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P80

  ..续本文上一页如果没有相当的愿力,慈悲力没有办法。我们平常人,平常人差不多受得了两、三次的烦而已,受第四次烦就会受不了了。摄众生戒就是用很慈悲、非常大的忍辱心,一直而众生的烦,因为众生会困扰、烦闷,所以众生会浮动,浮动。你做菩萨的人要度他,一个就是慈悲、耐性,要很有耐性、很有耐性这样子,你才救得了众生,平常人要救众生,我认为很困难,饶益众生叫做摄众生,简单讲就是对众生有益的,慈悲心来摄受众生、来利益众生,这个叫做摄众生戒。《菩萨地持经》举出十种可以利益众生的,你们要注意听,世间有十种情形可以利益众生,你们一定要注意听,这十种你随便做一、两种就不得了了,要注意听。⑴第一、众生所做的,如果对众生有利益,统统赞叹他,做他的伙伴。你知道这个同参道友在行善,鼓励他、赞叹他。第一点众生会欢喜。⑵第二点众生如果生病、病苦或是尚未起的病苦,你要去探视他的病,关心众生的病苦,好好地与他为伴,这个是摄受众生。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会有病苦,在病苦当中你若去探视他,这个恩惠这个感情他绝对会感恩你,绝对会感恩你,这个是很重要的。太太如果生病,先生如果整天都没有外出,牺牲他自己的时间请假整天都坐在太太的身旁,以后先生讲话就很有份量,非常地有力量,因为我非常地关心你,整天都坐在你的身旁,又和她说话说到她很开心。或是先生如果生病了,太太整天照顾他,先生也是会感动,同参道友、法师也是如此,同参道友这个出家人很难侍候,很难调伏,如果有一次他生病,我们所有的常住尽量地关照他,他会认为这个团体很温和、很团结、很慈悲,所以就能够感化他,能够感化他,所以说众生若有病,我们应该照顾他,这样可以利益众生,摄受众生入佛道。⑶第三、度众生不论你说世间法,或是说出世间法,你说话一定要客气、有礼貌,一定要使他开智慧,引起他的信心。我告诉你什么的功德最大?引人入佛门、劝导人家用功念佛以后成佛、发菩提心,这种人功德最大。什么人的罪最重?就是这个人好好地要来学佛,对他讲一些是非断他的慧命,这种人罪最重,他不能成佛。他断了别人的慧命,这种人罪最重。所以以前我们如果有造这种恶业的人,一定要赶快停止,度都度不进来了,哪里还破坏正知正见的佛法,伤害了他的法身慧命?因此不论你说世间法或是说出世间法,你说话一定要说得很客气,使他有欢喜心。像我在说话都会非常注意,非常注意。所以到我现在出家,包括我念高中的时候,我念建中调研的时候,我看了一本书,美国(英文)博士所著作的,马尔腾博士所著作的《青年人的心理跟婚姻学跟修养》,里面包括语言,我们应该要怎样说话,应该要怎样说话和声音的语调,声音的语调,我告诉你:讲话急促的人,这种人一定没有修养,抢着讲话,一直抢着要讲话,人家还没有讲完一直抢着要说,那一种人绝对没有善缘,讲话的音质,男人讲话的声音如果像女人,那种人一世人“捡角”,一世人“捡角”,完蛋了。男人讲话的声音如果像女人,你完蛋了。慧律法师,你好,阿弥陀佛!(师父学男人以女众声音讲话)我身为一个法师,如果讲这种声音能听吗?今天我们来讲第二章。(师父学男人以女众声音讲话)听了使人受不了。如果女人讲话的声音像男人:今天我们来讲。(师父学女人以男众声音讲话)好像声音沙哑得很严重,那种女人叫做“破格”,没有用。那种女人没有用。所以音质、声音、速度,control要控制得好,要控制得好,Just make,刚刚好,刚刚好的时间,所以该快的快、该慢的慢。世、出世法的声调、语调,讲起来都让人有欢喜心,语言的重要。⑷第四要知恩报恩。知道哪一个人对我们有恩,我们一定要报他的恩,内心里面存着感恩的心,众生若对我们如何,我们都会认为众生如此对待我们已经很慈悲了,所以如果众生说我怎么样,我都认为他还没拿刀子来杀我,我也认为他很慈悲了。因此这个知恩报恩,用感恩心修行的人所做皆成,没有恨,没有恨别人,滴水之恩,涌泉以报,我们一个学佛的人,如果以感恩的心,你想想看,你的道业怎么会不成功?简单讲今天我来听佛法,都是师父慈悲,感恩师父,感谢。你对师父就有信心,二十四个小时里面你对三宝就恭敬,对不对?你道业就可以成就。⑸第五、众生有恐怖的时候能够救护他。譬如说他的亲戚朋友死了,安慰他,或是他失去了财产,安慰他,如果经济好当然就帮助他,经济如果不好就没有办法。总而言之,能够的话讲一些佛法给他听,请些录音带给他听,请录影带给他看,或是讲些佛书或是我们听过不再听的录音带,送给人家听,这样也是功德无量。所以我们如果是学佛的人,他会发现世间最可贵的就是佛法、智慧。而不是外在的财富。世界上最贫穷的人,就是没有智慧的人,心灵的窘困莫过于没有智慧,没有智慧的人是世界上最贫穷的人,因此众生有种种的恐怖,我们必须好好地安抚他。这个也可以摄受众生。⑹第六、看到众生贫穷缺乏,只要你有能力尽量帮忙他。所以第六和第五有一点点重复。⑺第七、要依止德行具足的善知识。然后依正法去教化众生。第七就是这样子。⑻第八、无论遇到什么情形,要用两种情形给予众生:①第一个要用语言安慰。②第二要用饮食去填饱他的肚子。所以日本人说先吃饭再讲道理,这是有道理的。先吃饭再讲道理,也就是说菩萨如果要摄受众生,要善言善语地安慰对方,而且给予饮食,就是给他饮食。⑼再来,对有德行的人应当到处赞叹,宣扬人家的优点。这样也可以摄受众生,也可以摄受众生。譬如你赞叹三宝,人家就会对三宝有信心,这样你就可以救度众生。有人赞叹文殊讲堂这个僧团很好,出家人慈悲、法师讲的法很好,共修很庄严,随便赞叹几句,说:要不然我去参加看看。你又度了一个。第九、对有实德的人、善的或者是善知识的、好的,我们应该赞叹,以摄受众生。⑽第十、对有恶过的人,对有恶的众生慈悲。用慈悲心喝斥他、折伏他、处罚他,让他求忏悔,让他求忏悔。这个就是菩萨的三聚净戒的一个范围。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

