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P79

  ..續本文上一頁(譯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不能勤修叁學,息滅叁毒,故曰忝號。】忝就是有辱,有帶給佛門一點屈辱、侮辱,表示自己很謙虛。

  【甘旨不供,祭祀不給者:甘旨是美味,】父母在世之時,當親在就是雙親,【人子當親在之日,】就是我們爲人子女,父母在的時候,【應以甘旨是供;親亡之後,應以祭祀爲重。儒雲: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就是要以禮而爲,【今我等出家,于世俗子道不能盡。若能真心修行,一子出家,九祖超升,于心亦可無愧。其或不然,父母在生,不能養其口體,父母死後,不能導其神靈(即神魂靈魄)。于世出世,兩途俱失,重罪實屬難逃。

  如是思惟,唯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百劫千生就是很長久的時間,常行佛道,要認真修行,【十方叁世普度衆生。】普度衆生就是廣大,十方叁世就是常心,普度衆生就是廣大心。

  【此思惟,即正思惟。唯有下四句,即真正發菩提心。其中具足四心:上二句是常心、第一心。下二句,是常心、廣大心。又合之,能知上求下化,即不顛倒心。能發四心,即是大乘菩薩。

  則不唯一生父母,生生父母俱蒙拔濟。不唯一人父母,人人父母盡可超升。是爲發菩提心第二因緣也。

  此段承上,既于十方叁世,廣度衆生。則不唯(獨也)今生父母可度,即生生世世所有父母,俱可蒙其拔濟。拔者,除生死苦;濟者,與涅槃樂。】給他涅槃的快樂。

  【又不唯一己父母可度,即法界衆生,人人父母,盡得令其超升。超者,越叁界獄;升者,登九品蓮。即此念父母恩,是爲發菩提心,第二因緣也。

  二念父母恩竟。】

  七十九頁倒數第二行。

  前面所講的是要我們發菩提心,九月叁十日講到發菩提心的第二因緣,現在要從七十九頁倒數第二行,這是發菩提心第叁種因緣。

  

丙叁 念師長恩

  【雲何念師長恩?】什麼叫做念師長恩?【父母雖能生育我身,若無世間師長,則不知禮義。】世間師長教我們讀書,小學的老師或者是國中、高中、大學的老師教導我們,師長包括所有增長我們一切修養的師長,都包括在內,我們若無世間師長,則不知禮義的道理,【若無出世師長,則不解佛法。不知禮義,則同于異類。】就是不是人類,和畜生一樣,人與畜生不同之處,就是因爲有禮義,所以我們若不知禮義,就和所有禽獸一樣,【不解佛法,則何異俗人。】所以我們若不知禮義,就是完全與衆生同流合汙,一般人分不清楚佛法是什麼?解脫是什麼?世俗人只有名利種種,所以我們一定要藉著父母生育我們的身體,藉著世間的師長教導我們,也必須藉著出世間的師長開導我們才能了解佛法,所以我們若無,就會變成禽獸一樣,若不了解世間的禮義,就和禽獸一樣,不了解佛法就和世俗人一樣。再來,看八十頁中間的黑字。

  【首句征,下釋,乃釋成師長何恩。謂父母雖能生育我身,必藉世間師長教訓,方知禮義。又必藉出世師長開導,方解佛法。若無,乃反言無世間師長,不知禮義,則何異禽獸?故曰同于異類(即禽獸)。無出世師長,不解佛法,則幾同流俗,故曰何異俗人。

  今我等粗知禮義,】就是知道,我等當然包括在家和出家,我們稍微知道禮義,不是很深的意思,【略解佛法。】稍微了解佛法,【袈裟被體,】這個“被”就是跟“披”是一樣的,在此專指出家人,專指出家人,真正受過戒的出家人不是假的。袈裟被體,這個體就是我們的身體,這個不是,不是戒體,不是本體,被體就是我們這個肉體,【戒品沾身。】袈裟被體,袈裟,一般人都不了解,袈裟叫做解脫服。善哉解脫服,無上福田衣,我今頂戴受,世世不舍離。所以袈裟就是解脫之意。爲什麼說袈裟是解脫服?我們出家人每天都被袈裟,都被袈裟,袈裟,沒有任何的選擇,袈裟,看的是佛,心想的是八正道,身體披的是袈裟,所以他日日道業增長,世間人看的是先生的臉色,老板的臉色,張開嘴巴就是吵架,整個衣櫃滿滿的衣服,不知道穿哪一件,在家人沒有袈裟也不知道要選擇哪一件?好幾百件。大統百貨公司看歡喜的也是買,一樣的,所以她不能解脫,她整個衣櫃翻透了,永遠少一件衣服。出家人要選哪一件,你再怎麼選也是那一件袈裟,所以它沒有給你選擇的余地,心自然就定下來。剃掉頭發洗一洗、幹幹淨淨,我們整天不會爲了外表要穿西裝戴領帶,戴領帶結而煩惱,煩惱,這個顔色要搭配哪一色,都隨便,隨便,因此袈裟叫做解脫服,因爲他不需要煩惱,內在有佛教的真理,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真理,外表不加任何的裝飾,本來的面目,所以披得起袈裟,要有相當的福報。戒品沾身,就是要持戒律,【此之重恩,】就是重恩,【從師長得。】所以我們今天出家能夠接受人家的供養,完全是師父剃度我們,所以盡我們一生的努力要來報答師父的恩,也是沒有辦法,所以要尊重我們的恩師。

