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實二智,雙照理事,無所不徹,故曰映被一切。
可謂不孤佛化二句,佛從大悲心海,流出教法,化度衆生。衆生能依教修治自性,令己靈終不埋沒,可謂不孤佛化,不負己靈矣。是爲發菩提心,第七因緣也。
七尊重己靈竟。
丙八 忏悔業障
雲何忏悔業障?經言:犯一吉羅,】吉羅叫做惡作,惡作,就是惡作,就是比丘戒裏面最輕的罪,【如四天王壽五百歲,墮泥犁】泥犁就是地獄。地獄【中。】意思是說你在比丘戒稍微犯一點點戒律,就要墮入地獄,受像四天王天的壽命五百歲,我們人間五十年是四天王天的一天,你犯了戒律要受四天王天五百歲那麼長的時間的痛苦,【吉羅小罪,尚獲此報,何況重罪,其報難言。
此承上無量業系而來。既然有業,定能爲障。障菩提心,障菩提行,障菩提果。非特凡夫有漏之業,應當忏悔。二乘聖人,一向偏空之業;權教菩薩,未能離相之業,皆應共行忏悔。
忏悔有理事二忏:理忏,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實相就是空,空觀的意思,觀一切法皆空,【(實相無相、大乘真理),我心自空,罪福無主。
又偈雲:
“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滅罪亡兩俱空,是則名爲真忏悔。”
“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若滅的時候,妄想心若滅,因爲你所有的罪都是由妄想而來,你的妄想心如果沒有了,心若滅就是妄想心如果沒有了,罪當然就亡了,就沒有了。“心滅罪亡”心若滅,罪亦亡,當下不能執著一個無,空,心滅罪亡,“兩俱空”,統統空,“是則名爲真忏悔。”簡單講忏悔的本身還不能有滅罪相,不能說我滅罪了,我已經滅罪了,都不能有滅罪相,才叫做真忏悔。
【事忏,則須假壇儀事相,結壇修法,身旋禮,口讀誦(或經或咒或忏文或佛號),心策觀。觀身口意叁業,累生所作衆罪。今以叁業,同時忏悔,承叁寶慈力,及忏悔心力,一切業障,悉皆除滅。】
底下說吉羅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因爲大律不准講《五篇》讓在家居士聽,雖然他現在列出來,列出來,《五篇》我在這裏不講,我們親近廣化老和尚,他也不對在家人講《五篇》的名相。所以,爲了遵從戒律,有的戒律有談到這個《五篇》不能向在家人講,就是名詞也不准,包括我們親近的老和尚,親近的老和尚也不曾對在家人講這個,所以我們要尊重法也尊師重道,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因爲你們不是比丘,也不是比丘尼,所以我們在這裏不講比丘、比丘尼戒裏面的《五篇》的名相。對不起,尊師重道所以不講。
【吉羅即突吉羅(譯惡作,但屬身口,不屬于意),是五篇戒法,第五篇之名。
一、波羅夷罪(譯雲棄,又譯斷頭)。如犯此罪,永棄佛法海外,爲佛法所不容,又如人斷頭,不能再生,犯者,不得再爲僧。比丘,淫殺盜妄四戒。比丘尼,加觸八覆隨四種,共八戒。
二、僧伽婆屍沙(譯僧殘)。僧犯此罪,殆瀕于死,僅有殘余之命,須向僧衆忏悔,以全殘命。比丘十叁戒,比丘尼十七戒。
叁、波逸提罪(譯曰墮)。墮獄之人也。此有舍墮,與墮二種。二種合之,比丘一百二十戒,比丘尼二百八戒。
四、波羅提舍尼(譯曰向彼悔)。向他比丘忏悔,便得滅除之罪也。比丘四戒,比丘尼八戒。
五、突吉羅(譯雲惡作)。所作之惡也,其罪尤輕。比丘二不定,百衆學,七滅诤,合有一百九戒。比丘尼亦同。而五篇合共: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加一百。
此一吉羅,乃犯一種突吉羅罪,應墮泥犁(地獄)中受苦,如四天王天壽命五百歲。此天以人間五十年,爲一晝夜。照叁十日爲一月計算,一月合人間一千五百年。複以十二月爲一年計算,一年合人間一萬八千年。五百歲,合人間九百萬年。應當觀察:吉羅小罪,尚獲如此久長時間墮獄之報。何況重罪,其報難言。反顯重罪,必招極苦。
今我等日用之中,一舉一動恒違戒律,】我們一舉一動都違背戒律,【一餐一水頻犯屍羅。】一次又一次的犯戒律,【一日所犯亦應無量,何況終身曆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意思是說我們業障重,戒律沒有辦法持,所以犯戒的機會很多,譬如說我們煮開水,水裏就有很有蟲,有時候會傷害到衆生,螞蟻、蟑螂,這個就有很多,這個就有很多。
【此敘業障深重。我等日用之中,常犯戒律。一餐一水,即煮飯烹茶,水內有蟲,難免傷生害命,故曰頻(常也)犯。屍羅譯雲戒。只就一日而論,所犯之戒,亦應(平聲)無量。何況下叁句反顯,終身曆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如普賢菩薩雲:“罪若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且以五戒言之,十八九犯,】意思是說在這個世間持戒清淨的人可以說沒有,十個人受戒八、九個都會犯戒,多多少少都會,【少露多藏。】很少人會顯露出來,【五戒名爲優婆塞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尚不具足。】還沒有辦法持,【何況沙彌、比丘、菩薩等戒,又不必言矣。問其名,則曰:我比丘也。問其實,則尚不足爲優婆塞也。豈不可愧哉!】意思是說我們連五戒都持不好,別說我們比丘、沙彌、菩薩。
【此段警詞,自警警人。現在我等出家比丘,姑且以五戒言之,十人之中,八九皆犯。犯之少有發露忏悔,多是包藏瑕疵。五戒乃是在家優婆塞(譯曰近事男)戒,尚且持之不完全。下反顯,何況沙彌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菩薩十重四十八輕等戒,又不必言矣。問其名下,名實不相符,名是比丘,實則不足爲優婆塞,豈不愧哉!
