有一念恶念,不能有一念恶念,就是恶心,一恶念,这个恶念会牵引三途,不重法故,因为师长代表三宝,佛不在,佛不在,法放在房间里面他又看不懂,只有靠师父。师父的恩比你父母亲超过百千万亿倍,没有师父,你怎么了生死?你茫茫根本无路可走,所以要报师长的恩。

  【四者、念施主恩故。此条似对出家众说。虽有父母生我身心,师长教我佛法。若无施主布施供养,则终日求谋衣食,那能安心办道?施主能成就我道业,故念施主恩第四。】所以我们办短期出家,短期出家可以说是报施主的恩。为什么要办短期出家?有很多信徒来到这个地方一直感谢。这个孩子在家里多么坏,怎么说都不听,来短期出家之后成熟多了,师父今天来这里上课,不惜一切外境对我的看法,怎么伤害师父或是赞叹,我都无动于衷,我一定要弘法。对我有信心的进来,对我没有信心的没办法,那是他个人的因缘自己去走,所以我就是念施主的恩,因为你施舍使我衣食无忧,师父就用法的布施,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师父现在也是报答施主的恩一样。

  【五者、念众生恩故。此有三种:一、众生类广,自我从无量劫以来,舍身受身,必有经生父母。则我有过去无量父母,未出轮回,必在六道。我无宿命通,不能知识。则六道中,有许多众生,是我累生父母,与我有恩。】所以我告诉诸位,水陆法会有因缘就写个牌位:“累世的父母”,就这样写,帮他们超度一下。【二、我日用所需衣食,皆赖众生供给,令我现成受用,悉皆有恩于我。三、牛为我耕,鸡为司晨,】司晨就是早上公鸡报晓,就是早上起来,咕、咕、咕……鸡,现在…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