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果沒有相當的願力,慈悲力沒有辦法。我們平常人,平常人差不多受得了兩、叁次的煩而已,受第四次煩就會受不了了。攝衆生戒就是用很慈悲、非常大的忍辱心,一直而衆生的煩,因爲衆生會困擾、煩悶,所以衆生會浮動,浮動。你做菩薩的人要度他,一個就是慈悲、耐性,要很有耐性、很有耐性這樣子,你才救得了衆生,平常人要救衆生,我認爲很困難,饒益衆生叫做攝衆生,簡單講就是對衆生有益的,慈悲心來攝受衆生、來利益衆生,這個叫做攝衆生戒。《菩薩地持經》舉出十種可以利益衆生的,你們要注意聽,世間有十種情形可以利益衆生,你們一定要注意聽,這十種你隨便做一、兩種就不得了了,要注意聽。⑴第一、衆生所做的,如果對衆生有利益,統統贊歎他,做他的夥伴。你知道這個同參道友在行善,鼓勵他、贊歎他。第一點衆生會歡喜。⑵第二點衆生如果生病、病苦或是尚未起的病苦,你要去探視他的病,關心衆生的病苦,好好地與他爲伴,這個是攝受衆生。因爲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會有病苦,在病苦當中你若去探視他,這個恩惠這個感情他絕對會感恩你,絕對會感恩你,這個是很重要的。太太如果生病,先生如果整天都沒有外出,犧牲他自己的時間請假整天都坐在太太的身旁,以後先生講話就很有份量,非常地有力量,因爲我非常地關心你,整天都坐在你的身旁,又和她說話說到她很開心。或是先生如果生病了,太太整天照顧他,先生也是會感動,同參道友、法師也是如此,同參道友這個出家人很難侍候,很難調伏,如果有一次他生病,我們所有的常住盡量地關照他,他會認爲這個團體很溫和、很團結、很慈悲,所以就能夠感化他,能夠感化他,所以說衆生若有病,我們應該照顧他,這樣可以利益衆生,攝受衆生入佛道。⑶第叁、度衆生不論你說世間法,或是說出世間法,你說話一定要客氣、有禮貌,一定要使他開智慧,引起他的信心。我告訴你什麼的功德最大?引人入佛門、勸導人家用功念佛以後成佛、發菩提心,這種人功德最大。什麼人的罪最重?就是這個人好好地要來學佛,對他講一些是非斷他的慧命,這種人罪最重,他不能成佛。他斷了別人的慧命,這種人罪最重。所以以前我們如果有造這種惡業的人,一定要趕快停止,度都度不進來了,哪裏還破壞正知正見的佛法,傷害了他的法身慧命?因此不論你說世間法或是說出世間法,你說話一定要說得很客氣,使他有歡喜心。像我在說話都會非常注意,非常注意。所以到我現在出家,包括我念高中的時候,我念建中調研的時候,我看了一本書,美國(英文)博士所著作的,馬爾騰博士所著作的《青年人的心理跟婚姻學跟修養》,裏面包括語言,我們應該要怎樣說話,應該要怎樣說話和聲音的語調,聲音的語調,我告訴你:講話急促的人,這種人一定沒有修養,搶著講話,一直搶著要講話,人家還沒有講完一直搶著要說,那一種人絕對沒有善緣,講話的音質,男人講話的聲音如果像女人,那種人一世人“撿角”,一世人“撿角”,完蛋了。男人講話的聲音如果像女人,你完蛋了。慧律法師,你好,阿彌陀佛!(師父學男人以女衆聲音講話)我身爲一個法師,如果講這種聲音能聽嗎?今天我們來講第二章。(師父學男人以女衆聲音講話)聽了使人受不了。如果女人講話的聲音像男人:今天我們來講。(師父學女人以男衆聲音講話)好像聲音沙啞得很嚴重,那種女人叫做“破格”,沒有用。那種女人沒有用。所以音質、聲音、速度,control要控製得好,要控製得好,Just make,剛剛好,剛剛好的時間,所以該快的快、該慢的慢。世、出世法的聲調、語調,講起來都讓人有歡喜心,語言的重要。⑷第四要知恩報恩。知道哪一個人對我們有恩,我們一定要報他的恩,內心裏面存著感恩的心,衆生若對我們如何,我們都會認爲衆生如此對待我們已經很慈悲了,所以如果衆生說我怎麼樣,我都認爲他還沒拿刀子來殺我,我也認爲他很慈悲了。因此這個知恩報恩,用感恩心修行的人所做皆成,沒有恨,沒有恨別人,滴水之恩,湧泉以報,我們一個學佛的人,如果以感恩的心,你想想看,你的道業怎麼會不成功?簡單講今天我來聽佛法,都是師父慈悲,感恩師父,感謝。你對師父就有信心,二十四個小時裏面你對叁寶就恭敬,對不對?你道業就可以成就。⑸第五、衆生有恐怖的時候能夠救護他。譬如說他的親戚朋友死了,安慰他,或是他失去了財産,安慰他,如果經濟好當然就幫助他,經濟如果不好就沒有辦法。總而言之,能夠的話講一些佛法給他聽,請些錄音帶給他聽,請錄影帶給他看,或是講些佛書或是我們聽過不再聽的錄音帶,送給人家聽,這樣也是功德無量。所以我們如果是學佛的人,他會發現世間最可貴的就是佛法、智慧。而不是外在的財富。