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浪费掉,你知道吗?莲因寺这个惜福的功夫是做到到家,到家。一吃饱饭忏公就会检查,一检查就倒水,碗要排清楚看有没有干净?连零点一粒米都不可以。我们的功夫做得太差了,不是差是烂,真的,我们这些法师先做起,我们做给在家人看,知道吗?我们在家居士如果在讲堂,一定要惜福,一定要惜福。今天师父发自慈悲心告诉诸位:无论是挑菜、煮菜、剩余的菜,能吃的你不要浪费,如果吃不了那么多,就不要煮太多。如果要在讲堂吃饱,就不要再到外面吃饭了,有时候就是这样七、八个人要吃饱,煮一煮不吃,七、八个人又到外面去吃,这样不对,这样不对!所以要好好地做。冰箱如果有馊掉的,就赶快整理整理,常常检查冰箱有剩什么东西,不要让它摆到烂掉,这样不好。师父的心声已经告诉诸位了,什么都让我放心,就是这个厨房,还要好好地表现,还要继续好好地做。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感谢这些发心的菩萨还要继续合作。宁知爱惜,【彼则荜门蓬户,】这个荜门,简单讲就是用荆竹树枝所编织的门叫做荜门,简单讲就是简单的门。蓬户就是茅草所编织的,【扰攘终身。】扰攘终身就是不是很好,扰攘简单讲就是不安。台风一吹噼里啪拉、噼里啪啦,像我以前住的地方都是全自动的,师父以前跟着师妈过日子,有一阵子实在过得很苦,过得很苦,我们住的那里都是违建,都是违建,柱子不能灌水泥,柱子如果灌水泥会固定,如果警察来了哨子一吹,柱子就要抽起来,全自动化,全自动化。就像我们登山搭帐棚一样,没办法如果警察来哨子一吹,你就是要拆掉,没有地方住,没有家没办法。以前民国四十几年的时候,台湾很穷,台湾很穷,以前我曾经吃过美援稀饭,美援稀饭,美国人救济的叫做美援稀饭,还救济衣物,衣物,还有衣物跟裤子,都是美国人救济的,以前吃奶粉都是美国救济的,所以很穷,所以这个荜门蓬户,我们曾经住过,如果下雨就该死,不得了,所有的脸盆、水桶、铅桶、尿桶都拿出来盛水,那个时候是净重五十公斤的年代,都用面粉袋做内裤,净重五十公斤的年代,没有办法穷到鬼看了都怕,所以说扰攘终身,他那么不安地过日子,而我们出家人呢?【我则广宇闲庭,】住得这么舒适,【优悠卒岁。】卒就是终,终,终岁,整年都是那么安逸,【以彼劳而供我逸,】他那么辛苦赚钱,竟然还供养我出家人,我们却不知珍惜,不知惜福,我放逸又不修行,我们不能弘法利生,没有功德,最起码我们自己要好好地修行,所以今天我说:这些法师不能报众生的恩,因此我们订在一月十二日到一月十八日打佛七,打佛七就是要请这些法师来领众,服务我们这些在家居士,就打随喜佛七,随喜佛七,不设什么牌位、什么消灾,没有,就是念佛,念佛。如果你需要消灾,把名字写下来就好,我们打佛七期间帮你回向一下,所以让这些法师领众,有因缘来为众生服务,让他能够报众生布施,四事供养的恩,大家每一年的结束以前打一个修行的佛七,认真来用功、认真来念佛。今年的课程和去年不一样,今年课程的安排,要安排精进佛七的课程,一柱香一个钟头,一柱香一个钟头,除了早、晚二课,一柱香一个钟头,一柱香一个钟头,除了早、晚二课还是存在,再来每一柱香都是一个钟头,以精进佛七那一种方式为主。我打过精进佛七十三次,所以不必担心,那些规矩我都知道。底下,【于心安乎?】你的心能安吗?他劳苦来供养我,我过得这么舒服,你不想报众生的恩吗?你的心能安吗?【将他利而润己身,】以他的利益来滋润我自己的身体,【于理顺乎?】这样道理讲得通吗?这样道理讲不通。所以诸位看八十三页。
【此文,看以彼劳而供我逸,将他利而润己身二句;则文中四个彼字,及他字,皆当指施主。施主是有贫富不同,省庵法师,举此贫施主与我比较,令生惭愧,令发报恩之心。
一约农夫施主,竭尽心力,躬(身也)亲耕种。迨收成时,除还(租税)所余,一年尚难糊口,犹肯布施于我。我则安坐受食,犹不称心,自必获罪。
二约织女施主。纺纱织布,频年不已(歇也)。织成卖与他人,于己穿著,犹自艰难(敝破不堪),尚能布施于我。而我则安服有余,不知爱惜,亦必获罪。
三约寒苦施主。蓬荜为门,一定茅草为屋,扰攘(不安也)终身,犹肯发布施心。而我则广宇(广大屋宇)闲庭(闲静宽敞),优悠(自得貌)卒岁(从岁首至岁暮)。以彼之劳,而供我逸(安也);以他之利,而润己身。于心不安,于理不顺。今既受已,当思报恩。
此中举三种贫穷施主,恐人怀疑,特为辨明。经中有云:今生福乐,从前生布施而来;今世贫苦,乃夙世】夙这个念sù,【悭贪】就是器量狭小,就是不肯施舍叫做悭,贪呢?不是自己的东西想要从别人的身上夺得叫做贪,悭跟贪不一样,这个念qiān,贪呢?是夺取别人的东西叫做贪,这个不太一样,【所致。】意思是说你今生的贫穷就是前世悭贪不布施,【贫者能施,】你如果贫穷又能够施舍,【自可超越贫穷海。
