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P81

  ..續本文上一頁浪費掉,你知道嗎?蓮因寺這個惜福的功夫是做到到家,到家。一吃飽飯忏公就會檢查,一檢查就倒水,碗要排清楚看有沒有幹淨?連零點一粒米都不可以。我們的功夫做得太差了,不是差是爛,真的,我們這些法師先做起,我們做給在家人看,知道嗎?我們在家居士如果在講堂,一定要惜福,一定要惜福。今天師父發自慈悲心告訴諸位:無論是挑菜、煮菜、剩余的菜,能吃的你不要浪費,如果吃不了那麼多,就不要煮太多。如果要在講堂吃飽,就不要再到外面吃飯了,有時候就是這樣七、八個人要吃飽,煮一煮不吃,七、八個人又到外面去吃,這樣不對,這樣不對!所以要好好地做。冰箱如果有馊掉的,就趕快整理整理,常常檢查冰箱有剩什麼東西,不要讓它擺到爛掉,這樣不好。師父的心聲已經告訴諸位了,什麼都讓我放心,就是這個廚房,還要好好地表現,還要繼續好好地做。總而言之,言而總之,感謝這些發心的菩薩還要繼續合作。甯知愛惜,【彼則荜門蓬戶,】這個荜門,簡單講就是用荊竹樹枝所編織的門叫做荜門,簡單講就是簡單的門。蓬戶就是茅草所編織的,【擾攘終身。】擾攘終身就是不是很好,擾攘簡單講就是不安。臺風一吹噼裏啪拉、噼裏啪啦,像我以前住的地方都是全自動的,師父以前跟著師媽過日子,有一陣子實在過得很苦,過得很苦,我們住的那裏都是違建,都是違建,柱子不能灌水泥,柱子如果灌水泥會固定,如果警察來了哨子一吹,柱子就要抽起來,全自動化,全自動化。就像我們登山搭帳棚一樣,沒辦法如果警察來哨子一吹,你就是要拆掉,沒有地方住,沒有家沒辦法。以前民國四十幾年的時候,臺灣很窮,臺灣很窮,以前我曾經吃過美援稀飯,美援稀飯,美國人救濟的叫做美援稀飯,還救濟衣物,衣物,還有衣物跟褲子,都是美國人救濟的,以前吃奶粉都是美國救濟的,所以很窮,所以這個荜門蓬戶,我們曾經住過,如果下雨就該死,不得了,所有的臉盆、水桶、鉛桶、尿桶都拿出來盛水,那個時候是淨重五十公斤的年代,都用面粉袋做內褲,淨重五十公斤的年代,沒有辦法窮到鬼看了都怕,所以說擾攘終身,他那麼不安地過日子,而我們出家人呢?【我則廣宇閑庭,】住得這麼舒適,【優悠卒歲。】卒就是終,終,終歲,整年都是那麼安逸,【以彼勞而供我逸,】他那麼辛苦賺錢,竟然還供養我出家人,我們卻不知珍惜,不知惜福,我放逸又不修行,我們不能弘法利生,沒有功德,最起碼我們自己要好好地修行,所以今天我說:這些法師不能報衆生的恩,因此我們訂在一月十二日到一月十八日打佛七,打佛七就是要請這些法師來領衆,服務我們這些在家居士,就打隨喜佛七,隨喜佛七,不設什麼牌位、什麼消災,沒有,就是念佛,念佛。如果你需要消災,把名字寫下來就好,我們打佛七期間幫你回向一下,所以讓這些法師領衆,有因緣來爲衆生服務,讓他能夠報衆生布施,四事供養的恩,大家每一年的結束以前打一個修行的佛七,認真來用功、認真來念佛。今年的課程和去年不一樣,今年課程的安排,要安排精進佛七的課程,一柱香一個鍾頭,一柱香一個鍾頭,除了早、晚二課,一柱香一個鍾頭,一柱香一個鍾頭,除了早、晚二課還是存在,再來每一柱香都是一個鍾頭,以精進佛七那一種方式爲主。我打過精進佛七十叁次,所以不必擔心,那些規矩我都知道。底下,【于心安乎?】你的心能安嗎?他勞苦來供養我,我過得這麼舒服,你不想報衆生的恩嗎?你的心能安嗎?【將他利而潤己身,】以他的利益來滋潤我自己的身體,【于理順乎?】這樣道理講得通嗎?這樣道理講不通。所以諸位看八十叁頁。