  五篇三聚之分,【大小两乘之别。戒相恐繁不录。戒舟】什么叫戒舟呢?戒,持戒如搭船地平稳,舟,可以渡河,持戒可以渡烦恼河。戒舟,戒如舟【能度生死苦海,】能超越生死的苦海,【故曰此之重恩,】就是很重的恩,【从师长得。

  若求小果,仅能自利。今为大乘,普愿利人。则世出世间二种师长,俱蒙利益。是为发菩提心第三因缘也。】【

  小果,即声闻缘觉。但破我执,得出三界,】出三界而已。【而证方便有余土涅槃,仅能自利;沉空滞寂,】就是他喜欢空性沉溺下去。滞寂就是停顿在内心,自己的清净的享受,【不能涉俗利生;不足以报累生师长之恩。】你若不发菩提心实在可怜,若求小果,仅能自利。“今为大乘”【今为下,即发菩提心。大乘:系菩萨所修之道,智悲并运,自他两利。普愿利人:即众生无边誓愿度,其愿方普:则多生以来,】“则世出世间”,【所有世出世间】的依归【,】“即众生无边誓愿度,其愿方普,则多生以来”【二种师长,俱得蒙受利益。是为发菩提心,第三因缘也。

  三念师长恩竟。】念师长之恩。我们如果没有师长教化我们,我们变成一只禽兽,要不然就会变成一个不了解世间佛法的人,不能解脱生死的痛苦。

  

丙四 念施主恩

  【云何念施主恩?】这句话一般人大都站在出家人的角度来讲,【谓我等】就是指出家人。谓我等【今者日用所资,并非己有。三时粥饭,四季衣裳,疾病所须,身口所费。】所费就是所用的东西,【此皆出自他力,】皆出自他力,不是自己去赚的,意思是说我们出家人要自爱,要感谢施主之恩。【将为我用。

  首句征,下释。日用所资,总言资生之物,并非己有,都是施主布施。三时二句,指衣食。疾病一句,指医药。凡为身口所费,此皆出自他施主之力,布施于我,为我受用。

  彼则竭力躬耕,】竭力就是尽力地耕作,耕作,【尚难糊口。】这是指农夫而言,糊口就是勉强度日。糊口就是日子过得很辛苦。农夫尽心尽力地耕作,等到收成的时候还拿来供养我,他勉强度日,【我则安坐受食,】我变成不劳而获,【犹不称心。】还生气嫌别人供养得少,犹不称心,不如自己的意,必获其罪,这是指农夫。【彼则纺织不已,】古时候要穿一件衣服是很难的,古时候一开始都是用手,用人工用柴插一插、插一插,慢慢、慢慢一针一针,后来才慢慢发明机械,织毛线的机械,织毛线,一针整排织下去,一开始是一针一针地织,后来是整排整排地编织,整排整排地编织。现在是用机器编织的,现在机器制造出来的布匹很惊人,布匹很惊人,纺织业。所以古时候要编织一件衣服不是那么简单的,所以可见佛当时在世的时候,要一件袈裟你看有多难,你看有多难,真的很难。现在的人袈裟一买……像现在我们要办短期出家,一买就一千件,现在我们里面的袈裟有上千件,对不对?容易制造,纺织业发达。彼则纺织不已,【犹自艰难。我则安服有余,】我来享受,来享受而且有余,还不知道爱惜,【宁知爱惜。】怎么知道去爱惜它呢?不惜福不行,所以我们佛教徒吃饭一定要吃完,吃完以后两用热开水烫一烫,烫一烫再喝下去,再喝下去。我们到忏公那边,那边的惜福的工作,那是做得不得了,还发了一支刷子,吃一吃,吃一吃倒一些水,刷一刷,刷一刷,像在洗碗那样再喝下去,那一碗像洗碗水一样,那碗饭吃完,就跟洗了碗一样的干净,一样的干净。所以我们佛教徒在家里从小就要教我们的孩子,教我们的儿子、教我们的女儿,菜叶不要随随便便丢掉。我们以前办斋戒学会的时候,菜叶被虫咬过捡掉、捡掉,好的照样留着,一点都不可以…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