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译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不能勤修三学,息灭三毒,故曰忝号。】忝就是有辱,有带给佛门一点屈辱、侮辱,表示自己很谦虚。
【甘旨不供,祭祀不给者:甘旨是美味,】父母在世之时,当亲在就是双亲,【人子当亲在之日,】就是我们为人子女,父母在的时候,【应以甘旨是供;亲亡之后,应以祭祀为重。儒云: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就是要以礼而为,【今我等出家,于世俗子道不能尽。若能真心修行,一子出家,九祖超升,于心亦可无愧。其或不然,父母在生,不能养其口体,父母死后,不能导其神灵(即神魂灵魄)。于世出世,两途俱失,重罪实属难逃。
如是思惟,唯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百劫千生就是很长久的时间,常行佛道,要认真修行,【十方三世普度众生。】普度众生就是广大,十方三世就是常心,普度众生就是广大心。
【此思惟,即正思惟。唯有下四句,即真正发菩提心。其中具足四心:上二句是常心、第一心。下二句,是常心、广大心。又合之,能知上求下化,即不颠倒心。能发四心,即是大乘菩萨。
则不唯一生父母,生生父母俱蒙拔济。不唯一人父母,人人父母尽可超升。是为发菩提心第二因缘也。
此段承上,既于十方三世,广度众生。则不唯(独也)今生父母可度,即生生世世所有父母,俱可蒙其拔济。拔者,除生死苦;济者,与涅槃乐。】给他涅槃的快乐。
【又不唯一己父母可度,即法界众生,人人父母,尽得令其超升。超者,越三界狱;升者,登九品莲。即此念父母恩,是为发菩提心,第二因缘也。
二念父母恩竟。】
七十九页倒数第二行。
前面所讲的是要我们发菩提心,九月三十日讲到发菩提心的第二因缘,现在要从七十九页倒数第二行,这是发菩提心第三种因缘。
丙三 念师长恩
【云何念师长恩?】什么叫做念师长恩?【父母虽能生育我身,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世间师长教我们读书,小学的老师或者是国中、高中、大学的老师教导我们,师长包括所有增长我们一切修养的师长,都包括在内,我们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的道理,【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不知礼义,则同于异类。】就是不是人类,和畜生一样,人与畜生不同之处,就是因为有礼义,所以我们若不知礼义,就和所有禽兽一样,【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所以我们若不知礼义,就是完全与众生同流合污,一般人分不清楚佛法是什么?解脱是什么?世俗人只有名利种种,所以我们一定要藉着父母生育我们的身体,藉着世间的师长教导我们,也必须藉着出世间的师长开导我们才能了解佛法,所以我们若无,就会变成禽兽一样,若不了解世间的礼义,就和禽兽一样,不了解佛法就和世俗人一样。再来,看八十页中间的黑字。
【首句征,下释,乃释成师长何恩。谓父母虽能生育我身,必藉世间师长教训,方知礼义。又必藉出世师长开导,方解佛法。若无,乃反言无世间师长,不知礼义,则何异禽兽?故曰同于异类(即禽兽)。无出世师长,不解佛法,则几同流俗,故曰何异俗人。
今我等粗知礼义,】就是知道,我等当然包括在家和出家,我们稍微知道礼义,不是很深的意思,【略解佛法。】稍微了解佛法,【袈裟被体,】这个“被”就是跟“披”是一样的,在此专指出家人,专指出家人,真正受过戒的出家人不是假的。袈裟被体,这个体就是我们的身体,这个不是,不是戒体,不是本体,被体就是我们这个肉体,【戒品沾身。】袈裟被体,袈裟,一般人都不了解,袈裟叫做解脱服。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不舍离。所以袈裟就是解脱之意。为什么说袈裟是解脱服?我们出家人每天都被袈裟,都被袈裟,袈裟,没有任何的选择,袈裟,看的是佛,心想的是八正道,身体披的是袈裟,所以他日日道业增长,世间人看的是先生的脸色,老板的脸色,张开嘴巴就是吵架,整个衣柜满满的衣服,不知道穿哪一件,在家人没有袈裟也不知道要选择哪一件?好几百件。大统百货公司看欢喜的也是买,一样的,所以她不能解脱,她整个衣柜翻透了,永远少一件衣服。出家人要选哪一件,你再怎么选也是那一件袈裟,所以它没有给你选择的余地,心自然就定下来。剃掉头发洗一洗、干干净净,我们整天不会为了外表要穿西装戴领带,戴领带结而烦恼,烦恼,这个颜色要搭配哪一色,都随便,随便,因此袈裟叫做解脱服,因为他不需要烦恼,内在有佛教的真理,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真理,外表不加任何的装饰,本来的面目,所以披得起袈裟,要有相当的福报。戒品沾身,就是要持戒律,【此之重恩,】就是重恩,【从师长得。】所以我们今天出家能够接受人家的供养,完全是师父剃度我们,所以尽我们一生的努力要来报答师父的恩,也是没有办法,所以要尊重我们的恩师。
