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理一定要無生,一定要無相,內心不要任何的執著,不管別人整天管你的事情就好了,你要成就才有希望。你不要管別人對你怎麼樣,管他來不來,管他去留,不要管這些衆生,管他如何說我們好、不好,你要記住二十四個小時都把你這顆清淨心管好,你管別人要怎麼講,怎麼講,他怎麼反應都不要管他,保持你內在的安詳,稱真實理而修,【是爲實教菩薩。】實教菩薩就是講空,【若雖發大心真心而修,未明圓理,執有衆生可度,認有佛道可成。如是發心,名之爲偏。
若知自性是衆生,】我們的本性就是衆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不見一法,離心別有。】一切都是我們心的問題而已,想善就善,想惡就惡,心想到清淨就是佛,心想到煩惱就是衆生,【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所以厲害就是厲害在此,到最後他一定跟你說一句,沒有任何可得,無虛空之相可得。【如是發心,名之爲圓。
此一段辨圓之相。若知“知”字,是智照現前,才能了知。自性,是當人自心本性。此性迷時則爲衆生,悟時則成佛道。因知自性是衆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衆生佛道,皆不離自己心性,故不見更有一法,離心別有。若見心外有法,即非正見。
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此虛空二字,莫作虛空相解,若作相解,何爲空願、空行、空果?】這樣變成什麼都沒有了,【縱有所說,總是不當(去聲)。當以義解,以字依也。虛空者,廣大義,】師父剛才告訴過諸位了,【即是依廣大心,發廣大願(衆生無邊誓願度、佛道無上誓願成),行廣大行】行廣大行就是【(六波羅密行),證廣大果】證廣大果就是【(大覺極果)】就是佛【。上即無修而修,無證而證。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即是修即無修,證亦無證。如是發心,名之爲圓。
二依名辨相竟。
丙叁 指示去取
知此八種差別,則知審察。知審察,則知去取。知去取,則可發心。
知此邪正、真僞、大小、偏圓,八種心之行相,差別不同,則知自己審度思察:邪僞小偏,四種不好;真正大圓,四種是好。既知審察好醜,則知去取。不依曰去,依之曰取。既知應去應取,則可以發心,自不至有所錯誤。】
今天又是九點半了,又是九點半了,九點半。我們再把這一段講完,把這一段講完,這一段講完就是序分。
【雲何審察?謂我所發心,于此八中爲邪?爲正?爲真?爲僞?爲大?爲小?爲偏?爲圓?
此征釋上文則知審察一句。雲何句征起,謂下釋成審察之意。
雲何去取?所謂去邪,去僞,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圓。】不好的都去除,【如此發心,方得名爲真正發菩提心也。】這裏就是不好的都去除,好的統統保留。
【此征釋上文則知去取一句。雲何征起,所謂下釋成去取之法。邪僞小偏,四種應去。正真大圓,四種應取。如是發心者:如是二字,指法之詞,即指應去者去之,應取者取之。如是所發之心,方得名爲真正發菩提心也。菩提心,是成佛種子。此心既發,成佛有分。故省庵法師,撰文勸人發菩提心也。
一序分竟。】
這些文字都很簡單,所以這個不必解釋,不必再解釋,這樣你就了解了。明天我們就講正宗分。因爲這些文字並不是很困難,但是很重要,很重要。
今天講經以前先講一件今天發生的事情,今天阿華在山上監工,他說:怪!手挖到蛇的時候。他沒有告訴他太太,他太太當天晚上就夢見蛇去找她,她先生挖到蛇去找他太太,現白色的蛇給她看,他太太說怎麼會有蛇讓我夢見?她先生嚇一跳,嚇一跳,所以這個很厲害的,很厲害的,非常厲害的。因此所有衆生都有靈性,所有衆生都有靈性,不殺生戒這一條你一定要持好,一定要持好。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歎德明緣
【此菩提心,諸善中王。】菩提心是一切的善裏面最了不起的,【必有因緣,方得發起。】要有因緣。
【此下正宗分,乃是文中真正宗要之理。菩提心叁字,即一文之正宗。】我們說正宗川菜是什麼菜?一部經裏面一定有正宗分,【菩提心,是第一心,故爲諸善中王,諸者衆也。】一切的善菩提心最重要,【善有世間有漏善,出世間無漏善。有漏善,如五戒,是人道因,爲人善。十善,是六欲天因,】你如果想要升天享福,必須行十善,【爲欲界善。四無量心,及不動業】不動業是伏前六識的起來,修不動業,不動業就是色界禅定的代名詞,不動,不動不是所謂的真如,此處說不動是暫時不起來,叫做不動,沒有斷,伏而不斷,【(禅定),爲色界因,爲色界善。滅色歸空,修習空定,】滅色歸空和當體即空,差別在何處?滅這個色法而歸空,這個就是外道,即色即空這個就是佛法。滅色歸空,要把這個色法除掉,來恢複空這個就是外道,不了解色空一如的道理,因此這個就是用二分法,二分法,修習空定,【是無色界因,爲無色界善。此皆不了生死,不出叁界,是爲有漏善。