  【此文,看以彼勞而供我逸,將他利而潤己身二句;則文中四個彼字,及他字,皆當指施主。施主是有貧富不同,省庵法師,舉此貧施主與我比較,令生慚愧,令發報恩之心。

  一約農夫施主,竭盡心力,躬(身也)親耕種。迨收成時,除還(租稅)所余,一年尚難糊口,猶肯布施于我。我則安坐受食,猶不稱心,自必獲罪。

  二約織女施主。紡紗織布,頻年不已(歇也)。織成賣與他人,于己穿著,猶自艱難(敝破不堪),尚能布施于我。而我則安服有余,不知愛惜,亦必獲罪。

  叁約寒苦施主。蓬荜爲門,一定茅草爲屋,擾攘(不安也)終身,猶肯發布施心。而我則廣宇(廣大屋宇)閑庭(閑靜寬敞),優悠(自得貌)卒歲(從歲首至歲暮)。以彼之勞,而供我逸(安也);以他之利,而潤己身。于心不安,于理不順。今既受已,當思報恩。

  此中舉叁種貧窮施主,恐人懷疑,特爲辨明。經中有雲:今生福樂,從前生布施而來;今世貧苦,乃夙世】夙這個念sù,【悭貪】就是器量狹小,就是不肯施舍叫做悭,貪呢?不是自己的東西想要從別人的身上奪得叫做貪,悭跟貪不一樣,這個念qiān,貪呢?是奪取別人的東西叫做貪,這個不太一樣,【所致。】意思是說你今生的貧窮就是前世悭貪不布施,【貧者能施,】你如果貧窮又能夠施舍,【自可超越貧窮海。

  昔佛在世,有二弟子:一大迦葉,】專門向貧窮人托缽,【專乞貧。二須菩提,】修空觀第一的,我們下一部要講的《金剛經》,須菩提就是當機者,《彌陀經》的當機者叫做舍利弗,《金剛經》的當機者就是須菩提。須菩提【專乞富。二人見解不同,以致人生疑謗:乞貧多致疑,】每天都向貧窮人托缽的大迦葉實眼毀謗、懷疑,懷疑那個人那麼窮還每天去跟他托缽,他生活都已經很困難了,還去跟他托缽,所以人家懷疑。但是大迦葉的想法是:他那麼窮我不來找他托缽,不讓他供養,他來世還會再貧窮,因爲大迦葉都證阿羅漢果了,他爲了要使衆生種福田,所以他怕他來世再貧窮,所以他才向他化緣,所以一個出家人,一個高僧大德的大修行人,如果開口要向在家人化緣,那個在家人是修好幾十世的好香,證阿羅漢果或是高僧大德,他如果開口這樣就不得了,就是說這個人的福報很大,他施舍,他開口,在臺灣來講,一般是沒有人開口的,沒有人開口的,高僧大德哪一個人在開口?沒有的。如果要讓法師開口的,那位在家居士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要不然他會被毀謗,【乞富多招謗。】須菩提每天都向富有的人托缽,爲什麼?他怕他墮叁惡道,因爲富有的人會造業,他想他今生富有,我如果不向他托缽,怕他來世會貧窮,今生富有他惡業會造得重,所以我要向他托缽,所以二人的發心都是好的,都是好的。所以八十四頁,就是師父剛才講的意思。底下看:

  【或問:“大迦葉尊者,何以專乞貧家?”