  【我等等字,應兼指在家之衆,以有粗知禮義句。粗知者,知之不精;略解者,解之未盡。袈裟此雲解脫服,有九品之分,亦雲大衣。佛製叁衣,此衣最貴重。未受大戒,不能披此衣。今日被體,則已受大戒,】就是比丘戒,【故下句曰:戒品沾身。品者,類也。】戒律【有五篇叁聚之分,】五篇就是小乘、比丘戒,叁聚就是戒的簡稱。五篇的意思就是比丘戒分爲五大篇,一篇、一篇、一篇……從重戒、第二、第叁、第四、第五到衆學法,在家人不需要了解這個,簡單講在五篇的旁邊就是寫著比丘戒的意思,叁聚的旁邊就是寫一個菩薩戒的意思,我們說叁聚戒,這個到底是什麼意思?這個要了解一下,比丘戒是因爲諸位不是比丘,所以我不加以解釋,叁聚淨戒這個要解釋一下:叁聚就是叁種集合起來可以行菩薩道攝受衆生,叫做叁聚。照理說要加兩個字叫做淨戒,叁聚淨戒。以前廣化法師好像住在阿蓮那裏,阿蓮那裏有一間叫做叁聚精舍,叁聚精舍。廣化法師告訴我:再怎麼住都是叁個人,再怎麼住都是叁個人。不知道哪裏蓋錯了,門哪裏蓋錯了,再怎麼住都是叁個人,叁聚精舍,真的住叁個人,叁個人聚會在一起修行,再怎麼住都是叁個人,叁聚淨戒是指大乘菩薩的戒法,又作菩薩的叁聚戒,又作叁聚清淨戒,叁聚圓戒、叁聚戒、叁聚,這個聚就是總類的意思。叁聚戒法是無垢清淨法,含攝一切大乘諸戒,圓融無礙,所以叫做叁聚淨戒。叁聚淨戒㈠第一叫做攝律儀戒。簡單講就是菩薩要持戒律,然後要有威儀,還要能夠度衆生,簡單講就是止惡行善,菩薩戒不分在家、出家,統統可以受菩薩戒,包括妓女,妓女、黃門、淫門、淫男、淫女、八部、鬼神、天龍八部都可以受菩薩戒,都可以受菩薩戒,只要他發菩提心,統統可以受菩薩戒,受菩薩戒之後不能舍戒,受菩薩戒之時,他一定念盡未來際,我們如果受五戒、比丘戒,他一定念盡形壽奉持,盡形壽就是盡今生今世。從水陸法會感冒到現在,感冒到現在,所以七天都沒見到師父,就是這個原因,氣喘了。受菩薩戒,他念的時候就念盡未來際,盡未來際,做法師的人應該要了解菩薩戒沒有舍戒的,菩薩戒要怎麼樣才會失去戒體,菩薩戒要退失菩提心,要犯十重戒,每一條都犯,那就很嚴重了,菩薩戒要故意十條都犯,那不是普通人有辦法辦到的,殺人放火、擄人勒索,講自己是證阿羅漢果,然後每天都罵人,鬥亂僧團、偷僧祇物,接著自贊毀他,要失菩薩戒不是那麼簡單的,殺人要致死才算波羅夷罪,脖子沒有割斷,這個還不算波羅夷罪,還不算失菩薩戒體。簡單講就是菩薩戒不能退,也不會消失,也不會消失,所以大家都要持的,離惡行善,攝律儀戒,戒律,律儀就更持戒律跟威儀。㈡第二就是聶善法戒,攝善法就是做一切的善事,要做一切的善事,做一切的善事。你不知道善事有多厲害,做善事。以前高位大德常常說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實在很厲害,也很有啓發性。有一個寺廟裏面有《大藏經》,《大藏經》久了要拿出來曬太陽,要拿出來曬太陽,拿出來曬太陽的時候,用牛,就是用牛,用牛車拉出來。因爲以前的寺廟很大,搬到牛車上拉出來曬,這頭牛看人家在曬《大藏經》,曬一部《法華經》,《法華經》,牛不知道那一本是《法華經》,牛吃草吃飽了就走過來,走過來,牛的鼻孔很大,風一直吹、吹……剛好吹這部《法華經》,牛的鼻子一吸就翻一頁,再吸第二頁又翻過來,像翻書似的,就這樣翻、翻、翻……翻了幾頁以後,翻完牛就走了。牛往生之後,來世投胎爲人,投胎爲人,來世投胎爲人,投胎爲人的時候,因爲牛是愚癡的,你懂嗎?牛是愚癡的,愚癡業才會做牛,沒有智慧,來世爲人會愚癡,經典拿來看每一頁都看不懂,剛好他聞過的那二頁看得懂,他聞過這樣子,吸兩口那兩頁看得懂。這個故事我覺得很好,也不是編出來的,這個有根據的,簡單講就是我們道業未成要先結善緣,所以說聽經不管你聽不聽得懂,你來坐著總比你看電視有功德,總比你看電視有功德。因此我們結緣行善就非常重要。所以如果常住在做什麼事,搬經典、曬《大藏經》、做法會,你要盡量發心就對了。以前的一些高位大德都是從廚房出來的,包括印光大師,印光大師都是從廚房出來,印光大師以前燒開水給人洗臉,因爲大陸很冷,砍柴、挑柴,不惜一切痛苦,所以說我們如果肯發心,一切的善統統做了,在佛門裏面自然就結了善緣,結了善緣,像牛那樣,它一樣能夠得到善的因緣,因此我們不要笑,初學佛的來到講堂,種下這個因以後果就不得了,不得了。在座諸位,你們坐在這裏,當然已經是修無量劫再來的,不然不會那麼簡單,甯願放棄世間的快樂、享受,坐在這個地方聽師父講經,這個實在太不簡單了,太不簡單了。所以說攝善法戒,就是我們精進供養叁寶,心不要放逸收攝根門六波羅蜜,我們若犯過錯要如法求忏悔,所以止惡修善,攝善法。㈢第叁叫做攝衆生戒。這個比較重要,攝衆生戒…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