【我等等字,应兼指在家之众,以有粗知礼义句。粗知者,知之不精;略解者,解之未尽。袈裟此云解脱服,有九品之分,亦云大衣。佛制三衣,此衣最贵重。未受大戒,不能披此衣。今日被体,则已受大戒,】就是比丘戒,【故下句曰:戒品沾身。品者,类也。】戒律【有五篇三聚之分,】五篇就是小乘、比丘戒,三聚就是戒的简称。五篇的意思就是比丘戒分为五大篇,一篇、一篇、一篇……从重戒、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到众学法,在家人不需要了解这个,简单讲在五篇的旁边就是写着比丘戒的意思,三聚的旁边就是写一个菩萨戒的意思,我们说三聚戒,这个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个要了解一下,比丘戒是因为诸位不是比丘,所以我不加以解释,三聚净戒这个要解释一下:三聚就是三种集合起来可以行菩萨道摄受众生,叫做三聚。照理说要加两个字叫做净戒,三聚净戒。以前广化法师好像住在阿莲那里,阿莲那里有一间叫做三聚精舍,三聚精舍。广化法师告诉我:再怎么住都是三个人,再怎么住都是三个人。不知道哪里盖错了,门哪里盖错了,再怎么住都是三个人,三聚精舍,真的住三个人,三个人聚会在一起修行,再怎么住都是三个人,三聚净戒是指大乘菩萨的戒法,又作菩萨的三聚戒,又作三聚清净戒,三聚圆戒、三聚戒、三聚,这个聚就是总类的意思。三聚戒法是无垢清净法,含摄一切大乘诸戒,圆融无碍,所以叫做三聚净戒。三聚净戒㈠第一叫做摄律仪戒。简单讲就是菩萨要持戒律,然后要有威仪,还要能够度众生,简单讲就是止恶行善,菩萨戒不分在家、出家,统统可以受菩萨戒,包括妓女,妓女、黄门、淫门、淫男、淫女、八部、鬼神、天龙八部都可以受菩萨戒,都可以受菩萨戒,只要他发菩提心,统统可以受菩萨戒,受菩萨戒之后不能舍戒,受菩萨戒之时,他一定念尽未来际,我们如果受五戒、比丘戒,他一定念尽形寿奉持,尽形寿就是尽今生今世。从水陆法会感冒到现在,感冒到现在,所以七天都没见到师父,就是这个原因,气喘了。受菩萨戒,他念的时候就念尽未来际,尽未来际,做法师的人应该要了解菩萨戒没有舍戒的,菩萨戒要怎么样才会失去戒体,菩萨戒要退失菩提心,要犯十重戒,每一条都犯,那就很严重了,菩萨戒要故意十条都犯,那不是普通人有办法办到的,杀人放火、掳人勒索,讲自己是证阿罗汉果,然后每天都骂人,斗乱僧团、偷僧祇物,接着自赞毁他,要失菩萨戒不是那么简单的,杀人要致死才算波罗夷罪,脖子没有割断,这个还不算波罗夷罪,还不算失菩萨戒体。简单讲就是菩萨戒不能退,也不会消失,也不会消失,所以大家都要持的,离恶行善,摄律仪戒,戒律,律仪就更持戒律跟威仪。㈡第二就是聂善法戒,摄善法就是做一切的善事,要做一切的善事,做一切的善事。你不知道善事有多厉害,做善事。以前高位大德常常说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实在很厉害,也很有启发性。有一个寺庙里面有《大藏经》,《大藏经》久了要拿出来晒太阳,要拿出来晒太阳,拿出来晒太阳的时候,用牛,就是用牛,用牛车拉出来。因为以前的寺庙很大,搬到牛车上拉出来晒,这头牛看人家在晒《大藏经》,晒一部《法华经》,《法华经》,牛不知道那一本是《法华经》,牛吃草吃饱了就走过来,走过来,牛的鼻孔很大,风一直吹、吹……刚好吹这部《法华经》,牛的鼻子一吸就翻一页,再吸第二页又翻过来,像翻书似的,就这样翻、翻、翻……翻了几页以后,翻完牛就走了。牛往生之后,来世投胎为人,投胎为人,来世投胎为人,投胎为人的时候,因为牛是愚痴的,你懂吗?牛是愚痴的,愚痴业才会做牛,没有智慧,来世为人会愚痴,经典拿来看每一页都看不懂,刚好他闻过的那二页看得懂,他闻过这样子,吸两口那两页看得懂。这个故事我觉得很好,也不是编出来的,这个有根据的,简单讲就是我们道业未成要先结善缘,所以说听经不管你听不听得懂,你来坐着总比你看电视有功德,总比你看电视有功德。因此我们结缘行善就非常重要。所以如果常住在做什么事,搬经典、晒《大藏经》、做法会,你要尽量发心就对了。以前的一些高位大德都是从厨房出来的,包括印光大师,印光大师都是从厨房出来,印光大师以前烧开水给人洗脸,因为大陆很冷,砍柴、挑柴,不惜一切痛苦,所以说我们如果肯发心,一切的善统统做了,在佛门里面自然就结了善缘,结了善缘,像牛那样,它一样能够得到善的因缘,因此我们不要笑,初学佛的来到讲堂,种下这个因以后果就不得了,不得了。在座诸位,你们坐在这里,当然已经是修无量劫再来的,不然不会那么简单,宁愿放弃世间的快乐、享受,坐在这个地方听师父讲经,这个实在太不简单了,太不简单了。所以说摄善法戒,就是我们精进供养三宝,心不要放逸收摄根门六波罗蜜,我们若犯过错要如法求忏悔,所以止恶修善,摄善法。㈢第三叫做摄众生戒。这个比较重要,摄众生戒…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