  答曰:“與種善根故。因他前世悭貪不舍,無有善根,故受貧苦果報。我特向乞,令其因貧而施,得種善根,來世免受貧苦之報。”又問須菩提尊者:“何以專乞富家?”答曰:“與續善根故。因他前生,發心布施,善根深厚,故受富樂果報。我特向乞,令于福中修福,得續善根,來生仍得富樂之報。”因聞迦葉之言,故有世間貧施主。

  自非悲智雙運,福慧二嚴,】二嚴就是福的莊嚴、慧的莊嚴兩種莊嚴,福慧兩種莊嚴是本性最重要的,本性就是福具足、慧具足,福具足、慧也具足,所以叫福慧二嚴,【檀信沾恩,衆生受賜;則粒米寸絲,】粒米就是一粒米,寸絲就是一寸的絲,【酬償有分,】酬償就是償還有分,【惡報難逃。】你就要還。因爲施主,檀信就是施主,沾恩就是對我們有恩,衆生受賜,受人家的恩賜,我們自己又不是悲智雙運,福慧二嚴,我們的慈悲心不夠智慧又不夠,還有福報不夠智慧也不夠,我們所吃的衆生對我們的恩,檀信沾恩就是衆生對我們的恩,衆生受賜就是賜我們吃、賜我們住、賜我們穿,賜我們醫藥,每一粒米、每一寸的絲,都要償還,酬償有分,惡報難逃,惡報難逃。【是爲發菩提心第四因緣也。

  此段,前四句報恩方法,中叁句還債警語。悲智雙運,福慧二嚴,即發菩提心,修菩薩道。運悲下度衆生,運智上求佛道。勤修布施、持戒、忍辱、叁度,以求福。修禅定、智慧二度,以求慧。因定能生慧故。又精進度,通于前後。六度滿足,即福慧兩足,成等正覺。以福慧爲莊嚴,故曰福慧二嚴。

  檀信沾恩者:檀是檀那,即施主。信是信心,信仰叁寶。果能發菩提心,修菩薩道,可使檀信沾恩,一切衆生,俱受其賜矣。】所以如果你看人家今生的福報,你看一個人的福報,他就是敢施舍,對不對?法師來因緣難得,所以人家的福不是今生才造的,前世不曉得已經布施多少了,布施多少了,因此我們了解行菩薩道。

  【按首句,有自非二字,】就是假設說,【猶言若不如是,】悲智雙運、福慧具足的話,【則粒米寸絲,酬償業債有分,惡報難逃。古德雲:十方一粒米,重若須彌山;假如不了道,】如果不成道,【披毛戴角還。】披毛戴角就是畜生,畜生,披毛,全身有毛,我們人是該有毛的地方有毛,畜生是全身都是毛,你看豬全身都是毛,Very very much毛,很多毛。戴角,只有畜生才有角,人怎麼會有, 角?對不對?所以說出家功德很大,所負的因果也很大,因此我才告訴諸位,要發菩提心、要說法給衆生聽。明年我就要安排時間讓我的徒弟來練習。【此偈,可爲這叁句作注腳。

  又施主之恩,如無真修,難免還債。】底下這個故事很重要。

  【昔有一僧,隱山住茅蓬,一心用禅功。有信徒母女二人,供養衣食,不必下山募化。一住二十年,】沒有悟到本性,【未悟禅理,】了悟到本性不是那麼簡單的,【心生慚愧;受人現成供養,如何報答?遂欲往諸方參學,與徒辭行。】我在此二十年尚未明心見性,未悟禅理,我對不起你們,我要跟你們辭行到遠方參學。【徒誠意挽留,】他的信徒很誠意地挽留,【不必他往,】就是他不必去他方參學,【願終身供養。師以實告,】出家人慈悲、老實,【未明心地,】未明心地就是沒有見本性,就是沒有見本性,【信施難消,】施…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