世界上最貧窮的人,就是沒有智慧的人,心靈的窘困莫過于沒有智慧,沒有智慧的人是世界上最貧窮的人,因此衆生有種種的恐怖,我們必須好好地安撫他。這個也可以攝受衆生。⑹第六、看到衆生貧窮缺乏,只要你有能力盡量幫忙他。所以第六和第五有一點點重複。⑺第七、要依止德行具足的善知識。然後依正法去教化衆生。第七就是這樣子。⑻第八、無論遇到什麼情形,要用兩種情形給予衆生:①第一個要用語言安慰。②第二要用飲食去填飽他的肚子。所以日本人說先吃飯再講道理,這是有道理的。先吃飯再講道理,也就是說菩薩如果要攝受衆生,要善言善語地安慰對方,而且給予飲食,就是給他飲食。⑼再來,對有德行的人應當到處贊歎,宣揚人家的優點。這樣也可以攝受衆生,也可以攝受衆生。譬如你贊歎叁寶,人家就會對叁寶有信心,這樣你就可以救度衆生。有人贊歎文殊講堂這個僧團很好,出家人慈悲、法師講的法很好,共修很莊嚴,隨便贊歎幾句,說:要不然我去參加看看。你又度了一個。第九、對有實德的人、善的或者是善知識的、好的,我們應該贊歎,以攝受衆生。⑽第十、對有惡過的人,對有惡的衆生慈悲。用慈悲心喝斥他、折伏他、處罰他,讓他求忏悔,讓他求忏悔。這個就是菩薩的叁聚淨戒的一個範圍。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衆生戒。
五篇叁聚之分,【大小兩乘之別。戒相恐繁不錄。戒舟】什麼叫戒舟呢?戒,持戒如搭船地平穩,舟,可以渡河,持戒可以渡煩惱河。戒舟,戒如舟【能度生死苦海,】能超越生死的苦海,【故曰此之重恩,】就是很重的恩,【從師長得。
若求小果,僅能自利。今爲大乘,普願利人。則世出世間二種師長,俱蒙利益。是爲發菩提心第叁因緣也。】【
小果,即聲聞緣覺。但破我執,得出叁界,】出叁界而已。【而證方便有余土涅槃,僅能自利;沈空滯寂,】就是他喜歡空性沈溺下去。滯寂就是停頓在內心,自己的清淨的享受,【不能涉俗利生;不足以報累生師長之恩。】你若不發菩提心實在可憐,若求小果,僅能自利。“今爲大乘”【今爲下,即發菩提心。大乘:系菩薩所修之道,智悲並運,自他兩利。普願利人:即衆生無邊誓願度,其願方普:則多生以來,】“則世出世間”,【所有世出世間】的依歸【,】“即衆生無邊誓願度,其願方普,則多生以來”【二種師長,俱得蒙受利益。是爲發菩提心,第叁因緣也。
叁念師長恩竟。】念師長之恩。我們如果沒有師長教化我們,我們變成一只禽獸,要不然就會變成一個不了解世間佛法的人,不能解脫生死的痛苦。
丙四 念施主恩
【雲何念施主恩?】這句話一般人大都站在出家人的角度來講,【謂我等】就是指出家人。謂我等【今者日用所資,並非己有。叁時粥飯,四季衣裳,疾病所須,身口所費。】所費就是所用的東西,【此皆出自他力,】皆出自他力,不是自己去賺的,意思是說我們出家人要自愛,要感謝施主之恩。【將爲我用。
首句征,下釋。日用所資,總言資生之物,並非己有,都是施主布施。叁時二句,指衣食。疾病一句,指醫藥。凡爲身口所費,此皆出自他施主之力,布施于我,爲我受用。
彼則竭力躬耕,】竭力就是盡力地耕作,耕作,【尚難糊口。】這是指農夫而言,糊口就是勉強度日。糊口就是日子過得很辛苦。農夫盡心盡力地耕作,等到收成的時候還拿來供養我,他勉強度日,【我則安坐受食,】我變成不勞而獲,【猶不稱心。】還生氣嫌別人供養得少,猶不稱心,不如自己的意,必獲其罪,這是指農夫。【彼則紡織不已,】古時候要穿一件衣服是很難的,古時候一開始都是用手,用人工用柴插一插、插一插,慢慢、慢慢一針一針,後來才慢慢發明機械,織毛線的機械,織毛線,一針整排織下去,一開始是一針一針地織,後來是整排整排地編織,整排整排地編織。現在是用機器編織的,現在機器製造出來的布匹很驚人,布匹很驚人,紡織業。所以古時候要編織一件衣服不是那麼簡單的,所以可見佛當時在世的時候,要一件袈裟你看有多難,你看有多難,真的很難。現在的人袈裟一買……像現在我們要辦短期出家,一買就一千件,現在我們裏面的袈裟有上千件,對不對?容易製造,紡織業發達。彼則紡織不已,【猶自艱難。我則安服有余,】我來享受,來享受而且有余,還不知道愛惜,【甯知愛惜。】怎麼知道去愛惜它呢?不惜福不行,所以我們佛教徒吃飯一定要吃完,吃完以後兩用熱開水燙一燙,燙一燙再喝下去,再喝下去。我們到忏公那邊,那邊的惜福的工作,那是做得不得了,還發了一支刷子,吃一吃,吃一吃倒一些水,刷一刷,刷一刷,像在洗碗那樣再喝下去,那一碗像洗碗水一樣,那碗飯吃完,就跟洗了碗一樣的幹淨,一樣的幹淨。所以我們佛教徒在家裏從小就要教我們的孩子,教我們的兒子、教我們的女兒,菜葉不要隨隨便便丟掉。我們以前辦齋戒學會的時候,菜葉被蟲咬過撿掉、撿掉,好的照樣留著,一點都不可以…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