昔佛在世,有二弟子:一大迦叶,】专门向贫穷人托钵,【专乞贫。二须菩提,】修空观第一的,我们下一部要讲的《金刚经》,须菩提就是当机者,《弥陀经》的当机者叫做舍利弗,《金刚经》的当机者就是须菩提。须菩提【专乞富。二人见解不同,以致人生疑谤:乞贫多致疑,】每天都向贫穷人托钵的大迦叶实眼毁谤、怀疑,怀疑那个人那么穷还每天去跟他托钵,他生活都已经很困难了,还去跟他托钵,所以人家怀疑。但是大迦叶的想法是:他那么穷我不来找他托钵,不让他供养,他来世还会再贫穷,因为大迦叶都证阿罗汉果了,他为了要使众生种福田,所以他怕他来世再贫穷,所以他才向他化缘,所以一个出家人,一个高僧大德的大修行人,如果开口要向在家人化缘,那个在家人是修好几十世的好香,证阿罗汉果或是高僧大德,他如果开口这样就不得了,就是说这个人的福报很大,他施舍,他开口,在台湾来讲,一般是没有人开口的,没有人开口的,高僧大德哪一个人在开口?没有的。如果要让法师开口的,那位在家居士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要不然他会被毁谤,【乞富多招谤。】须菩提每天都向富有的人托钵,为什么?他怕他堕三恶道,因为富有的人会造业,他想他今生富有,我如果不向他托钵,怕他来世会贫穷,今生富有他恶业会造得重,所以我要向他托钵,所以二人的发心都是好的,都是好的。所以八十四页,就是师父刚才讲的意思。底下看:
【或问:“大迦叶尊者,何以专乞贫家?”
答曰:“与种善根故。因他前世悭贪不舍,无有善根,故受贫苦果报。我特向乞,令其因贫而施,得种善根,来世免受贫苦之报。”又问须菩提尊者:“何以专乞富家?”答曰:“与续善根故。因他前生,发心布施,善根深厚,故受富乐果报。我特向乞,令于福中修福,得续善根,来生仍得富乐之报。”因闻迦叶之言,故有世间贫施主。
自非悲智双运,福慧二严,】二严就是福的庄严、慧的庄严两种庄严,福慧两种庄严是本性最重要的,本性就是福具足、慧具足,福具足、慧也具足,所以叫福慧二严,【檀信沾恩,众生受赐;则粒米寸丝,】粒米就是一粒米,寸丝就是一寸的丝,【酬偿有分,】酬偿就是偿还有分,【恶报难逃。】你就要还。因为施主,檀信就是施主,沾恩就是对我们有恩,众生受赐,受人家的恩赐,我们自己又不是悲智双运,福慧二严,我们的慈悲心不够智慧又不够,还有福报不够智慧也不够,我们所吃的众生对我们的恩,檀信沾恩就是众生对我们的恩,众生受赐就是赐我们吃、赐我们住、赐我们穿,赐我们医药,每一粒米、每一寸的丝,都要偿还,酬偿有分,恶报难逃,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四因缘也。
此段,前四句报恩方法,中三句还债警语。悲智双运,福慧二严,即发菩提心,修菩萨道。运悲下度众生,运智上求佛道。勤修布施、持戒、忍辱、三度,以求福。修禅定、智慧二度,以求慧。因定能生慧故。又精进度,通于前后。六度满足,即福慧两足,成等正觉。以福慧为庄严,故曰福慧二严。
檀信沾恩者:檀是檀那,即施主。信是信心,信仰三宝。果能发菩提心,修菩萨道,可使檀信沾恩,一切众生,俱受其赐矣。】所以如果你看人家今生的福报,你看一个人的福报,他就是敢施舍,对不对?法师来因缘难得,所以人家的福不是今生才造的,前世不晓得已经布施多少了,布施多少了,因此我们了解行菩萨道。
【按首句,有自非二字,】就是假设说,【犹言若不如是,】悲智双运、福慧具足的话,【则粒米寸丝,酬偿业债有分,恶报难逃。古德云:十方一粒米,重若须弥山;假如不了道,】如果不成道,【披毛戴角还。】披毛戴角就是畜生,畜生,披毛,全身有毛,我们人是该有毛的地方有毛,畜生是全身都是毛,你看猪全身都是毛,Very very much毛,很多毛。戴角,只有畜生才有角,人怎么会有, 角?对不对?所以说出家功德很大,所负的因果也很大,因此我才告诉诸位,要发菩提心、要说法给众生听。明年我就要安排时间让我的徒弟来练习。【此偈,可为这三句作注脚。
又施主之恩,如无真修,难免还债。】底下这个故事很重要。
【昔有一僧,隐山住茅蓬,一心用禅功。有信徒母女二人,供养衣食,不必下山募化。一住二十年,】没有悟到本性,【未悟禅理,】了悟到本性不是那么简单的,【心生惭愧;受人现成供养,如何报答?遂欲往诸方参学,与徒辞行。】我在此二十年尚未明心见性,未悟禅理,我对不起你们,我要跟你们辞行到远方参学。【徒诚意挽留,】他的信徒很诚意地挽留,【不必他往,】就是他不必去他方参学,【愿终身供养。师以实告,】出家人慈悲、老实,【未明心地,】未明心地就是没有见本性,就是没有见本性,【信施难消,】施…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