無漏善,如四谛(聲聞所修,爲小乘善)、十二因緣(緣覺所修,爲中乘善),此二能了分段生死,能出叁界。六度(菩薩所修,爲大乘善)、菩提心(諸佛所修,爲佛善),】菩提心簡單講它最大的作用是什麼?爲什麼叫你要發菩提心?就是叫你不能退轉,這是所有的菩提心任你怎麼報恩什麼……就是要叫你學習不退轉心,菩提心所有的作用就是要叫你不退轉,不能退轉,佛道一定要成就,所以發菩提心的人,他不容易退道心,【能了分段變易二種生死,證大涅槃。故以菩提心爲諸善中王。
菩提心,即得成菩提果覺,因地心也。】此菩提心就是我們修行的因地心,【此心爲衆生正因佛性,人人本有,個個不無,即是成佛種子。經雲:佛種從緣起,故曰必有因緣,方得發起。
一歎德明緣竟。
乙二 標數列名
今言因緣,略有十種。何等爲十?一者、念佛重恩故。】這個“重”要念zhòng,不是念chóng,不是念做“重” chóng恩,念做“重”zhòng恩,念佛重恩。【二者、念父母恩故。叁者、念師長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衆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靈故。】此靈不是當做靈魂,不是當做神識,當做本性的意思——清淨的菩提心,這個靈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本來就是這個佛性的意思。【八者、忏悔業障故。九者、求生淨土故。十者、爲念正法得久住故。
初二句,略標其數可知。下征列十緣:
一者、念佛重恩故。以佛恩爲第一者,因念佛是叁界導師,四生慈父。】叁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都要依靠佛,沒有佛的引導我們哪有路走?四生就是卵生、胎生、濕生、化生,胎、濕、卵、化就是一切衆生的意思。四生慈父,【視大地衆生,皆如一子,有平等大慈大悲之心,欲與一切衆生之樂,】要給一切衆生之樂,【欲拔一切衆生之苦。其恩最極高廣,有踰】踰(逾)這個念yú,很多人都念yù,有逾【父母,】逾就是超越,超越的意思,超過父母恩。佛恩超過父母恩,這是一定的道理,父母只能生我們這個肉身而已,無法生我們的法身慧命,父母恩無法和佛恩比,【故列第一。
二者、念父母恩故。若欲報佛恩,須假父母生身;發菩提心,】沒有此身怎麼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奉佛使命,爲佛使者,代佛宣揚,以法利生,以暢佛懷,方可報佛重恩。若不說法度衆生,是則不名報恩者。】我們要報恩一定要說法,報恩一定要說法,【但說法度生,非此身不可。因念此身,從父母而生;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劬qǘ,劬就是勞苦的意思,叫勞苦。【故念父母恩第二。
叁者、念師長恩故。】師長就非常重要,【雖有父母,生我此身,若無師長教誨,則知識不開,焉知禮義?佛法不懂,那能修行?若不修行,】你生生世世每一世都做凡夫,【則佛恩親恩,皆不能報。故念師長恩第叁。】因此我們如果對師父講話或是我們對師父有些惡念,這個都是惡的種子,叁途的種子,在經典裏面都兩叁強調對師長、長老都不能有一念惡念,不能有一念惡念,就是惡心,一惡念,這個惡念會牽引叁途,不重法故,因爲師長代表叁寶,佛不在,佛不在,法放在房間裏面他又看不懂,只有靠師父。師父的恩比你父母親超過百千萬億倍,沒有師父,你怎麼了生死?你茫茫根本無路可走,所以要報師長的恩。
【四者、念施主恩故。此條似對出家衆說。雖有父母生我身心,師長教我佛法。若無施主布施供養,則終日求謀衣食,那能安心辦道?施主能成就我道業,故念施主恩第四。】所以我們辦短期出家,短期出家可以說是報施主的恩。爲什麼要辦短期出家?有很多信徒來到這個地方一直感謝。這個孩子在家裏多麼壞,怎麼說都不聽,來短期出家之後成熟多了,師父今天來這裏上課,不惜一切外境對我的看法,怎麼傷害師父或是贊歎,我都無動于衷,我一定要弘法。對我有信心的進來,對我沒有信心的沒辦法,那是他個人的因緣自己去走,所以我就是念施主的恩,因爲你施舍使我衣食無憂,師父就用法的布施,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師父現在也是報答施主的恩一樣。
【五者、念衆生恩故。此有叁種:一、衆生類廣,自我從無量劫以來,舍身受身,必有經生父母。則我有過去無量父母,未出輪回,必在六道。我無宿命通,不能知識。則六道中,有許多衆生,是我累生父母,與我有恩。】所以我告訴諸位,水陸法會有因緣就寫個牌位:“累世的父母”,就這樣寫,幫他們超度一下。【二、我日用所需衣食,皆賴衆生供給,令我現成受用,悉皆有恩于我。叁、牛爲我耕,雞爲司晨,】司晨就是早上公雞報曉,就是早上起來,咕、咕、咕……雞,現在…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