當知佛戒不受則已,受則不可毀犯。不犯則已,犯則終必墮落。若非自愍愍他,自傷傷他,身口並切,】自愍愍他就是我們犯了戒或是犯錯,我們以前有傷害到他人,要忏悔,身口並切就是很懇切,【聲淚俱下;普與衆生,求哀忏悔。】因此求哀忏悔多拜八十八佛,【則千生萬劫,惡報難逃。】我們如果不如此做,千生萬劫,惡報難逃。【是爲發菩提心第八因緣也。】因此我們爲了不墮入叁惡道,所以大家好好地念佛,好好地求忏悔拜八十八佛,多念《大悲咒》,《大悲咒》可以滅無量罪,《大悲咒》,《大悲咒》可以滅無量罪,所以,我們百千萬劫當中,你的業不盡百千萬劫難逃,因此我們爲了要超越生死,所以要發菩提心、要忏悔業障。因爲忏悔業障,好好地忏悔以後發菩提心,我們如果不忏悔,業障一定都纏住。
今天就上到這個地方,後面就剩下很少了,剩下很少了,後面剩下非常、非常地少,可能,可能下星期日,禮拜天這個《勸發菩提心文》就可以講得完,因爲這些字不是很困難,字不是很困難,一百叁十頁的地方就結束了,一百叁十一頁以後《弘一大師講發菩提心》,這個你們自己看看,看看就好,後面的可以自己看,一百叁十一頁以後,後面自己看,禮拜天講《勸發菩提心文》,禮拜一我們來講《金剛經》,我們講《金剛經》,《金剛經》不必很長時間就可以講完,我不會采用江味農居士那一本那麼厚做注解,以後我講經都要以消文釋義爲主,盡量要濃縮時間,一部經、一部經……一直講,爲什麼?因爲你們的注解已經聽多了,如果《楞嚴經》就不可以,《楞嚴經》就非常深奧,非常深奧,就不能念一念、念一念,《金剛經》是每天誦的,每天誦的不必講江味農那一本,江味農那一本看完就往生了,那一本好幾百頁,實在很厚。再來我們講般若就是《金剛經》,再來就是《六祖壇經》、《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禅的思想,到那個時候你們的功夫就不一樣了,功夫就不一樣了,好,大家好好地多多念佛。下課。
【當知,乃勸導意。應當以慧照觀察,了知佛戒不受則已,既受則應終身持守,不可毀犯。不犯自然無過,故曰則已。犯則有罪,定招惡報。終,謂末後結果,必致墮落叁惡道也。
若非自愍愍他,自傷傷他:乃悲己以及人。身口並切者:叁業同時懇切,身則虔誠禮拜,口則發露罪愆。身口二業,必由于意。聲淚俱下:即形容懇切之狀,普與衆生求哀忏悔:上有若非二字,即謂若不如是,則罪業不消,千生萬劫,墮在苦趣,惡報難逃。是爲發菩提心第八因緣也。
八忏悔業障竟。
一百一十一頁,今天要把這部經講完。
丙九 求生淨土
【雲何求生淨土?】爲什麼叫做求生淨土?我們在娑婆世界修行,【謂在此土修行,其進道也難。】非常難修行,煩惱重、壞人多,邪知邪見也很多,【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要修行就簡單了,【易故一生可致,難故累劫未成。】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要成佛就很簡單。爲什麼說很簡單呢?一生可致——一生就可以完成我們的佛道。娑婆世界爲什麼難呢?累修行都不修不成功,惡緣太多了,惡緣太多了。所以我們在娑婆世界要修行,發心修行多多少少都會有障礙。諸位翻天一百一十二頁第叁行。
【首句征問,雲何定要求生淨土?謂下釋其所以。謂此土娑婆世界,發心修行,障道緣多,助道緣少,故其進道也難。往生彼土,極樂世界,常得見佛,常聞佛法,故其成佛也易。
慈雲忏主,開此土彼土,修行難易十種。今以苦樂對顯:】對顯就是讓我們了解娑婆世界的痛苦,極樂世界的好處,而來發起歡喜心。
【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有花開見佛,】你就可以常常親近,這是很快樂的事,【常得親近之樂。
二者、此土有不聞說法苦;】要聽聞佛法在我們娑婆世界,除了有佛法的地方,如果沒有佛法的地方,要聽也聽不到,【彼土有水鳥樹林,皆宣妙法之樂。】就是隨時都可以聽法。
【叁者、此土有惡友牽纏苦;】這是事實,女衆如果長得莊嚴一點就有人來糾纏,你不理他,他就找上門來,你不理他,他硬是死賴著你。如果男人小有成就,人家就要拖去喝酒、賭博,因爲有錢。接下…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